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5 AB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VIP首日直擊:國際畫廊強勢佈局,市場熱度不減

2025 AB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VIP首日直擊:國際畫廊強勢佈局,市場熱度不減

VIP首日觀者絡繹不絕,來自各國訪客與藝術界專業人士湧入香港會展中心。在國際地緣與經濟大環境中不確定因素頻仍的狀況下,毋庸置疑的是香港巴塞爾始終在亞太及國際範圍內扮演重要的連結角色。畫廊乃至藝術家的品牌效應愈發明顯,持續參與香港巴塞爾的畫廊普遍在影響力方面維持上升趨勢,首日即有多家國際畫廊銷售捷報頻傳。在眾多國際畫廊展位間,典藏團隊精選了19家國際畫廊推薦給大家。

今年度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以下簡稱香港巴塞爾)VIP首日觀者絡繹不絕,來自各國訪客與藝術界專業人士湧入香港會展中心。在國際地緣與經濟大環境中不確定因素頻仍的狀況下。毋庸置疑的是香港巴塞爾始終在亞太及國際範圍內扮演重要的連結角色,畫廊乃至藝術家的品牌效應愈發明顯,持續參與香港巴塞爾的畫廊普遍在影響力方面維持上升趨勢,首日即有多家國際畫廊銷售捷報頻傳。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現場。(本刊資料室)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現場。(本刊資料室)

展會首日所見,包括藍籌畫廊在內的國際畫廊普遍祭出多元佈局的策略,不僅以不同風格、不同媒介、眾多藝術家並陳的方式規劃展位,以凸顯畫廊的代理層次,同時也持續深化和強調旗下藝術家在亞洲及全球重要美術館、藝術機構推出個展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2025 ABHK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開幕:11家臺灣藝廊參展亮點,透視藝術脈絡與當代對話

在眾多國際畫廊展位間,哪些是典藏團隊的精選推薦?

2025香港巴塞爾1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13個展位。(本刊資料室)
2025香港巴塞爾1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13個展位。(本刊資料室)
2025香港巴塞爾3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6個展位。(本刊資料室)
2025香港巴塞爾3樓展位平面圖,紅圈標記處為本篇文章將介紹的其中6個展位。(本刊資料室)

卓納畫廊|1C20 

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展位以呂克.圖伊曼斯(Luc Tuymans)和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這兩位畫廊長期代理的比利時畫家作品為重點。圖伊曼斯大型回顧展剛剛在北京UCCA閉幕,包括一件描繪上海天際線的《朝陽》(2003)在內的作品也從北京來到香港展出。去年也有個展在上海亮相的博伊曼斯,此次展示的作品中還包含一件新近的人物作《鮑勃》(2025)。

此外,卓納畫廊的展位重點還包括畫廊旗下幾位重要的具象畫家,包括即將在紐約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舉辦大型紙本作品展的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即將在廣東和美術館舉辦亞洲首次個展的瑪瑪.安德森(Mamma Andersson),近期以王家衛《春光乍洩》為其中一個創作靈感的伊莉莎白.佩頓(Elizabeth Peyton),以及加拿大藝術家史蒂芬.希勒(Steven Shearer)。

卓納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卓納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豪瑟沃斯|1C21 

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香港的畫廊空間正推出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個展,香港巴塞爾的展位也同步展示其「牢籠」系列作品和銅雕作品,新近加入豪瑟沃斯的韓國當代知名藝術家李昢(Lee Bul)的作品也與之形成呼應。包括布爾喬亞、菲利普.加斯頓(Philip Guston)、傑克.惠滕(Jack Whitten)與瑪麗亞.拉斯尼格(Maria Lassnig)等現代藝術大師之作,在豪瑟沃斯展位上與馬克.布拉德福特(Mark Bradford)、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安傑爾.奧特羅(Angel Otero)、曾梵志與張恩利等畫廊旗下當代知名藝術家作品同台。結合時空背景,不同世代藝術家們在媒材與形式上的突破、風格化的精神探索之間的張力與呼應,值得一探。

