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飾的自主性與創造自身的文飾——楊慕仁的卑南族故事

文飾的自主性與創造自身的文飾——楊慕仁的卑南族故事

在臺灣當代藝術的版圖中,原住民藝術家以自身文化作為創作資源,逐步開拓出獨特的視覺語彙。卑南族藝術家楊慕仁正是其中的代表,他透過繪畫將族群神話、祭儀與日常生活轉化為高度裝飾性的圖像,讓文飾與服飾細節不再只是敘事的附屬,而成為自主的美學表現。他的作品既深植卑南族的文化根源,也融入漫畫啟發與當代生活經驗,展現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視野。透過族語復振與藝術實踐,楊慕仁不僅訴說卑南族的故事,更在創作中生成屬於自己的當代文飾。

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的獨特之處,在於隨著1980年代原住民運動逐漸展開的原住民現當代藝術發展,各族群的藝術家以創作回應自身的神話、祭儀、物質文化與生活型態,以現當代藝術的語彙轉化豐富多元的南島文化根源。

八角樓特展館建築外觀,楊慕仁作品《marenem 舊世錄神話傳說誌–巡山者》(左)、《melralremes 03 巫 · 逝 03》(右)。(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來自知本及初鹿部落的卑南族藝術家楊慕仁(Ushiw Pakaruku, 1980-),有著文創、繪本、壁畫、音樂等多重創作經歷,在2010年代起,更加以繪畫及展覽,訴說對卑南文化的感受與詮釋——特別是他對線條、文飾、服飾的著迷,各式元素逐漸脫離敘事功能獨立而出,在一種裝飾性的美學下,形成他的當代卑南族視野。他也積極投入卑南族語的復振工作,透過族語和部落耆老採集口傳神話,並透過創作不斷轉化豐富多元的卑南族故事。

藝術家楊慕仁與展覽新作《venavati na trau 説故事的人》。(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卑南族現當代藝術

卑南族(Pinuyumayan)主要以「竹生」起源傳說為中心的卑南社、以「石生」起源傳說為中心的知本社等兩社向外展開,以臺東平原的臺東市與卑南鄉為核心,主要部落包含知本、建和、南王、寶桑、利嘉、泰安、上賓朗、下賓朗、初鹿、龍過脈等。卑南族的文化特色在於其具男子軍事訓練意涵的少年會所與成年會所制度,與之相關的少年猴祭、大獵祭,也有與農作相關的除草完工慶、海祭、小米豐收祭等;(註1)其文化的特殊處也包含獨特的巫覡文化,如檳榔陣、鳥占、竹占、夢占等;清朝期間統治東部地區七十二社的卑南王事蹟;或是編織花環的習俗、繽紛多彩的服飾與文飾、豐富的創始神話與口傳傳說等。

上述資源如同無盡的寶庫,來自不同部落的現當代藝術家以各自的角度,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詮釋自身對卑南文化的體會。例如,1990年代開始受到關注,來自建和部落的頭目哈古(1943-)以及後續加入的初鹿部落的初光復(1943-)以質樸的木雕線條,訴說部落生活;2000年代間曾參與金樽「意識部落」的知本部落的伊命.瑪法琉(1966-)、父親為客家人、母親為南王部落族人的見維.巴里(1966-),以抽象語彙詮釋部落的遷徙歷史或做靈性的表達;知本部落的米類.瑪法琉(1962-),則以鮮明的設計與編織語彙,轉譯族群美學。

南王部落的陳冠年(1949-)以寫實油畫技法,描繪卑南族的巫覡與祭儀文化;下賓朗部落的瑪籟.瑪卡卡如萬(1980-)以當代的眼光探問其文化於當代的意義,例如《valis變形者》以當代日常生活可見的布料,塑造族人頭帶花環倚著刺茅圍坐的樣貌,彷彿訴說傳統祭儀與當代生活的融合;也有漢人原民文化研究者與藝術家林建成(1959-)對卑南文化的描繪;2010年代開始,密集創作平面繪畫與舉辦展覽的楊慕仁,亦加入了上述卑南族現當代藝術表現的系譜。

裝飾與繁多

成為說故事的人楊慕仁個展主視覺意象。(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楊慕仁的視覺語彙,可以看出他的養成背景,例如童年受漫畫的啟發,如鳥山明的《阿蕾拉》與《七龍珠》,或是對童話故事等經典書籍中的精美插畫的喜愛。(註2)這些都是以線條、輪廓、色塊為表現、強調平面性的視覺系統,呼應著版畫與浮世繪等源流,也常帶來裝飾性的視覺經驗。此外,他也曾在2009年創立創立「梵沙浪文創設計工作室」,將卑南族文飾運用於T-Shirt、帽子、包款的製作,展現他對傳統文飾的熱愛,以及將其與當代生活風格融會的企圖。

