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過華清宮三絕〉
當年唐玄宗為了讓心愛的楊貴妃可以吃到新鮮荔枝,不惜犧牲沿途無數良駒,是眾人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但各位可曾知道,16世紀時曾有位傳承帖木兒(1336-1405)與成吉思汗(約1162-1227)血脈的中亞戰士,為了能吃到美味的芒果,決定率軍進攻物產豐饒的印度?
印度民間相傳,當年驍勇善戰的中亞貴族巴布爾(Babur,1483-1530,1526-1530在位)正在躊躇是否離開征戰不斷的故鄉遠征印度時,在吃到來自印度的芒果蜜餞後,便毅然決定揮兵出征這個盛產芒果的國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1526-1857)。
蒙兀兒皇帝逐漸成熟的「芒果熱」
◎初識芒果滋味
雖然巴布爾在吃到芒果蜜餞後決定遠征印度的故事可能虛構或誇大成分居多,但他的確在其回憶錄(Baburnama,中譯《巴布爾回憶錄》)介紹印度水果的篇章內,提到芒果:「品質好的芒果真的相當美味,然而雖然產量眾多,真正味美者卻不可多得⋯⋯青芒果可作為料理的調味料,也適合做成蜜餞。事實上,芒果可稱得上痕都斯坦最好的水果」。來自中亞地區的巴布爾初到印度時,對於該地的風土人情雖然相當好奇,但並非一概欣賞,在飲食方面,他欣賞的印度水果包含芒果、芭蕉等,也敘述各種水果的產季、吃法;但有些水果則未必獲得青睞,如波羅蜜「令人難以置信的醜陋,且味道不佳⋯⋯有股膩人的甜味」。
從巴布爾的文字中,我們不時可感受到他殷切的思鄉之情,而中亞地區特產的水果更成為故鄉的象徵。他在1528年一封信中提到,某日吃香瓜時,種種回憶忽然湧上心頭:「怎能忘懷那個國度,喀布爾(Kabul,今阿富汗首都)的各種美妙之處⋯⋯與當地香瓜、葡萄的美味?」,因而情不自禁淚流不止。此外,他更下令開始在印度嘗試栽培各種瓜果與葡萄,並在回憶錄中提到對栽培成果甚感滿意,算是可以聊慰鄉愁。
◎睹物思故人
歷經多年艱辛耕耘,蒙兀兒帝國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Akbar,1542-1605,1556-1605在位)時期始趨穩定,宮廷禮制與生活水準相對奢華講究。除了制定各種朝廷禮節,阿克巴特別關心御膳坊的運作,並指派高階官員監督其作業,亦自喀布爾地區引進許多印度先前沒有產出的水果品種;當時文獻《阿克巴政典》(Ain-i Akbari)記錄國境內出產的各種水果,其中包含芒果。
阿克巴的兒子,第四代皇帝賈汗吉(Jahangir,1569-1627,1605-1627在位)是首位在印度土生土長的蒙兀兒君王,其飲食習慣與喜好已與來自中亞的祖父輩略有不同。在其即位後開始撰寫的《賈汗吉之書》(Jahangirnama)中,賈汗吉特別撰文介紹印度出產的各種水果:「阿格拉(Agra,印度北方城市)的香瓜、芒果都相當不錯⋯⋯我特別喜歡芒果」;1607年旅居喀布爾時,皇帝表示雖然當地水果品質優良,但還是難敵芒果的滋味。除了持續記載與比較各地芒果品質與特性,賈汗吉還鄭重其事寫下芒果的產期資訊,如1617年時「姆卡拉布.汗(Muqarrab Khan,註1)持續寄送芒果至十月四日」;隔年則表示直至九月十八日都還有芒果可吃。足見其對芒果的關注,也讓後世得以窺見當時果樹栽培技術發展的程度。
除了口腹之慾的享受,賈汗吉對於水果的關注與愛好,更成為與前人情感上的聯繫。當他於1614年收到波斯商人不遠千里帶來的石榴與香瓜時,他對於父親生前沒能在印度享用到品質如此優異的水果,耿耿於懷;1617年再收到更多來自四面八方的水果時,他又再度憶起嗜吃香瓜、石榴、芒果的父親,並慨嘆父親無福品嘗如此美味。
