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BHK巴塞爾香港藝術展會與Art Central系列報導詳見:
備戰2025香港巴塞爾!臺灣畫廊的關鍵策略與亮點解析
2025 ABHK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開幕:11家臺灣藝廊參展亮點,透視藝術脈絡與當代對話
2025 AB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VIP首日直擊:國際畫廊強勢佈局,市場熱度不減
第十屆Art Central:在傳承與創新中蛻變
2025年香港藝術周已落幕,兩場核心藝博會——巴塞爾藝術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與Art Central,皆見證了數日蜂擁而至的人潮,展現樂觀正向的氛圍。依據畫廊回報的銷售狀況,可見銷售力道仍舊落在展會期間的前半段,但也出現細水長流的現象,即,藏家似乎並沒有過去那樣急著首日便將心儀作品落袋為安,而開始放慢做決定的步調,對於藍籌畫廊以外的大多數展商而言,尤能體會到這一點。
臺灣畫廊
安卓藝術
安卓藝術表示,今年的銷售高峰出現在首日的VIP預展,藏家詢問度熱切並在當日就有多件重要作品成交,合計展前預售的銷售額約達25萬美金,成績穩健。本次參加香港巴塞爾售出的高價作品包含:傅饒的兩件作品分別以約10萬歐元與5萬歐元售出給住在美西的華裔男性以及居住海外的臺灣藏家;而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售價3.3萬美金的作品,則由菲律賓籍藏家夫婦購藏,顯示亞洲區域內藏家組成的多元與活躍。
在今年全球經濟環境不明朗的背景下,藏家的購藏預算也相對縮減,決策流程普遍拉長,整體買氣略為放緩。然而質量高且具有市場前景的藝術家作品,仍然飽受藏家青睞,顯示藏家在大環境保守下,對於作品質量更為要求。展會人流依然熱絡,並有來自多個地區藏家與機構的參與,香港巴塞爾依舊扮演亞洲藝術市場中心的角色。而安卓藝術也觀察到,中國藏家的購買力與過往兩年相比雖有下滑,但仍為市場的主要支撐力量。同時,東南亞藏家的參與度顯著提升,展現區域市場成長的潛力,在他們的展位上尤以菲律賓藏家的來訪最為踴躍。此外,今年也明顯感受到歐美藏家的回流,顯示香港作為亞洲藝術重鎮的地位依然穩固,未來可望迎來更國際化的觀眾結構。

耿畫廊
耿畫廊指出,國際藏家在前兩日的VIP預展即展現濃厚購藏興趣,多件大作品就已順利成交,整體感覺參觀人流較往年更多,且中國藏家的比例變高。而耿畫廊本次帶來的七位藝術家:蘇笑柏、楊茂林、薛保瑕、袁慧莉、彭薇、蘇孟鴻以及柬埔寨藝術家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作品皆有售出,其中亮點如:楊茂林的《獅吼風暴白菩薩》、索菲普.皮奇的《庇護所》、蘇孟鴻的《片玉若磨唯轉瑩》,價位區段落在4萬至10萬美金不等。

尊彩藝術中心
尊彩藝術中心認為香港巴塞爾迎來了疫情之後的全面復甦,在首日的VIP預展即見到許多歐美藏家的回歸以及東南亞藏家積極洽詢作品,銷售情況也以前兩日的VIP預展最佳,作品價位落在3萬至35萬美金;而參觀人潮較往年增加30%,其中也有不少觀眾是首次造訪展會。
今年以林壽宇和李重重的作品最受歡迎並實際反映在銷售結果上,而首次參展的余承堯作品也規劃在主展牆呈現,受到許多關注與詢問也順利售出幾件給香港藏家。而郎靜山與于彭在香港本就具有相當知名度,也都有售出作品並且以中國藏家為主,而原住民藝術家武玉玲(Aluaiy Kaumakan)為第二次亮相香港巴塞爾,收藏其作的客群多為機構與企業藏家。尊彩藝術中心也分析道,今年的銷售節奏較為緩慢,主要在於藏家需要更長的時間作比較與議價,但整體看來的購藏人數仍是多的,而購藏藝術品作為資產配置及佈置公司與居家的客群也約佔一半。至於許家維的互動式影像作品則在現場獲得許多國際美術館機構邀約展出。

