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雄金馬賓館「塵與金」特展,藤村真 × 道川省三共譜光與重生之旅

高雄金馬賓館「塵與金」特展,藤村真 × 道川省三共譜光與重生之旅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9/28 推出年度大展「Dust and Gold 塵與金」,由日裔美籍藝術家藤村真與日本陶藝家道川省三首度在臺聯展。展覽以「材質 ✕ 生態」為核心,串連礦物顏料與陶土火焰,呈現修復與重生的意象。藤村真以近百層礦物堆疊,讓光自畫布深處綻放,如時間的祈禱;道川省三則以摔打、旋轉與落灰技法,讓陶土展現火山般的能量。展覽透過三大篇章空間設計,引導觀者從靜默的微光、穿越裂痕與混亂,最終抵達信念的平靜。

金馬賓館:從軍事驛站到當代藝術館

走進高雄鼓山哈瑪星,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佇立在山海交會之處。這棟建於 1967 年的戰後建築,原為軍友社興建後轉贈國防部。1967 至 1998 年間,來自全臺的青年在此報到、等候啟航,成為金馬前線軍人與親屬道別、重逢的場域,不安與堅毅交織於這棟建築之中。在冷戰陰影下,「金」「馬」象徵金門與馬祖,如同柏林圍牆與北緯 38 度線,皆是地緣政治的歷史符號。隨著兩岸戰事逐漸平息,金馬賓館於 1998 年退役,轉由交通部鐵工局使用,直到 2012 年搬遷後再度閒置。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展場建築外觀。(攝影/朱佑霖)

2016 年,高雄市政府公開招標,由永添藝術承接修復與營運,歷時兩年完成建築規整與文史調查,還原當年的建築風貌:洗石子外牆、二丁掛磁磚、花磚圍籬被重新整理,迴廊由「ㄇ字型」改造為「口字型」,光線引入空間,使館舍重新呼吸。2018 年底,金馬賓館以「當代美術館」之姿重生,不再是離愁別緒的見證,而是承載新時代文化創造的搖籃。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一樓川堂。(攝影/朱佑霖)

「Dust and Gold 塵與金」:材質的詩性與自然

2025 年秋,金馬賓館推出重量級特展——「Dust and Gold 塵與金」。延續館方對「材質」的策展關注,本展繼年初「天穹之眼」探討「材料 ✕ 智慧」後,再度回到「材質 ✕ 自然」的命題。

(由右至左)展覽策展人李晏禎 Jenny Lee、展覽發起人兼策展人邵雅曼 Yaman Shao、展出藝術家道川省三 Shozo Michikawa、展出藝術家藤村真 Makoto Fujimura、學術主持張志龍 Richard Chang。(©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策展人邵雅曼指出,當代藝術界從倫敦設計雙年展「Surface Reflections」到 Tate Modern、Guggenheim 的展覽,都不斷探討「物質」如何在藝術語境中被使用與再現。「塵與金」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脈絡下,邀請觀者把作品視為「可被閱讀、修復與再生的材料地圖」,並透過藝術家之眼重新思索人與物、技術與自然的關係。

展覽邀集兩位重量級藝術家——日本陶藝雕塑家道川省三(Shozo Michikawa) 與日裔美籍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藤村真(Makoto Fujimura)。兩人雖分屬不同領域,卻同樣以材質為信仰,將自然的能量、時間的痕跡與精神的追尋,凝結為獨特的藝術語彙。本次不僅展出藤村真近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也標誌著道川省三首次在臺灣的大型展出。值得一提的是,本展展期橫跨一年,特別分為上下兩部:

 • 光之篇章(2025.09.28–2026.04.06)以「光如何誕生」為題,聚焦於修復與希望;
• 力之篇章(2026.04.15–2026.08.30)則探問「力如何成形」,呈現時間與手勢的交織。

如此安排,讓展覽不僅是一場單次的觀展經驗,而是一段隨時間推移、逐步展開的修復與重生的旅程。

道川的創作靈感源於大自然地形、生態、季節、植被,乃至個體的生命形態和底層紋理,理解生命的無常並轉換新生,本件作品在窯燒內燒製了三天三夜完成。(©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道川省三:與自然共生的陶土語言

1953 年出生於北海道的道川省三,自幼在火山與湖泊環繞的環境中成長,20 多歲時親歷有珠山火山爆發,目睹灰燼覆蓋城市的震撼景象。這段經歷深刻烙印在他心中,成為其藝術創作的精神底色。在開幕講座中他提到:「我的背後是強壯噴發的火山,前方卻是一大片平靜的湖泊。這種對立深深影響我的作品——既有力量,又有寧靜。」

