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走入微型世界:從電影《芭比Barbie》看17–18世紀歐洲娃娃屋風潮

走入微型世界:從電影《芭比Barbie》看17–18世紀歐洲娃娃屋風潮

Stepping into the Miniature World: From the Movie “Barbie” to 17th-18th Century European Dollhouse Trend

嗨,芭比!今夏(2023)最熱門的真人版電影《Barbie芭比》你看了嗎?在芭比的世界中,所有物質的存在都是為了芭比服務,如同電影中肯尼哀傷地唱出「I'm Just Ken」永遠只能是配角。然而,真實世界的玩具屋,據文獻紀載最早可追溯自16世紀末的德國宮廷,在17至18世紀的荷蘭上流社會形成一股娃娃屋風潮,深受歐洲貴婦追捧。

嗨,芭比!今夏(2023)最熱門的真人版電影《Barbie芭比》你看了嗎?全球票房累積至8月底已超過13.4億美金,榮登北美年度票房冠軍,在社群網路上掀起一股「粉紅浪潮」和「#芭本海默(Barbenheimer)」的流行迷因。

電影《Barbie芭比》場景,芭比站在屋頂向其他芭比打招呼「嗨,芭比!」。(攝影/ Jaap Buitendijk,©Warner Bros)

《Barbie芭比》電影的美術導演莎拉.格林伍德(Sarah Greenwood)和佈景師凱蒂.斯賓塞(Katie Spence),接受美國《Architectural Digest》建築雜誌採訪時提到,兩人從小沒玩過芭比娃娃,這次為了將芭比世界更真實地搬進大銀幕,特地網購了一座芭比夢幻小屋(Dream house)觀摩,並發現芭比房間比例怪異之處。因此在電影中,芭比的家被調整為正常房間小約23%的尺寸。導演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認為,演員的頭距離天花板非常近,只需走幾步路就能穿過房間,使畫面產生一種奇特的視覺效果,演員在空間中看起來龐大,但整體感覺又是小的。

電影《Barbie芭比》芭比家室內場景。(攝影/ Jaap Buitendijk,©Warner Bros)
電影《Barbie芭比》芭比家的外觀。(攝影/ Jaap Buitendijk,©Warner Bros)

真實世界沒有人偶的袖珍娃娃屋

在芭比的世界中,所有物質的存在都是為了芭比服務,如同電影中肯尼哀傷地唱出「I’m Just Ken」永遠只能是配角。然而,真實世界的玩具屋,據文獻紀載最早可追溯自16世紀末的德國宮廷,到17世紀娃娃屋因貴族間的通婚傳入荷蘭,發展出雙開門的櫥櫃式娃娃屋(Dutch Cabinet),在17至18世紀的荷蘭上流社會形成一股娃娃屋風潮,深受歐洲貴婦追捧。

1957 年拍攝阿姆斯特丹博物館162 號展廳一角,房間底部擺放一座荷蘭娃娃屋。(©Rijksmuseum)

這些玩具屋,最初並不是為了服務人偶娃娃及兒童而生,比起玩具,它更像是上流社會家中珍貴的袖珍藝術品。貴族間以此炫耀身分地位,是屬於成人的高級珍玩。因此,有些娃娃屋(Baby House)實際上沒有娃娃的容身之處,屋中珍貴的微縮家具和擺飾,也因過於珍貴而不宜觸摸把玩,僅供來客觀賞。英國作家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研究了全球微縮文化後,精闢闡釋了高級娃娃屋不放置人偶的原因。他認為:「比例的縮放能教人變換眼界,對熟悉的事物產生新的理解。若把人偶放在如此逼真的場景,只會突顯人偶的虛假、突兀和多餘。畢竟投入微縮情境最重要的人物,是站著看模型的活人。人偶的存在有時反而干擾觀看者的情感投射。」(註1)

若將17世紀的收藏袖珍屋與今日的芭比夢幻屋相比,兩者的差別可能在於,前者觀賞者是將自己的精神體投射入微縮世界暢想生活;後者則是投射在芭比娃娃身上,透過控制娃娃的行為在微縮世界中盡情創造想像。

2023年最新款的芭比夢幻屋(DreamHouse),泳池派對主題娃娃屋,售價為179美元。(Public Domain)