他以沾水筆、代針筆創作的系列,由黑白基調構成,偶爾點綴金色色彩,特別能看出上述經歷的影響。例如,《新世錄祭儀篇—戴花的老人》、《新世錄祭儀篇—巫.逝01》,各別描繪著年長男性與年長女性的頭像,兩人頭部周圍被花環環繞並填滿整個畫面。他一筆一劃地描繪老者的每一道肌膚紋路、每一條皺紋、每一根毛髮、每一瓣花瓣、每一片葉片,展現他對線條的著迷,大量線條的組合也塑造出高度裝飾性的視覺經驗。老者臉上每一道風霜的總合代表著智慧的堆疊,花團錦簇的畫面更代表著滿滿的族人祝福。

費時超過三個月代針筆作品《marenem 舊世錄神話傳說誌–巡山者》。(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新世錄生活記—愛情》雙聯作亦呼應著上述作品的風格,描繪一對草地上相戀的男女,除了對繁茂植物、花環的細密描繪,更聚焦服飾的細膩描繪,如男子上衣領口的文飾、後敞褲的菱格紋、檳榔袋的每一處文飾、女子護手套的刺繡、外裙布料的印花等,這些皆是卑南族物質文化的精彩處,也是楊慕仁創作極度關注的細節;到了《新世錄祭儀篇—巫.逝03》,人的臉龐甚至消失了,只留下下巴至腰際間的取景,使視覺更加聚焦他對服飾與植物的描繪。

「marekasahar 新世錄生活記–愛情」(中),與其他楊慕仁手稿系列。(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楊慕仁對於卑南族文飾的描繪,亦非僅是寫實地描繪,例如《舊世錄神話傳說誌—孩童變螢火蟲》訴說知本部落相傳一位部落男孩因不堪繼母虐待,上山尋找父親不幸墜落山崖,最後化為螢火蟲的哀戚故事。畫面以巨大的螢火蟲為視覺核心,周邊點綴著如螢火蟲發出般的綠色光點。細看螢火蟲會發現其前胸背板與翅膀交界處有著卑南族男子背心或外敞褲常見的紅色菱格紋,菱格紋周邊或螢火蟲的腳則有著卑南族女性外裙常見的藍底白印花,也能見到卑南族常見的紅、黃、綠的連續色彩運用。這樣的作品呈現著卑南族的美感與文飾反向過來爬滿他欲描繪的世界。

上述對於線條、植物、文飾、服飾細節的大量描繪,是楊慕仁的第一種繁多;另一種繁多為遠景構圖、眾多人物與動物組成的作品。例如,《少年猴祭.試膽》,描繪卑南族少年於山林間試膽的祭儀,畫面中兩位戴著頭巾的少年主角,打著赤膊、身著卑南族的男子布裙,其身體比例相對於周遭整片的樹林,顯得小巧。細看樹林則會發現藏匿於樹叢間的眾多細節,例如帶著各色頭巾在樹叢間露出頭或眼睛的男性族人,或是山林間的猴子、蛇、鹿、山羌、黑熊、雲豹、山豬、貓頭鷹等;《初鹿年祭.迎霄》則描繪族人圍著營火手舞足蹈,歡慶年祭的場景。整幅畫作,描繪著上百位人物,男性與女性、各年齡階層皆有專屬的服飾——長者華麗的頭飾與紅色菱格紋背心和外敞褲、婦女的肚兜和裙上的印花與刺繡、青年階層的頭巾與布裙等,每個人物亦有不同的動作與神情。這些描繪眾多人群與動物的作品,似乎也訴說著卑南族的精神,並非來自個人,而是來自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連結。

之間之影文化工作室團隊採訪楊慕仁現場紀錄。(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無論是如特寫般深入描繪細節的繁多,或是以遠景描繪眾多人物與動物的繁多,都是楊慕仁創作的特色,眾多的線條、色彩、細節甚至也脫離了乘載敘事的功能,成為了自主性的視覺表現。

說故事的人

楊慕仁透過藝術訴說的故事,以卑南族文史為核心展開,時間跨越創世神話與當代生活。《世錄祭儀篇—適婚芳齡》、《新世錄祭儀篇—小米收穫祭.精神舞》皆以單色背景處理,聚焦畫面中的人物、服飾、物件、花環、花卉、植物等細節,呈現他的創作特色。值得留意的是,描繪卑南族姐妹聚會的前者,女性的唇彩為當代流行的豔紅色與桃紅色、少女們擦著指甲油;描繪小米收穫祭的後者,有人頭戴墨鏡、有人耳裡塞著AirPods,這些一不留意即會錯過的細節,顯示他企圖呈現的並非恆久不變的文化傳統,而是其文化與當代生活的融會。

卑南族語當前被列為瀕危語種,身為所屬年齡階層中極少數仍善族語的他,也肩負起族語復振的任務,甚至與知本部落的音樂家桑布伊做族語專輯上的合作。藝術表現方面,他則透過繪畫不斷傳達各式他透過族語採集而來的口傳神話。他訴說的故事遠溯卑南族的遠古神話,例如《舊世錄神話傳說誌—洪水滅世.尋》、《自由之道》,前者訴說族人早期遭逢滅世洪水、乘著竹筏漂流的歷程,後者訴說族人早期沿著漂浮於海上的巨型樹根,從蘭嶼來到臺灣的故事。值得留意的是,在這兩件作品的表現上,他不聚焦畫面的敘事功能,反而將人物與動物的比例大幅縮小,以大面積、抽象繪畫般的筆觸,表現海浪的波濤洶湧,展現其視覺表現的自主性;對於卑南族群的敘事,也有時間稍往前推至17世紀與荷蘭人接觸的時期,如《初見異世界》、《紋身人》等作。

