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院書畫例行展
國寶聚焦(2024-II)
2024/4/4-6/23|208室

自2020年起於北院設立的「國寶聚焦」專屬展間,每年分四季輪展院藏書畫國寶。今年第二季,現正展出〈炙艾圖〉,傳為宋代宮廷畫家李唐(約1049-1130後)作品,為唯一傳世針灸醫療史的圖證。畫中描繪走方醫運用「艾灸」療法的情景,病人背部有癰疽,走方醫神情專注,以艾炷燒灼患處,使膿皰逼出表面,再以鑷子排膿;病人面目猙獰,痛苦難耐,旁有三人合力壓制,面露憐憫;另一側則是手拿膏藥的助手。畫家以細筆描繪五官髮膚,「釘頭鼠尾描」呈衣物方勁力道,濕重粗厚線條畫樹幹粗野,以細小短弧線呈現葉片迎風飛動,用筆講究。走入展間,帶您從醫療裝備、繪畫筆法與人物姿態聚焦〈炙艾圖〉。

延伸閱讀:《典藏.古美術》第339期專題「國寶聚焦」,2020年12月。
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2024-II)
2024/4/4-6/23|210室

繪畫例行展「筆歌墨舞」今年第二季匯聚歷代人物、山水、花鳥畫,亮點如宋錢選〈煙江待渡圖〉,構圖平遠遼闊,藉幽寂靜謐的山水及畫上的題詩,委婉表達畫家隱遁避世的願望,可見畫家對自然觀察的講究,及添加「詩意」增強繪畫意境的表現手法。明丁雲鵬〈白描應真〉畫十六應真圖,羅漢造形追摹宋李公麟羅漢畫,人物各具姿態,線條流暢,筆力穩健。明夏昶〈畫竹〉畫水濱坡石,竹葉以「个」、「介」相疊,用墨色濃淡分出前後,用筆強勁有力。明四大家仇英〈東林圖〉構圖疏密相間,描繪草堂軒齋中,兩位文士對坐談天,庭前童僕備茶,遠處煙霧繚繞,詩情畫意的景致。
巨幅名作 (2024-II)
2024/4/9-6/30|202室

本季「巨幅名作」共展出八件(套)巨幅拓片,包含畫像石拓片、廟闕拓本及碑拓。深具故事性的〈武氏祠畫像石刻拓片〉長邊近280公分,出自東漢晚期「武氏祠」左石室西壁下石畫像,描繪僅有圖像傳世,史籍已失傳的「漢代七女為父報仇」故事,畫中長安縣令馬車經過渭水橋,五名女子在橋上前後包圍,迫其跌落河中,橋下另有兩名女子乘船埋伏,伺機攻擊落水縣令,以報其冤殺父親之仇。此外亦有四件皆出自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的紀念碑,〈李翕碑〉亦稱〈西狹頌〉,為感謝李翕修建「西狹棧道」而刻,展件包含其碑陽、碑側拓片,其中碑側更展出墨拓與朱拓兩種;〈郙閣頌碑〉則為紀念其修郙閣棧道而立,碑文由仇紼所書,書風俊逸古樸。
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 (2024-II)
2024/4/12-6/30|204、206室

本年度第二季的書法例行展「筆墨見真章」,亮點包含祝允明寫於66歲的〈和陶飲酒詩〉,內容為其40歲時的得意詩作。冊中以流暢行書筆意融合楷書與章草,用筆沉穩俐落,結體疏密有致,字形變化錯落,行氣搖曳,為明代章草佳作。王鏊〈書憫松詩〉以痛惜遭砍伐的長松為引,抨擊當政苛賦重壓,書法清勁爽健,結字縱長峭拔,通篇可見瘦硬拗翹折筆及劇烈提頓。〈詞翰〉收八位元、明人書蹟,不僅內容各具意義,書法風格亦皆代表個人特色,如姚樞、張翥作品為書信文件,反映士人互動景況;周伯琦〈筆說〉述及書學理論;王逢為友題序的草書,具晚期書風特色。更多如王寵〈書雜詩〉、文彭〈草書唐王勃滕王閣序〉、常杓〈篆書宋人詞〉皆於本季登場。
北院特展
看得見的紅樓夢
2024/5/17-2026/5/17|203室