豪瑟沃斯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豪瑟沃斯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1D27

佩斯畫廊(Pace)展位上,20世紀超現實主義大師羅伯托.馬塔(Roberto Matta)、以及古巴藝術家亞歷杭德羅.皮涅羅.貝洛(Alejandro Piñeiro Bello)的大型繪畫作品相當吸睛。而作為最早插旗中國的西方畫廊,宋冬、尹秀珍、張曉剛、洪浩、李松松、李黑地等幾位中國藝術家在展位上的作品,也表現畫廊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持續關注。類似地,韓國藝術家如幾何抽象繪畫先驅劉永國(Yoo Young-kuk)、李禹煥(Lee U-fan)、李健鏞(Lee Kun-Yong)等,也側面展現畫廊在亞洲的佈局。近年新作與歷史作品並置,不同媒材也展現畫廊經營光譜之廣度。

此外,佩斯旗下也有數位藝術家也是近期香港和中國大陸地區的美術館主角:艾莉斯亞.夸德(Alicia Kwade)個展正於香港大館舉辦個展,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將於杭州藝空間舉辦個展。此外,尹秀珍受瑞銀集團藝術藏品委託創作的全新裝置也於本屆展會的瑞銀貴賓室展出。

佩斯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佩斯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貝浩登︳1D25

貝浩登(Perrotin)展位傳遞出東、西方當代視覺文化的對照與呼應。從自然到歷史、從個體到社會,藝術家們用繪畫、雕塑等不同語彚探索美學的邊界,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漢斯.哈同(Hans Hartung)、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伯納.維內(Bernar Venet)、阿里.巴尼薩德爾(Ali Banisadr)、尚-米歇爾.歐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朴栖甫等畫廊合作之重要藝術家作品赫然在列。

村上隆「Tan Tan Bo」系列的最新作品,與其他具動漫風格的日本藝術家如Mr.、倉谷惠美、ob、大谷工作室等的作品,形塑獨特看點。傅饒、謝其、陳可等中國藝術家,也在表達人類當代處境時,連結至奇幻想像、神話傳統、歷史圖像等多元風格。

正在畫廊香港空間個展的藝術家艾瑪.韋伯斯特(Emma Webster),其大型風景畫新作《獵人的花園》於展位亮相。此外,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拍攝於臺灣蘭嶼的作品《蘭嶼》也於「光映現場」單元展出。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貝浩登展位現場。(攝影/包夢琪,圖片由貝浩登提供)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貝浩登展位現場。(攝影/包夢琪,圖片由貝浩登提供)

德薩畫廊 |3C08

德薩畫廊(de Sarthe)匯聚陳嘉翹、侯佳男、Lov-Lov、馬思博、麥影彤二、王韞琛、王加加、王欣以及鍾慰等九位亞洲當代藝術家之作,含括架上繪畫、錄像、多媒體藝術以及互動電子遊戲等形式,藉以梳理當前嶄新的文化敘事是如何藉由新興的「網絡社群」(Digital diaspora)孕育成形與定義,並從中探討後科技時代的身分認同。身處於數位殖⺠主義急速擴張的趨勢之下,揭示出如何在自我創新與科技生成之間日益複雜的關係中構築其創作實踐與自我定位,是當今藝術家皆需應對的時代課題。

此外,繼去年以麥影彤二的裝置作品於「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出,德薩畫廊今年也再度於此展區呈現駐東京藝術家陸揚的互動裝置《獨生獨死–創造者》,以高科技藝術探討當代人類議題,透過其數位角色傳遞佛學智慧。而現正於畫廊揭幕的王欣個展「靈光遺產計劃」,則以虛擬的科技服務滿足人類保持永生的想望。

