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第十屆Art Central:在傳承與創新中蛻變

第十屆Art Central:在傳承與創新中蛻變

作為香港藝術周期間的核心活動之一,3月25日啟幕的Art Central今年迎來第十屆藝博會,從規模到結構較往屆都更加完整。匯聚了來自45個國家的108家畫廊和500多位藝術家,持續擴大國際覆蓋面,今年首次迎來了來自拉脫維亞、立陶宛、塞爾維亞和阿聯酋的畫廊,同時也繼續保持對亞太地區的重點關注。臺灣畫廊都帶來哪些重點作品?展會又在哪些方面作出了創新?

作為香港藝術周期間的核心活動之一,3月25日啟幕的Art Central今年迎來第十屆藝博會,從規模到結構較往屆都更加完整。回顧過去十年與香港及更廣泛的亞太藝術圈的密切互動,如今的Art Central如何定位自身?對此,展會總監Corey Andrew Barr表示,如今Art Central「已發展為展示亞太地區創新藝術的關鍵平台,如今則定位為一個彰顯本地藝術傳承、促進創新與創造力動態生態系統的國際頂級藝術博覽會,與全球畫廊、藝術家和收藏家建立緊密聯系。」

本屆Art Central匯聚了來自45個國家的108家畫廊和500多位藝術家,持續擴大國際覆蓋面,今年首次迎來了來自拉脫維亞、立陶宛、塞爾維亞和阿聯酋的畫廊,同時也繼續保持對亞太地區的重點關注。Corey Andrew Barr表示這體現了Art Central對包容性和多樣性的承諾,也使自身進一步成為成熟與新銳藝術人才的聚集地,而「這種多樣性也豐富了展會內容,帶來本土與國際藝術的獨特融合。」

第十屆Art Central現場,2025。Image courtesy of Art Central. Photo credit to Wong Pak Hang

「致敬過去、面向未來」

今年度Art Central的策展重點擴展至新的項目,例如今年的「傳奇」(Legend)單元和「新銳」(Neo)板塊,分別旨在聚焦具藝術史意義的先鋒藝術家和支持新興畫廊。Corey Andrew Barr表示,這些項目「不僅致敬過去,也培育藝術的未來」。

Art Central展會總監Corey Andrew Barr(右一)與來訪者在梅丁衍作品前。Image courtesy of Art Central. Photo credit to Eric Hong

今年「傳奇」單元凸顯了六位具分量的藝術家作品,包括靉嘔(Ay-O)、2024年離世的細江英公(Eikoh Hosoe)、以及Emily Kam Kngwarray、李仁燮、馮美華和臺灣藝術家梅丁衍。展會策展人鄭得恩(Enoch Cheng)表示,規劃這一單元是因「肯定他們對亞太地區藝術發展的地位,以及對新生代創作者的影響」。他介紹這一單元的策劃方法,是先從所有參展的畫廊開始,了解他們所代理的藝術家,並挑選對亞太區藝術史有貢獻的幾位;然後,主辦方鼓勵畫廊將藝術家的作品帶到香港,並討論如何在展覽安排上突顯這些作品。鄭得恩表示期望透過這種合作方法,「向不同層面的觀眾推廣這些重要的藝術家,讓大家有機會接觸大師級的作品,並且推動香港在貢獻全球藝術史的位置」。他也認為這一單幾位藝術家的共通點,是他們富含的創造力,以及對當代社會的觸角和人文關懷。

梅丁衍參與Art Central「傳奇」計畫的,是一系列以現成物組合、轉化手法,在符號辯證和意義轉化之下,以幽默、戲謔與反諷的手法挑戰傳統權威與社會結構的裝置作品。(本刊資料室)

獲選其中的臺灣藝術家,為2014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之舉辦回顧展「尋梅啟事」、2024年獲國家文藝獎的梅丁衍。有「臺灣達達主義之父」之稱的梅丁衍,擅長將日常之現成物作為創作構成元素,在多年對地緣政治、社會經濟和政治變遷的深刻觀察與認識之下,創作出不同類型的多元作品。鄭得恩對梅丁衍作品中表現出的幽默、對社會的敏銳及人文關懷,印象深刻。這次參與Art Central「傳奇」計畫的,是一系列以現成物組合、轉化手法,在符號辯證和意義轉化之下,以幽默、戲謔與反諷的手法挑戰傳統權威與社會結構的裝置作品,陳列於現場的長檯面上,引來人潮駐足。

創新與挑戰

近年來,Art Central對行為藝術展現出強烈關注,今年展會特別推出「講座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對此,展會的另一位策展人Aaditya Sathish表示,時下有不少藝術家的創作基於不同主題的研究,「他們查閱檔案(包括個人和歷史檔案),並找到不同的干預方式,質疑知識是如何產生的。」他以Charmaine Poh為例,其表演《在宇宙陰影下》(2023)論證了東亞女性身體如何被賦予我們今天所知的意義。他認為講座表演這一類型將美學與學術關注點結合在一起,與藝術博覽會渴望融合藝術與觀點的理念十分契合。

