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癡迷於趙無極的色彩世界,那如同東方莫內般的渲染,流淌著靈動的光影。我也曾迷戀常玉的線條,極簡卻蘊含深意,宛如野獸派的馬蒂斯卻有一份優雅克制,將形體雕琢至極致。而清宮御用畫師郎世寧的細膩工筆,更啟發了我對完美工藝的追求,每一筆皆精緻,每一處都低調而深邃。」
──胡茵菲(Anna Hu)
談及將藝術史融入珠寶創作,胡茵菲(Anna Hu)無疑是當代不容忽視的珠寶藝術家。多年來,她縱橫於國際藝術殿堂,早已在珠寶界享譽盛名。她的作品不僅僅是華美的珠寶,更像是一首首蘊含深度情感的樂章。
作為一位活躍於國際舞臺的華裔珠寶藝術家,胡茵菲憑藉精巧的設計與深厚的藝術涵養,將西方珠寶工藝與東方文化巧妙融合。早在2012年就受邀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舉辦全球個人首展,2018年以最年輕的珠寶藝術家身份受邀出席巴黎雙年展,隔年成為法國高級訂製和時尚聯合會(FHCM)首位也是唯一邀請入會的華裔女性高訂珠寶藝術家。胡茵菲將藝術史視為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透過獨特的設計語彙將傳統與現代交織,賦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力與文化價值,創造出無數令人驚豔的經典之作。
今年(2024)三月於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TEFAF),首度亮相的〈漫舞飛天鬱香胸針〉,以兩顆珍稀的天然硨磲珍珠為主材,光是搜羅寶石便耗時三年,設計與製作共長達五年。其靈感來自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熱愛敦煌藝術的法國人經常在博物館中展陳敦煌作品,而定居巴黎的胡茵菲也從中汲取靈感。她以優雅的鬱金香詮釋飛天形象,鈦金打造的綠葉輕盈飄逸,如同飛天舞動的飄帶,演繹流暢曼妙的姿態。鬱金香的選擇背後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呼應荷蘭王室曾贈送鬱金香予慈禧太后的典故,也連結了荷蘭與臺灣的歷史情感。
另一件代表作〈玄秘舞鶴胸針〉則捕捉了宋徽宗〈瑞鶴圖〉中丹頂鶴高空盤旋的動態,根根分明的羽毛隱含躍動的節奏,展現東方美學的精妙與靈氣。在東西方宮廷藝術與珠寶設計的交流中,中國歷史上將皇帝視為藝術家的案例僅宋徽宗一人。他既是帝王,更是卓越的藝術家。胡茵菲藉由此作,致敬這位在中國五千年藝術史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皇帝。
命運之弦的變奏曲
回顧胡茵菲近30年的珠寶創作歷程,充滿藝術交融的痕跡。她自幼學習音樂,擅長大提琴,從小就讀音樂資優班,一路保送至全美知名的兩所音樂學校胡桃山音樂學院(Walnut Hill School)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曾與華裔音樂家馬友友同臺演出。
然而,一次過度練習引發肩膀嚴重肌腱炎的意外,讓她的音樂夢不得不告一段落,但也開啟了她與珠寶設計的緣分。談及被迫離開大提琴,轉向珠寶創作的過程,胡茵菲肯定地答道,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在人生中,彷彿命中註定一般,當一扇窗關上時,另一扇窗隨之打開。胡茵菲受傷不久後,出身臺南寶石世家的她,在父親的安排下,報名了美國寶石學院(GIA)的課程,19歲便在GIA取得鑑定師學位(Graduate Gemologist)。胡茵菲的父親本意只是希望她能轉移注意力,不要糾結於因過度練習而受傷的痛苦。然而,胡茵菲卻意外發現了自己在色彩上天生的敏銳感受力,以及過人的視覺記憶能力(photographic memory)。
回望過去,她說:「接觸寶石時,我發現自己對色彩細微變化的敏銳度,就如同擁有絕對音感般渾然天成。這天賦讓我明白,雖然無法繼續靠音樂表演實現夢想,但我可以像作曲家一樣,透過創作來表達自我。珠寶設計與作曲的概念極為相似,設計珠寶時,我可以反覆修改、重來,直到滿意為止。這與大提琴即席表演截然不同,相較之下,珠寶創作則允許掌控每個細節,慢慢雕琢心中的完美之作,臻至理想境界再發表,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
藝術史涵養的啟蒙之路
回到14歲那年,胡茵菲正值升學高中,從小立志成為國際知名音樂家的她,隻身赴美就讀於胡桃山音樂學院(Walnut Hill School for the Arts),在這所提供全方位藝術教育的藝術學校中,她度過了四年充實的時光。
在她的回憶中:「那時候,我完全沉浸在與藝術相關的各種學科中。當時學習的課程非常全面,除了音樂,我們還學習了色彩學、水彩、陶藝(手拉坏)、雕塑等各種藝術創作形式。可以說,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藝術類型,我們都曾涉獵過。」