德薩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德薩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1D39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在本次集結逾20位國際藝術家的龐大陣仗。主展牆兩件尺幅宏大的岳敏君標誌性「笑臉人」新作頻頻吸引觀眾拍照。而現居於柏林的中國藝術家王茜瑤對於道家的宇宙觀深感探索興趣,現場展出的大型畫作意在捕捉春天的初萌生機,以流動式筆法帶出輕風、嫩葉等在生活中所感知的微小覺察,在此刻發表亦極為應景。

值此同時,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兩個香港空間也接連推出備受關注的泰國藝術家貢坎(Gongkan)個展「異時.相繫」以及國際藝術家群展「儀式、創傷與寓言」。此外,亦與義大利頂級家居品牌 Visionnaire 跨界合作推出藝術家伍偉個展「巨獸」,共同響應本次藝術盛會。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阿爾敏.萊希|1D19

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在本次參展呈現其尤為擅長的跨世代、國界的藝術家專題與計畫,二十世紀藝術家含括:畢卡索(Pablo Picasso)、瑪麗.羅蘭珊(Marie Laurencin)、梅忠恕(Mai Trung Thu)等逾十位名家;而在當代藝術亦蒐羅有:喬治.康多(George Condo)、梅迪.哈迪揚盧(Mehdi Ghadyanloo)哈維爾.卡勒加(Javier Calleja)等。

展場亮點如:黃宇興自2011年起展開一系列融合未來主義建築與空間元素的作品,特別在本次安排於香港首度發表、展創作於2023年的《九龍城寨》,在其經典的螢光色系之下將傳統建築以新的語境描繪,使其煥發不同的意義呈現出奇幻且陌生的當代特質。

而畢卡索創作於1964年的《男子半身像》是數量相對較少的男子肖像,擁有豐富展覽經歷。此作線條輕盈、用色明亮豐富,係為在聖誕節當日繪製的作品,也反映出愉悅心境。

阿爾敏.萊希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阿爾敏.萊希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馬凌畫廊|1C11

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在本屆香港巴塞爾上帶來20餘位藝術家各種不同媒材的作品,其中,韓國藝術家趙容翊(1934-2023)具水墨質感的畫布壓克力作品給人印象深刻,看似規律的刮塗筆觸實則充滿有機的變化,這次馬凌畫廊展出其幾件素雅的晚年畫作。

陶輝的影像作品與阿彼察邦的攝影相鄰,一側則是畫廊經營多年的藝術家許鶴溪的具象與抽象作品。幾位女性藝術家作品在展位中穿針引線,例如,楊季涓曾於新北市美術館「體育課」一展中展出的上釉陶瓷動力裝置《只是玩一場遊戲》、以及娜布其的銅雕也都相當吸睛;去年被選作香港巴塞爾館方主視覺之一的劉茵風格醒目;而50歲重拾畫筆的晉美,以油畫棒在紙上創作的充滿情緒與冥想力量的抽象小作,是展位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此外,M+幕牆本週也在香港巴塞爾和瑞銀委託執行,催生和展出何子彥的人工智能生成動畫《戲夜 尋謎》(3月22日至6月29日),該大型作品由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並由瑞銀集團呈獻。

馬凌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馬凌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高古軒︳1C18

高古軒(Gagosian)展位依舊以為數眾多的藝術家作品為主體,繪畫、雕塑、攝影不一而足,多元探討現代主義、自然世界與文化符號。其中包括多件創作於今年的全新作品。例如卡羅爾.波維(Carol Bove)的不鏽鋼雕塑新作,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的牆上拼貼,郝量一件小幅的絹本重彩新作,村上隆的雙聯畫《孔雀立蜀葵屏風》,約翰.柯林(John Carrun)的《奇異三姝》,正在畫廊空間展出個展的莎拉.施(Sarah Sze)也有一幅大型作品呈現。

歷史作品也佔一定比例,如皮埃爾.蘇拉吉(Pierre Soulage)作於1961年、展現具備生動空間動感的黑色的作品,以及草間彌生1989年的黃色《南瓜》、白南準1996年的《蠟燭電視》、愛德.魯沙(Ed Ruscha)2005年的紙本壓克力作品《Two Times The》、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2010年的寶石盒作品《仇敵》等。