此外,為慶祝Art Central十周年,主辦方也在展會現場的核心區域打造了一個專屬的影像作品觀賞空間,Aaditya Sathish表示,考慮到參觀者可以輕松進入這個空間,他認為這是促進影像藝術對話的絕佳機會。除了展示Art Central邀請的15位藝術家作品外,與Shane Akeroyd收藏建立合作關係,意味著「參觀者既可以欣賞到曾在世界各地展出的影像作品,也可以開啟關於如何以熱情和洞察力進行收藏的對話」。Aaditya Sathish認為對Art Central而言,這意味著繼續履行十年來一直在做的重要工作:「促進和深化圍繞當代藝術生態系統的討論,這包括影像作品和裝置藝術的收藏。」

Art Central策展人Aaditya Sathish與香港藝術家唐納天(Nadim Abbas)於後者的作品前。Photo credit to Wong Pak Hang

當藝博會愈來愈多地面對來自藝術生態體系的挑戰,Corey Andrew Barr表示Art Central積極應對挑戰,並將這些挑戰視為改進和成長的機遇。他說:「商業藝術世界目前並非處於最強勁的時刻;這要求我們在策劃上更加審慎,注重質量與關系建設。盡管面臨當前挑戰,Art Central有機會成為引領者,培養一種更深思熟慮、更有意識的藝術態度。通過關注包容性、創新性和歷史相關性,我們可以創造獨特的體驗,吸引有眼光的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

談及可見的未來發展,他描述Art Central將「持續進化為一個更具活力與包容性的平台,以吸引年輕藏家群體」,他表示今年進一步借助了科技力量優化觀展體驗,例如AI智能導覽。而「透過強化與本土及亞太藝術社群、新一代收藏家的紐帶,藝術中心展會將持續發揮其作為亞太藝術生態成長引擎的關鍵作用。」

第十屆Art Central現場,2025。Image courtesy of Art Central

臺灣畫廊亮點一覽

本屆Art Central共有八家臺灣畫廊參展,分別為丁丁藝術空間、Avocado Art Lab、日升月鴻畫廊、涅普頓畫廊、藝星藝術中心、多納藝術、333畫廊和大雋藝術,另外也有在臺灣設點的白石畫廊。以展位為單位,我們逐一探访。

丁丁藝術空間 ︳B25

本月剛參前往西班牙參加Art Madrid的丁丁藝術空間,為本屆Art Central帶來Akihiko Yoshida(Nikichi,吉田昭彥)、梁君午、Katharina Ardnt、Moisés Yagües和Rhys Brown這五位藝術家的作品,延續了參與往屆Art Central所累積的品牌形象。其中,長期合作的西班牙藝術家Moisés Yagües、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Arndt已逐漸為亞洲觀眾所知,加上吉田昭彥擬人動物造型木雕也具辨識度,他們擅長以充滿童趣的人物、動物形象來隱喻顯示當代社會與個人的現實境況。

丁丁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Avocado Art Lab ︳A2

以攝影為主要經營面向的Avocado Art Lab首次參加Art Central,邀請了香港攝影平台「顯影」來策劃主題展覽「Boundary-less」,帶來沈昭良、周慶輝、鍾孟宏、羅晟文這四位藝術家的攝影代表作,包括沈昭良的「STAGE」系列、周慶輝的「人的莊園」系列、鍾孟宏捕捉日常風景的攝影作品,以及羅晟文的「白熊計畫」(White Bear)和「落塵」(Fallout)。負責人賴致維表示Avocado因其攝影輸出的經營脈絡,在香港已累積不少客戶,而在品牌擴大經營、去年秋天首度參加藝博會(Art Taipei)以來,在攝影藝術領域畫廊經營也進入新的階段。

Avocado Art Lab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藝星藝術中心 ︳B23 & P4

藝星藝術中心首次參加Art Central,現場呈現梅丁衍與鄭崇孝的作品,其中梅丁衍的創作也為大會十週年特別企畫「傳奇」(Legend)所凸顯。畫廊展位中,梅丁衍的作品多為繪畫裝置,同樣表現玩味身分政治之下的意義轉化。同場展出的中生代藝術家鄭崇孝的最新創作,尤其是標誌性的「嘟嘴男孩」系列,融合幽默、環保意識與社會關懷,透過自我形象與卡通角色的結合。他也重新演繹李唐《萬壑松風》與郭熙《早春圖》等經典山水,融入當代卡漫風格,藉此探討環境保護、生態保育與能源危機等全球議題。

