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混雜現實、韌性與變局中的香港藝術之春

混雜現實、韌性與變局中的香港藝術之春

2025年的香港藝術周幸運地在關稅戰亂流之前舉辦,比起此前的兩三年,依舊熱鬧有加、活力滿滿;與此同時,從市場面、到文化產業生態,結構性變局也持續進行中。

在當代,國際性的雙/三年展和大型藝術博覽會早已扮演藝術系統全球資源配置與各種類型價值交換的樞紐角色;而任何一座城市的藝術生態都因城市自身的社會脈絡而生長出各具特色的樣貌,並隨著大環境變化而不斷動態發展。2013年承襲Art HK而開啟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至今依舊是香港藝術產業的重心,儘管其所處的多層環境已逐漸發生變化。

在香港這樣一座亞洲經貿樞紐城市,藝術世界的風吹草動和晴雨狀況都具指標性,這樣的代表性尚未動搖,但在多元並陳、又詭譎多變的當下顯得愈發難以定義。2025年的香港藝術周幸運地在關稅戰亂流之前舉辦,比起此前的兩三年,依舊熱鬧有加、活力滿滿;與此同時,從市場面、到文化產業生態,結構性變局也持續進行中。

2025想三月香港街頭,懸掛著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大幅建築廣告。(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藝博會上的臺灣面孔

香港巴塞爾維持了近兩三年的規模與氛圍,自2023年重新全面回歸以來的這三屆有著明顯的延續性,展商數量上近兩年與疫情之前相當,而今年的觀眾入場人次則達到創紀錄的91,000。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臺灣延續與去年一樣的11間畫廊參展紀錄,初次參加的為異雲書屋。臺灣畫廊的展示之重點依舊是華人藝術家,又以結合東方美學與戰後現代與前衛藝術精神的華人藝術家最具代表性。耿畫廊、大未來林舍畫廊、尊彩藝術中心、亞洲藝術中心都以各自長期代理的華人藝術家為主軸;索卡藝術、安卓藝術和TKG+的展位則更聚焦當代,藝術家範圍也擴至東南亞乃至其他地區。「亞洲視野」單元的個展架構下,以「東方古典美學的當代演繹」為主要審美取向異雲書屋聚焦于彭創作生涯中期作品,PTT Space展出不多見於香港的臺灣女性藝術家陳幸婉的複合媒材及水墨作品(十年前科元藝術中心曾於首屆Art Central推出陳幸婉紀念個展),伊日藝術計劃的黃博志個展則以獨具氣質的空間設計展呈影像和裝置作品。亞紀畫廊是唯一一家將目光投向海外的臺灣畫廊,推出中平卓馬個展,然日本戰後攝影自初便是畫廊的經營重點,此次反而給人以初心再現之感。

臺灣畫廊近年來在香港巴塞爾的策略,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展會整體敘事期待之下,在自身經營面向、審美品位與對市場成效評估之間作出平衡的成果,大多也基於基本盤穩健操作,各具千秋。今年選擇不再參展香港巴塞爾的采泥藝術則轉而嘗試會外展形式,分別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會德豐地產合作李光裕和霍剛的個展。這或許代表了畫廊面對當代藝術市場時的務實態度,在藝博會之外尋找不一樣的資源整合可能,同時也追隨了巴塞爾影響力的磁吸效應。

受邀成為Art Central十週年特別企畫「傳奇」(Legend)之一、並獲大會重點介紹的梅丁衍,於藝星藝術中心展位一側的公共空間展出他以現成物再創造的觀念裝置。(Art Central提供)

此外,今年有八家臺灣畫廊參加第十屆Art Central,包括分別為丁丁藝術空間、Avocado Art Lab、日升月鴻畫廊、涅普頓畫廊、藝星藝術中心、多納藝術、333畫廊和大雋藝術,另外也有在臺灣設點多年的白石畫廊,大多以臺灣本土藝術家和以日本為主的海外藝術家為展示重點。兩個藝博會參展的臺灣畫廊中大多數有受文化部「文化黑潮計畫」補助,就參展成本而言不無小補,對一些中型畫廊甚至直接帶來申請參展的動力。平心而論,臺灣畫廊透過用心的規畫、審美品位與策略想法,各自的品牌效應在連續幾年的參展過程中各有累積、也有亮點,但在資訊量龐雜而快速流動的藝博會現場,總體上的能見度和辨識度仍然偏低。如何有效地針對本土產業和對外形象等不同方向著力,達到提升和整合效應,始終還是一大課題。這次相對而言較有能見度的臺灣藝術家,是受邀成為Art Central十週年特別企畫「傳奇」(Legend)之一、並獲大會重點介紹的梅丁衍,藝星藝術中心在展位一側的公共空間展出他以現成物再創造的觀念裝置。