亞洲藝術中心
亞洲藝術中心在本屆香港巴塞爾銷售最佳的楊英風和馮鍾睿的作品,價格區間落在8萬到20萬美金之間,主要多為中國與香港的藏家。畫廊表示,香港巴塞爾一直都是畫廊年度的重點計畫之一,今年觀察到展會氛圍又比往年更加熱絡;不僅迎接了亞洲藏家,也有來自歐美地區的藏家朋友,並且也和許多美術館等學術機構有重要的交流。
TKG+
TKG+也同樣在前兩日的VIP預展保持相當不錯的銷售節奏,特別是吳耿禎的《篝火-編織》系列大部分作品皆已售出,而邱承宏、陳傳興以及印度藝術家阿莫.帕特爾(Amol K. Patil)作品也都在洽談中。

大未來林舍畫廊
大未來林舍畫廊對今年銷售成績相當滿意,尤以前兩日的VIP預展與展會最後一天的成交量最多。今年更有高達八成為首次交易的新客戶,包括:中國、香港、澳門、韓國、印度甚至紐西蘭的藏家。展位呈現的五位藝術家作品詢問度都相當踴躍,其中尤以常玉最高。而趙趙最新發表的「草木」系列最為吸睛,吸引相當多新客戶。

索卡藝術
索卡藝術表示,今年在VIP首日的銷售情況最佳,整體迴響較去年更為熱烈。參觀族群與以往相當,以中國藏家居多,主要年齡層落在40至50歲。現場展出的菲律賓已故國寶藝術家蓋伯瑞.博瑞多(Gabriel Barredo, 1957-2020)創作於2008年的《吶喊報時鐘》,以繁複裝置與幽微聲響在展會期間持續吸引觀眾駐足欣賞,而此作最終獲得中國弘藝豐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廖麗娟收藏。

PTT Space
在本次香港巴塞爾呈現陳幸婉個展「靈修」的PTT Space,觀察到今年展會以中國和香港藏家為大宗,韓國藏家銳減、臺灣藏家也消減不少,至於歐美藏家亦沒有去年多,收藏導向似乎有點往裝飾性考量,可接受價格下修。而一樓與三樓的人氣差異頗大,單純逛展的觀眾比例也增加不少,整體覺得第二、三天的熱度較高。今年的買氣持平,不過藏家需要更長的考慮時間,中國藏家對陳幸婉的水墨作品詢問度和接受度高,但普遍對她還是過於陌生,由此也有點擔憂臺灣藝術家市場是否有邊緣化的情形。

異雲書屋
首次參展香港巴塞爾的異雲書屋以于彭水墨個展「結廬開徑近雲根」登場。整體而言,本次展出作品有半數皆已售出並多為小尺幅作品。銷售對象以臺灣與香港客戶為主,而中國與非華人的海外藏家也都對作品表示興趣,但由於中國目前對裸體題材的審核較為嚴格,也成為他們無法立即決定購藏的原因之一。有些海外藏家是原本就對于彭有一定的了解,這次主要先交流與認識畫廊品牌,購藏方面還仍在觀望階段。異雲書屋表示,本次參展接觸到許多新藏家並會主動詢問,且都相當認真聆聽與理解作品。
伊日藝術計劃
伊日藝術計劃同樣觀察到今年香港巴塞爾的銷售高峰集中在前兩日的VIP預展期間。而相較以往,中國與韓國藏家的詢問明顯減少,不過來自香港本地及歐美、中東地區的美術館與收藏機構的關注度則相當高,畫廊目前仍在與多方進行積極地後續確認。

