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影響歐洲陶瓷的中國白:德化白瓷/Blanc de Chine

影響歐洲陶瓷的中國白:德化白瓷/Blanc de Chine

德化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其地形雖不適合耕作,但適合製作陶瓷器,山巒土壤及貫穿全縣的河道提供了製瓷最基本的資源。德化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白瓷。

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後山中,潔白可愛

─萬曆十五年《泉州府志》

學習中國陶瓷史,大多會有「南青北白」的觀念:南方盛產青瓷,如魏晉南北朝起的越窯,以至之後的龍泉窯、景德鎮青瓷等;北方則盛產白瓷,最知名的莫過於中國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其實陶瓷製作並不是這麽一刀兩斷,「南青北白」闡述的只是大趨勢,實際上北方也有生產青瓷,而南方也有以白瓷著名的窯場,正是這次的主題──德化白瓷。

清康熙〈德化窯花卉蓋盒〉,德國德列斯登瓷器收藏館藏。©CC BY-SA 4.0

產自南方的白瓷

德化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山嶺一座接著一座,山間河流流經,造就多山多河流的地形。這樣的地形不適合耕作,反而適合製作陶瓷器,山巒土壤及貫穿全縣的河道提供了製瓷最基本的資源。德化窯雖不如五大名窯聞名,也從未是朝廷官窯所在,卻長期為民間窯場。撇除在此區域內採集到的新石器時代陶器破片,窯址燒製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如今可知德化窯窯址遍及德化縣全境,約有239處,當中宋元時期為42處、明代30處、清代177處。

德化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白瓷。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曾討論過德化白瓷的幾個特點,一是胎土細膩潔白,因其瓷石氧化鐵含量低於0.5%,意味著鐵雜質稀少;二是釉色透淨,有時為泛著粉紅或黃紅色的「奶油白」,這是因為德化白瓷是於氧化氣氛下以攝氏1280度燒製所致。此外,德化白瓷胎與釉的結合程度相當高,較少有聚釉或釉層剝離的問題。同時,德化窯使用的材料耐高溫,作品不容易變形,因此可以燒造出造型複雜的作品。

德化瓷器雖然於宋元年間即有燒造,但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盛產時期是明晚期至清代。德化白瓷器型樣式甚多,如器皿類的碗、盞、執壺、碟、盤等,也有陳設器及文房用具。此外,德化白瓷最特別之處在於生產甚多雕塑作品,這是其他中國窯場比較少見的特色。德化白瓷生產大量的人物塑像,當中又以佛教神祇觀音菩薩、彌勒佛、達摩等居多,也有一般人物仕女以及動物塑像等。關於德化白瓷製作數量龐大的雕塑作品,霍吉淑認為可能與同時期同樣風行的牙雕像相關。牙雕的製作成本比起瓷器高上不少,因此瓷器雕塑就成了牙雕的便宜替代品。這些帶有中國民間信仰風格的瓷器雕塑,或許因其寓意吉利、保佑健康等原因,被時人當成了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小物。

清康熙〈德化窯白獅雕塑〉,德國德列斯登瓷器收藏館藏。©CC BY-SA 4.0

被稱為「中國白」的德化白瓷

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讓中國陶瓷得以透過海上貿易傳播到世界各地。說到中國貿易陶瓷,大家可能最先想到可能是青花瓷,或者是青瓷,甚至是之前介紹過的紫砂。其實德化窯白瓷也是貿易陶瓷的一員。德化窯白瓷在17、18世紀透過貿易商船渡過了大海,同樣來到了歐洲,並在19世紀被法國收藏家稱之為「Blanc de chine」,意為「中國白」,在1876年出版的《Catalogue of a Collection of Oriental Porcelain and Pottery Lent for Exhibition at the Bethnal Green Museum》中被講解使用。