藝博會的自我更新與平衡

本年度香港巴塞爾總體而言沒有太大驚喜,中規中矩地站穩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樞紐上的關鍵位置。銷售方面則回歸市場面。四月初,在由克萊兒.麥坎安德魯(Clare McAndrew)博士撰寫、巴塞爾藝術展及瑞銀集團聯合出版的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中,描繪了「一個複雜且多面向的市場格局」,高端市場降溫、銷售放緩,中低價位區間則更具活力。藝博會作為藝術品一級市場的主要集散地,這一趨勢相當顯著,畫廊紛紛採取求穩因而相對保守的展位策略、選件與佈局。全球化經營的國際藍籌畫廊也大都以長長的藝術家名單、每位藝術家少量作品的聯合展呈形式來安排展位。

2025佳士得香港春季「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拍賣官Adrien Meyer以9500萬港元為巴斯奇亞鉅作《星期六的夜晚》落槌之際,成交價達1億1262.5萬港元。(佳士得提供)

展後公開銷售狀況的畫廊中,最高單價作品為卓納畫廊展位上、350萬美元成交的草間彌生《無限的網(ORUPX)》(2013)。相較過往兩屆香港巴塞爾的高成交價作品,即2024年德·庫寧(De Kooning)作品的900萬美元、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作品的850萬美元,以及2023年畢卡索作品的550萬美元、喬治·康多(George Condo)作品的475萬美元,今年顯然有不小落差,更有某些超高單價作品叫好不叫座。這一方面反映出畫廊選件策略與市場預期價位下修的互動結果,另一方面,也與當下主力收藏群體在審美偏好、消費能量有所關聯。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一方面是展售現場的「去明星化」趨勢,另一方面,香港巴塞爾進一步朝向多元「亞洲性」的定位方向發展。本屆展會的240家參展畫廊中超過半數來自亞太地區,而23家首度入選的畫廊中有些來自開普敦、科索沃、孟買等地,地域文化上的多元開放也為展覽現場帶來不少創作新面孔。「策展角落」(Kabinett)單元有高達36家畫廊參與;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最後一次操刀策劃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依舊有全場最吸睛與震撼的呈現。圍繞編織與身分、材料與工藝、物質與環境等主題的作品不少,瑞銀今年與香港巴塞爾的合作展示計畫也以傳統工藝之當代演繹為思路。與此同時,數位潮流更加明確地被凸顯,「藝聚空間」陸揚的數位互動裝置《獨生獨死創造者》相當醒目,今年的M+幕牆作品則是何子彥的AI生成之作《戲夜尋謎》。

來到第十屆的Art Central也更著力於展會結構面上進一步的完整與多元,資深與新晉的藝術家和畫廊都獲得關注;地理上、文化上的視野幅度也更受重視,展會首次包括了來自拉脫維亞、立陶宛、塞爾維亞和阿聯酋的畫廊;同時,在地性也以新的方式被凸顯。Art Central今年與香港旅遊發展局合作「Studio Central」,邀請來自香港藝術家朱頌琪、董永康和來自廣州的藝術家團體菠蘿核,分別以中上環、油麻地及深水埗三個本地社區文化與地景為主題性基底,於現場開闢「工作室」,藝術家也在現場,間或創作、間或與觀眾交流。

第二屆「藝匯Supper Club」於H Queen’s大樓內展覽現場。(本刊資料室)

在市場與文化種種價值間的平衡之下,藝博會都在尋求自我更新的方法與出路,而其會面點功能也愈來愈突出。新形態的展售活動「藝匯Supper Club」也進入第二屆,從去年的藝穗會到今年的H Queen’s,國際性結構在香港可順理成章地集結而成,沒有太大包袱的新嘗試也在持續發生。從市場整體來看,現場的消費衝動減緩已是全球趨勢,對畫廊來說日常功夫的重要性更被突顯,即便銷售的一刻在現場發生,也需要有長期的品牌建設作為基礎。對於非本地畫廊而言,跨境參加頂尖藝博會、年復一年的「刷臉」絕非沒有必要,至少在這兩三年的香港,多樣化的現場仍在發生。