亞紀畫廊
在本次香港巴塞爾展會呈現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Nakahira Takuma,1938-2015)個展的亞紀畫廊表示,確實收到機構的廣大迴響,尤其是香港本地美術館以及西方美術館的關注。在這次呈現的大尺幅銀鹽作品獲得非常重要的華人藏家典藏,而Vintage部分也有很多其他藏家正在垂詢購藏。
Avocado Art Lab
首次參加Art Central的Avocado Art Lab以攝影作品參展,表示展會人氣比臺北的博覽會明顯熱絡許多,但只有預展首日有較多藏家到場。感受到香港的國際化海外藏家很多,也很願意用心了解當代與攝影的作品。Avocado Art Lab認為參與海外展會對於提升國際能見度的效益很大,也能認識到許多不錯的資源,像是很多香港當地的攝影家和團體,今年也將陸續有些合作與業務開展。
藝星藝術中心
同樣也是第一次參與Art Central的藝星藝術中心感受到展會的人氣很旺,銷售情形在首日的VIP預展最佳,買家有香港在地人,也有來香港旅遊的外地藏家。梅丁衍的繪畫裝置獲得很大的關注,像是重要藏家烏利.希克(Uli Sigg)跟M+博物館總策展人鄭道鍊(Doryun Chong)都有來看。而鄭崇孝的中小型作品出售出20多件,其中還有一幅100號的作品獲得加拿大藏家收藏。
日升月鴻畫廊
日升月鴻畫廊表示Art Central在25日的開幕人潮極為可觀,於隔日的Night Central也是絡繹不絕,觀眾對作品詢問度也都很高,許多藏家在開幕首日就到場參觀,而持續到周末也有客戶在交易。儘管畫廊是首度參加Art Central,但展出的藝術家徐永旭跟許悔之在先前都曾在巴塞爾香港展會有作品呈現,所以有不少觀眾都對其創作已有所認識。
多納藝術
第二次參加Art Central的多納藝術,呈現盧昉與洪千惠的雙個展。就畫廊的觀察,除了開幕首日有較高比例的藏家,其他日程以一般逛展觀眾為主。洪千惠的水墨作品以女性及植物為主題,這次的購層客群大都是住在香港的中國人與臺灣人,也由於香港住家普遍坪數不大,30號以上的作品就不容易掛牆展示,因此小型畫作在銷售上較為容易。
333畫廊
首度登上Art Central此一國際藝術舞台的333畫廊,展現出卓越實力與策展眼光。此次展覽以自然為題,串聯亞洲藝術家的當代表達,成功吸引來自全球的藏家與策展人關注。展位人氣高漲,其中尤以日本藝術家上野裕二郎(Yujiro Ueno)與臺灣藝術家朱晨維的作品最為亮眼,幾近完售的情況顯見備受藏家青睞。此次亮相不僅奠定333畫廊在國際藝壇的專業形象,也展現他們致力推廣亞洲藝術、打造當代美學平台的品牌使命。畫廊也表示,未來將持續挖掘具潛力的創作者,讓華人藝術在世界舞台綻放光芒。
大雋藝術
以「漫遊無限色彩」作為策展主題,匯聚六位藝術家作品的大雋藝術,在本次Art Central展會期間售出四件作品,合計60萬港元。
國際畫廊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卓納畫廊的多明星展位策略依然奏效,草間彌生2013年的《無限的網(ORUPX)》以最高單價的350萬美元成交;米哈伊爾·博雷曼斯(Michaël Borremans)吸睛的最新大型畫作《Bob》以160萬美元售予深圳甬道藝術基金會(Corridor Foundation)。
其他銷售亮點包括:
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描繪王家衛1997年同名電影之場景的《春光乍洩(WKW)》(2022-2024)以90萬美元售出。
瑪瑪·安德森(Mamma Andersson)的兩幅畫作分別以42萬美元和20萬美元售出,藝術家將於今年6月在廣東和美術館舉辦首次亞洲個展。
奧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的作品以40萬美元售出。
波提亞·茲瓦瓦赫拉(Portia Zvavahera)的作品,售價38萬美元。
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的作品,售價22萬美元。
艾瑪·麥金泰爾(Emma McIntyre)的作品,售價8萬美元。麥金泰爾的個展同期也正於卓納畫廊香港空間展出。
此外,還有來自路卡斯·阿魯達(Lucas Arruda)、瑪琳·杜瑪(Marlene Dumas)、史蒂芬·希勒(Steven Shearer)、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羅絲·懷利(Rose Wylie)、劉野和麗莎·尤斯卡維奇(Lisa Yuskavage)等藝術家的其他作品也有售出。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
豪瑟沃斯展位自首日起便斬獲頗豐,包括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Christina Quarles、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艾弗里·辛格(Avery Singer)、妮可·艾森曼(Nicole Eisenman)、張恩利等藝術家都在VIP首日有重要作品售出,前不久才加入豪瑟沃斯的韓國著名藝術家李昢(Lee Bul)的兩件作品也很快為國際基金會和機構所購藏。畫廊合夥人之一馬克.佩約特(Marc Payot)表示,今年香港巴塞爾展示了非常積極的反響,來自本地藏家對於高品質藝術品的需求很高。而豪瑟沃斯在亞洲的持續深耕,也正表現為旗下藝術家作品在當地機構的展出,包括馬克·布拉福德(Mark Bradford)、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Barbara Chase Riboud和李昢在內的藝術家展覽將在華語地區的美術館展出。
豪瑟沃斯在今年香港巴塞爾的主要銷售亮點包括:
路易絲·布爾喬亞 (Louise Bourgeois)《Cove》(1988,鑄造於2010年),以200萬美元售予亞洲藏家。
曾梵志《無題》(2024),售價150萬美元。
Christina Quarles壓克力畫作《Push’m Lil’ Daisies, Make’m Come Up》(2020),售價135萬美元。
艾弗里·辛格 (Avery Singer)《無題》(2025),以57.5萬美元售予香港藏家。
拉希德·約翰遜 (Rashid Johnson)《靈魂畫作「喜劇演員」》(2024),55萬美元售予亞洲藏家。
馬克·布拉福德(Mark Bradford)《無題》(2007),30萬美元售予亞洲藏家。
張恩利《珠寶商》(2021),售價:47.5萬美元
安吉爾·奧特羅(Angel Otero)《Dream Rider》(2025),售價28.5萬美元。
Nicole Eisenman油畫《Life’s Path》(2020-2024),27.5萬美元售予亞洲藏家。
李昢《無題 (Anagram Leather #11 T.O.T.)》(2003/2018),27.5萬美元售予售至歐洲的基金會。
李昢《Perdu CCIX》(2025),以26萬美元售予歐洲的基金會。