明初海禁,雖明令片板不許下海,但龐大的商業利益讓商人鋌而走險,「寇與商同是一人」的情況層出不窮。最後明代政府於成化八年(1472)先是將市舶司(負責海上對外貿易之機構)從泉州移至福州,並在隆慶元年(1567)年開放福建漳州月港,正式開放對外貿易,月港也從原本走私貿易的中心一躍成為東西二洋貨物買賣的官方出入口。同處在福建地區的德化窯白瓷外銷之路更加順暢,使得17到18世紀成為德化白瓷海外貿易最顛峰的時期。

至少在1650至1675年間,葡萄牙商人就已經在中國沿海或澳門等地進行德化白瓷交易及運輸。1686年沉沒於南非附近海域的葡萄牙商船中就曾發現過一些德化白瓷的破片。在葡萄牙商船航行途中的途經海港印度果阿(Goa)也出土與上述沉船中相似的德化白瓷破片。

大家熟知,此時期的中國海外貿易,除了最初來到的葡萄牙人,其實多數時候是把持在緊接而來的荷蘭人及其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人以印尼巴達維亞(Batavia,今雅加達)為貿易中樞,在東亞中國、日本等地進行貨物貿易,貨物雖以絲綢、茶葉為大宗,但瓷器的數量也不容小覷,當中就包含了不少德化白瓷。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紀錄可知,當時的德化白瓷貿易港口主要就是以月港及廈門港為主。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沉船中如Oosterland、Bennebroek和介紹過的Geldermalsen(南京號)等都曾發現過德化白瓷。學者甘淑美在其文章中表示,佛獅燭臺是最早一批運入荷蘭的德化白瓷。

英國對於德化陶瓷也同樣深感興趣,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運送進口大量的德化窯白瓷回到英國,主要的商品就是人物及動物塑像。1697年從中國返航的Nassau商船運載著大量德化窯白瓷返回英國,當中包含至少175件聖母瑪利亞的雕像。這類西方宗教為題材的雕塑,應是外國商人特別訂製,中國陶工依著傳教士帶到中國的西方宗教雕像為基礎,加上中國宗教題材中的觀世音菩薩轉化製作而成。Nassau商船也帶了不少侍女童子像、白獅像等。除了人物、動物雕塑,該商船也載有不少白瓷罐、把杯及巧克力杯(Chocolate cup)回到英國。

清康熙〈德化窯梅枝紋巧克力杯〉,德國德列斯登瓷器收藏館藏。©CC BY-SA 4.0

除了通過麻六甲海峽往東渡過印度洋的航線,中國通往美洲的航線上也出現德化白瓷的身影,這條航線主要由西班牙人掌控。西班牙人於1571年起將菲律賓馬尼拉作為貿易據點,做起了亞洲至北美洲的貿易航線,這些以馬尼拉作為貿易中心的商船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在美國俄勒岡州沿海等地曾發現有德化白瓷破片,據推測應該就是來自一艘1693年返航的馬尼拉大帆船。此外,美洲、墨西哥、加勒比海等地也都曾發現過德化白瓷的破片。

強者奧古斯都的德化白瓷

當大家將焦點放在青花瓷、青瓷等海外貿易時,大概鮮少注意到其實海外也收藏有不少中國德化白瓷。說到早期歐洲私人收藏,那就不得不提那個男人─「強者」奧古斯都。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1670-1733)因其身強體壯、力大無窮而被賦予了暱稱「強者」,除了身為薩克森選帝侯,也曾擔任波蘭國王。奧古斯都的興趣,是收藏來自於神祕東方的陶瓷器,其品類相當廣泛,目前多數都收貯於德國德列斯登國立藝術博物館之中,根據整理登記之後可知,該館收藏中原屬於強者奧古斯都收藏者有1萬餘件,當中有8000餘件中國陶瓷器,其餘還有日本陶瓷及越南陶瓷。中國陶瓷收藏中以青花瓷為大宗,難能可貴的是奧古斯都也收藏了不少德化白瓷,現存約1250件。這些東亞陶瓷器在17、18世紀時都被收藏在「日本宮」(Japanese Palace)當中,雖然強者奧古斯都對於該宮殿收藏擺設有一定的規畫,但該規畫在他過世之前都未能完成。從現在的宮殿擺設大致可知,低樓層用於擺放東亞陶瓷器,而高樓層擺放麥森陶瓷,且每間房間可能都因循著牆壁壁紙及掛毯的顏色而陳設不同釉色的陶瓷器,德化白瓷在當中是單獨被擺放在專門的收藏櫃,展示於臥房當中。