《紅樓夢》追憶盛清貴族世家的繁榮,瀰漫曹雪芹對往事的痴迷及一聲聲對盛極而衰、家族敗落的嘆息。本月全新特展以「物」切入經典名著《紅樓夢》,展出院藏瓷器、玉器、鐘錶等工藝品,並包含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借展文獻。第一單元「大雅可觀」呈現貴族精緻的物質文化,包含宜興胎畫琺瑯、瑪瑙、茶器等,展件有北宋汝窯〈青瓷盤〉、清〈木雕彩繪佛手〉、清乾隆〈戧金填漆壽春海棠式盤〉。第二單元「異物奇貨」挑揀書中的舶來品,包含來自18世紀歐洲的〈黑地灑金星玻璃鼻煙壺〉、〈銅鍍金嵌瑪瑙修妝匣〉、〈畫琺瑯西洋人物懷錶〉,反映作者身處流行「洋貨」的時代。第三單元「一番夢幻」說明書中物品的隱喻,如荷包、飾品、佛手皆刻劃使用者的性格,乃至為串連故事情節的象徵,展件有清〈剔黑嵌玉卷書式几〉、清〈掐絲琺瑯五福獻壽手爐〉。走入展間,帶您一起以「物」讀紅樓。
延伸閱讀:今夏紅迷必追:故宮特展「看得見的紅樓夢」,一起盤點《紅樓夢》精緻生活中的同款物質!
方寸銘情
2024/4/12-6/23|212室

篆刻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上自先秦古璽,下啟宋、元、明、清及民國名家流派。故宮本次特別展出清宮舊藏與各家捐贈印譜,包括肖形印、官印、私印、各種閒章及收藏印。展件〈白鵑樓印蛻〉共收105方印,出自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的方介堪,其能以文物銘文入印,尤精玉印及鳥蟲篆,在印壇負有盛名。〈戊申題印拓軸〉出自渡海篆刻家王壯為,其自幼便利用公餘閒暇為人刻章,來臺後於大專院校教授篆刻、書法史,更籌組「海嶠印集」及「中華民國篆刻學會」。更多亮點如江兆申《自用印印蛻冊》等篆刻印拓,亦有收錄五嶽真形圖、雙鯉肖形印的清《印選》冊。
道法自然─道教典籍展
第一檔2024/2/27-5/26;第二檔2024/5/30-8/25|104室

道教歷經1800年發展,吸收消化兩漢以來的方術、數術、讖緯,乃至佛典,形成典籍。圖書文獻處本次聚焦道教典籍,第一單元「根本道經」展出院藏道經中的註解珍本,含清世祖《御註道德經》、明祝允明《臨黃庭經》,指引修行道法的義理。第二單元「道典精槧」呈現種類豐富的經典,如道學名著《雲笈七籤》,存於元初全真派所刊《玄都寶藏》版中,為存世唯二珍本。第三單元「帝王與道」著重於帝王醉心道教的痕跡,如「金籙大齋」為道教中專為皇帝祈求消災伏害的齋事儀軌,明世宗〈御製金籙大齋章表〉內容涉及祈嗣、延壽、為父母祝禱等層面,反映其對道教的崇信。第四單元「養生延壽」則拆解道教醫學,透過畫符、煉丹、仙藥,一窺古人追求延年益壽的「道醫」世界觀。
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皇家建築圖檔文獻(II)
2024/2/24-5/19|103室

清代皇家建築沿襲漢族帝后起居營建,糅合滿洲風俗習慣,從宮室、園林、寺廟到陵寢,修建規模龐大且分工精細。圖書文獻處呈現院藏清代皇家建築圖檔、奏摺文獻,並向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洽借晚清雷思起的樣式雷圖檔,展件共計94件(冊),分前後兩檔展出。第一單元「皇家建築圖樣」精選院藏清代宮苑、寺廟、陵寢圖樣檔案,第二單元「皇家建築師─樣式雷」介紹數代供職「樣式房」的雷氏家族重要成員及設計案例,包含光緒年間頤和園修繕、晚清北京的城樓重建。第三單元「現代臺灣的古典建築」以傳統古典建築在臺灣的延續,認識國民政府遷臺初期重要文化建設,包含國立故宮博物院、南海藝文園區等等。展覽現已來到第二檔尾聲,敬請把握。
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
2023/12/01-|304室

