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湖林名寶:韓國湖林博物館館藏精品特展

湖林名寶:韓國湖林博物館館藏精品特展

Treasures of Horim: Horim Museum in Korea Presents Special Exhibition on Its Collection

韓國湖林博物館於2025年推出「湖林名寶」特展,展出創辦人尹章燮珍藏的高麗至朝鮮時期文物精華。此次展覽匯集多件國寶與寶物,包括〈青瓷陰刻蓮花紋八角長頸瓶〉、〈青瓷象嵌雲鶴菊花紋注子〉、〈紺紙金泥華嚴經〉、〈水月觀音圖〉、〈地藏十王圖〉等,充分展現高麗青瓷的象嵌技術、佛教經典的雕版印刷藝術,以及朝鮮白瓷的典雅風貌。尤具代表性的〈白瓷青畫梅竹紋壺〉融合書畫筆意與工藝美學,是朝鮮青花瓷轉向繪畫表現的重要例證。「湖林名寶」特展不僅呈現館藏40餘年的研究成果,更讓觀者深入認識韓國陶瓷、佛教藝術與歷史文化遺產的精湛技藝與美學精神。

韓國首爾江南區的湖林博物館新沙分館現正推出「湖林名寶」特展,展出創立人─湖林尹章燮(호림 윤장섭,1922-2016)珍藏名品。1971年尹章燮以250萬韓元向古董商購買〈青瓷象嵌柳蘆蓮竹紋瓢形注子〉,開啟了他的文物收藏之路。1982年博物館創立之初,館內便已收藏超過800件文物,包含本次展出的國寶〈白瓷青畫梅竹紋壺〉、國寶〈粉青沙器剝地蓮花魚紋扁瓶〉、寶物〈白瓷飯盒〉等珍貴名品。時至今日,館方仍持續致力於擴增新藏品,現已有總計約19000件文物,包含8件國寶、54件寶物,與11件首爾特別市政府指定文化財。館藏豐富,品類涵蓋陶瓷、金屬器、木工、書畫、古籍文獻等多種品項。

「湖林名寶」特展現場照。攝影/雷皓天。

本次「湖林名寶」特展是繼該館在2006年舉辦的國寶展後,再度將國家指定文化財與首爾特別市國家指定文化財文物共同展出的重要展覽,展示了湖林博物館自建館以來40餘年的收藏與研究成果。本文將選介此次展出的重要展件:

寶物 高麗時代12世紀〈青瓷陰刻蓮花紋八角長頸瓶〉

高35.4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寶物 高麗時代12世紀〈青瓷陰刻蓮花紋八角長頸瓶〉,高35.4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參考圖:唐874年 越窯〈八棱淨水秘色瓷瓶〉,高21.5公分,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圖引自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編著《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 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彩版二〇一。

〈青瓷陰刻蓮花紋八角長頸瓶〉在造型上與唐代陝西法門寺地宮(874)出土越窯秘色瓷八棱瓶甚為相似,此類模仿西亞玻璃器的器式,現可於上林湖後司嶴窯晚唐、五代地層出土殘片中發現。至12世紀,八棱青瓷瓶經高麗窯工設計下,可見加長頸部並改為球腹型器,且從原本的素面器,改於口沿處以降增添回紋、雲紋、蓮瓣紋、如意頭紋、折枝蓮花紋等裝飾紋樣,發展出獨具高麗審美特色的青瓷瓶式。與此作相近的高麗青瓷瓶,過去曾於沙堂里窯、柳川里窯等地發現,而藉韓國保寧市元山島海底的出水殘片,研究者們更能進一步推估此類器式約於1230年左右製作(註1)。