道川省三(Shozo Michikawa),藝術家提供。

道川的作品以陶土與火焰為基礎,強調材料的不可控性,作品以穴窯(anagama)、瓦斯窯等不同方法燒製。他深知陶土在燒製過程中會膨脹、收縮、斷裂,於是透過鐵線切割、木棒推壓、重複摔打等方式,讓陶土顯露「自然意圖」。他提到,許多人在創作時總想要完全掌控陶土的形態,但對他而言,陶土像是一位朋友,有其自由的意志與方向。他不會試圖馴服或過度雕琢表面,而是選擇從作品內部施加扭轉的力道,順著泥土自身的力量來塑形。這種方式讓作品在旋轉與變形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帶著偶發與不可預測的特質

在他的作品裡,螺旋翻騰的塔狀器皿、覆以乳白色粉引釉的表面,或是炭化黑色的瓶形雕塑,都蘊含自然劇變的力量。這些造型既粗獷又穩重,既像火山爆發的能量,也像湖面反射的靜光,置於茶室壁龕或當代展廳中,皆能自成風景。

道川的創作靈感源於大自然地形、生態、季節、植被,乃至個體的生命形態和底層紋理,理解生命的無常並轉換新生。(©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除了藝術實踐,道川更將理念延伸至文化復興。他創辦笹間國際陶藝節,邀集國際藝術家進駐靜岡山區,與村落共生共創,藉此為人口外移的社區注入新能量。他認為藝術不僅是形式的呈現,而是土地記憶與社群力量的凝聚。

另外,他也提到自己從制式教育中解放的過程:年輕時習慣依循傳統技法製作相同器物,但隨著實踐,他選擇拋開規範,發展出能在拉坯盤上創造方形、三角形的技術,甚至讓陶土在旋轉中自由扭曲,呈現不可預測的姿態。他強調,創作的關鍵不是掌控,而是與自然保持對話,接受材料帶來的驚喜與失望。

道川省三的作品有如自然所創造的生命體,土壤在高溫燒製後產生的結晶在光線下折射出不同的質地。
 本件粉引(Kohiki)釉色《Kohiki with gold Sculptural Form》以素樸白釉為基底,風格源自韓國的「粉青瓷」,為道川最喜愛的顏色。(©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因此,道川省三的作品不僅是陶土與火焰的結晶,更是一種與自然能量共舞的見證。他的藝術,既源自對土地與自然的敬畏,也體現了創傷與修復並存的生命哲學。

藤村真:光與時間的祈禱

1960 年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藤村真,早年主修動物學與藝術,後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深造,師承戰後藝術家加山又造,與村上隆、千住博並肩學習。他長年以日本畫技法為基礎,使用天然礦物顏料——如金箔、孔雀石、雲母粉——在畫布或和紙上反覆堆疊,透過水分控制與緩慢乾燥,使色層自然顯影。

藤村真(Makoto Fujimura),Alyson LeCroy提供。

他的作品往往散發出一種靜謐的光澤。銀箔隨時間氧化變化,令畫面成為「時光的載體」;粗顆粒礦物的折射則引導觀者反覆凝視,進入靜觀與默想。藤村特別關注「破碎與修復」,受日本金繼美學啟發,將創作視為一種信仰行動——在不完美中修補,並以藝術付諸關懷。他的《Walking on Water》系列正是對「如何在混沌與不確定中持守信念」的探問。

巨幅作品《光之寂靜》,使用單色的牡蠣殼表現光(Aura),與道川省三的作品相呼應。藤村真透過藝術形式保存古老工藝,如雲積紙、礦物原料,並帶動新一代創作者共同關注創作日本畫的媒材。(©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在東京藝大的學習,使藤村與日本琳派建立深厚連結。琳派以金銀箔展現華麗與靈性,老師加山又造曾示範純金能被陽光穿透、散發聖潔光彩,讓他聯想到《啟示錄》中「以純金鑄成的新耶路撒冷」。這段經驗深刻影響他的方向,使金屬在作品中成為神性與聖光的象徵。他延續琳派「以華麗呈現精神光輝」的傳統,並轉化為當代語言,結合信仰、修復與文化關懷,開展新的精神層次。

延伸閱讀|如光的行者  藤村真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在開幕講座中,藤村回顧自己在 1990年代紐約的創作背景。他指出,當時「美」在藝術圈幾乎被視為禁忌,但他認為在黑暗時代,更需要藝術去創造美。他舉例受啟發的兩位藝術家:一位是黑死病時期仍持續創作的修士畫家,另一位是戰後在黑暗中追尋靈性與色彩的馬克・羅斯科。藤村強調:「對我而言,藝術就是對黑暗的回應,作品是一種祈禱,也是抵抗。」

在美國社會與政治分裂嚴重,掀起文化戰爭的背景下,他提出「文化關懷」(Culture Care)的理念,主張文化不是戰場,而是孕育生命的土壤。911 事件後,這一理念對他更顯迫切。他本人正是事件的倖存者——當天因大樓倒塌受困於地下鐵,僥倖逃生。這段經歷讓他更深刻體會創傷與修復的真實,也使「文化關懷」不只是理論,而是刻入生命的信念。

