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時尚品牌走入博物館:時尚×古美術展的觀察與觀賞之道

當時尚品牌走入博物館:時尚×古美術展的觀察與觀賞之道

Fashion Brands in Museums - Observ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Fashion x Ancient Art Exhibitions

時尚品牌與博物館的合作並不是新鮮事,前者在經年累月的行銷活動以及遍布全球的門市網絡下,其號召力自然不可小覷,辦理展覽時,也常吸引大批人潮蜂擁而至。但若聚焦在古美術領域,其實仍屬於新發展階段,其中緣由,除了在於時尚品牌多來自於西方,與東方古美術所藏機構,在歷史脈絡與人際網路上的關聯不若歐美有深厚聯繫。

時尚品牌與博物館的合作並不是新鮮事,前者在經年累月的行銷活動以及遍布全球的門市網絡下,其號召力自然不可小覷,辦理展覽時,也常吸引大批人潮蜂擁而至。但若聚焦在古美術領域,其實仍屬於新發展階段,其中緣由,除了在於時尚品牌多來自於西方,與東方古美術所藏機構,在歷史脈絡與人際網路上的關聯不若歐美有深厚聯繫。另一點是,多屬官方公立的典藏機構,若要與私人品牌建立關係,亦有多處需琢磨。就館方定位上,私人藏館或許尚有靈活空間,但就公立場館而言,著實需要仔細考量分際。雖然在不同考量下,各館或有不同的「合作尺度」,但其中仍須清楚界定館方自身立場與專業,而如何有效利用品牌支援以為提升專業或者擴展視野的動力更是一門藝術,值得藉由各國歷年的展覽案例一探究竟。

時尚×古美術展的濫觴

2009年法國珠寶品牌卡地亞(Cartier)與北京故宮首度聯合舉辦「卡地亞珍寶藝術展」,是為當年一大盛事,但若參酌其內容單元,可知其展件皆為卡地亞創立以來的歷年珠寶珍品,實質上更接近於之前巡迴於各國的品牌展,只是假北京故宮場地所展出。是故,東方古美術與西洋珠寶品牌結合的濫觴當數2012年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臺北故宮)與卡地亞共同舉辦的「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圖1)。此次展覽集結卡地亞、臺北故宮及瀋陽故宮藏品,可謂橫跨古今東西。展覽分為「清代宮廷珠寶」與「西方貴族珠寶」兩大主軸,讓觀者得以橫向對比東西發展脈絡。雖然品牌作品與故宮展件仍採分區方式呈現,但在各自展區中,各設有「西風東漸」與「東風西漸」單元,藉以探究故宮與卡地亞所藏的「異國風」案例,由此看出主辦方探索東西方發展共通性的企圖。展覽中扎實的藏品脈絡解析,更可以看出臺北故宮不僅僅是作為場地東道主,而是藉由話語權的掌握展現出更清晰的館方定位與立場。

圖1 曾於「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特展展出的〈皇貴妃冬朝冠〉,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珠寶與文物的結合展示

2017年於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行的「Mastery of an Art: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高級珠寶與日本工藝」則是珠寶作品與古美術結合展示的一大標竿(圖2)。此一盛事最初由梵克雅寶向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方提議,並在該館學藝課長松原龍一與品牌的共同策劃下,以日本與法國在工藝發展歷史上對於極致美學的共同追求為主軸,將267件珠寶與館藏的51件日本美術珍寶同臺呈現。前者涵蓋首飾、座鐘、化妝盒及擺飾等品牌至今百餘年歷史的各種作品;後者則以七寶燒、陶瓷、自在置物(金屬動物機關模型)等明治時代的美術工藝品為主力,從材質、題材、技法等層面切入,將品牌作品與館藏文物於同一展櫃內並陳展示。這樣的突破對於品牌乃至於館方都可說是一大創舉。好比1935年梵克雅寶所製的中國風景雪茄盒,便與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館藏的明治〈色繪金彩陶瓷花鳥圖香爐〉一同展出,前者係以金漆模仿日本漆器風格作為點綴圖繪,後者則是建立在「日本風」盛行時代下所造就的華麗金彩作品。在負責策劃的學藝課長松原龍一眼中,兩者的共通性除了金材質的運用,不同的技法在相異的媒材上卻因同樣臻於完美的追求,而產生相似的極致工藝頻率,可謂開啟全新視角的對話可能。

圖2 2017年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Mastery of an Art: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高級珠寶與日本工藝」展覽海報。©Van Cleef & Arpels