成為說故事的人楊慕仁展場照片。(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儘管他訴說的故事,以卑南族文史為核心,他也創作跨越其文化敘事的作品。例如,《百合戀》以排灣、魯凱族文化中的重要花朵百合花為視覺主體,也描繪其族群文化的百步蛇與陶甕,同一畫面底端描繪著帶著刺繡的卑南族女性服飾,卑南族的紅、黃、綠色彩、藍底白印花細節則爬上了百合花梗,以此作品象徵著族群間的通婚與文化融會;《1984》則以1984年原民知識份子與黨外運動人士創立的「臺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與正名運動為發想,反思全臺灣原住民族的命運。如繪畫用的人形木偶,呈現雙手交叉的沈思坐姿,彷彿經沉澱後將起身行動;木偶不再光滑無紋理,而是匯聚全臺灣的原民文飾於一身,如船眼、八角花、人形紋、陶甕、百步蛇等;《新世錄生活記—萬福瑪麗亞》則訴說他童年與朋友於知本天主堂度過時光的經歷,他以和處理卑南族人物同樣精細的程度,描繪聖母瑪麗亞及其服飾的每一處皺摺及細節,此作中的聖母瑪麗亞亦頭戴花環、手戴卑南族女性護手套,再次表現著不同文化的融會。

在大量描繪卑南族文飾後——這些文飾以編碼化的方式,將卑南族群周邊的動植物、人物或是純粹的裝飾美感,以抽象的符號組合成豐富多采的視覺經驗,楊慕仁近期的作品也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符碼組合。《聽故事的人》以眾多彩帶般的起伏曲線交織而成,呼應卑南族口傳傳統的聲波意象。這些彩帶佈滿八角花、紅黃綠色彩、紅色菱格紋、藍底白印花等常見的卑南族文飾的同時,也穿插著當代城市的剪影,彩帶圍繞出的負空間及其之外,也填上以綠色為主的短小筆觸或是海浪般的紋路、太陽般的形體。整體彷彿是楊慕仁編織而成,融合自然、卑南族文化與當代生活的抽象文飾。

展覽主軸一makinger za vati na trau《聽故事的人》。(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說故事的人》則勾勒出酒瓶、酒罐、酒杯般的輪廓,象徵部落中的聚會與口傳故事傳承,藉由酒的催化開啟。沿著上述容器的紋理,他填上如同水紋或毛髮般的細柔筆觸,上方印著令人想到卑南族文飾的各式幾何圖形。背景填滿山海意象的同時,也放入象徵鼬鼠神話、少女變魚等口傳故事的符號,畫面中既有傳統建築,也有著現代都市的剪影;《成為說故事的人》則走向更抽象的表現,卑南族的文飾或具體指涉的符號不再那麼顯而易見,取而代之的是細胞核、精子般的形體,也見得到卡車、昆蟲、魚類、樹木,或是略見眼睛、嘴巴等形象,更在上述元素與大量的幾何符號的組合間,形成了他融會自身生命經驗與觀察、卑南族的DNA,所塑造的屬於自身的當代卑南族文飾。

展覽主軸二 venavati na trau《說故事的人》。(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展覽主軸三mivenavati na trau《成為說故事的人》。(島人國際創意整合有限公司提供)

從楊慕仁的創作,我們可以見到他對自身卑南族文化與卑南族語的高度熱忱,訴說的故事從遠古時代、荷蘭時代、各式口傳神話,一直到該族群文化於當代的狀態,他亦鍾情於其文化的豐富文飾與各式服飾細節。他以繪畫訴說卑南族的故事時,當中的線條、服飾、文飾、花草逐漸脫離了乘載敘事的功能,成為表現自身的存在,在他如特寫般的細節堆疊或遠景般的大量微小元素的組合下,組成了他高度裝飾性的表現。在大量描繪各式卑南族的文飾與元素之間,他更融合了自身的感性與當代文化的經驗,創造屬於自身的當代卑南族視覺與視野。

𝘂𝗺𝗮𝘂𝗺𝗮𝗹𝗿𝗮𝗻 成為說故事的人—楊慕仁個展

展期|2025.09.16–11.16
地點|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八角樓特展館(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𝟭𝟬𝟰號)


註釋

註1 〈卑南族〉,《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zh-tw/tribe/grid-list/913F9B9D35D49AC3D0636733C6861689/info.html?cumid=D0636733C6861689(檢索於2025年7月5日)
註2 〈Pinilimayan石生繪世錄.紋山路–2024楊慕仁繪畫個展〉,《原展群博》,https://lcm.tacp.gov.tw/index.php?inter=activity&id=6&did=384(檢索於2025年7月10日)

吳尚育( 2篇 )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研究員,專長地方美術史、現當代美術館策略研究、藝術評論、刊物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