在鏡面反射中,藤村真與道川省三的作品彼此映照。在這裡,每當下午太陽西照的時候,陽光便會進入展間,作品的畫面與姿態和後院的地景相呼應,展現自然的生機。 (©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他在雙子星遺址旁舉辦茶道活動,受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啟發,以一杯茶為這片地區的居民帶來片刻平靜。他說:「雖然我們的力量微小,但只要能帶來一絲安寧與希望,那就是藝術存在的理由。」

藤村不僅是藝術家,更是思想家與文化實踐者。他創立 IAM Culture Care 國際藝術運動組織,持續推動藝術、信仰與文化的深層對話,並將藝術的使命延伸至人道救援與社會修復。他著有《藝術與信仰》、《沈默與美》、《文化關懷》等書,為當代提供面對不確定與裂痕的另一種理解路徑。

展覽三大單元:在塵與金之間

「Dust and Gold 塵與金」透過三個篇章的鋪陳,引導觀者從材質的微光,走向破碎的重生,最終抵達信念的平靜。展場燈光亦隨之轉換——由幽暗到微亮,再到明敞——如同穿越時間與物質的一場旅程。

在這裡,「塵」象徵無常與日常,是物質風化後的延續與殘餘;「金」則寓意光的閃現與信念的沉澱,是不被銷蝕的靈性回聲。兩者看似對立,卻在時間的流轉中彼此交織,既是消散,也是轉化。從礦物的微觀結構,到陶土與顏料的肌理,再到藝術家持續的創作行動,材質不僅是媒介,更是一種思索世界的方法。展覽邀請觀者放慢步調,隨著呼吸去感知作品,見證裂縫與縫合如何在眼前展開。

左:藤村真,生命樹 Ki-Seki – Life II。(藝術家提供)右:道川省三的陶土則宛如峭壁上滋生的枝枒,共同譜寫塵與金的對話。(©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在無聲中閃耀

展覽以近乎昏暗的氛圍開場,陶土與礦物在微光中顯現細緻紋理。藤村真的畫布上常覆有80至100層的礦物顏料,層層堆疊使畫面在光影交錯中顯現深邃厚度。乍看之下似乎只是平面,實則是「時間的藝術」,在漫長的等待與凝視中,讓色彩自行呼吸與顯影。這是一種靜默的閃耀,象徵靈性在深處的震動。

如果牆面的色彩是通往心之所向的內在風景,則矗立於空間的雕塑是起伏的地景。(©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逆境中綻放

隨著空間漸亮,觀者進入充滿張力的區域。作品中充滿破裂、皺摺與失序,卻同時蘊含重生。藤村真以礦物顏料修補斷痕,使破碎成為光的出口;道川省三則讓火與土在高溫中劇烈交鋒,留下不可預測的裂痕與扭曲。此區域的光影對比更為鮮明,映照出逆境中仍能綻放的力量。

藤村真的光並非由外照入,而是從底層透出,讓材質彰顯本身的特性;道川省三透過陶土的觸感與回應予以塑形,猶如從地殼擠壓所竄動出的自然地景。(©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行走在水面上

最終篇章空間豁然明亮,呼應藤村真「Walking on Water」系列。水象徵混沌與不穩定,而「行走在水面上」寓意在動盪中選擇信念,繼續前行。展場在此營造安定氛圍,觀者被邀請進入如祈禱般的靜謐時刻,在心中重建穩定與光明。

藤村真作品〈行走在水面上〉邀請觀者進入細緻的凝視,隨著光與時間的流動,作品與觀眾之間展開如同祈禱般的對話。展期間將舉辦音樂與舞蹈的跨域活動。(©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三個篇章的結構,正如從「塵」走向「金」的歷程:由靜默的微光開始,穿越裂痕與混亂,最終抵達心靈的平靜。藝術在此化為一場進入光的旅程,讓我們在消散與重生之間,重新思索存在的重量與可能

在高雄,遇見塵與金

「塵與金」不僅是藝術家的作品展現,更是一場跨越材質、歷史與文化的對話。道川省三以陶土書寫自然能量,藤村真以礦物光澤映照信仰祈禱,兩人共同指向「修復」與「再生」的可能。

而金馬賓館本身的歷史,亦與展覽形成深刻呼應。這棟見證無數離合的軍事賓館,如今轉化為當代藝術的場域,正如陶土經火焰重生、礦物在時間中變幻一般,從歷史的灰燼中熠熠生輝。

藤村真用礦物原料與古墨鋪陳深遂的空間,層疊排列流動金箔結構,超越陰影的光染在落下的簾幕,迎接希望的到來。(©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ALIEN Art Centre)

在動盪不安的 2025 年,這場展覽提供的不只是美學的凝視,而是一種文化與精神的回應。它提醒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藝術皆能化為光的碎片,穿透塵埃,帶來持續前行的勇氣。

Dust and Gold 塵與金

展期|2025.09.28-2026.08.30
地點|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朱佑霖(Chu Yu-Lin)( 106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