正在閱讀
【ART TAIPEI 2025】也趣藝廊「開放式疆界」呈現多維度的當代感知

【ART TAIPEI 2025】也趣藝廊「開放式疆界」呈現多維度的當代感知

今年,也趣藝廊以「Open Territory」帶來多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共同探討在眾多空間與游離的條件下,屬於自身的心靈座標,呈現藝術作為重啟社會及個體連結的介面,如何在當代語境中不斷反省內在與世界的關係,並在微觀與宏觀間以視覺開啟對話。

2025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即將揭幕,在全球藝術產業關鍵輪廓轉變的現在,台灣作為亞太區域重要交匯點之一,藝術家從在地經驗出發,將個人視角轉化為全球議題的對話場域;既是局勢的見證者,也是文化跨界的推動者。

今年,也趣藝廊以「Open Territory」帶來多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共同探討在眾多空間與游離的條件下,屬於自身的心靈座標,呈現藝術作為重啟社會及個體連結的介面,如何在當代語境中不斷反省內在與世界的關係,並在微觀與宏觀間以視覺開啟對話。

疆界不是固定線條 而是充滿重疊的狀態

沈昭良 Chao-Liang SHEN(b.1968)與築地魚市場這將近30年的紀實攝影,是一場宿命的相逢。「築地魚市場」(1993-2022)系列臨場、迫近又抽離的鏡頭張力,帶領觀者重返那個飄散著昭和風情,鼎沸雜沓卻也井然有序的拍賣現場;曾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魚貨市場,在沈昭良的作品中不僅召喚歷史也彷若重生,同時記憶著長年追尋攝影與築地的鮮明步履。

沈昭良,築地魚市場03(也趣藝廊提供)

華建强 Chien-Chiang HUA(b.1975)以「無草圖」與「快速下筆」的方式描繪臺灣的集體活動,強調即時、身體性與社會議題的即刻碰撞。作品靈感源於中秋燈會、白沙屯媽祖繞境,將民主與民俗並置,而角色們身穿統一服飾的重複性,隱含個體在集體中被壓縮為「社會螺絲釘」的焦慮,藉此探問社會權力結構與身份規格化。

華建强,在山泉水膠彩、棉紙 ,91 x 72.5 cm,2025。(也趣藝廊提供)

開放式感知疆域

吳逸寒 Yih-Han WU(b.1982)經常以女性、兒童做為描繪對象,並運用水彩,隨著水色的流淌勾勒輪廓,模糊抽象與具象界線。她筆下的身體已非被規訓與凝視的客體,而是自我言說的場域。母職中所孕育的依附與溫柔,揭示女性身體政治並不僅止於反抗,更涵納承受、照護與倫理思索,使存在在脆弱與堅韌間浮現出複調的聲音。

吳逸寒,無題紙、水彩、墨水,76 x 57 cm,2024。(也趣藝廊提供)

郭志宏 Chih-Hung KUO(b.1982)以文化認同為起始,探索土地樣貌。不同於寫生的臨場感,他將山的千岩萬壑用光影的形式記在心中,而後,才緩緩在創作中流露出吉光片羽。多種表現方式使作品不再是靜止的而是滾動的。畫面中斷裂與連續並存的特質,使觀者在視覺游移間感受不同層次空間。

郭志宏,Study of Landscape 196,油彩、畫布,110 x 78 cm,2022。(也趣藝廊提供)

數位疆土:無邊際交流

也趣藝廊將攜手「MIT 新人推薦特區」獲獎藝術家陳劭彥 Shao-Yen CHEN(b.1987),呈現持續創作十餘年的「重力風景」系列。以 0–200 號各式尺寸作品拼湊出心理地景的堆疊。

本次展出作品,陳劭彥回到家鄉臺東,將身體置入風景現場,在馬路上作畫,捕捉風速的推動、陽光的投射與自然的節律。他將身體感知視覺化,一筆一筆描繪出黑白交織的「感官地圖」,使風景不只是表象再現,而是探問自然內在秩序的過程。黑與白並非二元的對立,藝術家不斷擴張黑色、白色的距離與表達方式,筆觸之中有許多堆疊與抖動,是種曖昧的模糊。並利用白色線條創造光與空間縫隙,也是心理的縫補;進而延展出新的想像場域,亦回應個體內在的不安與修復,也讓作品在冷冽的黑白之間蘊含柔軟的療癒力量。