寶物 高麗時代12世紀《大方廣佛華嚴經 周本 卷34》局部

紙本,每紙29.3×48.4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取自韓國國家遺產廳網站。

寶物 高麗時代12世紀《大方廣佛華嚴經 周本 卷34》局部,紙本,每紙29.3×48.4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取自韓國國家遺產廳網站。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部體現佛陀覺悟境界的經典,同時亦是韓國佛教講堂中的重要教材。其中,卷34的內容主要涉及《華嚴經》中最重要的〈十地品〉第一地「歡喜地」,描述菩薩為求證悟而獲得智慧的方法。卷首所記「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則說明了此一版本的翻譯者為唐時西域僧侶─實叉難陀(652-710)。本卷特別之處在於經文前附有描繪卷34內容的變相圖,目前存世的高麗時代《華嚴經》變相版畫極為稀有,現今研究者們更曾藉變相圖構圖、書法風格,與雕版刻印等表現形式,更進一步推斷出此卷應為遼代壽昌四年(1098)所製海印寺藏《華嚴經》木刻本的底本。此外,經內文字旁隱約可見以銳器(角筆)所書符號或「口訣」標注,亦屬罕見版本。其旨在幫助高麗僧侶閱讀時標示漢字發音、助詞、語尾詞等提示符號,當時為避免毀損珍貴經卷,故不以毛筆書於經卷上。如今此一標示亦對語言學研究古韓語與漢文的讀法有著重要幫助。

寶物 高麗時代13世紀〈青瓷象嵌雲鶴菊花紋瓶形注子〉

高29.8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寶物 高麗時代13世紀〈青瓷象嵌雲鶴菊花紋瓶形注子〉,高29.8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寶物 高麗時代13世紀〈青瓷象嵌雲鶴菊花紋瓶形注子〉,高29.8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被韓國文化財委員會指定為寶物等級的〈青瓷象嵌雲鶴菊花紋瓶形注子〉,以清透的灰青釉色,搭配黑白象嵌技術裝飾的雲鶴、蓮瓣、魚子、菊花等紋樣,呈現高麗貴族於酒席間使用的精緻用器。現根據扶安柳川里窯址出土殘片,可推斷製作年代為13世紀。

本作採高溫、薄釉的工藝選擇,使其器表滿布冰裂般的開片痕跡。細審注子側面把手處的紋樣配置,則可發現此處巧妙地省略器腹下緣二重圈內的折枝菊花紋配置。這樣的安排除展現窯工考量到把手疊壓對圖樣的遮擋,進而避開紋飾象嵌的繁複工序,更說明了高麗窯工早在注子設計起稿時,便已先行決定流嘴、把手等配件的貼附位置,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裝飾花紋的規畫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高麗史》中不論是於定宗三年(948),或文宗二十六年(1072)、三十四年(1079)等文獻,皆曾多次提到盤、盞等酒器與金、銀「注子」搭配使用的狀況,現今雖然中文學界針對此類器種另有「執壺」的說法,然韓國學界則似乎多以「注子」稱之(註2)。

寶物 高麗時代1334年〈紺紙金泥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善賢行願品〉

紺紙金泥,每紙34×11.5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引自호림박물관《호림,문화재의 숲을 거닐다》,서울시:눈와,2012,頁132-135。

寶物 高麗時代1334年〈紺紙金泥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善賢行願品〉,紺紙金泥,每紙34×11.5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引自호림박물관《호림,문화재의 숲을 거닐다》,서울시:눈와,2012,頁132-135。
〈紺紙金泥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善賢行願品〉局部。攝影/雷皓天。

本經為唐代僧人般若(734-?)所譯《華嚴經》貞元本40卷中的一部分,因僅收錄《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中〈入法界品〉的內容,故亦通稱為「四十華嚴」或「普賢行願品」,其內容主要描述在普賢菩薩引導下,善財童子歷訪53位善知識,追求菩薩道的歷程。

從卷首發願文所記:「元統二年甲戌(1334)九月 日記」,可知此卷書於高麗忠肅王(1294-1339)復位三年,由任資善大夫、將作院史的安賽罕,為感謝雙親養育之恩與元朝皇室的庇佑,故特此發願抄經以報感恩之念。本卷以暗藍色的紺紙為底,經文以泥金書寫而成,卷首的變相圖描繪位於畫幅中央的普賢菩薩宣說十種大願發願修行的場面,其上方左右兩側則繪有象徵十大行願的大行願菩薩及香爐與花瓶,下方則描繪跪坐於普賢菩薩正前方的善財童子,與周圍菩薩群。本作變相圖金泥的保存狀況良好,現可藉菩薩衣紋綿密的線條筆法,一探高麗畫師細膩且精緻繪圖技藝。研究者進一步指出,根據菩薩所著寶冠、法衣與面部描繪,可見本作曾受藏傳佛教風格影響。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水月觀音圖〉