荷蘭娃娃屋珍藏的東方微型瓷器

今日世界上最知名的荷蘭娃娃屋,是來自17世紀初荷蘭一位富商之妻彼得羅內拉.奧爾特曼(Petronella Oortman, 1656–1716)訂製的藏品,1875年由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購藏。打開這棟櫥櫃娃娃屋,彷彿進入一座奢華世界,房子以橡木鑲嵌昂貴的玳瑁和白銀裝飾櫃體,整體被隔成九個房間,裡面擺放絲綢軟墊家具及微型瓷器等珍貴模型。據說奧爾特曼花費了約30,000荷蘭盾打造這棟華麗的娃娃屋,這筆巨款在當時足以購買落坐於市中心運河邊上的豪宅。(註2)娃娃屋作為向賓客誇耀身家資本的象徵物,房間內展示的精緻陳設,一定程度反應了17–18世紀荷蘭上層富裕家庭,室內居住環境的真實狀態。

彼得羅內拉.奧爾特曼的娃娃屋(Poppenhuis van Petronella Oortman),高 255×寬190×深78公分,1686 -1710年間,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Rijksmuseum)

在奧爾特曼娃娃屋一樓左側,專闢了一間瓷器室,牆櫃整齊排列了來自中國與日本訂製的特殊袖珍瓷器。這些來自神祕東方的珍貴微型瓷器,正好反映了17世紀歐洲盛行的「中國風」熱潮。成千上萬的亞洲瓷器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海運進入歐洲市場,成為各個階層人們心中奢侈與品味的象徵,同時帶動了歐洲窯業對中國瓷器的仿造風氣。其中又以白地藍花的青花瓷器最受歐洲市場歡迎,不但成為新興中產階層家中必備擺設,專門收藏中國瓷器的「瓷器室(Porcelain cabinet)」亦幾乎成為歐洲每座宮殿的基本配置。(同註2)

彼得羅內拉.奧爾特曼的娃娃屋中瓷室局部放大圖,壁櫃中擺滿來自中國和日本的瓷器等舶來品,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藏。(©Rijksmuseum)

延伸閱讀|17世紀全球貿易奢侈品的新世代:荷蘭國家博物館「維梅爾大展」首度聚集28件稀世名畫

全球知名的柏林景點──夏洛滕堡宮(Charlottenburg Palace)瓷器室,是1701–1713年間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於擴建宮殿時下令打造,由德國建築設計師Eosander von Göthe(1669–1728)監造,金碧輝煌的瓷器室以3,000多件中、日青花瓷裝飾壁面,透過多層鏡面絢爛的反射,瓷器虛實交錯目不暇給,造成視覺上衝擊性的奢華美感。對照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18世紀皇宮瓷室的瓷櫃設計視圖版畫,既使宮殿歷經二戰重建後,今日所見的夏洛滕堡宮瓷室幾乎完整地被保存下來,一如當初設計的模樣。

德國夏洛滕堡宮瓷器室(CHARLOTTENBURG PALACE, PORCELAIN CABINET)。(圖片源自夏洛滕堡宮官網:© SPSG / Leo Seidel
林夏洛滕堡宮建造的瓷櫃牆壁之一,《Design for the Porcelein Cabinet at the Charlottenburg Palace, other side》,1711–56,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Public Domain)
比對版畫與瓷器宮壁面,局部設計細節,幾乎一模一樣。(右圖源自夏洛滕堡宮官網:© SPSG / Leo Seidel

在工業革命工廠大規模生產玩具之前,歐洲的娃娃屋都是獨一無二經個別工匠根據不同需求客製而成。建造傳統的荷蘭娃娃屋需耗費龐大心力、資金,一般由女性主導建造,並在家族女性之間代代相傳。波士頓美術館收藏一件17世紀經典的荷蘭訂製娃娃屋,整棟屋子分為三層樓九個隔間,200多件銀製微縮模型。其中五個房間擺設了高品質的迷你青花瓷,類型包括花瓶、展示盤、大型筒瓶等,其燒造工藝細緻,品質絲毫不遜於正常尺寸的瓷器。館方透過風格分析瓷器上的仕女圖象,認為瓷器源自清康熙時期的外銷青花產品。

