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演算法的靈光】未來已來,破圈的AI藝術擾動市場新生態

【演算法的靈光】未來已來,破圈的AI藝術擾動市場新生態

【The Aura of Algorithms】The Future is Here, Genre-busting AI Art Disrupts Market with New Ecology

時至今日,AI與機器學習的進展日新月異,落實在藝術創作的運用與面向益發廣泛;作為一種創作工具,無論自身使用與否,都驅使藝術家在AI時代重新思考與定位自身角色。至於敏銳關注市場變化並應對的拍賣公司也陸續安排此類作品上拍,測試市場水溫。

2018年10月,在紐約佳士得「版畫和限量作品」專場中一件估價僅7,000至1萬美元的《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 Edmond de Belamy, from La Famille de Belamy》歷經了長達七分鐘的來回競投,最終以43萬2,500美元高價成交,此作之所以引發高度關注與興趣的原因在於,這是第一件完全由AI創作的肖像作品。

2018年,AI創作的《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於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43萬2,500美元成交,成為首件由AI創作且引發國際關注的肖像作品。圖為《Portrait of Edmond de Belamy》。(Public Domain)

幕後推手「Obvious」是來自巴黎的三人組合,採用「生成對抗網路」(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GAN)製作,透過「Wiki Art」網站上14至19世紀的1萬5,000幅肖像畫進行演算法的訓練,為他們所虛構的「La Famille de Belamy」繪製出11位家族成員的肖像畫之一。

時至今日,AI與機器學習的進展日新月異,落實在藝術創作的運用與面向益發廣泛;作為一種創作工具,無論自身使用與否,都驅使藝術家在AI時代重新思考與定位自身角色。至於敏銳關注市場變化並應對的拍賣公司也陸續安排此類作品上拍,測試市場水溫。

今(2025)年2月20日,佳士得推出為期兩周的「擴增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線上拍賣,這是二級市場首度以AI藝術為主題的專拍,囊括1960年代的先驅至新銳創作者共34件作品,形式包含NFT藝術、繪畫、版畫與雕塑等,可說是將AI藝術視為獨立的收藏品項。佳士得數位藝術總監妮可.塞爾斯.吉爾斯(Nicole Sales Giles)對此表示:「AI技術無疑是未來,它與創造力的聯繫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而消息釋出後,引發逾6,000人在網路連署表達他們對AI訓練數據的潛在版權之疑慮,以及對藝術家權益可能造成影響,因此呼籲佳士得重新斟酌是否舉辦這場拍賣。而面對來自不同立場的聲音,佳士得在評估各方意見後,仍決定如期舉行拍賣。「擴增智能」最終成交總額近73萬美元,超越拍前估價為60萬美元,成交率也達到82%,並吸引37%新註冊買家,其中近半數為千禧世代或Z世代。「這場拍賣聚焦於突破科技與藝術界限的傑出之聲。我們希望藏家與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能夠認識到他們在當今藝術領域的影響力與重要性,而從拍賣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吉爾斯於拍賣會後如此總結。

從買家背景與銷售成績來看,這場拍賣更大的指標意義在於為藝術市場提供新的收藏標的,而科技藝術的跨學科敘事便是異於藝術門類的一個鮮明特質;如今,有越來越高比例的AI藝術創作者具有跨域專業,如:軟體開發、演算法工程師等背景。支持者就如同吉爾斯提出的論點:「這是利用技術來推動可能實現的目標,探索在人類能動性之外,但又不悖離而可以達到的目標。」意即AI不能取代人類的創造力,而是增強創造力。

AI藝術進佔拍賣市場

若先以佳士得「擴增智能」拍賣的陣容來看,此場最高價成交作品《機器幻覺- ISS之夢- A》(Machine Hallucinations – ISS Dreams – A),是土耳其藝術家雷菲克.阿納多爾(Refik Anadol)將120萬張由國際太空站拍攝的照片與地球的衛星影像生成為長度16分鐘的動態影像,拍出超過高預估價的27.7萬美元。

他以首創的「數據繪畫」(Data Painting)與大型沉浸式裝置聞名,自2016年以來與機器學習模型(如:DCGAN、PGAN和StyleGAN)進行合作,詮釋空間、自然與城市環境的集體視覺記憶。其開創性創作《活著的建築:巴特羅之家》(Living Architecture: Casa Batlló)曾在2022年10月的紐約佳士得「二十一世紀」晚間拍賣登場,以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i, 1852-1926)的代表作巴特羅之家為主題,作為首個具有動態和生成特性的即時NFT,當時以138萬美元成交。

雷菲克.阿納多爾的《Living Architecture》(2023)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巴特羅之家展出,作品曾以高第建築為靈感,於2022年紐約佳士得拍賣中以138 萬美元成交,為首件具動態與生成特性的即時 NFT。圖為其作品於西班牙巴塞隆納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展出一景。(Claudia Maurino 提供)