◎國產品的推廣應用
從惦記著家鄉中亞香瓜與葡萄的開國始祖巴布爾,到對印度土產芒果推崇備至的賈汗吉,透過短短數代君王水果品味的改變,我們可觀察到身為外來族群的蒙兀兒皇室,如何逐步在南亞印度落地生根、吸收容納在地元素後,進而將其文化發揚光大的過程。

在〈賈汗吉宴請波斯君王沙.阿巴斯〉(圖1)此幅虛構兩國之君同席宴飲的名畫中,除了可見到中國瓷器、義大利威尼斯酒杯、波斯金屬器,更有一盤象徵蒙兀兒王室中亞故鄉的水果,如:蘋果、葡萄、香瓜等(圖2);另一盤則有自美洲引進印度栽培的鳳梨,與印度盛產的芒果、香蕉之屬(圖3)。對意圖向對方展現國力的賈汗吉而言,除了精美的器物,來自國境內外的各樣水果更是國富力強的關鍵指標,而皇帝心中最頂級的美味──芒果,自然是此類重要外交場合的一環。


繪畫之外,芒果也成為皇室生活器皿的創作靈感,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一件芒果造型小罐(圖4),澄澈透明的水晶上以金絲環繞璀璨奪目的紅、綠寶石,堪稱蒙兀兒工藝的極致展現,據推測可能作為盛裝香水或化妝品使用。蒙兀兒男性貴族普遍有使用香水的習慣,如賈汗吉曾在1620年特地賞賜一瓶特調香水給即將遠從波斯返國的使節,還附贈詩句:「在此送上我的專屬香氛,希望它能將你更快帶回我身邊⋯⋯」。這款迷你香水罐,功能應近似於現今市面販售的「試管香水」,便於隨身攜帶使用。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則典藏一件芒果樹造型的盛裝容器(圖5),枝頭上各顆圓潤飽滿的果實可以單獨開啟並裝填香水,設計頗具巧思(圖6)。



◎你爭我奪
相較於賈汗吉因為美味鮮果而引發其思念先人的情懷,另一對皇室父子反而因芒果而產生嫌隙。第五代皇帝沙加罕(Shah Jahan,1592-1666,1628-1658在位)如同父親賈汗吉一樣嗜食芒果,喜愛到甚至將德干地區的一株芒果樹命名為「皇帝的最愛」,並命令駐紮於該地的皇子奧朗澤布(Aurangzeb,1618-1707,後為第六代皇帝,1658-1707在位)負責將此樹產出的芒果運回宮廷。奧朗澤布雖有達成使命,但皇帝對於該批芒果的品質與數量相當不滿,更懷疑兒子暗中將美味的芒果據為己有。即便兒子抗議當年收成欠佳,沙加罕仍疑慮未消,更表示翌年將另外派人將該株產出的芒果直送至宮廷,可以想見奧朗澤布的難堪與屈辱。
重視園藝的國度
蒙兀兒皇室對於園藝、果樹栽培技術極為重視。巴布爾相當著名的一樁事跡是他初到印度時,百忙中仍勉力撥出時間興建一座栽種各式花果樹木的庭園(圖7);歷代帝王、后妃們也都相當重視皇室庭園的美觀與物種多樣性,特地從波斯等地延攬園丁並帶來各式新品種的種子。

精心培育皇室庭園裡的果樹之外,蒙兀兒上層社會普遍支持國內園藝的發展,為了鼓勵人民積極栽培各類果樹,阿克巴與賈汗吉甚至給予果農稅賦優惠。許多文獻也提及帝國內各條交通要道上廣植各種枝葉繁茂的果樹,除了提供優美景致,亦可提供過路旅人涼爽舒適的休憩場所,更可讓外地人士直接體驗到當地特有的農產品,進而促進各地區之間的物產交流。
根據記載,蒙兀兒帝國原本規定只有皇室果園才能使用果樹嫁接技術,直到沙加罕時期政府解除相關禁令後,各種物產的品質皆顯著提升。但在此之前,我們可透過《賈汗吉之書》裡的諸多紀事中看出皇帝對嫁接技術的重要性已有相當程度的認知:如早在1607年介紹喀布爾的水果時,皇帝就特地提及當地的杏桃樹有經過嫁接栽培,品質與產量都相當不錯;1620年旅居喀什米爾時,他也提到當地櫻桃與杏桃樹是在先帝阿克巴時期自喀布爾引進,並有採用嫁接技術,之後更下令要當地官員開始廣為嫁接與繁殖櫻桃樹。整體而言,在上層階級的各種獎勵與推波助瀾下,印度的園藝技術在蒙兀兒時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種類與產量俱豐的各式農產品,更成為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