陳劭彥,重力風景–高台上的樹,壓克力彩、畫布,162 x 130 cm,2021。(也趣藝廊提供)

山田航平 Kohei YAMADA(b.1990) 透過挪用藝術,將社會符號與藝術史語境重新編織。作品中,鮮明的少女形象懷抱克雷莫地雷,成為一種矛盾而尖銳的視覺隱喻。地雷上「FRONT TOWARD ENEMY」的標語轉化為繪畫的自我宣言:藝術既是誘惑,也是攻擊。以甜美外貌包裹危險能量,延續了從達達、普普到日本次文化藝術的反叛傳統,重新召回那份叛逆的靈魂。

山田航平,エクスプローディング・プラスティック・イネヴィタブル(Claymore)100 x 80.3 cm,2025。(也趣藝廊提供)

共生 共享 共存

Willy VERGINER(b.1957)的作品如同一本未完的寓言,卻拒絕被歸類為童話。在他靜謐的人物雕塑中,潛藏對工業文明與自然生態失衡的無聲控訴。那一道鮮明的色彩分割,將身體一分為二,宛如人造與自然的裂痕,冷冽地揭示了我們所處世界的矛盾。人物在此不再是完整的「主體」,而成為一種容器;既是參與其中的行動者,也是無力旁觀的見證者。寓言的最後一頁,交付觀者,結局並非預先存在,而是必須在觀看與思考之中被不斷書寫。

Willy VERGINER,Butta l’acqua sui piedi,52 x 59 x 24 cm,2025。(也趣藝廊提供)

Akiko SUMIYOSHI(b.1981)藝術家以細膩的筆觸上彩,在錫箔與洋金箔的映襯下留下極細的線條,更加凸顯動、植物的存在。畫面中,沉靜凝視前方的動物與茂盛攀藤的植物,共同構築出微妙的主客體關係,散發出真實的「靈氣」。正如哲學家 Timothy Morton 所提出的「共生體」(symbiosis)概念,人類從未孤立存在,而是始終與他者共同編織著一張複雜而無法切斷的生命網絡。

Akiko SUMIYOSHI,U (Lopardus geoffroyi),53 x 72.7 x 2.2 cm,2025。(也趣藝廊提供)

土屋仁應 Yoshimasa TSUCHIYA(b.1977)學習傳統佛像的製作跟修復,作品也延續了如佛像的安魂氣韻,創作題材為現實和神話中的動物、神獸,而水晶琉璃鑲嵌的眼珠,通透流光,化為凝視的迴環,讓觀者感受其中的神韻靈趣。

土屋仁應,鹿,34 x 26 x 10 cm,2025。(也趣藝廊提供)

小泉悟 Satoru KOIZUMI(b.1983)的作品裡,童稚的面容冷峻而親和,披覆著不同生物的外衣,呈現出一種擬態般的生存姿態。這些形象暗示現代人的處境:在家庭、職場與社群媒體之間,我們不斷扮演多重角色,以回應外界的期待與壓力。小泉悟讓我們意識到,外衣並非真正的核心,人之為人的本體性仍在更深處,支撐著這些不斷轉換的身份。此種矛盾正呼應海德格爾對「本真存在」的追問:人在多重偽裝中仍渴望回歸自我。

小泉悟,Portrait of Someone,39.3 x 15.5 x 14.5 cm,2025。(也趣藝廊提供)
也趣藝廊( 3篇 )

也趣藝廊以台灣當代藝術為核心縱向紮根,發展完整經紀制度帶領台灣年輕藝術家成長 ;橫向積極對外伸出觸手,博覽會經驗踏遍各國如德 國、巴黎、日本、瑞士、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並與國際策展人、學術機構、異業結盟合作,朝國際 拓展台灣當代藝術能見度,形塑寬廣而具有深度的藝 術經營模式。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