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改裝後重新開放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為紀念大阪市與上海市締結友好城市五十週年,舉辦「中國陶瓷.至寶競豔─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特展,展期至今年的3月30日為止。
於1952年開館的上海博物館,有青銅器、陶瓷器、繪畫、書法、雕刻、玉器、錢幣等收藏,是中國古代文物的寶庫,也是足以代表中國的世界級博物館之一。在眾多館藏中,又以中國陶瓷的收藏最為出色,因此成為愛好中國陶瓷的藏家與研究者必定到訪的寶地。上海博物館的陶瓷館藏也曾在日本有過多次對外展示,像是本館在開館的第二年(1984)時,便曾舉辦過「上海博物館收藏之中國歷代陶瓷展」。
此次為紀念大阪與上海兩市情誼的重要里程碑,本館將展出來自上海博物館的50件中國陶瓷作品。其中,首次於日本展出的作品便有22件(含19件首次赴海外展示的作品)。展品中,更有10件作品屬於中國國家一級文物。誠如在開幕時作為代表團成員前來的上海博物館陶瓷部門研究員彭濤所說,「(此次展覽)是上海博物館中國陶瓷的海外展中,內容最為豐富的」。2024年,上海博物館位於浦東新區所新建,總面積達11萬平方公尺的大型「東館」對外開放,此次展出的作品即有一半以上是在東館的「中國古代陶瓷」展館中對外展出過的作品。
2024年4月本館藉改裝之機,轉而更加重視展覽的方向以及嶄新的展示方式。在此考量下,本次展覽不想只是單純停留在以「名品展示」的方式展現上海博物館的收藏,而是計劃將重點聚焦在「競豔」這一主題之上。此次特展,利用了本館13個展間中的5個展間,以三部分進行展示。
至寶精華─上海博物館的至寶
首先,在「至寶精華─上海博物館的至寶」(展示室1,圖1)中,展出了作為此次展覽主視覺作品的〈綠地粉彩八吉祥紋瓶〉,以及首次在海外公開亮相的明代正統年間官窯〈青花雲龍紋缸〉、康熙官窯中的罕見珍品〈蘋果綠釉印盒〉、康熙民窯的代表作品〈五彩百鳥朝鳳圖盤〉,還有康熙、雍正與乾隆三朝琺瑯彩瓷器等大作。這些令上海博物館自豪的12件明清中國陶瓷精品,在此齊聚一堂。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1.jpg)
作為本次展覽主視覺設計的作品〈綠地粉彩八吉祥紋瓶〉(圖2),有著柔和淡雅的色調,多彩的配色,和獨特的造型。瓶身底色為柔和淡雅的綠色,其上以粉彩描繪出繽紛多彩的花紋,以及有「八吉祥紋」之稱的藏傳佛教八寶圖案。此瓶造型獨特,為清朝宮廷於藏傳佛教的儀式時所使用之器具,已知傳世還有黃色及粉紅色等不同底色的類似作品。以此瓶作為主視覺設計,是考量到可以藉此吸引對中國陶瓷並不熟悉的年輕一代觀眾的目光和關注。確實,本次展覽的海報設計獲得了極大好評,有不少人表示是受到海報吸引進而來館參觀。不過,海報與傳單畢竟有其極限,無法完全傳達作品的魅力。在實際步入博物館、親眼看見實物並感受其尺寸和魅力,進而被其纖細多彩的色調所深深感動的心聲也不少。特別是本館藉上次改裝時所導入的紫勵起高演色LED照明,是最逼近自然光的照明,在其照射下,能更真實的感受到陶瓷器本來的色調和質感。關於這點,對作品最為熟悉的上海博物館的研究員們,在出席展覽而拜訪本館時,無不對此感到折服,便是最強有力的證據。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2.jpg)
明代正統年間官窯〈青花雲龍紋大缸〉(圖3)大型的缸身上描繪了五爪雙龍以及火焰寶珠紋樣。景德鎮珠山的明代御窯遺址出土過大量類似的陶片。根據文獻紀錄可知正統年間曾燒製青花大龍缸(描繪龍紋的青花大缸),但卻因形制過於巨大而未能燒製成功。本件作品的重量超過110公斤,是素有「空白期」之稱的明代景德鎮正統官窯的現存作品中,最大也最完整的代表作。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3.jpg)
清代陳瀏於《陶雅》一書中有「蘋果綠一盒值千金」的記載,而〈蘋果綠釉印盒〉(圖4)便是此言的體現。印盒特殊的淡綠色「蘋果綠」,來自豇豆紅釉在窯中的窯變,是無法由人為控制、由紅轉綠的奇跡之作。既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亦是首次海外亮相。〈五彩百鳥朝鳳圖盤〉(圖5)為景德鎮民窯的代表之作,盤面描繪了由梧桐、牡丹、太湖石與蓮池所組成的風景,其中央是一對面朝彼此、相對而立的鳳凰。天空中祥雲繚繞,孔雀、鶴、燕、鷺等眾鳥前來祝賀鳳凰。「百鳥朝鳳圖」有稱頌君王聖明之意,題材流行於康熙年間。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4.jpg)