高古軒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高古軒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1C23

白立方(White Cube)呈現10多位國際藝術家名單,展位亮點如:美國藝術家琳恩.德雷克斯勒(Lynne Drexler)創作於 1963年的《幻變之水》靈動地展現她在1950年代末至60年代第二代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獨特地位;白立方香港空間也在此時舉辦她的亞洲首次個展「「琳恩.德雷克斯勒:七〇年代」,聚焦於藝術實踐最關鍵的十年,當中更有以往未曾公開之作。

而本月同時在美國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re for British Art)與義大利斯特羅齊宮(Palazzo Strozzi)舉辦展覽、可謂當前最具話題度的的英國藝術家崔西.艾敏(Tracey Emin)在現場展出青銅雕塑《我本有更多可能》,以女性軀體的截斷形態為表現形式,呈現出既帶有情慾特質卻又流露出脆弱感的雙重意味。

至於畫廊甫在上個月合作代理的藝術家恩裡科.大衛(Enrico David),展出的雕塑《堡壘幽影》亦曾參展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館中展出,作品靈感來自於印度齋普爾和德里的簡塔曼塔爾天文臺的赤道日晷,兩個懸空的人體被設置於一個受此啟發的基座之上。

白立方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白立方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Take Ninagawa|1C13

來自東京的Take Ninagawa畫廊,其創辦人為東京藝術周創始人之一和重要推手,這次展位帶來青木陵子(Ryoko Aoki)、笹本晃(Aki Sasamoto)、大竹伸郎(Shinro Ohtake)、吉增剛造(Gozo Yoshimasu)與越南裔藝術家傅丹(Danh Vo)這五位藝術家的作品。

其中,大竹伸郎從1970年代發展至今的一系列作品,以小回顧形式成為展位的重心,生長於戰後日本的藝術家,在全球文化與大眾媒體的爆炸時代中汲取豐沛靈感,拼貼是其創作手法的主軸,廣泛涉獵包含現成物、媒體圖像、數位攝影、複合媒材、聲音藝術等多重媒材,對當代文化的生產與循環作出高度風格化的探索。此外,笹本晃與青木陵子這兩位女性藝術家的影像和裝置,以不同形式實驗自身與物件的關係,並在這些實驗中作出抽象化的表達,以陰性的柔韌展現理性的風格魅力。

Take Ninagawa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Take Ninagawa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立木畫廊|1C22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展位的眾多藝術家作品,廣泛涉及包括繪畫、雕塑、攝影在內的各種媒介,像是塞西莉亞.維庫納(Cecilia Vicuña)、阮譚美(Tammy Nguyen)等藝術家新作,曼迪.埃爾-薩伊(Mandy El-Sayegh)的兩幅近期畫作展示了她標誌性的拼貼和處理日常材料的創作流程;阮譚美(Tammy Nguyen)的新畫作《母親!》(Mother!),將柏拉圖的對話《蒂邁歐篇》與「方便旗」(flags of convenience)的全球海上實踐交織在一起。同時,立木畫廊也為「策展角落」(Kabinett)展出美國後現代主義藝術家、「圖像世代」(Pictures Generation)重要人物大衛.薩利(David Salle)的畫作,將在論泰特現代美術館舉辦個展的徐道獲,其經典風格的紗面裝置也在展位中尤為突出。

立木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立木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常青畫廊|1C25

常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北京空間為安束尼.葛姆雷舉辦個展之後,常青畫廊既在展位上將之納入,也將在本週於M+發表同名畫冊《棲息之所》。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其開始於2014年的「色與光」系列深刻探索鏡子與繪畫的母題。