17世紀荷蘭娃娃屋,屋內擺放康熙朝仕女花瓶,波士頓美術館藏。(©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17世紀荷蘭娃娃屋,正在館內展出中,波士頓美術館藏。(©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荷蘭娃娃屋中大量的微型青花瓷,或許可以從2005年打撈出水的沉船一窺其貌。「碗礁一號」是中國福建省碗礁附近考古出水的一艘康熙中期沉船,推測船上滿載超過4萬件(今存1.7萬餘件)17至18世紀初生產的瓷器,且全由景德鎮窯獨立燒造,前所未聞。(註3)然而,伴隨「碗礁一號」出水的瓷器,有一批尺寸高度落在10公分左右的微型青花瓷瓶。學者認為這些外型精緻小巧的瓷器,最初應是以荷蘭貴婦訂購娃娃屋模型的舶來品身分,被運往歐洲,可惜途中遭遇船難而長眠海底。此例再度證實了荷蘭於黃金時代,其遠洋貿易挾帶中國瓷器稱霸全球的社會縮影。

福建碗礁一號沉船,出水康熙時期微型青花瓷花瓶。(圖片來源:《器成走天下:”碗礁一號”沉船出水文物大展圖錄》,頁40)

英國貴婦圈的迷你豪宅

若說荷蘭櫥櫃式娃娃屋的功能著重於炫耀昂貴精巧的室內擺設,那麼從荷蘭及德國紐倫堡傳入英國的娃娃屋風尚,不但繼承了現代玩具屋「對真實建築外觀模仿」的重點,同時也成為幫助女孩學習家務技能的工具。從紐倫堡來到英國的《紐倫堡之家 The Nuremberg House》,煙囪上刻著製造日期1673年,是V&A博物館最古老的玩具屋。專家從屋內門牆上獨角獸的裝飾,判斷此屋應為一位藥劑師或化學家的家。這種請高級工匠為自己家打造一座微型仿真屋的時尚,深得英國人的喜愛。

1673年於德國紐倫堡製作,《紐倫堡之家 The Nuremberg House》外觀,高107公分,寬91.5公分,Young V&A藏。(©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673年於德國紐倫堡製作,《紐倫堡之家 The Nuremberg House》打開內裝,高107公分,寬91.5公分,Young V&A藏。(©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8世紀時,英國貴族圈掀起一股以自家豪宅建築及內部裝潢為藍圖,採寫實風格打造一棟迷你豪宅(Baby House)的流行。據研究顯示,逼真的迷你豪宅在英國上流社會中除了娛樂及教育性質,在人際關係中亦承載了部分社交功能。1760年左右,英國沃爾特.泰特夫人(Mrs Walter Tate)所訂製的《泰特娃娃屋 Tate Baby House》,便是仿照當時多塞特郡的聯排別墅所建。此建築外觀古典的磚砌,以彩繪木材搭配石雕裝飾製成,其結構複雜可以拆卸成幾個部分,以便女主人在長途交通不便時,可以帶著私人小豪宅向遠距親友分享成果。此外,當客人上門拜訪時,也經常為娃娃屋帶來一些「小禮物」,如小銀水壺或鹽容器等模型,以感謝女主人的熱情款待。顯然在英國貴婦圈中,圍繞娃娃屋展開的社交話題,已成為女性拓展人際關係的媒介之一。

沃爾特.泰特夫人(Mrs Walter Tate)所訂製《Tate Baby House》,1760年多塞特郡製造,高219.5×寬125×深109.7公分,Young V&A藏。(©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娃娃屋的流行到了18世紀末期,開始出現商業化的趨向。袖珍娃娃屋從貴族昂貴的訂製收藏品逐漸普及,走入民間成為一般人可購買的高級玩具。19世紀以後在多數大城市的玩具商店中,都可以找到正待出售的精美娃娃屋。來到20世紀初,玩具製造商批量生產出簡單版的「盒式娃娃屋(Box Back Dolls’ House)」,通過郵購目錄、百貨商店及玩具店廣泛銷售到各地,成為父母送給孩子們的精美禮物。下面這張來自20世紀上半葉的老照片,清晰捕捉到荷蘭富裕家庭中,母親與年幼女兒一起將家中娃娃屋展示鏡頭前的身影,簡易的盒式娃娃屋佔據畫面中心,顯然是這張照片的主角。