佩斯畫廊(Pace Gallery)
佩斯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取得了強勁的業績,整個展會銷售穩定,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奈良美智和李禹煥的主要作品成為亮點。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作品都售予了新藏家,這是市場蓬勃發展的強烈信號。
佩斯畫廊本屆香港巴塞爾的銷售亮點包括:
洛伊·霍洛韋爾(Loie Hollowell)《大腦》系列新作以45萬美元售出。
奈良美智2020年創作的雕塑作品《套娃》售出。藝術家目前正舉辦大型巡迴回顧展,展覽現於德國布林達收藏博物館(Museum Frieder Burda)展出,並將於六月巡展至英國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
喬·夏皮羅(Joel Shapiro)於2023年創作的雕塑作品以20萬美元成交。今年初佩斯東京空間曾為該藝術家舉辦雕塑個展。
尹秀珍《壁器28號》(2019-2021),以11萬美元成交。尹秀珍受瑞銀集團藝術藏品委託創作的全新裝置作品《旗門UBS》(2024-2025)也正在本屆巴塞爾的瑞銀貴賓休息室展出。
肯尼思·諾蘭(Kenneth Noland)(1978),17.5萬美元售出。
畫廊新近開始代理的藝術家Alejandro Piñeiro Bello畫作以8萬美元售出。
阿麗佳·柯維德(Alicja Kwade)的四件作品成交,其中兩件「小隱身」系列雕塑以6.8萬歐元售出。藝術家目前正在香港大館舉辦首次香港個展,柯維德也將於今年五月在佩斯紐約空間迎來大型個展、
李黑地新作被某私人美術館以5萬美元購藏。藝術家與佩斯合作的首展將於2025年5月在香港啟幕,屆時將展出此系列版畫作品。
名和晃平的《PixCell》系列雕塑以5.5萬美元售出。
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的兩件雷射切割日本椴木膠合板雕塑出售。
日本藝術家岡崎乾二郎(Kenjiro Okazaki)的五幅畫作售出。
印象派大師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的1910年代傑出作品售出兩幅。
李禹煥(Lee Ufan)《With Wind》(1991)以95萬美元成交。其個展「李禹煥:靜謐的共鳴」(Lee Ufan: Quiet Resonance)目前正在雪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展出。
貝浩登(Perrotin)
香港巴塞爾首日,貝浩登就已售出了一半作品,包括一系列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的雕塑,價格從4萬英鎊到22萬英鎊不等(約5.18萬至28.5萬美元);艾瑪·韋伯斯特(Emma Webster)的作品售價12萬美元;傅饒的作品售價9.5萬歐元(約10.28萬歐元);阿里·巴尼薩德(Ali Banisadr)的作品售價35萬美元;加藤泉(Izumi Kato)的作品售價18.5萬美元。而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天,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的作品以1,350,000美元售出。與此同時,艾瑪·韋伯斯特在貝浩登香港空間的個展作品也全數售罄。
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
截至展會結束後的週一(3月31日),馬凌畫廊已售出29件作品,價格介於2,000美元至92,000美元之間,且每一天都有銷售。部分作品仍在洽談中。
馬凌畫廊的銷售亮點包括:
張公松(Truong Cong Tung)的三聯畫《花園中的陰影#3》(Shadows in the Garden #3),售價4.8萬美元。
許鶴溪《Marie》(2025),以4.5萬美元售予一家亞洲基金會。
劉茵《這棵蔥》(This Green Onion,2025)和《曾經是畫家弗洛伊德坐過的地方》(2024-2025),分別以4萬美元和3.6萬美元售予亞洲藏家。
Grace Carney《兩位母親》(Two Mothers,2025),售價3.5萬美元。
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
阿爾敏.萊希認為今年的香港巴塞爾現場氛圍充滿活力,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特別是韓國和與日本的藏家顯著回歸,在交流方面更具多元性。藏家對作品的興趣仍然旺盛,但購買決策更為審慎,收藏方向也呈現更為理性的選擇。同時,畫廊也觀察到藏家群體的結構正在轉變,年輕藏家對當代藝術的關注在持續增長,其收藏視角更加開放,願意探索具有實驗性和概念性的作品。
從今年的香港巴塞爾來看,畫廊觀察到藏家群體的結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阿爾敏·萊希的展位吸引了許多年輕藏家,他們的對觀念性與實驗性的當代藝術作品表現出濃厚興趣。畫廊注意到跨行業藏家的增長,特別是來自科技、金融、時尚等領域的新藏家,他們的收藏視角更為國際化,對藝術市場的理解也更加開放。這些藏家不僅關注傳統繪畫與雕塑,同時也在探索融合新媒介與數字技術的作品。這一趨勢表明,藏家的興趣正在向更加多元化和跨學科的方向發展,而阿爾敏·萊希持續推動的國際化藝術家陣容也與這種市場需求高度契合。
在展會期間銷售的作品包括:奧利弗 · 比爾(Oliver Beer)的兩幅畫作,價位為6.5萬至7萬英鎊;哈維爾 · 卡勒加(Javier Calleja)的一幅繪畫價位為25萬至27萬歐元;梅迪 · 哈迪揚盧(Mehdi Ghadyanloo)的兩幅繪畫,價位為80,000 – 160,000歐元;金玟廷(Minjung Kim)的一副繪畫:6萬至7萬歐元;鄭英胄(Youngju Joung)的一幅繪畫,價位為5萬至6萬美金;湯姆 · 威瑟爾曼(Tom Wesselmann)的紙本作品,價位為18萬至20萬美金。而另有其他作品還在洽談中。