此外,她選修了一門涵蓋古埃及至文藝復興的西洋藝術史課程。同時,她的監護人譚嘉陵老師,來自波士頓中華藝術表演基金協會的成員,啟發了她對東方藝術的熱愛。雖然,胡茵菲當時尚未接觸珠寶藝術史,卻已經對中國四君子以及張大千、趙無極等名家的作品有了初步了解,這段經歷奠定了她對藝術史的興趣與基礎。
接下來,胡茵菲陸續在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IT,1999入學)珠寶設計系學習創作。2001年進入紐約頂尖設計學院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取得歐美藝術史碩士,並於2004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獲得藝術行政管理碩士學位。在碩士階段,尤其是攻讀藝術史碩士的那兩年,她幾乎天天泡在紐約的博物館和圖書館裡,例如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Morgan Library & Museum),以及專注於中世紀藝術的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
這一段時光,她形容為「每天與天上的畫家、藝術家對話」。這種沉浸式的學習,讓她對藝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與啟發。碩士論文更以「從法國新藝術運動到裝飾藝術風格的演變」為題目,深入探討珠寶藝術史的發展脈絡。胡茵菲認為,自己的創作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工藝,這種結合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美感展現,更根植於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之中。她強調,這樣的設計理念以深刻的藝術史基礎為支撐,體現了一種嚴謹的學術派創作態度,也是胡氏珠寶作品最鮮明的標誌。
胡茵菲笑稱自己是典型的「學院派」,至今依然熱衷於重返校園持續學習。今年,她更完成了瑞士SSEF珠寶研究院的高階課程,成為資深寶石學鑑定專家,專業領域更上一層樓。她的經典名言「把吃苦當補藥」正是對其堅韌性格的最佳寫照。在珠寶設計與創業的道路上,胡茵菲始終迎難而上,將挑戰化為成長的動力,不斷追求突破,展現出不畏困境、勇往直前的非凡魅力。
自創ANNA HU品牌的決心
2005年碩士畢業後,胡茵菲順利加入海瑞溫斯頓珠寶(Harry Winston)工作。然而,這家國際知名企業的設計風格偏向制式保守,與胡茵菲天馬行空、創意不斷的性格格格不入。她屢次嘗試提出突破性的設計,卻頻頻遭到駁回。她的老闆常說:「最好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這句話讓她感到如籠中之鳥,無法展翅,內心充滿失落與鬱悶。
人生的轉折來自一個憂鬱微醺的夜晚。恩師莫里斯.加利(Maurice Galli)的一席話,成為她創立品牌的契機。他語重心長地說:「你既懂寶石、設計與鑲工,又精通藝術史,還有佳士得與梵克雅寶的實習經驗,累積了豐富資歷,為何不嘗試自己創業?大不了幾個月後不行,再回大公司也不遲。」這番話點醒了她。2007年,三十而立的胡茵菲,毅然從海瑞溫斯頓珠寶(Harry Winston)離職,自創高訂珠寶品牌「ANNA HU HAUTE JOAILLERIE」。當時美國正處於次貸危機的金融風暴中心,在她簽下店面不久雷曼兄弟宣布倒閉。面對全球經濟蕭條的困境,她不曾動搖決心,隔年(2008)在紐約廣場酒店開設品牌的第一家珠寶沙龍。胡茵菲笑著說:「當時我30歲創業,如今47歲了,還能享受自己的創作理念被充分發揮的喜悅,這種感覺真好。」
開店的決定幾乎是一拍即合。當時懷有身孕的胡茵菲,拒絕進駐紐約精品百貨,選擇獨立開設珠寶沙龍,堅持打造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她認為這與她追求大提琴獨奏家夢想如出一轍─以獨特的個性為基礎,堅信好作品自會說話,如同動人的樂章能直擊人心,懂得欣賞的人自然會感受到其中的美與力量。
幾個月後,宛如電影情節般的戲劇性邂逅降臨了。一位為天后瑪丹娜(Madonna)工作的造型師路過ANNA HU的沙龍櫥窗,無意間看到她設計的〈雪花絨十字架項鍊〉,被它獨特的創意深深吸引,於是促成合作。瑪丹娜隨後佩戴這件作品出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裝學院晚宴,成為胡茵菲品牌的首位名人支持者。這一刻,胡茵菲的自信與堅持得到了有力的印證,為她的珠寶事業揭開了輝煌序幕。其作品巧妙融合東西方元素,深受好萊塢明星、名人與貴族青睞,包括不丹皇后吉增.佩瑪(Jetsun Pema)佩戴ANNA HU珠寶出席皇室外交活動,奧斯卡影后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奧斯卡影后娜塔利.波曼(Natalie Portman)、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等多位國際巨星更指定佩戴出席活動。
榮登四大博物館永久珍藏
