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So What?收藏家黃麟的藝術收藏進化論

So What?收藏家黃麟的藝術收藏進化論

出身手工具製造家族的收藏家黃麟(Eric),其企業經營中對品牌本質與永續價值的堅持,也映照在其藝術收藏之路。他最初因擔任格蘭菲迪品牌大使的機緣,從一件姚瑞中的作品偶然踏入收藏。早期憑藉「跟著本心走」的直覺探索,卻在意識到「無法掌握要義」的困境後,透過系統性的藝術史學習,建立了「思辨的脈絡」。他反覆以「So What?」詰問作品的深層意義與啟發性。

台灣素以「手工具製造大國」聞名,其中超過七成業者聚集在中彰投,形成一個獨特的產業聚落。收藏家黃麟(Eric)的家族便深根此地。儘管黃麟踏入社會的起點並非家族事業,而是源於個人對威士忌的熱愛與鑽研。2009年為陪伴家人返鄉後,黃麟始致力於公司自有品牌的開拓。這段歷程,鮮明地映照出他對本質的堅持與長遠價值的追求。

為讓品牌真正扎根,黃麟曾毅然回絕德國大廠優渥的代工訂單,因為深知:「如果我做了代工,我臺灣的品牌就沒了。」即便面對前員工竊取資料仿冒專利的挑戰,以及品牌多年虧損的困境,但當被問及為何依然堅持時,黃麟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堅定語氣回答:「我要世界上有『臺灣』的工具品牌。」凡此,都勾勒出一位企業家在追求商業成功之外,更珍視自身品牌的核心價值與永續發展的可能。然而,這樣一位在實業領域中展現出高度原則性與策略思維的人物,其踏入藝術收藏世界的旅程卻相當偶然。

收藏家黃麟(Eric Huang)。(攝影:朱貽安)

藝術作為另一種觀看之道

大學主修化學的黃麟,因為對威士忌的熱愛,不僅與同好創立台灣首個專業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TSMWTA」,赴海外攻讀商業管理碩士時,更笑稱是為了方便品酒而刻意選擇威士忌的故鄉蘇格蘭。2007年,適逢蘇格蘭最大威士忌獨立家族企業格蘭父子來台成立分公司,學成歸國的黃麟順理成章地加入,擔任旗下品牌格蘭菲迪(Glenfiddich)及百富(The Balvenie)的講師暨品牌大使。當時,品牌行之有年的藝術家駐村計畫正與伊通公園合作,身為「藝術門外漢」的黃麟自然因職務參與了籌辦,由是意外開啟了他的收藏之旅。

黃麟收藏的第一件作品《忘德賦—錢櫃飆歌》常掛於辦公室一隅。(攝影:朱貽安)

他的第一件收藏,是當年駐村藝術家姚瑞中的《忘德賦—錢櫃飆歌》。購藏的起點很無心,只因為藝術家陳慧嶠一句「半買半相送」的玩笑話,讓他想:「好吧,我就來收一件做個紀念。」畫面中,伴唱螢幕寫著一句陳昇歌曲的歌詞,向來非常喜愛陳昇歌曲的黃麟,就因為這句歌詞,當下決定購藏。此後,在與藝術的持續互動中,黃麟逐漸領略到:「我後來開始感興趣的是,我發現它很像哲學,會有很多思辨。」藝術讓他意識到:「同樣的人事物,你可以換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它,或是這個世界上就是會有人,用不同的角度跟你在看同一樣東西。」

這段初期的收藏經歷,黃麟形容為「跟著本心走」的直覺探索,如同在公園觀摩棋局,從旁揣摩學習,直到看出一點什麼。然而,正是這份源於本心的喜愛與對新視角的好奇,驅使他在藝術的世界中持續探尋,逐步展開了更為深廣的收藏視野。

從「尋求連結」到建構「思辨的脈絡」

隨著接觸日深,黃麟坦言很快便遇到了瓶頸:「雖然我『知道』人家在說什麼,但總覺得掌握不到要義。」他意識到,僅憑直覺與本心難以深入藝術的核心。縱使知道畢卡索、莫內,卻不解其「到底厲害在哪裡」、「他們的影響性是什麼」。這份對知識的渴求,驅使他開始上課,期望建立一個基礎的知識脈絡。從最早先的以現當代藝術切入,但幾年下來仍覺得「好像不是很完整」,於是另外找了老師進行更為系統和全面的藝術史學習,一路從史前學到當代。

主動求知的過程,對黃麟的收藏之路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藝術史的知識為他建立了一個參照系統,讓他能夠理解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藝術家如何回應他們所處的社會與文化語境,「它就是一個的稜鏡,隨著科技的演進,藝術也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精神與變化」。有了這個「基礎的知識脈絡」,黃麟看待藝術作品的眼光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美感或個人的情緒共鳴,而是開始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文化意涵與歷史價值。

超越悅己:「So What?」的追問與收藏的社會向度

系統性的知識學習,不僅擴展了黃麟的藝術視野,更深刻地重塑了他的收藏哲學。他不再是單純「跟著心情走」,而是開始反思收藏的本質:「你收藏是為什麼?」 過去或許只要作品「自己看舒服」就好,但在擁有知識的濾鏡後,他反覆叩問,藝術除了悅己,「它還有沒有其他的價值」?