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
白立方畫廊首日即以50萬英鎊(約64.7萬美元)售出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雕塑作品《HOIST II》(2019)。而公眾開放首日(3月27日)也有兩件重要作品成交: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Inperturbatus》(2023),售價85萬美元;喬治·巴塞利茨(Georg Baselitz)《Mano》(2019),售價65萬歐元(約70.33萬美元)。
其他亮點包括:
翠西·艾敏(Tracey Emin)青銅雕塑《There was so much more of me》(2019),售價52萬英鎊(約67.3萬美元)。
翠西·艾敏霓虹燈裝置《Sex and Solitude》(2025),售價8.5萬英鎊(約11萬美元)。
Howardena Pindell《無題》(2024),售價32.5萬美元。
墨齋(Ink Studio)
墨齋在香港巴塞爾展會期間售出包括:徐冰、劉丹、李津、冰逸、康春慧、曾建穎以及Ren Light Pan等藝術家的十多件作品,其中最高價作品為冰逸的水墨新作《黑光:宇宙的池塘》,以15萬美金售予美國藏家;另外兩件作品也皆以7.5萬美金由香港與美國藏家購得。美籍華裔跨性別多媒體視覺藝術家Ren Light Pan的《Untitled(red spot)》由中國藏家以1.6萬美金購得並贈予香港機構,另外兩件作品則分別由中國與香港私人藏家購得。出生於烏魯木齊的康春惠在現場展出「須彌系列」作品,有兩件獲得臺灣藏家收藏、另一件則售予泰國藏家。曾建穎的《餘暉》以2,1500美金由臺灣私人機構收藏,《照明》則以1.7萬美金售予中國藏家。而在策展角落「毛澤東時代後的水墨藝術」的主題展品,銷售情況如:徐冰於1987-90年以木刻活字印刷製作的《天書》第三冊第二十九頁的單張2號,以9千美金由亞洲藏家購得。劉丹的小尺幅《Liu Dan: Self-Portrait》以5千美金售予香港藏家。而李津的水墨設色紙本《老者上九十有道》由美國藏家以1.1萬美金購得。
墨齋表示,相較於去年中國藏家大多缺席或保持觀望,客群由臺灣、香港、東南亞、新加坡以及美國客戶的踴躍與會而有效遞補;畫廊熟識的中國藏家在本次都有蒞臨現場之外,也接待了許多新的中國客戶,另外也有許多香港與臺灣的新晉藏家,感受到今年各地區需求全面回升,香港巴塞爾的購藏活力彷彿已回復至疫情前水準。此外,這次展出的作品也獲得許多區域與國際藝術機構的關注,包括: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和M+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大學藝術學院、香港及紐約亞洲協會藝術中心等機構。由此反映出全球現當代藝術機構正日益重視戰後現當代水墨藝術的研究、策展與收藏,此趨勢將逐漸形成新的市場格局。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
立木畫廊的香港巴塞爾銷售亮點包括:
曾獲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終身成就獎的智利藝術家塞西莉亞·維庫納(Cecilia Vicuna)《Fauna chilena》(1978 / 2024),以35萬美金至40萬美金售予亞洲藏家。
大衛·薩爾(David Salle)《Windows #22》(2024),12萬美元售予亞洲私人藏家。
安娜·朴(Anna Park)《Sweet Talk》(2025)售價介於40,000至50,000美元之間,亞洲私人藏家購得。
Thaddaeus Ropac (Salzburg, Paris, Paris-Pantin, Seoul, London)
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倒影中的睡蓮池》(Water Lily Pond with Reflections,1992),售價:150萬美元。
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路易絲、莉洛、弗朗茲與約翰內斯》(Luise, Lilo, Franz und Johannes,2010),售價:120萬歐元(約130萬美元)。
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海邊的艾達》(Ada by the Sea,1999)。售價:90萬美元。
丹尼爾·里希特(Daniel Richter)《攻擊海布里斯星球》(Attack on Planet Hybris,,2024),售價:42萬歐元(約45.4美元)。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第一屆國際亞洲電影節原創藝術作品》(Original artwork for Firs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sian Film,1989),售價:20萬美元,買家為中國某博物館。
李昢《Perdu CXI》(2021),售價:19萬歐元(約20.5萬美元)
國際畫廊(Kukje Gallery)
兩位單色畫代表人物作品,朴栖甫(Park Seo-Bo)2004年的《描法No.040516》,以及河鍾賢(Ha Chong Hyun)2022年的《接合22-03》(Conjunction 22-03),售價分別在39萬至64.8萬美元之間。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
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創作於2016和2021年的兩件「色與光」(Color and Light)系列作品,分別以32萬歐元(約34.6萬美元)售出,這一系列也頗受亞洲藏家青睞。幾件創作於2024年的新作中,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複合媒材作品《Purificacion (ingravider)》和《Isla (Omaggio)》分別以13萬美元和9萬美元被來自亞洲和歐洲的藏家買下;而勞瑞思.切基尼(Loris Cecchini)的《Aeolian Landforms (Etep)》則以8萬美元售出;漢斯·奧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的《Zhai-Liza (Mother’s shoes)》以7萬美元售出。

