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收藏界有一位低調行事的藏家「湖林」尹章燮(1922-2016),與「澗松」全鎣弼(1906-1962)、「湖巖」李秉喆(1910-1987)並稱為南韓三大著名藏家。尹章燮幾乎從未接受媒體採訪,甚至出現在公眾視線中的次數屈指可數。首次公開露面的場合,為他所創立的湖林博物館於1982年的開館活動,再次公開露面已是2012年時,湖林博物館成立30週年的媒體記者會,期間尹章燮均過著媒體眼中的隱居生活。

尹章燮的出身背景與經商之道
雅號「湖林」的尹章燮,出生於日殖時期的京畿道開城(今北韓開城),家族世代經營碾米廠,並與中國有生意往來。1940年於開城公立商業學校畢業後,遂赴首爾就讀保成專門學校(今高麗大學)商科,1943年畢業後旋即透過媒妁之言,與朴貞允女士締結連理。

尹章燮初入社會之際,曾任職於鐵道局相關機構,後在首爾鍾路一帶經營絲織品生意,憑藉敏銳商業眼光,在釜山採購紡織原料,轉手於大邱出售,事業小有成就。歷經戰後初期與韓戰期間的動盪時局,於1957年創辦經營租賃業的「成保實業」,並在1961年成立以農藥生產為主的「成保化學」,同年即於首爾市中心興建企業總部。1963年,尹章燮收購證券公司,正式跨足金融業,並於1965年出任「首爾農藥」(今聖寶化學)會長後,資產迅速增長,一度躋身當時韓國最富有的現金持有者之一(註1)。
尹章燮一生奉行儉約之道,嚴謹自律至極,即便是一張輕易可取的紙巾,亦是細心折疊後充分利用,午餐開支均嚴格控制,不容逾越既定限額。此外,尹章燮平日往返企業總部辦公室,以及假日前往博物館巡視,均以步行、地鐵為主,僅自地鐵站至博物館不到一公里的路程搭乘私人車輛,此類樸實親和的舉止,應與其出身「開城商人」有關。
「開城商人」即指高麗、朝鮮時代以開城為活動中心的商業群體,主要從事人蔘、紅蔘的生產銷售,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地位,亦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積累大量財富,更於日殖時期將傳統商業簿記加以現代化,素來以重視義理誠信、堅毅節儉的「松商」(註2)精神著稱於世。時至今日,韓國社會中所謂的「開城商人」並非僅指富有商人,更代表是一群秉持商道精神與經營哲學的群體,被視為誠信與成功的象徵。而尹章燮正是開城商人的後代之一,深諳經商之道,堅守節儉的生活哲學,厭惡負債,重視信用。
注重家族子女教育亦為開城商人的特質之一。尹章燮於1979年創辦成保學院與成保獎學會,並在首爾冠岳區新林洞開辦成保中學與高中,希冀藉由教育將企業所得利潤回饋社會,尤其認為給予後代最大的遺產,即為完整的教育支持,並非留下多少財富,此類精神與節儉的生活態度,造就今日的湖林博物館。
尹章燮的鑑賞養成與收藏哲學
尹章燮對古文物的高度興趣,啟蒙於就讀開城公立商業學校期間所參加的一場講座,主講人為時任開城府立博物館館長,同時亦為美術史學者的「又玄」高裕燮(1905-1944)。此後,又與同樣出身開城、在韓國考古與美術史學界有「開城三人幫」暱稱的高裕燮門下弟子交遊,包括曾任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的「兮谷」崔淳雨(1916-1984)與「蕉雨」黃壽永(1918-2011,後任東國大學總長),以及曾任國立博物館開城分館與梨花女子大學博物館館長的「樹默」秦弘燮(1918-2010)。
前述三位開城學者之外,尹章燮亦曾先後受到「三佛」金元龍(1922-1994)、韓炳三、千惠鳳、鄭良模等美術史學者的指導與協助,方得以拓寬對藝術品的眼界,於耳濡目染間造就卓越鑑識力,甚至於2011年榮獲明知大學頒授韓國首次的美術史榮譽博士學位,可與高裕燮、崔淳雨、黃壽永、秦弘燮等出身開城的美術史學者,並稱「開城五傑」。
尹章燮與「開城三人幫」的往來始於1969年,某日尹章燮於企業總部辦公室迎接到訪的崔淳雨與黃壽永,此二人正在募集《考古美術》期刊的贊助者。該期刊由全鎣弼創辦,但隨著全鎣弼的去世,因棘手的資金問題而面臨停刊危機。當時大眾雖認同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仍為生計奔波,無暇關注此領域。
據尹章燮口述回憶,《考古美術》的製作過程相當簡陋粗糙,稱不上正式的期刊雜誌,內文用蠟紙刻字後印刷,照片為沖洗後手工黏貼,每月製作成本費用約莫數千韓元至數萬韓元。由於資助所需費用不高,當時尹章燮的事業亦已步入正軌,經濟相對寬裕,因此樂於將自身財富用於更具價值的事業,便毫不猶豫答應資助請求,以解學者們手頭拮据的燃眉之急。
此後,每月最新的《考古美術》均會送至尹章燮辦公室,儘管當時尹章燮對藝術文物領域所知有限,但受到學者們的研究文章所感動,遂漸將文物收藏保存做為人生志業。身為初學者,尹章燮經常藉由信件與崔淳雨、黃壽永、秦弘燮等學者交流意見,此舉在文物鑑定與購藏建議方面均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往來最為頻繁者即為崔淳雨。
1971年至1977年間,尹章燮與學者們的往來信件多達200餘封,其中約有170封的通信對象為崔淳雨,首次通信內容的開頭為「我已託送幾件,請您評審」。信件間隔時間短為二、三日,長則二、三週,由於二人工作地點接近,經常透過專人交換信件,密集時甚可一日交換二、三封。例如:1974年4月24日的信件曾提及,「現託運『青花白瓷詩銘盤』一件,原為○○○收藏,並刻有吳泰周所書之字,⋯⋯請問青花發色是否符合當時年代?是否為真品且具展示價值?」
該信中,尹章燮請崔淳雨鑑定一件朝鮮青花,上書朝鮮後期擅於隸書的文臣吳泰周(1668-1716)款識,崔淳雨於該信空白處簡短回覆:「青花發色恐難以追溯至該時代」。另尹章燮於該信中亦提及,隨信所附之新羅陶器雖破損嚴重,但仍保留部分殘件,且上有動物、人物紋飾,目前開價700萬韓元,請崔淳雨給予建議。對此,崔淳雨委婉勸誡:「此物似曾見過,本身雖不錯,但保存狀況太差且價格過高」。此外,某回尹章燮去信詢問一件造形獨特的朝鮮白瓷,崔淳雨於1972年8月7日回覆:「此器足部有瑕疵,○會長似亦因此而棄買⋯⋯,但此器仍屬罕見,展示時可能會有問題。若您決定不買,僅需以足部瑕疵為由回絕即可」。
一生秉持簡樸節制的尹章燮,購買文物卻從不吝惜金錢、討價還價,其首要收藏原則為「絕不壓低文物價格」,若一味壓低價格,會使假貨充斥市場,唯有尊重文物價值且願意支付合理價格,始能確保最優質藏品留在國內,避免流失海外。此外,尹章燮從不涉足盜掘贓物交易,亦不輕信仲介商說辭,均親自檢視文物,並藉由多方驗證確保真偽。在湖林博物館成立前,文物經初步審查後,皆交由專業顧問團隊覆核;在湖林博物館成立後,還須再經博物館研究團隊反覆討論,方得以做出最終決策。
目前流失在外的韓國文物數量眾多,其中以日本一地占大多數,尹章燮認為,凡未經合法程序流出國外的文物均須設法取回,而遭非法掠奪者,政府應藉由外交談判進行追討,以低價流失海外者更應出資回購,若國家無法執行,至少私人藏家應挺身而出,此理念使其成為韓國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文物藏家之一。
尹章燮的收藏過程與湖林博物館的創立
尹章燮收藏的第一件文物,為1971年以250萬韓元購入的一件高麗〈青瓷象嵌柳蘆蓮竹紋瓢形注子〉,此後即在崔淳雨、黃壽永、秦弘燮等學者的協助下,開始文物收藏之路直到辭世。

