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就是上帝,山水就是我。」——中國新銳藝術家冰逸(Bingyi,1975-),以驚人氣勢,改寫書畫新篇章。
為古蹟注入當代氣勢
「冰逸─智光之境」個展正在臺中清代古蹟「臺灣府儒考棚」展出,於全臺僅存的清領考棚古蹟中,以古空間襯托新創作,形成別具一格的時空對話,意境自然天成,熠熠生輝。這是北京與紐約畫廊「墨齋」(INKstudio)首次在臺灣為冰逸舉辦個展,也是這位身兼中國藝術家、策展人、學者、建築設計師、文化評論家,以及活動家等多重身分的華人才女,第一次正式登場於臺灣藝文界。雖僅展出16件作品,但多為巨幅水墨,氣勢磅礴,吸引大批藝文饕客,絡繹不絕。

展覽串聯冰逸近12年的創作歷程,包括《萬物》系列、《雷法》系列、《符籙》系列,以及近期的《月光花》和版畫實驗等。她的作品尺幅巨大,視覺效果強烈,而創作方式與承載內韻,更是驚人,讓觀賞者無不留下深刻印象。
從龍虎山到符籙的創作脈絡
2013年夏天,冰逸前往龍虎山創作「萬物系列」(Metamorphosis),一幅尺寸達24×18公尺的巨幅繪畫,成為她創作生涯重要起點之一。那一年,她駕著載滿特製宣紙與繪畫工具的巨型卡車,奔走於群山之間,尋覓能夠捕捉歷史與大自然的精髓。最終,她抵達了據傳南宋大師陳容(1200–1266)曾在那修煉道法,並繪製龍形的——龍虎山。在該片山川之中,冰逸找到了創作《萬物》的理想之地。那些舞動、飛翔的山水巨構,凝聚著無盡的歷史記憶與自然力量。

龍虎山位於江西貴溪,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以丹霞地貌著稱,2010年列入「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山中道觀林立,正一道的嗣漢天師府與大上清宮坐落於此。山區並保存古越人兩千多年前的懸棺崖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東漢張陵曾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山因而得名,世代相傳張天師的道統。
龍虎山作為道教聖地,以丹霞地貌、懸棺文化聞名,冰逸在此將山川氣象與歷史記憶凝聚於紙上。12年後,即2025年,藝術家重返龍虎山,開啟了《雷法》和《符籙》兩大系列的創作。12年悠忽歲月,如今再現臺灣儒考棚,不同場域間的能量轉換,看得出冰逸惜古創今的心情,不但要向大自然吸取靈感,更要向歷史文明與古蹟,追討智慧,古韻新型,卓然有成。
值得一提的是,冰逸於2024年曾開發「版畫實驗」(Landscape Fairies Print),兩件《山水萬物》版畫,讓小尺幅版畫與巨幅水墨,形成對照,彷彿是冰逸對山水萬物的另一種觀看和實驗,頗耐人尋味。2024年至2025年之間,冰逸還發想出月光花(Moon Flower)新作,那是結合月光與花卉,帶有詩意,極柔性的訴求,是過渡、延伸,也是嶄新開始。


「符籙系列」(Talisman),既非書寫,也非繪畫,像是生靈的顯化,更符號化、語言化,她巧心布局,迎接觀者進入並閱讀那些「非語言」的符籙作品,大膽粗獷,通天頓地,能量無窮。冰逸認為,「無思」是創作《符籙》系列時最強大且初始的思維方式。在這種狀態裏,藝術家藉由連結宇宙智慧的流動,從而轉化身體透過毛筆的揮毫,顯化出宏大形態與精神狀態。他摒棄西方「具象」與「抽象」的二元對立,認為無論抽象或具象,一旦去掉「抽」與「具」的框架,剩下的就是單純「象」(manifestation)這概念。

有關「雷法系列」(Lighting),係描繪宇宙與地上萬物間的連接,即賦予世界生命與發生的啟示力量。該系列可被視為藝術家過往創作《萬物》系列,山水與天、眾生與宇宙相連的實踐延伸。該系列中的《曲院風荷》,指的是荷花與雷電,冰逸在創作中,把自然柔美與宇宙力量,交織一起。偌大尺幅的創作,其實就是她營造瞬間爆發與靜謐延展之間張力,可說是無招之招下的神來之筆。其中的《巨梅之瀑》,也很嚇人,冰逸藝高人膽大,她把「巨梅」與「瀑布」的意象並置,帶著動態與生長特質,把梅花的文化象徵,轉化到宇宙能量的層次,隱含了生命靱性與能量流動意涵。