右:圖5 清康熙 景德鎮窯〈五彩百鳥朝鳳圖盤〉,高9.6公分,口徑55.4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所謂「琺瑯彩」,是在康熙皇帝主導推動下,運用由歐洲傳教士傳入的琺瑯(七寶)的技術與顏料,所創生出的一種工藝。在景德鎮官窯所製作的瓷器上,再施加彩繪的這道工序,乃於紫禁城中的專門作坊內進行。〈琺瑯彩纏枝牡丹紋碗〉(圖6)以明豔的橘色和粉紅色繪製牡丹花紋,並與藍色的底色互相輝映。〈琺瑯彩竹菊鵪鶉圖瓶〉(圖7)瑩白如雪的白淨瓷胎上,呈現出充滿光澤的釉色。瓶身上以琺瑯彩描繪出太湖石、翠竹、菊花、鵪鶉與花卉等紋樣,風格緻密且優雅。鵪鶉與菊花有「安居樂業」之意涵,意味著人們過著平靜安穩的生活、且樂在工作之中,亦即德政之象徵。此外,瓶身上描繪有九隻鵪鶉,有「長治久安」之寓意。〈琺瑯彩墨竹圖碗〉(圖8)則是另一種類型:「墨彩」是指依靠墨色濃淡進行紋樣描繪的琺瑯彩瓷器。本器以深淺不一的赭墨(略帶紅色的墨彩)描繪竹子枝葉與太湖石,筆觸纖細,呈現出高雅的水墨畫意趣。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5.jpg)
中:圖7 清乾隆 景德鎮窯〈琺瑯彩竹菊鵪鶉圖瓶〉,高19.2公分,口徑5.6公分,底徑6.2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右:圖8 清雍正 景德鎮窯〈琺瑯彩墨竹圖碗〉,高7.6公分,口徑16.1公分,底徑4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在觀賞過本館的韓國陶瓷收藏(展示室2至5)與日本陶瓷收藏(展示室6)後,即到特展的下一主題「至寶再興─明代「空白期」的景德鎮瓷器(正統.景泰.天順)」(展示室7),展示著上海博物館所收藏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作品(圖9)。中國景德鎮瓷器有冠絕於世的千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明代中期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因過去未發現帶有相關年款的製品,以及缺少編年資料和文獻史料等種種原因下,存在著諸多謎團,因此素有「空白期」之稱。但是,隨著1988年和2014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器)廠遺址的發掘調查與研究的進展,這個時期的官窯的樣態逐漸變得明晰起來。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6.jpg)
根據空白期陶瓷器的發掘調查與研究成果,2019年上海博物館舉辦了「灼爍重現─15世紀景德鎮瓷器大展」,並於展覽之外,同時舉辦了國際研討會,筆者也參加了這一次的研討會。此次特展的這一個展間,有首次於海外公開展出的中國國家一級文物〈青花紅彩海水瑞獸紋碗〉(圖10),碗外側以青花描繪波濤紋樣,波紋中再以鮮豔的紅彩表現九種瑞獸圖飾。此件作品的裝飾風格承繼自宣德官窯的青花紅彩。於2014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遺址所發現的正統至天順年間(1436-1464)的地層中,曾出土過類似的陶片。一同展示的還有宣德官窯中採取同樣技法、紋樣裝飾的作品。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位處宣德和成化之間,這樣的展示方式可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觀者得以一窺這個時期瓷器生產的豐富樣態。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7.jpg)
此外,合併展出的還有本館所收藏的「空白期」佳作〈青花松竹紋葵口碗〉(圖11),也藉此次特展首度公開亮相。〈青花松竹紋葵口碗〉碗口為十六瓣葵花口,碗的尺寸雖大,入手反覺輕巧。碗的內外側,皆以造型特殊的渦捲狀雲紋作為畫面區隔,其間再以青花描繪松、竹、芭蕉、小橋以及欄杆等圖樣。以青花的深淺濃淡加上充滿動態的運筆方式,創造出新奇獨特的氛圍。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8.jpg)