該展覽主辦方更委託知名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展場(圖3),巧妙運用展示玻璃櫃與壓克力圓管等元素,為文物與珠寶創造出彷若飄浮空中的清透展示空間,更將展場化為其所擅長的空氣感層疊風景,其驚人的夢幻程度,令人不得不感嘆所謂展場設計不單單只是呈現展品,而逐漸被視為品牌與館方所共同負責的一件重大創作發表。

圖3 梵克雅寶京都展實景。©Van Cleef & Arpels

品牌合作交流的深化與創新

2019年卡地亞分別於北京故宮及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所舉行的展覽同樣值得注目。前者題名為「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內容分為「靈感中國」、「風範見證」及「時間技藝」三個單元。其中「風範見證」集結29頂精美絕倫的冠冕,與之對應展出的則是北京故宮所藏的清乾隆〈明黃色雲金龍文男單朝袍〉、〈東珠朝珠〉與〈「大清嗣天子寶」金印〉(圖4),以作為東西方最高權力象徵的對照。而「時間技藝」單元中除陳列神祕鐘等卡地亞典藏作品,並展出2014年起由卡地亞製錶工坊與館方所共同修復完成的六件院藏清宮鐘錶,不僅作為東西對照,更是雙方交流合作的最佳見證。如此充實的內容,可以看出其展覽策畫已走出對於品牌自身歷史滔滔不絕的階段,而是深刻檢視雙方合作與對話的各種機會,讓全球化與在地化有著並行的可能。

圖4 2019年北京故宮「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展出實景。

同年十月於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所舉行的「卡地亞,時之結晶」展(圖5),則可以看出近年來此類展覽的另一發展面向,主辦方不再僅僅止步展出物件於大眾眼前,而是必須進階到設計出一套讓觀者為之懾服的「體驗之旅」。「卡地亞,時之結晶」展邀請由藝術家杉本博司與建築師榊田倫之領軍的「新素材研究所」負責整體設計,為表現淬鍊概念並襯托珠寶細膩質感,展場大量運用不同材質,從邀請佛像雕刻師製作展示項鍊的木質臺座,到以火山岩搭建的展架,甚至是造型如慧星軌道的環形矽藻土展櫃(圖6),種種設計無不顯示出希望跳脫珠寶展常見風格窠臼的決心。與其說是珠寶展,更像是杉本博司的一場複合材質運用實驗。從上述案例與本次展場設計,都可以明顯看出當珠寶品牌在博物館內辦展,其展示已不能侷限品牌識別系統或者店舖體驗的擴張繁殖,而需要仰賴專才創作出獨特的感官體驗,孕育出令人著迷嚮往的神遊空間,才有進一步在大眾心中深化品牌價值的機會。

圖5 2019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卡地亞,時之結晶」展海報。©Cartier
圖6 「卡地亞,時之結晶」展中表層塗以矽藻土的展櫃。©N.M.R.L./Hiroshi Sugimoto + Tomoyuki Sakakida

仙宮造境:貫徹宗旨的盛會舞臺

而今年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及梵克雅寶,三方聯合呈獻的「大美不言」展覽,同樣可以看出展場設計已幾近於「體驗設計」的發展面向。在品牌的鼎力奧援下,禮聘旅居巴黎的日本建築師田根剛負責展場設計。田根剛在202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化騎士勳章,其團隊ATTA建築事務所廣泛參與負責全球從公共到私人委託的各項設計案,最著名的案例包含結合前蘇聯空軍基地遺址跑道的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及預計於2036年落成的第四代東京帝國大飯店改建案。其設計理念「未來的考古學」強調對於歷史、物質及記憶的探索與挖掘,進一步成為延續過往與當下的動力,藉以在各地越趨扁平同質的時代,創造出順應各地風土的全新想像作品。

或許是由於其出身日本但長年活躍於歐洲,又或是設計理念中所強調如考古般的探索挖掘功夫,ATTA事務所負責過不少各地展場設計案,從位於巴黎原法國海軍司令部內滿布金葉仿若夜空繁星的「阿勒薩尼收藏」展間,到以明治時代清酒工廠改建而成的弘前煉瓦倉庫美術館,在在可以看出其不單只是考量歷史的留存與空間的使用,更以嶄新的材質手法創造出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空間體驗。

本次「大美不言」特展,是繼2022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的「minä perhonen/皆川明つづく」特展後,田根剛在臺所設計的第二次展場作品。不同於皆川明設計展內仿若走入設計工作室現場的親切手感氛圍,此次故宮展間呈現截然不同的「玲瓏剔透」感受,展間牆面以彎曲弧面區隔出多個展示區塊,並以紅、藍、綠、黃等不同濃烈色彩定義出各主題空間(圖7至圖9)。清透的玻璃展櫃,不僅在細膩的投射照明下,呈現出東西歷代精品的完整風貌。刻意搭配設計的透明展檯,更使得可一眼穿透的層層展櫃,仿若一幀幀由歷史長河凝結而成的時空切片,這樣精巧卻又帶有華貴氣息的展場設計,確為此次三方競豔的難得盛會提供了最佳舞臺。