絹本設色,103.5×53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引自호림박물관《호림,문화재의 숲을 거닐다》,서울시:눈와,2012,頁148-153。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水月觀音圖〉,絹本設色,103.5×53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引自호림박물관《호림,문화재의 숲을 거닐다》,서울시:눈와,2012,頁148-153。

現存高麗佛畫總計約160餘件,其中絕大部分被認為是14世紀前半完成,此類集中製作於特定時期、尺寸相近、主題相對一致的作品群,學界推測,或許與權門世族為祈求富貴、賜子、保佑安產等祈願,開始流行於家中設置小型願堂,安奉佛畫進行私人禮拜的信仰形式息息相關。其中,水月觀音便是高麗佛畫中尤為盛行的創作主題,現除湖林博物館藏,亦可於日本大德寺、承天寺、談山神社、泉屋博古館、奈良國立博物館等處,見風格與創作形式相近的作品群。

水月觀音的圖像是根據《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轉化出的作品類型。其內容描繪善財童子在追求53位善知識者的過程中,前往印度南海補怛洛迦山,向觀音菩薩尋求法教的場景。本作在創作風格上遵循典型水月觀音圖像的風格與創作格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的水月觀音多以右手持握念珠,本作採雙手握持的表現形式,一展其別於它作的創作細節(註3)。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地藏十王圖〉

絹本設色,111.1×60.4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引自湖林博物館學藝研究室《湖林博物館所藏佛教美術名品展:慈悲와 莊嚴의 美》,서울市:호림박물관,2002,頁11。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地藏十王圖〉,絹本設色,111.1×60.4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引自湖林博物館學藝研究室《湖林博物館所藏佛教美術名品展:慈悲와 莊嚴의 美》,서울市:호림박물관,2002,頁11。
參考圖:高麗14世紀〈地藏十王圖〉,絹本設色,109×56.8公分,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圖取自柏林國家博物館數位典藏系統。

〈地藏十王圖〉的畫面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部繪有巨大的地藏菩薩,下部則以對稱的形式,繪出道明尊者、無毒鬼王、審判亡者罪業的十王、守護法界的帝釋天、梵天、四天王、冥府判官,以及位於最前方象徵文殊菩薩的金毛獅子等二十多名角色。位於畫幅下方左右兩側的留白空間,則力求使觀者在通高逾110公分的掛軸前,達到仰望地藏菩薩的視覺體驗。

畫面中,披戴頭巾的主尊地藏菩薩(因此又稱「被帽地藏」),佩戴華美的瓔珞,並著以金泥細繪花紋華麗的精緻袈裟。今可據圖像特徵、鮮明色彩與細緻的描繪風格,推斷此作為14世紀高麗末期之作。

現存著名的高麗〈地藏十王圖〉包括日本靜嘉堂本與德國柏林的亞洲藝術博物館本,其中德國本與湖林博物館藏本最為相近,該作亦現正於柏林洪堡論壇中展出(註4)。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金銅大勢至菩薩坐像〉

銅鎏金,高16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金銅大勢至菩薩坐像〉,銅鎏金,高16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金銅大勢至菩薩坐像〉右手捻著折枝蓮花,蓮蓬處盛放著《法華經》經卷。攝影/雷皓天。
參考圖:寶物 高麗14世紀〈金銅觀音菩薩坐像〉,銅鎏金,高18.6公分,韓國國立春川博物館藏。

本件據傳出土於金剛山長安寺的鎏金銅佛,可依據中心配有寶瓶的頭冠,以及右手輕輕捻起蓮蓬處盛放《法華經》經卷的折枝蓮花,識別出其應為掌管智慧的大勢至菩薩。而菩薩雙唇微含淺笑,神情寧靜的靜坐於蓮花寶座上之姿,則展現出了14世紀高麗後期菩薩像的典型風貌。