1890-1910年間於英格蘭製作,盒式娃娃屋(Box Back Dolls’ House),高76公分,寬30公分,Young V&A藏。(©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荷蘭家庭與娃娃屋合照,《Vrouw met twee kinderen》,8.4×5.7公分,明膠銀版印刷,攝於1920 – 1940。(©Rijksmuseum

打造真人芭比的夢幻大屋

回到吹起芭比旋風的2023年,芭比帶著她的「夢幻娃娃屋(Dream House)」再度走入成人世界。為慶祝《Barbie芭比》上映,電影製作團隊特地把電影中放大的真人芭比玩具屋放在Airbnb上出租,引起網民熱議。無獨有偶,美國HGTV一檔真人裝修實境秀,同樣在7月開播打造《芭比夢幻屋挑戰》,邀請八組設計團隊,將南加州的一處住宅改造成現實生活中的芭比夢幻屋。這種將活人投入微縮世界的創意,大大滿足了人們想化身芭比,住進玩具屋的情感折射。

位於美國洛杉磯Ken在Airbnb出租的真實版芭比的家,俯瞰粉紅建築外觀。(©Airbnb

有趣的是,過去歐洲貴族熱切地想要將真實世界的奢侈物質,濃縮進小小的房子中,在材質上盡可能的逼近真實,不惜重金以瓷器、白銀、絲綢推砌迷你豪宅,以此彰顯自身的品味及權富。今日恰好相反,芭比在虛擬世界的家被真實放大還原到了現實世界,人們可以在大屋內自由穿梭活動。房子的室內設計與家居布置充滿鮮明的芭比風及不真實感,觸目所及的一切,都盡可能維持簡潔俐落的設計線條、鮮豔飽和的色彩、2D的人工塑料質感,以及帶有互動性的音樂、照明等玩具功能。兩者無論是小中見大,或由大見小,透過比例尺的轉換,皆產生一種全新的遊戲趣味。

位於美國洛杉磯Ken在Airbnb出租的真實版芭比的家,肯尼的房間衣櫃。(©Airbnb

最後在《芭比Barbie》電影的結局,芭比不僅拋棄了作為典型芭比的「完美」人設,在現實中也成功撕掉大眾認為芭比只是「兒童玩具」的標籤。搖身一變,成為風靡全球的時尚icon。

不同時期的「娃娃屋」之於大眾,無論是奢侈或平價,是珍藏或者玩具,它終究是真實社會的一道縮影,反映了集體人類對小東西的興趣與迷戀。今日這類興趣不僅僅表現在現實生活中迷你或巨型的娃娃屋上,從其他2D動漫或電影世界延伸出的手辦、公仔、模型等微型文化,也同樣賦予擁有者精神世界無限美好的想像,那虛幻又真實的情感,正等待我們以藝術欣賞的眼光好好再次解讀。

《芭比Barbie》電影劇照。(攝影/ Jaap Buitendijk,©Warner Bros)

延伸閱讀|扭蛋裡的藝術史:熱銷扭蛋「自由過頭的女神」
延伸閱讀|日本正夯Cosplay京都六波羅蜜寺,開山祖師「空也上人」高度還原!


註釋

註1 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吳芠譯,《艾菲爾鐵塔到底能縮多小》,木馬文化,2020。
註2 王靜靈,〈魅惑的中國瓷器與「荷蘭瓷器」的誕生〉,《藝術收藏與鑑賞》,第4期,2018.12,頁185–189。
註3 中國航海博物館,《器成走天下:”碗礁一號”沉船出水文物大展圖錄》,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19,頁34–41。

參考書目

  1. 有關娃娃屋的詳細研究,參見:Jet Pijzel–Dommisse, Hollandse Pronkpoppenhuis: interieur en huishouden in de 17de en 18de eeuw, Amsterdam: Waanders, 2000.
  2. 閒看悲歡,〈不遠萬里,從中國定製「迷你」青花瓷,竟然只是為了幹這個?〉網路轉載文,出處不明。(2023.08.29瀏覽)
  3. Jacobs, Flora Gill, A History of Dolls’ Houses (Cassel & Co., London), 1954, pp. 57-58.
朱佑霖(Chu Yu-Lin)( 76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