美味新鮮直送
蒙兀兒帝國幅員遼闊,要將一顆顆脆弱易損且容易腐壞的水果如葡萄、桃子、芒果在最佳賞味期限內完好無瑕地送達皇帝的口中,可非一樁簡單差事,足見當時國境內外皆擁有相當迅捷活絡的運輸系統。《賈汗吉之書》中即有多筆關於收到外地水果的紀事:1617年賈汗吉在前往古吉拉特(Gujarat,位於印度西部)地區途中記錄:「今日收到一批來自喀布爾的無籽葡萄。即便已經過三個月的路程,葡萄還是相當新鮮完好⋯⋯」;1620年在阿格拉收到一批來自喀布爾的桃子後,除了將其仔細秤重紀錄,他還特地表示該批水果數量多到足以分送給周遭貴族與僕役。此外,透過這些零星紀事,我們更可看出當年水果「宅急便」的守備範圍甚至遠及撒馬爾干(Samarkand,位於烏茲別克):「馬哈巴特‧汗(Mahabat Khan)寄來的蘋果⋯⋯更勝於喀布爾最好的蘋果與每年來自撒馬爾干的蘋果⋯⋯」(記於1619年10月前往喀什米爾途中)。除了讚賞該批蘋果的品質,他還特地要當時在場的波斯使節將其與波斯蘋果進行品評比較。
賈汗吉持續不輟記錄各方物產進入宮廷的舉措,除了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景象,或許還可解讀為皇帝本人對其統治期間內「萬國來朝」的政績宣傳;關於他數次表達父親未能像他今日一樣在印度境內享用來自遠地水果的遺憾,除了彰顯父子情深,或許也夾雜著他對於執政成果「更上層樓」的自我肯定與志得意滿。
除了要能快速運輸,水果本身的保存技術也至關重要。許多蒙兀兒時期文獻都有提到如何保存水果,像是阿克巴時期文獻提到若將半熟的芒果一至二指結長的蒂頭保留下來,以熱蠟封住蒂頭斷裂處並浸泡於蜂蜜中,其風味可以保存二至三個月,且色澤可維持約一年。此法與清代康熙年間的《廣東新語》載有的荔枝保存方式頗為類似:「⋯⋯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剪去蒂,復以蠟封剪口。以蜜水滿浸,經數月,味色不變」。除了食用鮮果,當時人們會用油或醋將芒果製作成蜜餞,連當時旅居印度的義大利人尼古拉.曼努奇(Niccolao Manucci,1638-1717)都提到當時的芒果蜜餞琳瑯滿目,保存期限甚至可達兩年之久。雖然更早之前的印度文獻就有提及使用花果製作各式蜜餞、香水的紀錄,但蒙兀兒時期食品保存技術的精進,或可歸因於當時大幅增多的農產品數量。
享譽古今的「阿芳索」
透過當時活躍於印度部分地區的葡萄牙人,許多新品種物產陸續從新大陸(南北美洲)進入印度,甚至連經由嫁接技術培育而出的新芒果品種,據傳也是葡萄牙人的成果。義大利人曼努奇提到當時的頂級芒果來自被葡萄牙勢力佔據的果亞(Goa,位於印度西南沿岸),而這些經由嫁接而成的新品種,通常會以最初培育成功的人士命名,如「阿芳索」(Alphonso)。
臺灣作家蔡珠兒在《紅燜廚娘》的〈酗芒果〉篇章中描述她的印度鄰居特地從故鄉專櫃運來的芒果:「我自認閱芒多矣,但最近吃到印度的阿芳索(Alphonso),還是驚豔不已⋯⋯它像隻歪聳的黃鵝蛋,外皮是桂花混合了龍眼的清香,剝皮後露出瑰麗的金瓜紅,添了幾分木瓜味和椰子香,氣味和臺灣的土檨仔有點神似,風味更佳,果肉細糯無渣,甜濃得教人喘不過氣來,不論色香味都是極品。」當時筆者除了看得垂涎三尺,對於「阿芳索」這個略帶拉丁風情的名稱感到些許疑惑,如今才曉得這個品種竟已有數百年歷史,而且魅力絲毫不遜於當年呢。