黃麟收藏的托馬斯.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雕塑展出於2025年「ME當代收藏展—亦」。(攝影:朱貽安)

這個核心的轉變,在於他將收藏的視角從「個人」層面,逐漸拉升至更廣闊的「社會」層面。他深有體會地說:「念完藝術史你總會知道,這個圈子裡有那麼一些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反映了某些社會狀況,給這個社會的當下或未來帶來新的想法跟啟發。」因此,作為一位收藏家:「我是不是也應該跟他們一樣?除了收開心之外,也收一些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作品?」

從內省觀照到外向關懷的思考,也促使他更積極地將收藏理念付諸實踐。他曾和同為收藏家的好朋友蔡光哲(Mark)在2022年,以「1+1」的概念,一同舉辦了名為「一一:ME」的當代藝術收藏展,分享彼此的珍藏與觀點,並在今年(2025年)再度攜手合作,推出聯展「ME當代收藏展—亦」,透過展覽進一步深化藏家之間以及與公眾的對話。

黃麟收藏的吳孟璋石雕展出於2025年「ME當代收藏展—亦」。(攝影:朱貽安)

對「影響力」和「啟發性」的追求,讓他養成了一種獨特的觀看習慣,在面對每一件作品時,心中總會浮現那個反覆的詰問:「So What?然後咧?你想要表達什麼?」這個看似簡單的提問,實則成為他篩選作品、去蕪存菁的犀利判準。他不再僅僅滿足於技法的精湛或視覺的愉悅,而是更看重作品是否「有所思」。正是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讓他成為合作畫廊眼中那位「超級愛問問題的藏家」。有人或許覺得他「刁鑽」,也有人認為他「想太多」,他坦言也不是沒被敷衍、搪塞過。但有趣的是,這種執著的探問,有時反而能激盪出更深層的火花。一次在與國外畫廊及藝術家就作品進行深入溝通時,藝術家對竟有藏家能將其作品看得如此深刻,甚至點出一些自己未曾細思的層面而倍感驚訝,因而特別請畫廊轉達感謝,並主動提出未來新作都希望能先讓黃麟看過並擁有優先挑選的機會。這無疑是對他收藏態度的極大肯定。

梳理脈絡:在混沌中洞察先機

在建構與管理日益豐富的收藏過程中,黃麟也倚重具有長期畫廊工作經驗的賴逸君(Angel)提供協助。最初,他聘請Angel只是為了「整理收藏」,因為收藏中不乏需要定期檢查、確認運作正常的機動裝置,加上辦公室每季的換展也需專人打理。黃麟認為,由Angel帶領年輕團隊共同工作,也能為這些仍在學的學子提供培養不同技能與觀察視角的可能。然而,這份看似單純「整理收藏」的合作,卻意外地幫助黃麟更清晰地「梳理收藏的脈絡」。黃麟逐漸清晰地意識到,他的收藏固然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質——例如對那些「無法說明白,但是有感覺」、帶有「混沌」感的開放性作品的偏愛,但他更希望透過收藏「呈現什麼」。就「開放性」而言,或許他對2026威尼斯雙年展臺灣代表李亦凡作品的選擇便是一個極佳的例證。

黃麟辦公室中,固定設置一個輪播其錄像收藏的電視。(攝影:朱貽安)

在李亦凡獲得高雄獎之後、台新獎之前,黃麟便已著手收藏其創作。在思考要選擇哪件作品收藏時,相較於後期敘事更完整的版本,黃麟更鍾情於早前那件「更open」、「給你一點線索,讓你感覺『世上似乎存在著某種事物,樣貌依稀如此』,但言盡於此,剩下的你要自己去解謎、去延伸」的創作。這種獨具慧眼的判斷力,也體現在他對其他藝術家的早期關注上。無論是在近期成為雙年展常客的毛利悠子(Yuko Mohri),還是獲得金馬獎與總統文化獎的張徐展,黃麟都在他們尚未完全進入大眾視野、聲名鵲起之前便已出手收藏。

黃麟收藏的張徐展作品展出於2022年的「一一:ME」聯展。(圖片提供:台灣新時代畫廊)

未竟的願景:作為有機體的美術館與跨代共鳴

黃麟的收藏思考,最終指向一個更為宏大的願景——建立一座美術館。這並非單純為了展示個人藏品,而是源於一種深層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理想。「如果有一個美術館或是空間,可以把這些作品展出來,而且這些作品如果對於當代人,或是未來世代的人有所啟發,那我覺得它就是一個對我來說成功且具有意義的『收藏』,這是我的夢想。」

他心目中的美術館,應如「有機體」般充滿活力。他認為,這個空間「不能夠只仰賴我一個人,它應該要是一個團隊,而這個團隊是可被替換的」。更為獨特的是,他強調在這個決策團隊中,「一定要有年輕人。在怎樣挑選作品時,要有年輕人的眼光」因為15到22歲的青少年正處於探索新事物的啟蒙時代,他們的視角對於一個與時俱進的收藏體系至關重要。這種對跨代對話與多元視角的重視,與他經營公司的理念一脈相承,即賦予團隊充分的自主權,確保其永續運作,而非端賴一人決斷。

黃麟收藏的朱駿騰作品展出於2022年的「一一:ME」聯展。(圖片提供:台灣新時代畫廊)

從首件藏品至今,黃麟的收藏因本心喜愛而起,因知識淬煉而精。正如他與好友蔡光哲的持續聯展,黃麟已然將定期舉辦收藏展視為一種分享與對話的承諾,並計劃著未來以「雙年展」或「三年展」的頻率舉辦一次。這不僅是他階段性收藏成果的展現,更是他圍繞「So What?」這一核心提問,持續探索藝術、意義與時代精神的鮮活註腳。他的收藏之路,顯然仍在熱切地向前延展,而他那作為「有機體」的美術館之夢,無疑是他這趟行旅中最令人期待的風景。

朱貽安(Yian Chu)( 148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