香港蘇富比於2021年首屆Digital Art Fair Asia同期舉辦雷菲克.阿納多爾「機器幻覺—空間:元宇宙」(Machine Hallucinations – Space:Metaverse)拍賣,其中,《機器幻覺—空間:元宇宙》由香港區塊鏈投資者及藝術收藏家Jehan Chu以高預估價三倍以上的1832.5萬港元(約合235.3萬美元)購得。

而在2021至2023年皆名列《ArtReview》評選「藝術權力百人榜」(Power 100)的藝術家組合:荷莉.亨頓(Holly Herndon)和馬特.德萊赫斯特(Mat Dryhurst),在該場上拍的作品《嵌入研究1和2》(Embedding Study 1&2)是為2024年惠特尼雙年展所作的互動式作品,以突破高預估價的9.4萬美元成交。荷莉.亨頓可謂首位擁抱深偽(Deep Fake)技術的藝術家,以自己形象為原型打造出「數位雙胞胎」Holly+。而馬特.德萊赫斯特也曾在《Freethink》雜誌受訪時表示,自己對於機器學習感到興奮,並認為這和對藝術家福祉保持忠誠與關心,並不存在衝突。

荷莉.亨頓與馬特.德萊赫斯特合作之影像作品《嵌入研究1和2》(Embedding Study 1 & 2,2024)。(提供:CHRISTIE’S IMAGES LTD. 2025)

至於被譽為計算機藝術之父的美國藝術家查理斯.蘇黎(Charles Csuri, 1922-2022)在本場有1966年以生成藝術創作的紙本水墨作品《Bspline Men》亮相,以5萬美元成交。他在1960年代中期就開始嘗試數位繪畫,並致力促進科技與藝術的交融,在其漫長的創作生涯嘗試了從繪圖儀到畫布和絲網印刷、數控銑床雕塑(numeric milling machine sculpture)、全息圖、動畫以及新近的NFT等多種形式。

蘇黎作品的最佳拍賣紀錄為2022年4月蘇富比「原生數位1.3:生成藝術」(Natively Digital 1.3: Generative Art)線上拍賣的《正弦曲線人》(Sine Curve Man)。此作是藝術家首件創作的具象電腦藝術品,將原始繪圖以正弦曲線函數予以換轉於1967年以玻璃網版印刷形式呈現,以超越高預估價的8.1萬美元成交,而圖稿版本則獲紐約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永久收藏。

作為擁抱科技的樂觀主義者,克萊兒.西爾弗(Claire Silver)是位千禧世代、化名的AI協作藝術家並熱衷推動AI藝術邁進,在其創辦的「Accelerate Art」平台宣示:「新興藝術家代表著當下和未來的聲音。他們值得擁有一個與其角色相符的舞台,以及我們能給予他們最大的麥克風。」她曾在2024年6月一場名為「AI可能會取代工作,但不是我們的創意」(AI may take jobs – but not our creativity)的TED訪談中表示,自己擔憂的並不是AI發展得過快,而是人們可能會抑制它。同時也強調,創作的價值不在於技術的困難度,而是思想與感受的啟發。

西爾弗作品受到動漫美學啟發,流露出超然神秘的風格。本次在佳士得上拍的《女兒》(Daughter)源自2018年以藍色女孩(Qualia)進行的GAN實驗,以4.41萬美元成交。而她於拍賣會上最佳銷售成績是蘇富比2024年4月舉行的「{R(進化者);} 數位藝術十年」({R(Evolutionaries);} Digital Art Through The Decade)線上拍賣,上拍的《變形者》(shapeshifter)以高預估價十倍以上的六萬美元成交。

克萊兒.西爾弗(Claire Silver)作品《女兒》(Daughter),源自其 2018 年以藍色女孩(Qualia)進行的 GAN 實驗,於佳士得拍賣以 4.41 萬美元成交。(提供:CHRISTIE’S IMAGES LTD. 2025)

美國藝術家品達.范.阿爾曼(Pindar Van Arman)因使用GANS早期版本進行繪畫創作實驗而聞名,於2017年創作的《新興面孔》(Emerging Faces)是由神經網路驅動機器手臂自主創作的畫作,是生成藝術的重要里程碑,不過這組作品在佳士得「擴增智能」拍場並未獲得購藏。

阿爾曼的最佳拍賣紀錄是在2024年12月17日紐約蘇富比數位藝術日間拍賣締造,他於2023年以機器人執行一組由36件作品組成的《AI想像的臉孔》(AI Imagined Faces)。此作的靈感啟發自他在2016年與AI領域先驅哈羅德.科恩(Harold Cohen,1928-2016)的對話,阿爾曼成功讓機器人開始發揮創造力,以綜合創造系統試圖透過人工智慧的眼睛看世界。從進程來看,該系列作品是第一批由神經網路自主創作的繪畫作品,拍出9.6萬美元。