同年,時任國立中央博物館館長的黃壽永親赴尹章燮辦公室,告知其於訪日期間,偶然得知一位旅日韓裔藏家擁有一部成書於高麗禑王三年(1377)的珍稀手抄佛經《白紙墨書妙法蓮華經》(國寶第211號),全套共計七卷七冊,品相良好,推測應於壬辰倭亂期間(1592-1598),遭入侵朝鮮的日軍掠奪海外,現正尋求有緣者購回韓國。得此消息後,尹章燮隨即表達購買意願並獲藏家首肯,可惜不久後該名藏家竟突然離世,尹章燮遂請黃壽永安排,俾便親赴日本見面,但抵日初次見面時,藏家之子為求謹慎,卻當面回覆暫不出售,俟與黃壽永親自確認後,始得成功購回返韓。
1974年,某文物商向尹章燮推薦一件朝鮮〈白瓷青畫梅竹紋壺〉(國寶第222號),但價格遠超市場行情,當時首爾郊區獨棟房價僅約100萬至200萬韓元,而此作要價竟高達4千萬韓元,等同首爾市中心一棟大樓的價格。尹章燮曾詢問是否有降價空間,但賣方堅持不予減價,經與崔淳雨商議後,毅然將其納入收藏,據傳賣方憑此筆交易所得,旋於首爾市區忠武路一帶購置大樓,可見其價值之鉅。
現被指定為寶物的朝鮮〈青瓷壺〉(寶物1071號),尹章燮於購買時以為僅有壺身,事後發現竟為與壺蓋分開出售,遂立即出價購入。另高僅9公分的朝鮮〈白瓷青花松梅紋壺〉,當時尹章燮以1億韓元高價購入,現今市值預估已逾20億韓元。此外,為購買15世紀的祭祀用器朝鮮〈白瓷注子〉(國寶第281號),尹章燮更是邀集全國陶瓷專家、陶藝家共同品鑑討論,最終依黃壽永建議而決定收藏。
1981年,尹章燮創立成保文化財團(註3),作為企業盈餘回饋社會的管道,並悉數捐贈畢生收藏文物,以及房產股票等個人資產,以作為永續經營基金,自此全心投入韓國文化遺產的收藏與研究。1982年,尹章燮租用首爾江南區大峙洞的一處商場三樓,成立湖林博物館的前身─湖林美術館,後因場地面積狹小,便於首爾冠岳區新林洞覓地擴建場館設施,並在1999年重新開幕,同時更名為湖林博物館。該館雖與澗松美術館、三星Leeum美術館並稱韓國三大私人美術館,但因坐落於冠岳區新林十字路口附近的山坡地帶,地理位置相對偏遠,致使前往參觀略顯不便,而名聲稍顯遜色。