「我的作品中,無論是太極蛇手鐲還是喜鵲胸針,都充滿了中國文化的元素,並結合了西方工藝的技術,形成了中西交融的獨特風格。」移居巴黎後,胡茵菲接觸到大量古典藝術作品,並為之著迷。她坦言:「音樂讓我理解節奏,藝術史則教會我如何講故事。」她在訪談中提到,藝術史讓她理解了視覺語言的層次與力量,從而讓她的創作不僅局限於外在的美感,更包含對歷史和文化的致敬。憑藉獨特的歷史深度與豐富的文化內涵,胡茵菲的作品已四度納入全球頂尖博物館的永久典藏,確立了她作為21世紀當代重要珠寶藝術家的地位,展現其珠寶藝術與文化傳承的非凡價值。
傳統美學的現代詮釋 ─〈丹紅喜鵲胸針〉
收藏地|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
這枚胸針靈感源於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仙萼長春圖冊》,以18K白金作為框架,鑲嵌超過500顆精緻寶石,包括黃鑽、紅寶石、藍寶石,並以一顆極為珍貴的南洋珍珠作為主石。設計呈現一對喜鵲於色彩斑斕的花叢中嬉戲的畫面,花果以不同色調和切割形狀的寶石點綴其間,象徵吉祥與繁榮。胡茵菲以細膩的設計語言,將中國宮廷刺繡絢麗的色彩美學與現代珠寶技術結合,成就了這件東西交融的藝術品,2018年成為由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典藏品。精益求精的胡茵菲,在同系列第二代的〈丹紅喜鵲胸針〉,重新揣摩了兩隻喜鵲對望含情脈脈的神情,比起第一代多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哲學與現代設計的碰撞 ─〈太極蛇形戒鐲〉
收藏地|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
這件作品是胡茵菲於2010年為國際攝影大師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量身打造的專屬設計,靈感源於中國陰陽哲學,並融入雪曼對蛇形設計的獨特偏好。作品以金銀雙蛇環繞手指與手腕的流動動態,象徵陰陽對立而統一的哲理。胡茵菲認為,陰陽太極的元素恰如雪曼的兩面性:樸素的外表與其攝影作品中強烈的視覺張力形成鮮明對比。作品採用西方立體工藝,鑲嵌黃鑽、黑鑽與石榴石等珍稀寶石,為傳統哲學注入現代設計的全新詮釋。2022年,適逢 ANNA HU 品牌創立15週年,雪曼將這件寓意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經典之作,捐贈予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成為該館永久珍藏。
水墨詩意的珠寶化身 ─〈安蘭氣韻胸針〉
收藏地|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這款大型胸針的設計靈感源於張大千的〈蘭花〉畫作,以鈦金屬精心雕琢出柔美如畫的花瓣。每片花瓣經過細緻打磨,同色系層次展現出水墨畫般的流動韻律,天然無燒尖晶石點綴其中,作為花蕊,令整體設計彷如一幅可佩戴的水墨畫,雅緻非凡。胸針採用優雅的「問號」造型,胡茵菲以珠寶語言巧妙詮釋東方繪畫的靈韻,重新演繹珠寶史上數千年來對自然主義的追求與表現,創新材質的運用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視野。作品在2024年由藏家慷慨捐贈於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東西方文化的激盪 ─〈印象白百合紅寶碧璽手鐲〉
收藏地|倫敦大英博物館
胡茵菲特別喜愛百合花,認為象徵著「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這件手鐲以清代花鳥畫名家惲壽平的沒骨花卉〈百合軸〉及德國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詩人之戀》為靈感,將東西方文化元素融合。作品主石鑲嵌30.48克拉的天然紅碧璽,周圍點綴霓虹黃的花蕊,銀質花瓣呈現柔和的絲滑光澤,散發出天真浪漫的氣息。手鐲如花莖般由黃金、黃銅和銀製成,暗室內仍散發出點點星光。鐲子以手工塗上的綠色琺瑯,呈現宛如古青銅器的質感,深受倫敦大英博物館亞洲部負責人喜愛。此作於2024年進入該博物館33號展廳「何鴻卿爵士中國及南亞館」永久館藏。
藝術珠寶如靜默的詩篇,凝結時間的瑰寶。胡茵菲創作時,古典音樂始終是她的重要靈感伴侶,尤其是貝多芬、拉威爾與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為她的珠寶設計注入情感與節奏。她以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為靈感,將自己的作品集命名為《珠寶交響詩》(Symphony of Jewels),目前已出版兩部曲─Opus 1與Opus 2,並計劃創作十部作品集,比貝多芬更多一部,以此激勵自己向畢卡索等長青藝術家看齊,實現「路遙知馬力」的藝術追求。胡茵菲的每一件作品,無疑是一封致敬藝術史的深情告白,也是一曲珠寶世界的永恆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