藝星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日升月鴻畫廊 ︳A12

日升月鴻畫廊為本屆Art Central展位規劃了徐永旭、許悔之、林宏信、蔡芙郡這四位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其中,林宏信的「之間」系列結合了3D掃描技術與寫實繪畫,捕捉數位時代年輕人游離於虛實之間的時光,與許悔之「茶染」與「輪之書」系列、徐永旭的陶土雕塑「飛花」系列,在媒材手法與主題氛圍上形成張力。以塑造「錦兔」形象而知名的蔡芙郡,則透過紡織這另一種傳統材料與技術,為傳統納入當代語彚。

日升月鴻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涅普頓畫廊 ︳D08

首次參加Art Central的涅普頓畫廊,在展位上呈現日本藝術家官野良太和臺灣藝術家蔡宜婷的雙個展。官野良太以環氧樹脂為材料,透過光學的折射、反射與穿透原理,透過雕刻技法來捕捉無形的水和水池,作品既療癒,又引人深思日常中的極致美。對他而言,光也同樣成為了一種雕塑材料。新媒體藝術家蔡宜婷的《時間裡的他方:向陽》、《非線性科學:緒》同場展出,機械裝置被視為一種抽象語言,面對人類的勞動與異化過程。涅普頓畫廊表示,受惠於黑潮計畫補助,讓他們這樣的畫廊得以更有能力和勇氣踏出臺灣、參與國際舞台。

涅普頓畫廊展位上蔡宜婷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多納藝術 ︳C13

多納藝術展位呈現盧昉與洪千惠兩位臺灣藝術家雙個展。盧昉的畫作意趣融合東西方文化間、古典與當代間不同元素的張力,他對西方古典繪畫的喜愛和研習,交織了臺灣常民文化元素,例如將媽祖、關公乃至珍珠奶茶等形象和內容置入宗教、神話題材的西方經典圖像,細膩寫實畫風與詼諧結構令人印象深刻。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年輕水墨藝術家洪千惠透過柔和的線條、淡雅的色調氛圍,傳遞出對於生命、記憶與女性意識的交織感悟,植物的形與意穿插其間,在展位上形塑一方靜謐雅緻的空間。

多納藝術展位上洪千惠的作品。(本科資料室)

333畫廊 ︳C19

333畫廊為本屆展會帶來朱晨維、羅任珊、PichiAvo、Soh Souen和上野裕二郎(Yujiro Ueno)這五位/組藝術家的作品。朱晨維的繪畫展現數位感十足的線條、動物的隱喻和多義性;羅任珊的作品結合童話形象與玩具化的日常生活元素;日本藝術家Soh Souen點狀元素描繪證件照形象,探討身分的虛無與脆弱;上野裕二郎以當代媒材、色彩與筆法描繪常出現在傳統繪畫中的動物形象,當代與古典的對話躍然畫上;來自西班牙的雙人組合PichiAvo具街頭壁畫創作背景,他們的畫作中也運用UV墨水描繪僅在借助紫外線光照射時才會出現的塗鴉紋樣。

333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大雋藝術 ︳C10

大雋藝術以「漫遊無限色彩」為展位策劃主軸,串聯起林俊彬、白田誉主也、Zdenek Konvalina、Hannah Carrick、顏子耘與蔡尉成這六位藝術家的作品。林俊彬以鋼彈模型零件拼接視覺文化史上不同的創作元素;具芭蕾舞者背景的捷克藝術家Zdenek Konvalina一系列富含韻律的色塊抽象繪畫相當受歡迎;另外還有澳洲原住民藝術家Hannah Carrick風格鮮明的內心風景,顏子耘探討人際關係與情感空間的溫暖畫作,蔡尉成以孫悟空為原型的憨態可掬的雕塑。展位上尤為吸睛的是旅居臺灣的日本藝術家白田誉主也的作品,包括畫幅長近四公尺的《猿象平安道中圖》,以動物和神話意象相結合而成象徵性的多層次寓言畫面。

大雋藝術展位上日本藝術家白田誉主也畫幅長近四公尺的《猿象平安道中圖》。(大雋藝術提供)

白石畫廊 ︳C2

白石畫廊於展位上帶來十多位來自西方、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藝術家作品,其中亮點包括草間彌生的早期拼貼、菲律賓藝術家羅納德·溫杜拿(Ronald Ventura)結合漫畫、流行文化與身分認同、圖像隱喻的多層次的繪畫和雕塑作品,也有靉嘔、豬熊克芳、權純益、小松美羽、藝術家三人組合three、Aruta Soup、丁海允、李載賢和塩沢凱倫的多元創作。小松美羽的個展也同時在畫廊位於H Queen’s的空間內展出。與此同時,白石畫廊也為本屆Art Central的「傳奇」單元規劃了日本戰後前衛藝術重要代表人物靉嘔(Ay-O)不同時期的作品展。

白石畫廊為「傳奇」單元帶來日本戰後前衛藝術重要代表人物靉嘔(Ay-O)不同時期的作品。(本刊資料室)
ARTouch編輯部( 174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