戈、矛、戟、斧、劍……古代兵器種類繁多,從生產狩獵到殺伐征戰,使其型態不斷演進。展覽聚焦「青銅兵器」,依時代劃分單元,完整展演其前世今生。第一單元從新石器時期磨製的玉石有刃器溯源前世;第二單元進入商至西周,因青銅延展性優於石材、可大量鑄造,奠定發展基礎,其中〈虎首人面鳥爪管銎鉞〉的半環形鉞正是西周出現新形制,管銎飾神人,頭上攀附神獸,刃部厚鈍,無法用於實戰,應屬標誌身分的儀仗用具。第三單元來到征戰頻繁的春秋戰國,鑄銅技術成熟,青銅兵器達至興盛,不僅戈、矛、戟造型精進,亦出現殺傷力更強的劍、弩。展件〈嵌綠松石菱形紋銅劍〉即為一例,歷兩千多年仍保刃部鋒利。第四單元秦漢時期,青銅兵器雖逐步由鐵器取代,仍可見青銅製弩機,或沿襲春秋戰國佩劍風氣等繼承痕跡。百餘件兵器羅列,一窺青銅時期的刀光劍影。
愛硯成痴
2023/09/28-|303室

文房四寶中的「硯」歷經兩千年發展,樣式包山包海,無奇不有。自去年九月開展的「愛硯成癡」以硯式發展為陳列主軸,穿插介紹硯材、用硯習慣、硯上銘刻故事等等,展出院藏硯石100餘件,包含蘭千山館寄存24件,林府六人寄存2件,及國立歷史博物館借展15件藏品。展件〈蒼雪菴鳳池硯〉為明代文人莫是龍用硯,風式硯形,首高而厚,下端薄而具圓柱式雙足,以地方性花石製成,硯背銘文嘆花石瑰麗卻為「無名之璞」,似映照莫是龍雖才思敏捷卻未能入仕的處境。更多如計楠舊藏〈澄泥竹節硯〉、顧二娘製〈雙燕硯〉、輪川銘〈春水魚硯〉等蘭千山館寄存硯臺;繪製精美硯石的《欽定西清硯譜》及收藏硯的木匣或漆盒,亦同步展出。文人愛硯成痴,見硯如見其人,邀您一同探索歷代用硯人的真情至性。
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
2024/4/2-7/28|105、107室

隨去年兩項新媒體展獲美國繆斯創意獎肯定,故宮今年再推「沉浸故宮」2.0版本,集結院藏經典文物如北宋郭熙〈早春圖〉、〈谿山行旅〉、〈萬壑松風〉、〈琺瑯彩赭墨山水碗〉、〈肉形石〉、〈翠玉白菜〉,以8K紀實影片與高解析圖檔,打造沉浸式互動展場。展覽單元從「小中見大」開始,以光影動畫再現五件文物,如萬花筒的清宮琺瑯料彩、炫目流光勾勒的〈谿山行旅〉山水輪廓。接續「浸入靈光」,以曲面環型螢幕播放2020年國寶新視界8K文物影片,帶您沉浸〈翠玉白菜〉、〈肉形石〉的微觀細節。最後透過「捕光捉影」中多個互動型裝置,一窺文物的數位圖檔與立體模型,深入認識文物。
南院例行展
人氣國寶展
第一檔2024/2/6-5/5;第二檔2024/5/7-8/4|S302廳

人氣國寶為南院常設展廳,每年固定輪展院藏珍品。今年第一檔以老莊哲思及道教求仙為主題,展出明清之際受佛道思想影響的八大山人、石濤繪畫,展現對自然的超脫體悟;亦有〈瑪瑙八卦杯及盤〉、〈竹雕八仙〉等以道教八卦、八仙為題的器物。第二檔聚焦宮殿建築,展出李容瑾〈漢苑圖〉繪山水間的宏偉宮苑、〈畫連昌宮詞〉畫五顏六色的繽紛宮殿;另有〈琺瑯彩紅地山水樓閣盤〉以瓷器作畫布、〈玉仙山樓閣山子〉巧妙就白玉的三角外形及黃色玉皮,雕琢山水樓閣,在觀察工匠如何描繪建築細節的同時,亦可比較不同質材的裝飾趣味。此外,人氣國寶〈翠玉白菜〉也即將再抵南院,於第二檔同步展出。本月恰遇展覽換檔,敬請把握第一檔尾聲感受忘憂得樂,再從第二檔細看建築宮闕。
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IV)
2024/3/23-6/16|S304廳
.jpg)
南院自開館起便設有織品展廳,持續以各式主題展出院藏織品。自去年開始的「包羅萬象」織品展來到第四季,除院藏各國織品,也向國立臺灣博物館借展臺灣原住民族織品。展覽分別從包覆功能、地位辨識及精神護佑三方面切入。焦點展件〈萬福草龍紋毯〉屬清早期栽絨毯,基底結構以棉線織成,再手工打結固定彩色羊毛線於基底上,形成突出表面的絨毛及裝飾紋樣。中央區域以大面積卍字錦紋為底,上方疊加整齊排列的蝙蝠圖案,諧音「萬福」。毯面正中央與四角落飾以草龍紋,象徵祥瑞富貴,為清代地毯中的精品。更多亮點如明〈艾虎五毒水田紋錦〉、日本19至20世紀〈鯉魚水草紋和服〉,呈現兒童服飾織品紋樣;亦有印尼、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敘利亞等地織品。
南院特展
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2024/2/6-7/28|S101廳