機器學習的躍進

德國藝術家與程序設計師馬里奧.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是神經網路、電腦學習和AI藝術的先驅,曾於2018 年獲得聚焦於數位藝術創作的「流明獎」(The Lumen Prize)。他創作於2018年的《路人的回憶 I 》(Memories of Passersby I),使用17至19世紀的數千幅肖像畫進行訓練,讓機器運用對人臉各部分的「記憶」持續生成新的肖像,在2019年3月倫敦蘇富比的當代藝術日間拍賣登場,恰以拍前高預估價4萬英鎊(約合5.26萬美元)成交。

馬里奧.克林格曼的《路人的回憶 I》由AI持續生成對人類臉孔的詮釋,展現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布勒東(André Breton)所稱的「抽搐美感」(convulsive beauty)。(© Mario Klingemann,Courtesy of Onkaos)

而克林格曼在2021年10月發表的Botto,是一個與軟體開發團隊ElevenYellow共同研發的項目,以去中心化和自主性奠定技術基礎,打造結合AI、區塊鏈與社群治理(DAO)的實驗性創作平台計畫。「Botto」被設定為一個去中心化的AI藝術家,可在每周產出數千張圖像,再把擁有1.5萬名成員的社群所票選的最佳作品正式鑄造為NFT上架銷售。同時,Botto也依據投票結果持續調整圖像生成的走向,隨著時間逐漸展現可識別的創作風格。不同於其他運用AI技術的藝術家,Botto的作品是透過獨特的閉環系統所塑造,由集體智慧來創造藝術的新模式。而自2021開始發表創作以來,已交易約140件作品、銷售額超過400萬美元,有顯著的商業成就。

2024年10月,紐約蘇富比為其舉辦「超然舞台:Botto,一位去中心化的AI藝術家」(Exorbitant Stage: Botto, a Decentralized AI Artist)線下拍賣,六件拍品有一件流拍,成交總額為35.1萬美元,超越拍前估價。其中,以3.1萬美元成交的《The Threshold of Reverie》不僅是首度交易,更是第一件未經DAO直接投票而自行策劃的藝術品,是總結12件之前正式發表作品所產出的結果,反映它的學習經驗,而這種自主性的展現更成為Botto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024年11月7日倫敦蘇富比的數位藝術拍賣,由AI機器人繪製的三聯作《AI之神 艾倫.圖靈肖像》(A.I. God. Portrait of Alan Turing)歷經27口出價,最終由一位匿名的美國買家以108萬美元競得此作,遠遠超過拍前估價的12萬到18萬美元區間,引發熱議。AI創作已不是新鮮事,但若出自於擬仿人形的AI機器人而言,艾達(Ai-Da)則為全球首例,同時還締造AI藝術的拍賣新高紀錄。

艾達是由英國畫廊業者艾登.梅勒(Aidan Meller)與Cornish Robotics公司在2019年研發,其名是向史上第一位電腦程式設計師愛達.勒芙蕾絲(Ada Lovelace)(1815-1852)致敬。艾達由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提供演算法,藉由眼部攝影機分析圖像,並以被編程用於藝術創作的機器手臂作畫,而通過持續地調整與擴充功能已在2022年開始使用調色板。艾達曾在接受CNN採訪時,對於被質疑並不具備創造力的提問,回應自己的價值在於「作為新興技術的對話」。

以AI重探何為藝術

AI於藝術創作的導入猶如雙面刃,拓展了藝術創作形式的既有邊界,但其痛點在於「原創性」與「倫理性」受到質疑,這既是一次數位藝術的新革命,也是一場觀念創新的壓力測試。若能成功打造誠信、公平的市場環境,AI藝術或將成為未來藝術經濟的重要一環,甚至重塑藝術品的價值邏輯與流通方式。

儘管「傳統」藏家對AI藝術的接受程度仍有限,但新一代藏家和科技擁戴者的積極參與,正在推動AI藝術從實驗室邁向主流藝術市場,形成可觀的潛在需求。然而AI藝術的獨特優勢在於:首先是創作速度與規模的突破,使其極具「擴張性」;其次,AI生成圖像在視覺風格與主題上千變萬化,對年輕藏家而言,這類數位美學更加貼近視覺語彙與收藏偏好;再者,區塊鏈與NFT為AI藝術提供可驗證的擁有權與交易紀錄,有助於催生新的買賣生態。

未來已來。或許正如克萊兒.西爾弗在自己官網所宣示的,「隨著AI的興起,技能的障礙首度被一掃而光。在這個持續發展的時代,『品味是新技能』。」談論AI藝術不再只是創作的革新,而是一場關於「何為藝術」的根本辯證;真正的考驗將不是技術又有哪些進展,而是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智慧與倫理框架去面對這樣的時代趨勢。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

楊椀茹 (Yang, Wan-Ju)( 178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