這次常青畫廊的展位也展現物理性在視覺與感性、隱喻與結構上的美學效應,如卡洛斯.克魯茲-迭斯(Carlos Cruz-Diez)的「物理色彩」系列,探索了色彩在觀者身上的物理性作用;安尼施.卡普(Anish Kapoor)的圓盤彷彿在有限的範圍內容納下虛空;相比之下,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島嶼」系列以魚鉤和釘子在畫布上創作,勞瑞思.切基尼(Loris Cecchini)的「風沙地貌」系列表現起伏的地貌,也類似地探討物理造型在藝術中的詩意運用。

常青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常青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刺點畫廊|1D29

刺點畫廊(Blindspot Gallery)在本屆香港巴塞爾的展位上,透過多位香港本地及旅外藝術家,從主題和表現形式上凸顯畫廊的實驗品位。

展位亮點之一為陳維的攝影新作《透明的幻覺》及LED裝置《故障城市 #250103》。單慧乾的全新錄像作品《沉睡》(2024)以藝術家標誌性的變 裝化身「V Sin」為主角。這兩位藝術家的個展也正在畫廊空間將展出「陳維:沉默的呼吸」及「單慧乾:我們的時光」。

去年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代表藝術家楊沛鏗,將勞斯管螺置於獨具東方韻味的寶籠 中,其蜿蜒的形態隱喻親密關係中的情緒流動與動態變。楊東龍的「三重」系列最新創作中,藝術家反轉正片色彩,仿效負片菲林效果進行繪畫,挑戰人們觀看繪畫的慣用習慣。

同時,單慧乾受香港M+委託創作的新作也亮相香港M+新展「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畢加索——與亞洲對話」;蘇詠寶個展「迭步」亦於Para Site藝術空間呈現。

刺點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刺點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漢雅軒|3D15

香港資深畫廊漢雅軒(Hanart TZ)不僅呈現經典的華人名家陣容:陳福善、朱興華、朱銘、劉國松與王冬齡之外,亦聚焦近年活躍於國際雙年展的藝術家:成瑞嫻、菠蘿核以及徐浩恩。

與畫廊長年合作的自學成才藝術家陳福善也在M+現正舉辦的「畢加索──與亞洲對話」 特展被選為與之對應的藝術家。藝博會現場呈現他在1968、69 年發展出的多屏拼組形式,以及1970年代罕見的拼貼作品。

菠蘿核以華僑農場的歷史為背景所作的《暗晡夜 No.5》,透過訪調這段被逐漸埋沒的集體記憶再以分工繪畫的形式將之幽微地再現。而從小移居加拿大的徐浩恩,始終對出生地香港抱持情懷;《珍寶》 一作除了呼應香港特有的珍寶海鮮舫意象,也可從繁密的構圖元素看到他對經典武俠小說、戲曲典故的著迷。都同樣為消逝的時代記憶鐫刻下不朽的圖樣印記。

漢雅軒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漢雅軒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維伍德畫廊|3D14

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匯聚十位藝術家:艾爾.安那祖(El Anatsui)、佐蘭.穆西奇(Zoran Mušič)、林嵐(Jaffa Lam)、索皮.比(Sopheap Pich)、金守子(Kimsooja)、彼得.布根豪特(Peter Buggenhout)、石至瑩(Shi Zhiying)、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今井祝雄(Norio Imai)以及瓦卡斯.汗(Waqas Khan)的創作哲思,在其文化背景的差異中探看各種群體及其文化、身分與歷史揉合之下,所共同指向的生命根本問題。

在展場中極具份量的《缺席的樹》是被國際藝壇公認為柬埔寨首位當代藝術家的索皮.比,以廢棄鋁材打造他所見被藤蔓所包覆的樹木。在展會同期也在畫廊揭幕個展「柬埔寨金屬」,呈現平面與立體作品。

 「策展角落」則規劃美國藝術家安.萊達.夏皮羅(Ann Leda Shapiro)特展「氣之顯現」,梳理藝術家長對於複雜的生命系統與身體景觀的深刻探索。出於對針灸與醫學的興趣,其紙上作品靈動展現陰陽氣流運行的生命法則,從而顯現心靈、身體與自然之間的共生關係。

維伍德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維伍德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墨齋|3D18