為使藝術愛好者能方便親炙珍貴文物,尹章燮在首爾江南區的時尚中心─新沙洞島山大路,建立包含「湖林博物館新沙分館」在內的「湖林藝術中心」,並於2009年開幕啟用。湖林藝術中心主要由兩棟建築與連接設施組成,總土地面積約960坪,由Tez建築事務所規劃設計。新沙分館的設計靈感來自韓國白瓷壺造型曲線,入口以洞窟概念設計,增添造訪儀式感,外牆玻璃切割形式則以螺鈿為發想來源,整體造形宛如包裹珍貴寶物的布巾,象徵文物的珍貴與保護。辦公大樓則模仿新石器時代陶器,連接兩棟大樓的中央建築線條簡潔,形成視覺的和諧平衡,現為江南區的代表性地標之一。
右 寶物 高麗時代14世紀〈青瓷象嵌銅彩蓮花唐草龍紋瓶〉,高38.9公分,口徑7.1公分,底徑12.1公分,韓國湖林博物館藏。圖引自湖林博物館《湖林博物館 新沙分館 開館紀念特別展—高麗青磁》,首爾:成保文化財團,2009,頁158。
湖林藝術中心(含新沙分館)的所有權、營運權,亦與湖林博物館新林本館相同,均屬成保文化財團所有,僅藝術中心粗估市值約1535億韓元(約11.5億美元),如此作法用意在於將博物館與企業集團的經營澈底區分,尤其財務部分均獨立運作,使其彼此不相互干擾,以利博物館的永續經營。

不同於由跨國大型企業三星集團所支持的Leeum美術館,湖林博物館僅以中型企業之力,迄今為止已典藏逾15000件文物,其中包含國寶8件、寶物53件、首爾特別市有形文化遺產11件,類別涵蓋陶瓷、金屬工藝、木製家具、書畫古籍等。此外,湖林博物館亦為韓國最早開始蒐集《初雕大藏經》等珍貴古籍的機構之一,並建立橫跨韓國各時代、各地區、各類型的陶器收藏達3000餘件,多為統一新羅時代(約7世紀後半至10世紀初)之前的墓葬明器與祭祀用器,包括人、馬、鳥、船、屋等多元造形,同時關注過去長期被忽略的黑釉瓷,成功開創全新的收藏市場。

或許受到尹章燮生前熱愛陶瓷的影響,外界對於湖林博物館的豐富韓國陶瓷典藏極具印象,僅憑自身館藏即可獨立辦展,充分展現收藏體系的完整性與文化價值,但對其書畫收藏則相對較罕為人知。

以往有關韓國近代畫壇的研究與展覽,多聚焦於朝鮮王朝末代宮廷畫師安中植(1861-1919)、趙錫晉(1853-1920)與其門生,並著重於首爾畫壇,如澗松美術館的書畫收藏便多著重於朝鮮晚期以前的畫家。然而,尹章燮的書畫收藏則主要涵蓋朝鮮末期至韓國近代美術的代表人物,包括許鍊(1809-1892)、李昰應(興宣大院君,1820-1898)、張承業(1843-1897)等朝鮮末期著名畫家,以及韓國近代畫壇第一代藝術家—李道榮(1884-1933)、李象範(1897-1972)、盧壽鉉(1899-1978)、卞寬植(1899-1976)、李用雨(1902-1952)等人,其中亦有尹章燮生前購入的最後一件畫作─「雲楣」閔泳翊(1860-1914)的〈露根蘭圖〉。