《宇宙花》也是「雷法系列」中的另一種表現,似乎超越具象花卉,而成為宇宙生成與心靈象徵,冰逸在創作時,完全進入那種「心即萬物」狀態,比起12年前的「萬物系列」,《宇宙花》代表了花開天地的另一種昇華,引人遐想。
墨齋的推動與國際水墨前沿
筆者於9月12日匆匆造訪臺中「臺灣府儒考棚」展場,墨齋創辦人之一余國樑親自在場迎接。墨齋設立於北京與紐約,長年策劃具份量的國際展覽,推動當代水墨的發展,並透過出版英漢雙語書籍、邀請學者撰文評析,確立了其學術與藝術兼具的地位,頗受敬重。
余國樑生於紐約,自小受中國父母文化薰陶,雖受西方教育,卻始終懷抱回溯東方藝術和經典的初心。他自史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MBA畢業後,曾任紐約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戰略研究員,之後與雷澄泉、龍美仙等人成立墨齋,組織新管理團隊,結合藝術與基金管理,將「實驗水墨」推向國際前沿。墨齋的使命,在於通過精心策劃的展覽項目,向公眾展示最優秀的當代水墨。當代中國水墨藝術發展方興未艾,在過去幾十年間,一批重要的藝術家,積極探究與發展紙、筆、墨……千年古語當代創新的無限可能性,他們的作品吸引著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關注。
冰逸正是在這樣的平台上被廣泛認識。她以跨越學術與創作的雙重身份,在國際水墨脈絡中展現獨特性,多次與墨齋合作。今年適逢她五十「知天命」之年,回顧其學術歷程,1998年畢業於美國曼荷蓮學院(Mount Holyoke College),2001年取得耶魯碩士,2005年再接再厲,獲耶魯藝術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重讀馬王堆:從楚到漢》,論述札實,更曾名列ProQuest閱讀量前十,為其藝術創作奠定堅實理論基礎。

巨幅水墨與行為裝置的跨界實驗
冰逸以巨幅水墨畫而聞名,創作往往歷時數月甚至數年,並依特定場域環境完成,藉此捕捉自然地景、氣候與城市景觀的能量。她的作品開拓了水墨的新形態,超越現實的巨大尺幅在當代藝術界別樹一幟。冰逸不但是水墨風景畫中最具挑戰性的畫家之一,同時她還涉獵城市規劃、電影製作、詩歌創作,和多媒體裝置等不同媒材和領域,相輔相成,趣上加趣。
2012年,她於浙江富春山展開《風的形狀》(Shape of the wind),由溫成拍攝成紀錄片,展現她對山水的迷戀與大開大合的氣魄。2013年則在多倫多市政廳舉行12小時戶外行為藝術,創作1800平方公尺水墨巨作;同年底又在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創作大型公共行為藝術裝置《懸置》(Epoché),以直升機投擲500公斤的油墨,震撼成為「水墨炸彈」,融合行為與裝置藝術,在網路上引起轟動。最終巨大的畫布,被安裝在機場中心,記錄了該起行為藝術和事件。《懸置》作為是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合體,不讓日本具體派(Gutai)與激浪派(Fluxus)藝術運動,專美於前。