Xavier Hufkens
一幅Milton Avery作品售出80萬美元;Nicolas Party則以約50萬美元被買下;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兩幅紙上作品的售價也在17.5萬至35萬美元之間。
香格納畫廊
丁乙2016年的作品《十示 2016-5》由亞洲藏家以56萬美元購得,胡項城《證明》(2018-2025)也以16.8萬美元售出。
HdM畫廊
一系列常玉1920年代的紙上素描,以每張3萬7710美元售予中國私人藏家。
蜂巢藝術中心
黃宇興作品以41萬美元售予一位私人藏家。
此外,畫廊也注意到跨行業藏家的增長,特別是從事科技、金融與時尚等領域的新晉藏家,他們的收藏視角更為國際化,對藝術市場的理解也更加開放。這些藏家不僅關注傳統繪畫與雕塑,同時也在探索融合新媒介與數位技術的作品。這一趨勢表明藏家的興趣正在向更加多元化和跨學科的方向發展,而畫廊持續推動的國際化藝術家陣容也與市場需求高度契合。阿爾敏.萊希在展會期間已售出包括:奧利弗.比爾(Oliver Beer)、哈威爾.卡勒加(Javier Calleja)、梅迪.哈迪揚盧(Mehdi Ghadyanloo)、金玟廷(Minjung Kim)、鄭英胄(Youngju Joung)以及湯姆.威瑟爾曼(Tom Wesselmann)等藝術家共八件作品,另有多件作品持續洽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