由於高麗後期金剛山一帶曾集中出土了一系列裝飾華麗且精緻的鎏金佛像,研究者認為,此極有可能與當地的長安寺,曾作為奇皇后(?-1369)私宅寺廟的歷史背景有著緊密的關聯性。作為元順帝(1320-1370)的皇后,奇皇后曾為故國的長安寺捐獻了巨額資金,除發起大規模的佛事活動,更在寺廟中供奉無數的精緻佛像。根據〈金銅大勢至菩薩坐像〉胸部略張、腿部肌肉鼓起等姿態特徵,亦能發現其受元代喇嘛佛教信仰影響的創作表現。故部分研究者推測,此類佛像或許即為奇皇后發願所製精緻器群的其中一件。

值得注意的是,大勢至菩薩通常不會單獨供奉,而是會與觀世音菩薩一同侍立於阿彌陀佛兩側,組成阿彌陀三尊的形式進行禮拜。若觀察在尺寸、形式與表現方式上極為相近的韓國國立春川博物館藏〈金銅觀音菩薩坐像〉,不排除兩件作品可能是成套製作,並一同受信眾奉納的成組坐像(註5)。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青瓷象嵌銅彩蓮花唐草龍紋瓶〉

高38.9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青瓷象嵌銅彩蓮花唐草龍紋瓶〉,高38.9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青瓷象嵌銅彩蓮花唐草龍紋瓶〉局部。攝影/雷皓天。

採玉壺春瓶式的〈青瓷象嵌銅彩蓮花唐草龍紋瓶〉,可見器身運用象嵌黑、白泥料的裝飾手法,繪製蓮瓣、菊花、雲鶴、如意頭、纏枝蓮與三爪蟠龍紋等繁複圖樣。位於龍爪上的如意寶珠,則採用了高麗特有的辰砂彩裝飾方式,於器表局部象嵌氧化銅顏料,以鮮紅色調的點綴,使龍的形象在青瓷作品群中更引人注目。本作較大於同類瓶式,其近似站立之姿的龍紋,更反映出高麗晚期新興的紋飾風格,此外,於圓形開窗內描繪蟠龍的圖樣,也被研究者們認為與14世紀元代龍泉窯青瓷的裝飾風格頗為相似。考慮到14世紀左右高麗與元代的緊密互動,現普遍推測本作應為柳川里窯一代的窯址,在受元瓷風格影響後的製器。

若進一步細審頸部的雲鶴紋樣,可發現其規整排列的雲氣,與白鶴短小身型的表現方式,較之13世紀如〈青瓷象嵌雲鶴菊花紋瓶形注子〉等作,整體樣式已更顯格套化。另外,從側面欣賞龍紋鱗片的裝飾表現,可略見多處未填入或脫落色料的凹陷孔洞,此亦能提供我們認識高麗窯工在象嵌前按圖樣打孔的製瓷工序。

國寶 高麗時代15世紀〈白瓷注子〉

高32.9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國寶 高麗時代15世紀〈白瓷注子〉,高32.9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朝鮮初期約1467年,負責宮中飲食的司饔院於廣州(광주)設立了「分院」,專門生產提供王室與中央官廳使用的白瓷用器。其中由於朝鮮白瓷製瓷的原料黏性較低,不適合製作如注子般結構複雜的器物,故逐漸被成型較容易的瓶式所取代。同時期,為配合朝鮮政府的禮儀改制,與茶有關的儀式出現大幅的縮減,亦導致注子的需求量顯著降低。本件〈白瓷注子〉即是現存朝鮮初期瓶型注子的唯一實例,應為15世紀為祭祀所特別訂製。

本作採高圈足、足部外撇等仿擬金屬器的瓶式外型,被認為是朝鮮建國初期,政府因限制金屬器的製作,故以瓷器取而代之的成品。其把手與流嘴和瓶身本體的顯著色差,被認為是為符合複雜的外型需求,故選用不同的原料製作,再另行接合的工藝選擇(註6)。

寶物 高麗時代15世紀〈白瓷飯盒〉

高22.7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寶物 高麗時代15世紀〈白瓷飯盒〉,高22.7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白瓷飯盒〉脫蓋照。圖引自호림박물관《호림,문화재의 숲을 거닐다》,서울시:눈와,2012,頁249。

本件器身豐滿,配有寶珠頂蓋的深腹蓋碗,被認為是王室祭祀和宴會中用以盛放飯食的白瓷飯盒。其在器型上參考了當時流行的青銅器樣式,同時於高麗末期的粉青沙器上,亦可見造型相近的作品案例。