清康熙〈德化窯觀音雕塑〉,白瓷上的彩料是運抵歐洲後才加彩,德國德列斯登瓷器收藏館藏。©CC BY-SA 4.0

有學者相信強者奧古斯都的德化白瓷收藏,間接地開創了歐洲陶瓷的新局面,有助於1707年麥森窯場(Meissen)成功燒製了白瓷。從檔案記載當中可知,奧古斯都的德化白瓷曾經外借至窯場當作範本供窯工檢視、研究,這可能對於麥森的創燒白瓷與之後的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除德國德列斯登國立藝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中國以外收藏德化白瓷數一數二的博物館,若以「blanc de chine」為關鍵字搜索,可以搜到1000多筆資料,主要以Patrick J Donnelly(1908-1978)的捐贈為主。Patrick J Donnelly對於東亞陶瓷熱衷非常,收藏有眾多德化白瓷,身後一共捐贈了696件作品給大英博物館,成為大英博物館德化白瓷收藏基礎。


德國德列斯登皇家陶瓷收藏(The Royal Dresden Porcelain Collection)

德國德列斯登瓷器收藏館(Porzellansammlung)及德列斯登國家藝術收藏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攜手合作,打造一個公開展示過去「日本宮」中東亞陶瓷收藏的數位平臺。該計畫從2014年開始,於2024年終獲成果,並向公眾開放。計畫奠基於「日本宮」的兩份收藏清冊,整理登錄年代分別是1721年(奧古斯都仍在世時)及1779年(奧古斯都三世),前者記錄了強者奧古斯都多達24000件中國及日本陶瓷(現存約1萬件)。

該收藏計畫網站可以從各個方面著手探索,首先可直接從藏品群入手,大分類向有「東亞陶瓷」(Royal East Asian Porcelain)及「麥森陶瓷」(Meissen Porcelain)。「東亞陶瓷」轄下除介紹學者文章外,共分為十個大類別,各大類別中又有子項可以選擇。十大類別中第二類別即為「德化陶瓷及南方陶瓷」(Dehua Kilns and Southern Kilns),子項則分為「德化陶瓷」及「福建、漳州陶瓷」。「德化陶瓷」中以器型細分為「雕塑」、「禮儀及文房用器」和「器皿及裝飾品」,點進細項即可看到相關的文物。每件文物皆提供品名、編號、時代及材質等資訊,且每張圖片都以CC BY-SA 4.0(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授權。

除了藏品群,若對上述兩份收藏清冊有興趣,該計畫也將兩份清冊完整掃描、公開,同樣有清楚的分類項,並提供各頁面德文原文判讀及英文翻譯,讀者可就有興趣的分類探索。

https://royalporcelaincollection.skd.museum/home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Kerr, Rose, John Ayers, and Chuimei Ho. Blanc de Chine : Porcelain from Dehua / Rose Kerr & John Ayers ;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Chuimei Ho … [et Al.].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2002. Print.
萬鈞〈全球化視野下明清德化白瓷的生產與貿易研究〉,《故宮學刊》第22輯,2022,頁306-322。
甘淑美〈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及新世界的德化白瓷貿易(第一部分)〉,《福建文博》2014 年第4 期,頁2-14。
霍吉淑〈談明代德化窯瓷器〉,《福建文博》2004年第4期,頁14-25。


文圖引自《典藏.古美術》385期〈影響歐洲陶瓷的中國白─德化白瓷/Blanc de Chine〉,作者:王怡文。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王怡文( 100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