2014年,她於江西龍虎山完成《萬物》,透過特製宣紙記錄風、陽光、濕度與地形的痕跡,後來在2016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藝聚空間」公共計畫上再度展出,成為矚目焦點,被Artsy評選為15佳展位之一。2018年,她在峨眉山創作長達200公尺的《峨眉水墨瀑布》(Enrique waterfalls),從山巔傾瀉而下,沿著原瀑乾涸水道,流淌而下,成為北京墨齋個展「不可能的風景」個展的核心裝置。2019年,則在南京創作了「時間塔」,該座15公尺高的塔形裝置,由28塊巨型螢幕組成。冰逸將「時間塔」,命名為「光建築」,把空間和感官體驗,融入資訊流動的美感中。同一天,冰逸在深圳開放了她名為「海洋之膚」的1000公尺裝置藝術作品,在在讓人矚目。兩大巨型裝置,將光影、空間與數位影像結合,開拓「光建築」的新概念。
冰逸不僅專注於創作,還致力教育,曾在北京創辦「蜥蜴學院」,免費培養國際青年學生的創造力。2020年,她於河南修武推動「大歌聖寺」計畫,結合太行山大型裝置音樂會、費城藝術博物館的水墨裝置與行為表演,並於費城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名為「呼喚靈魂:太行狂想曲」的行為藝術表演,以及詩意紀錄片《2020》,展現跨領域的藝術實踐。
其多元身份涵蓋生態、哲學、史學與美學,融合大地藝術、裝置、水墨、影像與文學。冰逸曾接受典藏姐妹刋物《Yishu》,主編鄭勝天(Zheng Shengten)的影音訪談時,娓娓細訴她的成長背景與個性養成。她曾在訪談中提到,母親是一位熱愛自然的醫師與研究者,曾經騎上20公里路的腳踏車,為了欣賞一對烏龜耍戲,對她影響深遠。冰逸自小養成沉穩踏實的性格,雖未立志成為藝術家,卻憑藉耶魯大學博士訓練與論文《重讀馬王堆:從楚到漢》的學術基礎,在古今五千年的書畫傳統中找到切入點,最終建立起獨特的藝術道路。凡事心平氣和,一步一腳印,最後水到渠成。

冰逸的創作,往往以壯闊的行動與場域結合。她曾將成捆畫布(綿紙)馱上山巒,以白色畫紙化作人為瀑布,潑灑墨汁與清水,任水流奔馳,生成無數變化的痕跡;也曾在機場平地鋪展畫布,從輕航機上投擲數十袋墨汁,藉重力衝擊留下難以預期的墨痕,雄偉壯觀。
她在展場的空間選擇同樣別具巧思。展覽《混沌之眼、重塑宋朝皇宮》(The eyes of chaos remaking the song palace)以明代建築為舞台,而這次在臺中的「臺灣府儒考棚」,則讓明代政治理想、日治都市規劃與戰後文化保存意識交織。挑高空間如同城門般層層疊加,作品在其中展現出古今對話的張力。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雜思藝趣,盡在其中。
除了宏觀的巨幅水墨,冰逸也創作私密的小幅作品。她以細膩筆觸探索有機生命的微觀起源,書法線條娟秀靈動,展現她一絲不苟的耐心與專注。她的藝術既有筆墨血肉,也有靈魂,能將自然萬物化為鮮活的生命體,情感真摯而渾然天成。國際評論家喬納森.古德曼(Jonathan Goodman,1971-)稱她的作品堪稱「史詩級」。學者巫鴻亦曾在芝加哥斯馬特藝術博物館見證她的大型水墨裝置,讚譽為「迄今最大的水墨畫」、「藝術家直接表達了與自然和傳統的共融」,並強調其作品以中國美學豐富了當代藝術的語言。

個展中的心象與臺灣連結
本次來臺個展,凝聚冰逸12年間圍繞意識與智慧的實踐,並以最凝練直接的方式,將她對「心」的思考化為繪畫表達。透過《雷法》系列呈現心的動能,藉由《符籙》轉化身體孕育心象的概念。無論抽象或具象,天地或心腦,冰逸將引領觀者超越所有框架理念中的二元對立,從而暢遊於美與沈思交織流動的迷蹤之中。 而她最新的作品也在現場中呈現為美與沈思的迷宮。
墨齋創始人之一的余國樑更指出,展出的《萬物》、《雷法》、《符籙》三大系列皆與臺灣淵源深厚。原來在12年前,《萬物》是在臺灣音樂人劉家昌,於龍虎山創建的藝術基地完成。而今年5月臺北之行,巧妙機緣結識了同為藝術家、策展人和設計師等多重身份的才子紀嘉華,則激發冰逸再到臺灣辦展的動能。冰逸對該個展,期待殷切,雖然最終未能親臨開幕,但她隔著時空,依舊帶領觀者在那有如迷宮般的捲棚廊軒間穿梭,悠遊於交錯縱橫在高聳古木建築構架中,再次與臺灣結緣、分享藝術之愛與美。
冰逸—智光之境
展期|2025.09.06-09.28
地點|臺灣府儒考棚(市定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