尹章燮的書畫收藏可清楚揭示,來自開城與平壤的藝術家群體,如何在朝鮮王室「圖畫署」解體後,率先建立近代韓國最早的美術教育機構,並在混亂時代背景下推動近代美術的啟蒙與教育。此批來自以開城、平壤為中心的「關西畫壇」畫家,包括尹永基(1834-1926)、金允輔(1865-1938)、金圭鎭(1868-1933),以及黃氏四兄弟—黃宗河(1887-1952)、黃成河(1891-1965)、黃敬河(1895-?)、黃庸河(1899-?)等藝術家,均於韓國近代繪畫發展扮演先驅角色,展現朝鮮時代以學問、書法為基礎的繪畫傳統,如何在20世紀初期的近代化過程中,受到西洋、日本繪畫的影響,最終發展至李仲燮(1916-1956)等人的西洋油畫之脈絡。

結語
憑藉對於文化保存的卓越貢獻,尹章燮於2001年榮獲韓國國民勳章木蓮章,更於2009年獲得文化財廳授予銀冠文化勳章。尹章燮不僅重視館藏的豐富性與稀有性,更關注博物館管理的專業化,秉持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強調的「非營利性」、「永續性」與「專業性」,在選擇博物館經營團隊與館長時,特別重視專業背景與管理能力。在此高標準要求下,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陶藝系的尹章燮三媳─吳允善,因兼具藝術涵養與行政實務經驗,自1988年起以學藝研究員身分加入湖林博物館,並於1995年出任館長至今,不僅帶領博物館開創嶄新局面,亦積極投入社會公益與文化推廣。
如今,湖林博物館已擁有新林本館與新沙分館二處展館,且各自展現不同的風格與功能定位。新林本館坐落於住宅區,展示風格偏向嚴謹典雅,符合傳統觀賞習慣,而新沙分館則大膽採用現代設計與實驗性策展手法,例如:取消展示櫃、運用裝置藝術懸掛高麗時代金屬工藝品等,藉此突破傳統框架,並成功吸引年輕族群與藝術愛好者。如此積極創新策展方式,不僅增加參觀體驗的豐富性,亦使博物館成為一種開放性、對話性的文化空間,讓觀眾從單純的觀看者,轉變為主動的文化參與者。
註釋
註1 據韓國金融監督院2015年統計,尹章燮個人生前持有集團企業股票市值達479億韓元(約3.6億美元),另集團持有的企業總部大樓與「SB塔」商業中心,土地與建物總值則高達2,039億韓元(約15.2億美元)。資料來源:https://www.skyedaily.com/news/news_view.html?ID=36915。
註2 松商即開城商人。新羅時期開城地區名為松嶽,高麗時期定都於此改稱開城,取開闢京城之意,又稱開京。由於首都位居以松嶽為中心的城牆之內,亦稱松都,開城商人遂被稱為松都商人,簡稱松商。開城商人特有的組織體系「松房」,除可快速傳遞商業訊息,亦可從事商品進出口批發販售與高利貸等活動,在朝鮮半島積極進行商業活動,形成龐大商業網絡。
註3 韓國的「文化財團」(문화재단),大多與臺灣具財團法人性質的「藝術基金會」之組織、運作模式相近,多數文化財團為非營利法人,可由政府、地方自治團體或民間企業、個人出資設立,以推動文化藝術發展、保護傳統文化遺產、支援藝術創作、推廣教育普及為主要目的,資金來源包括政府補助(多為地方文化財團)、民間捐贈(企業或個人)、自主經營(如展覽、出版、文化商品銷售等)等,在運作方式上擁有理事會、審議委員會等制度,具一定自主性,但因出資比例與背景的不同,其運作獨立性則有所差異。成保文化財團屬民間企業出資設立,資金來源以民間捐贈、自主經營為主。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湖林博物館《湖林,漫步於文化遺產之森》(호림, 문화재의 숲을 거닐다),首爾:눌와,2012。本書為湖林博物館為慶祝開館30週年,於2012年搭配館內國寶與寶物等級文物展覽所出版。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3期〈低調樸實的文物守護者:尹章燮與湖林博物館〉,作者:王明彥(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候選人)。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史論組博士。曾任職於中研院、故宮南院、文化部、史博館、十三行博物館、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等單位,從事研究、策展、教育推廣等相關工作。研究領域為中國藝術史、韓國藝術史、中韓文化交流、亞洲陶瓷等,西洋美術則屬研究興趣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