墨齋(INK studio)在展位中呈現雙展覽主題,「局外人的水墨」聚焦於女性、酷兒及跨性別藝術家的水墨藝術實踐,匯聚陳海燕、陶艾民、冰逸、康春惠、曾建穎以及華裔美籍跨性別藝術家Ren Light Pan。《夢畫》是Ren Light Pan躺在上墨的布面背面長達八小時,以體溫影響墨水的蒸發程度從而顯影自己的身姿,作為一種存在的證明。

策展角落主題則以「毛澤東時代後的水墨藝術」為題,首度在國際展會以此概念聚焦於中國水墨藝術先驅,如:劉丹、李華生、徐冰、楊詰蒼、李津和鄭重賓,在1980至1990年代的創作。亮點如徐冰1980年代早期的版畫作品,題材和內容頗具生活氣息,與一旁的單頁《天書》試版作品所流露的實驗與觀念性極為不同,從而看出藝術家的探索與風格轉變之深遠。

墨齋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墨齋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爍樂畫廊|3C24

爍樂畫廊 (gdm)在去年12月以臺灣藝術家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作爲臺北據點的開幕首展,為其創建資歷達五十年的進程建立里程碑。在展位更呈現逾二十位藝術家的龐碩陣容,其中尤可特別關注的臺灣藝術家包括:延續饒富實驗性質的《氰山集》在臺北個展獲得高度迴響的吳季璁也在本次展出新作。在去年於泰特美術館舉辦個展的黃麗音,也持續她幽默而微妙的脈絡發表結合影像、裝置與日常物件的新作,而其最新展覽也將在本週末於臺北市立北美館揭幕。陳慧嶠的全新作品也持續深化對「針」與「乒乓球」的運用,透過精準排列與材質張力,探討時間、距離,個體與世界的關係。

至於在「策展角落」(Kabinett)則呈現中國現代雕塑藝術開拓者、中元畫會創始成員張義的代表作,展現對傳統與當代語彙的融合與轉化。而香港空間也在本月首次舉辦曾建華個展「T REE O GO D EVIL」,透過其著稱的文字藝術與影像裝置,以戰爭災難為切點來探討「善惡的彼岸」和「慾望與權力」。

爍樂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爍樂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藝倡畫廊|3E03

藝倡畫廊(Alisan Fine Arts)在本次參展的名單為:趙春翔、蔣友梅、儲楚、費明傑、賀慕群、李展輝、呂壽琨、文鳳儀、蟻穎琳、丁雄泉、王蒙莎、謝曉澤以及楊詰蒼,反映畫廊致力於梳整中國當代藝術演變的核心方向,探討他們如何為中國藝術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提出更多的可能與實踐。

亮點作品包括:丁雄泉創作於1990罕見大尺幅《孔雀》以豐沛鮮豔的色彩展現繁盛的意象。首次與藝倡畫廊合作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謝曉澤,從1985年開始發展的「中國圖書館」系列也在現場展出,而現正於香港仔的藝倡沙龍舉辦的「謝曉澤: 知識的考古學」,更為其在香港的首次個展。

至於在「策展角落」主題,則聚焦於甫在上個月逝世的藝術家與教育家費明傑,他擅於自東方和西方園藝和神話傳統中汲取靈感,將自然產物如:水果、海貝和骨頭等,轉化為饒富想像力的物種與迷人的烏托邦式造境。

藝倡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藝倡畫廊展位一景。(本刊資料室)

延伸閱讀│備戰2025香港巴塞爾!臺灣畫廊的關鍵策略與亮點解析

2025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展期|2025年3月28日至30日(公眾開放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專題】藝遊香港
香港充滿濃郁藝術氣息的三月,我們懷揣著這樣一份探究的好奇心和分享的渴望企劃製作了這個專題,以三篇專文爬梳香港藝文生活的不同面向,也循這座都會的不同區域來介紹今春精彩的藝術活動。

ARTouch編輯部( 176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 Default Comments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