您注意過文物中的奇幻生物嗎?繪畫中的狻猊、佛像上的巨蛇、瓷盤上的鯉躍龍門、經版插圖的金翅鳥……珍異神獸幾乎無所不在,展覽以四個提問設計單元,從神獸樣貌、地位、特殊能力到出沒處,全面解析文物裡的奇幻生物。展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同出《繡線佛像》,細膩呈現被馴服成為神祗坐騎的神獸形象,文殊菩薩騎乘青獅,象徵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普賢菩薩駕白象,代表堅韌無畏的願行。除了神佛坐騎,文物中的神獸亦有真實動物、幻想的組合生物或擬人化形象,展覽共百餘件作品,分前後兩檔展出,並以親子概念策劃,搭配插畫、淺白說明文字及低展櫃,適合闔家共賞。
延伸閱讀:王健宇〈漫談神獸間的關係──故宮南院「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特展〉,《典藏.古美術》第378期,2024年3月,頁88-93。
花樣何處來:一位道教皇帝對瓷器製作的影響
2022/4/1-2024/5/19|S201廳

故宮院藏嘉靖瓷共有上千餘件,本展首度大規模梳理,精選近兩百件瓷器,品類齊備,且多件為首次亮相。綜觀「大明嘉靖年製」瓷器,略可見三特點:藍黃紅白單色釉、仿成化朝圖樣、仙鶴八卦等道教紋飾。此三項謎團何解?展覽以三大單元揭露。首先從明代「禮制規範」切入,一解御用祭器用瓷的顏色與龍紋。接著走入與禮制相連的政治,旁系繼位的嘉靖皇帝(1507-1567)為宣示正統,在瓷器燒造上大量仿製成化花樣,以宣示「嫡系傳承」正當性。最後的「長生追求」則呈現嘉靖帝對道教的虔誠信仰,從葫蘆瓶、八卦陣、吉祥字,萬歲藤到八仙祝壽,應有盡有。展覽最後一個月,嘉靖瓷大集合,未覽風采者請從速。
延伸閱讀:《典藏.古美術》第366期「明代嘉靖瓷」特輯,2023年3月,頁66-81。
謎樣景泰藍
2022/4/1-2024/5/19|S201廳

同為倒數最後一個月展出的「謎樣景泰藍」,帶您解析自拜占庭傳入中國、俗稱「景泰藍」的掐絲琺瑯工藝。17世紀鑑賞家特別推崇景泰年間製的掐絲琺瑯,但此期精品卻已近乎失傳,後世更出現各式帶景泰偽款的作品,導致鑑定困難,讓景泰藍成為難解謎題。展覽第一單元展出銘有「景泰款」的各式掐絲琺瑯器,如17世紀改裝〈掐絲琺瑯番蓮紋壺尊〉,細看可發現以碗改裝為尊壺的痕跡;17世紀後半〈掐絲琺瑯番蓮紋瓶〉則附加浮雕瑞獸掩蓋原器破損。對比過往展覽多以元、明掐絲琺瑯為主,本次更聚焦清乾隆時期,第二單元展出乾隆年間製掐絲琺瑯器,可見乾隆對掐絲琺瑯研發的熱衷,如模仿古青銅器動物造型的〈掐絲琺瑯犧尊〉、結合西洋風格的〈瓷胎畫琺瑯彩繪西洋人物風景高足杯〉,既豐富宮廷時尚,亦反映乾隆喜好。
延伸閱讀:《典藏.古美術》第357期專題「謎樣景泰藍」,2022年6月,頁18-53。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