藝博會之外的混雜現實

長期以來,國際拍賣行以香港為最重要的亞洲據點,近兩年來紛紛高調開設新的大本營空間,繼富藝斯(Phillips)2023年遷入毗鄰M+博物館的大樓、逐漸闢出不同層次的空間後,佳士得、蘇富比、邦瀚斯也先後進駐各自的亞洲新總部。展售中心的模式逐漸取代過往一年兩季的集中拍賣,規劃展覽、擴大私人洽購業務,疫情以來面對國際情勢與市場變動,漸進而深層地牽動著產業的結構性轉型。

「Corpus-身·物·三千年」雕塑展於富比旗艦藝廊內展出、(蘇富比提供)

也正是因為相繼擁有了獨立空間,佳士得、蘇富比與富藝斯的香港春拍首次得以於香港藝術周舉辦,帶來匯流效應。包括春拍預展在內,各拍賣行空間內也自三月中旬就陸續推出不同類型展覽,其中蘇富比旗艦藝廊的雕塑展「Corpus-身·物·三千年」近乎博物館級別的視野,上至距今三千多年的古埃及石像、婆羅洲原住民族達雅族木雕,下至從現代主義、戰後時期到當代雕塑,身體主題及其在人類社會不同時期的文化演進,令人印象深刻。富藝斯也在M+舉辦「畢加索-與亞洲對話」之際,由私洽部門推出「畢卡索的動物王國」與之呼應。現場拍賣則是佳士得的二十及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成績斐然,甫就任佳士得行政總裁的Bonnie Brennan也親臨香港現場,高端市場的能量似乎盡數匯聚於二級市場。

M+「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現場(攝影/ Lok Cheng,Image courtesy of M+, Hong Kong)
「胡曉媛:異路」於大館展覽現場。(大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相形之下,美術館展覽反倒顯得中規中矩。M+「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多少會讓人迷失在策展團隊於畢卡索和亞洲當代藝術家們之間設下的「連連看」之中,最後只能回歸針對作品本身的觀看樂趣,包含難得一見的、早已離開藝術界的顧德新1980年代具奇幻風格的水彩作品。在全城眾多聯展和特展之中,大館當代美術館獨樹一幟地以艾莉斯亞.夸德(Alicia Kwade)、胡曉媛、梅芙.布倫南(Maeve Brennan)這三位女性藝術家個展植入藝術周檔期,互有對話的多個個展、與主題性策展計畫之間隔年交替的形式,預計將形塑接下來幾年內藝術周期間的大館性格。

馬凌畫廊何子彥個展「三界:怪物,鴉片,時間」展覽現場。(馬凌畫廊提供)

藍籌畫廊今年大都選擇在藝術周檔期安排西方藝術家個展,立足香港本地的一些畫廊則帶來不同的藝術體驗,像是馬凌畫廊的何子彥個展「三界:怪物,鴉片,時間」、德薩畫廊的「王欣:靈光遺產計劃」、刺點畫廊的「陳維:沉默的呼吸」和「單慧乾:我們的時光」這幾個個展,讓生活在今日亞洲、又時時感受到來自全球科技文化與地緣政治衝擊的我們更有所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賀慕群回顧展是該機構「二十世紀中國女藝術家系列」之一,為藝術周補上了商業、西方、當代經驗之外的一塊拼圖。穿行於不同的展覽和個性迥異的香港街區之間,回看熱鬧的藝博會現場,進一步體會我們正身處何種混雜現實之中。

與此同時,香港內外連結也正發生變化。藝術周期間傳出的新聞,包括香港藝術館取代M+成為2026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主辦者,以及香港機場將在規劃中的航空城Skytopia設獨立的恆溫藝術品儲存空間;而由香港政府主辦的博物館高峰論壇、裕澤香江高峰論壇也選擇藝術周期間發生。由上層結構推動的政策舉措正不斷與香港民間藝文能量碰撞,將香港的文化產業表裡帶向新的未來。

嚴瀟瀟(Yan Xiao-Xiao)( 229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