接著,在「至寶競豔─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中(展示室9、10、11),展示了來自上海博物館的24件、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的26件收藏品,這些中國陶瓷收藏品就猶如展覽主題字面般「競相爭豔」地在此展示。所謂「競豔」即是「比美」,唐代的俑(圖12)、定窯的白瓷、木葉天目茶盞、磁州窯陶器、哥窯和汝窯、南宋官窯青瓷,以及景德鎮窯的青花和五彩瓷器等,來自兩個博物館的收藏品對比是此處最大的看點。以汝窯為例,生產北宋宮廷御用青瓷的汝窯,其傳世品在全世界現存約90餘件。其中上博一共藏有10件,而此次展覽展出其館藏的2件作品。〈青瓷盤〉(圖13)器口開敞的淺盤,在「天青」色的釉面上,滿布著細密的冰裂紋路。〈青瓷洗〉(圖14)略帶深度,天青色的釉面上分布著細密的冰裂紋,且因為經過使用等因素,冰裂紋的色調發生變化。器物底部有三處汝窯特有的芝麻狀支釘痕跡。因作為宮廷用器,對規格有一定要求之故,器形採範模(模具)製作而成。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9.jpg)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10.jpg)
右:圖14 北宋 汝窯〈青瓷洗〉,高3.4公分,徑13.5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其中,明代洪武〈青花雲龍紋梅瓶(「春壽」款)〉,目前現存僅有四件,分別收藏在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上海博物館、英國蘇格蘭的巴勒珍藏館(The Burrell Collection),以及一件私人收藏。在這四件梅瓶當中,本館的收藏品是唯一一件帶有器蓋的作品(圖15),並在帶有寶珠形紐的瓶蓋上,以青花描繪著八寶紋樣。上博所藏明代洪武〈青花雲龍紋梅瓶(「春壽」銘)〉(圖16)以精良的鈷料在瓶身上描繪五爪龍紋以及靈芝雲紋樣。龍身上方,則以篆書字體寫上「春壽」銘文。元代以後,五爪的龍成為了皇帝的象徵。本件作品為洪武時期的宮廷御用瓷器,可能用於貯藏特別進獻給宮廷的酒水。在這次展覽中,首次與本館收藏的青花雲龍紋梅瓶(東畑謙三捐贈)一起並列展示,頗值得一觀(圖17)。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12.jpg)
右:圖16 明洪武 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梅瓶(「春壽」銘)〉,高37公分,徑20.4公分,上海博物館藏。
除了同類型的作品對比,也有一些作品在本館收藏中找不到同樣的時代和類型的對照品(像是清代陶瓷等)。然而,將兩個博物館各異其趣的作品並列展示,也更加凸顯了各自作品的特徵和魅力,並進一步地發掘到平常無法見到的嶄新面向。透過將兩館的收藏品穿插展示與彼此爭艷,相信更能感受到中國陶瓷在悠久歷史中的多彩魅力和新奇之美。
最後,本次展覽除了有數位圖錄(PDF版、日本語版本和中文版本兩種),還製作了作品清單以及作品圖片說明等,這些資源在博物館的網頁皆可供閱覽及免費下載。來館參觀前歡迎充分利用。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169128-11.jpg)
中國陶瓷.至寶競豔─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2024年10月19日至2025年03月30日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89期〈二大陶瓷殿堂的至寶競豔──上海博物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交流特展〉,作者:小林仁(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學藝課長代理)。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https://d1qlj1o6gdgqqt.cloudfront.net/wp-content/uploads/2025/02/5455_page-00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