據學界推斷,此器應為15世紀左右,由廣州分院(官窯)製作的王室專用器。其規整穩重的器型設計、細膩純淨的胎釉表現,以及考慮到同期傳世白瓷飯盒存世稀少等特殊性,使〈白瓷飯盒〉於韓國陶瓷史中,被視為初期朝鮮白瓷的重要代表性佳作。此外,朝鮮太祖即位前一年(1391),於金剛山月出峰祈願時所埋納的舍利容器中,亦曾出土與本器脫蓋後器身造型頗為相近的白瓷深鉢可供斷代比對(註7)。

國寶 高麗時代15世紀〈白瓷青畫梅竹紋壺〉

高29.2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國寶 高麗時代15世紀〈白瓷青畫梅竹紋壺〉,高29.2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攝影/雷皓天。

〈白瓷青畫梅竹紋壺〉豐肩,器腹下收的造型,為朝鮮初期典型的壺形器式,由於現存傳世品極少仍配有壺蓋之完整器,故韓國文化財委員會將其指定為國寶等級文物。據1486年《東國輿地勝覽》所記:「每歲,司饔院官率畫員監造御用之器」,可知當時朝鮮青花上的紋樣是另委託宮廷畫師繪製,雖於〈白瓷青畫梅竹紋壺〉上仍可見器肩、足緣、器蓋等處,有如中國景德鎮窯青花瓷般,慣以輔助性紋樣裝飾器身周圍的表現,然本作器腹中央宛若書畫創作的梅竹圖繪,以及部分留白的構圖安排,則跳脫出了中國青花的設計框架,展現朝鮮畫師跨媒材且獨樹一格的創意表現,此外其亦為朝鮮青花由工藝裝飾設計轉向追求繪畫性表現的重要過渡之作。

有趣的是,尹章燮於1974年以高達4000萬韓元購得〈白瓷青畫梅竹紋壺〉,然按當時物價,位於首爾郊區的一間房僅需100萬至200萬韓元便可購得,驚人的4000萬約已可在首爾市中心購買一整棟大樓(註8)!

湖林名寶
韓國湖林博物館|2025/2/11-7/26


註釋:

註1 국립해양유물전시관《保寧元山島水中發掘調查報告書》,전라남도:國立海洋遺物展示館,2007,頁109。
註2 호림박물관 학예연구실《따르고 통하다, 고려주자 高麗注子 통하고 만나다, 다반향초 茶半香初》,서울시:호림박물관,2021,頁50-51、165。
註3 実方葉子、白原由起子《高麗仏画-香りたつ装飾美》,京都:泉屋博古館;東京:根津美術館,2016,頁62-67、170-172;森實久美子撰、何玉新譯〈莊嚴淨土.香華祈祇:九州國立博物館「高麗時代與朝鮮時代的佛教藝術特展」〉,《典藏.古美術》2023年第373期,頁30-35。
註4 湖林博物館學藝研究室《湖林博物館所藏佛教美術名品展:慈悲와 莊嚴의 美》,서울市:호림박물관,2002,頁10-11、189。
註5 호림박물관 신림본관《향香, 푸른 연기靑煙 피어오르니》,발행:성보문화재단,2024,頁71-72、194。
註6 이준장《조선의 백자, 군자지향 君子志向》,서울특별시:리움미술관,2023,頁106-107。
註7 中央日報社《韓國의美 白磁》,서울:三省印刷株式會社,1978,頁178-179、195;相賀徹夫編集《世界陶磁全集 第十九卷 李朝》,東京:小学館,1975-1987,頁46。
註8 강대규、김울림、김현정、황현성、권소현、장성욱、임진아《조선청화青畫,푸른빛에 물들다》,서울특별시:국립중앙박물관,2014,頁80-85。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호림박물관《호림,문화재의 숲을 거닐다》,서울시:눈와,2012。
韓國湖林博物館典藏網:
https://www.horimmuseum.org/ko/collection/collections?cat=all&page=0&str=%20,檢索日期2025年5月10日。
湖林博物館《湖林博物館名品選集1》,발행:成保文化財團,1999。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3期〈湖林名寶:韓國湖林博物館館藏精品特展〉,作者:雷皓天。

雷皓天( 8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典藏古美術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