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民美術館」為定位的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座落在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佔地遼闊的戶外園區環伺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在四時變化皆有不同的可觀之處。
訂於今年四月正式開幕的新美館在今(18)日率先揭幕「穿山而過」(Passing Through)戶外園區展,由館方與策展團隊而行計劃工作室攜手匯聚六位不同世代的藝術家:莊普、黎志文、林淑鈴、張博智、魏柏任與張文菀的九件雕塑或裝置,以素描與寫生的概念描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呼應新美館位處視野開闊的區段,參展作品皆非龐碩的量體,而是以線型對應周邊的山陵或河流地景,以充滿穿透性,富含份量感的「空」強調場域的視覺通透特色。
延伸閱讀|傾聽地方、回應時代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四月正式開館!專訪館長賴香伶
展覽的核心理念在於探索藝術品如何與環境相互依存。透過「穿山而過」這一主題,藝術家在挪步之間以身作筆,並隨著他們的觀察不斷推展與延伸對空間的想像;透過各異媒材所轉化的筆觸和線條勾勒出與地景共生的樣態,有著速寫般的洗鍊也開始有機地起伏,並輻射出於作品內外、彼此之間因應間隙而生的碎散空間,也讓漫步在園區的觀眾感受到寫生般的沉浸感,進而與周圍的山河共鳴。
延伸閱讀|姚仁喜設計之新北市美術館登上國際知名建築雜誌《Architectural Record》
臺灣的雕塑創作在80年代展開全新階段的突破與探索,並在材質、形式與空間的思考與實踐大舉進行充滿實驗性的創新,展現出解嚴以後的顯著變化,作品形式更顯自由與活潑,如:林壽宇、莊普與賴純純等,都是當時引領這股風潮的代表藝術家。而這樣的創作思維延續至今,亦可從這次展品所流露的有機感應證了此一脈絡的延續與開拓,並與新美館的建築相得益彰。
莊普表示,關注新美館從規劃到落成歷時多年,鄰近亦有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可以相互呼應。而新美館的空間設計令人驚豔,對藝術家更是新奇的挑戰,外界也都對館方規劃與呈現的展覽充滿期待。
捐贈新美館的《臥》是莊普在2024年4月參與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的「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計畫」,在東和鋼鐵苗栗廠以廢鋼為材料所創作,在熔煉重生之後,依據魯班尺的吉祥尺寸裁切,堆疊出顏回曲肱而枕的怡然臥姿,以此讚頌生活的本真與純粹。他表示,《臥》在最初的創作設定即是以公共藝術的概念來思考,因此觀眾可以直接坐在《臥》上面休憩並欣賞周邊風景,具有高度互動性。莊普也透露,《臥》的擺設位置也令人聯想到美國新寫實主義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Nowell Wyeth,1917-2009)經典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的構圖,猶如愜意地躺在草坡上仰望新美館的建築,期待正式對外開放營運。
而居住在新店山區的莊普展出的另一組作品《三竹節》,是以周邊常見的竹節蟲為發想、由三組角鋼共組而成,同樣流露出他特有的詼諧。作品的結構呈現從地面向上竄生、集結後爆炸似地向外開花,延展、擴張並再次落地的循環,也如自然運行的遞嬗。而整體簡單的結構及洗練的造型,撐起一個輕盈具穿透感的空間,同樣能讓觀眾在其中穿梭。
林淑鈴的《在彩虹的起點與終點》是觀眾踏入園區的首件作品,以彩色線條穿梭在新美館標誌性的景觀駐群之間做為引導的暗示。帶有編織的手法不僅反映出女性藝術家特有的細膩,並在線條來回往復的織造過程中,藉由有形的線條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乃至時間的流動緊密地串接。物體或會消逝,記憶或會淡忘,但充滿儀式性的交織手法能觸發身體的感知,從而喚起自身與萬物交會的美好。
而同樣以繽紛色彩吸引視線的張文菀作品《彩色筆的野餐》,則是把使用彩色筆即興試筆的線條從自平面轉化為立體雕塑,從而揭示創作過程的偶發與未知性。更有意點出即便如彩色筆這類在生活當中易於取得的物件都蘊藏著啟發靈感的潛力、更可作為創作的起點。而散置在草地上自由延展、色彩繽紛的線狀雕塑,從每個角度來看則會呈現不同的結構意趣,不僅讓空間氛圍更顯輕鬆活潑,也激發觀眾能夠投射自己的想像力在任何狀態之中。
以石雕創作廣為人知的黎志文,在本次參展的三件作品《從火山變成性感的山》、《雕塑家的筆山》與《小心火警》皆為2019年參與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的「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計畫」之成果,同樣展現出對量體的嫻熟處理。他運用金屬材質的特性,將事物用簡單的線條如繪畫般的自由表現,尤其是對雕塑體積的營造和開放性造型的處理,藉此在雕塑中創造出另一層的空間以及異於石雕的趣味。
至於設置在新美館地下一樓的互動式公共藝術作品是張博智的《流變的光景》。此作以奇異吸引子演算法做爲即時運算的依據,螢幕影像會隨著觀眾的移動而產生變化。藉由數位河流的意象揭示出看似有序的編碼設定,實則會隨著外在因子的介入而不斷生成新的樣貌。就如大自然在千百年來吸納著人類發展文明所產出的各種結果並與之揉合共存,同時也隱喻著時光的遞嬗。
魏柏任於本次展覽現地製作的《浮沉中片刻寧靜》矗立在可遠眺山景的斜坡上,係以鶯歌悠遠的製陶文化為基礎,採用陶瓷、枕木與金屬為元素呈現大眾難以探見的「窯火」意象。他表示,特意選擇有機材質是呼應空間的自然意象,尤其園區所在的天候條件,風、雨和陽光的交互介入讓作品的狀態每天都產生幽微的改變,同時亦指涉火焰在不同溫度層次的變化。而每個手捏的陶球有著不同的顏色與肌理,也對應像是:果實、石頭甚至是微小細胞的自然多樣性。
關於作品名稱的命名,他解釋道,窯內的火焰與木材以及陶瓷是一種彼此交互變化的浮沉狀態,而雕塑則像是凝結某一瞬間的結果。在這次創作中,魏柏任有很大程度是在處理平衡,不管是材質本身,或是陶球設置在枕木上的狀態,都讓他覺得有種寧靜的感覺。
綜觀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不僅是靜態的凝結,更含括了動態的探索。在三鶯新生地這種處於城市與自然的交界處,將觀察與創作整合成流動的藝術語言,每件作品都是勾描周遭環境的一部分輪廓,讓觀眾感受到自然的脈動與生命力。而在與周遭景觀以輪廓對話的同時,「穿山而過」不僅是展示藝術作品,也思考作品如何穿梭於空間、建立空間,最終成為空間本身——一個足夠輕盈的身體得以自由穿梭的空間;一個流動不居而逐漸滲透出形體的空間。這種空間的流動性像河水,也像風,奔著遠方的白沫,滾著渴慕向著更深處流。雕塑的不動如河中石群,蔓生群山;你我則像河水,像風,在呼吸間沖刷而過。
新北市美術館「穿山而過 Passing Through」戶外園區展
地點|新北市美術館戶外園區
展期|2025.01.18 – 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