圖9 「大美不言」展覽中「五彩繽紛」單元展間實景。可一眼穿透的層層展櫃,仿若一幀幀由歷史長河凝結而成的時空切片。攝影/張嘉倫。

交相對話:展件透射出的用心

除了在展場規畫上的空前體驗,本次展覽中的選件同樣精彩,從色彩到質感上的思辨對話在在引人入勝,尤其若是與其他展覽相比較,更能看出此次策展的細緻用心。好比原為埃及王太后Nazli Fouad為出席女兒1939年與伊朗太子婚禮所訂製的一條鑽石項鍊,幾經流轉過後,於2015年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上以428萬美金的價格重回品牌手中。這條以674顆鑽石所組成璀璨光芒的裝飾藝術與埃及風格項鍊,自此成為梵克雅寶全球展覽中不可錯過的重點。2017年品牌於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與之搭配展示的是該館藏林小傳治的明治時代〈樹上雀鳥圖有線七寶燒花瓶〉(圖10),參酌品牌方所強調的「極致工藝」核心理念,其中用意應在於凸顯東西細密鑲嵌之美。

圖10 明治時代 林小傳治〈樹上雀鳥圖有線七寶燒花瓶〉,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藏。圖引自《Mastery of an Art: 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高級珠寶與日本工藝》圖錄。

而在本次展覽中,所搭配的則是當代知名設計師菲利浦史塔克(Philippe Starck,1949-)為法國巴卡拉(Baccarat)公司所設計的〈地獄〉書鎮以及臺北故宮所藏的清代〈水晶雙環瓶〉(圖11),前者是在人造物上做出仿效水晶斷口的自然紋理,後者則是以人工雕琢自然以呈現出溫潤而透澈的質感。兩相對照仿若一則難解的哲學語意論辯,但若三者並陳,很容易得便能理解其中用心是在於藉由無色的材質對照,透射出東西方對於「晶瑩」概念的不同追求。

圖11 原埃及王太后之鑽石項鍊(左)與清〈水晶雙環瓶〉(中)、〈地獄〉書鎮(右)一同展出實景。攝影/張嘉倫

而若跳脫展覽單元的安排,仍可以發現不少相互呼應的展件,像是臺北故宮所藏的雍正朝〈銅胎畫琺瑯黑地五彩雲紋穿帶盒〉(圖12),與梵克雅寶本次展出的1923年小巧化妝箱(圖13),其製作年代雖相近距兩百年,但其設計皆是脫胎自日本江戶時代男士腰間所佩的印籠,不僅造型上相仿,繪製的圖紋更是看點:梵克雅寶將金龍紋融入經典的黑地,而真正的皇帝卻選擇了更為低調的五彩祥雲。先不論文化挪用等疑慮,這般出乎意料的帝王與外人選擇落差著實令人不禁莞爾。

圖12 清雍正〈銅胎畫琺瑯黑地五彩雲紋穿帶盒〉,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圖13 梵克雅寶1923年製〈龍〉化妝盒。攝影/張嘉倫。

大美不言但迴響不斷

從歷年品牌與各博物館方合作的展覽中可以見得,珠寶與古美術雖看似並非相關領域,但由於品牌著眼於客層拓展與品牌地位提升等原因,開始投注資源與博物館合作展覽。歷次的經驗,提醒著品牌所謂展覽不只是單單將自身歷史搬到展廳內那樣簡單,而是需要讓觀者察覺到展品間真正的對話與交流。

而促成本次「大美不言」展覽能有此般左右逢源感受的原因,包含品牌方的奧援,使得精妙設計的展場創造出前所未見的沈浸融入體驗外,筆者以為更在於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加入,使得展覽得以不囿於珠寶首飾領域,延伸擴展至陶瓷、刺繡、機械等等範疇,讓各類品項材質的東西方珍寶開展出一場場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對話。本次臺北故宮在如此的盛會中能夠站穩腳步,除了自身扎實的館藏,堅定把握自身的學術涵養與發聲機會同樣不可或缺,絢爛奪目的展品後,更需要清晰的思路與扎實的脈絡理解,方才能成就一場透徹人心的豪華視覺饗宴。


本文引用自《典藏.古美術》386期〈當時尚品牌走入博物館:時尚×古美術展的觀察與觀賞之道〉,作者:張嘉倫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張嘉倫( 6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