結語
除了蒙兀兒朝廷,印度其他地區亦留下許多芒果相關的作品,如此幅拉加斯坦(Rajasthan,位於印度西北方)風格繪畫〈朝芒果樹扔石頭的男子〉,畫中紅衣男子使勁想將枝頭上飽滿肥碩的芒果打下來大快朵頤,畫面活潑溫暖的色調與平易近人的生活況味,為廣大印度民眾對於芒果的熱情留下生動鮮明的見證(圖8)。

而芒果形水煙罐(圖9)以卡納塔克邦(Karnataka,位於印度西南方)著名的Bidri工藝製作而成(註2),其深黑色器身裝飾圖案化銀色花葉,全長約10公分大小,輕巧便於攜帶,讓人能隨時隨地享受吞雲吐霧之樂。

Bidri作法為先鑄造鋅銅合金的器身,再於器表上嵌飾銀絲紋飾,並將一種特殊黏劑抹於器表;待洗去黏劑後,鋅銅合金的器身轉呈深黑,與閃亮的銀色紋飾呈現強烈對比,其獨特雅緻的美感備受人們喜愛。
隨著夏季來臨,愛文、金煌、凱特、夏雪⋯⋯等不同品種的芒果即將輪番登場,寶島鄉親們能在炎炎夏日遍嚐各種風味的芒果,真可謂帝王等級的享受啊。
註釋
註1 姆卡拉布.汗為活躍於賈汗吉朝廷的蒙兀兒貴族,以物種多樣且景觀優美的花園聞名,皇帝曾特別稱讚其果園栽培出來的芒果。
註2 Bidri工藝因源自於印度卡納塔克邦比德爾(Bidar)而得名。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Babur, The Baburnama: Memoirs of Babur, Prince and Emperor, Translated by Wheeler M. Thackston.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2002.
Jahangir, The Jahangirnama: Memoirs of Jahangir, Emperor of India. Translated by Wheeler M. Thacks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99.
Gupta, Versha, Botanical culture of Mughal India, Bloomington, IN: Partridge, 2018.
Husain, Salma, The emperor’s table: the art of Mughal cuisine, Lustre Press, 2009.
Michael Rendelmann, “Food for Thought- Melons, Mangoes, and Mughals.”:https://asia-archive.si.edu/food-for-thought-melons-mangoes-and-mughals. (Accessed January 7, 2025.)
Rajan Datar, “The Forum- Indian princely states.”:https://www.bbc.co.uk/sounds/play/b090v3bn. (Accessed January 7, 2025.)
蔡珠兒《紅燜廚娘》,臺北:聯合文學,2005。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3期〈讓皇帝難忘的美味:略談印度蒙兀兒王朝的芒果〉,作者:劉祐竹(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院處助理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