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7-2018:以史觀再述創作流變,全臺藝文館舍陸續啟用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7-2018:以史觀再述創作流變,全臺藝文館舍陸續啟用

【A Look Back at the Contemporary Period's Major Art Events, 2011-2020】2017-2018

綜觀此兩年,全臺重大藝文館舍接連啟用或進行翻修,顯見社會對展演空間的使用需求與品質優化益發重視。2017年,文化部將空軍總司令部舊址部分園區轉化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進行創新的藝文活動與交流。2018年10月,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啟用,而首座行政法人制的臺南市美術館一館也在同月試營運。臺北市立美術館也修繕空調設備以提升觀展品質。

編按:典藏ARTouch與《今藝術&投資》於2024年2月起推出「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專題,回顧台灣當代藝術2011-2020年的重要發展歷程。除此之外,編輯台也特邀(按姓氏筆畫排序)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從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書寫他們所關注的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當代藝術現場。

2017年7月適逢臺灣解嚴30年,許多相應而生的展覽不免以1987年為斷點,回望大環境之於創作者的影響以及藝術生態的流變。儘管針對確切事件或現象的研究型策展並非新概念,但在這當中,尤以田調奠基的「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為民間信仰與當代藝術提供了對視與對話的契機,這般對在地社群互動的脈絡梳整、致敬與再想像,更拓展了文化生產的維度。而這種有機的沉浸感,或可對應至2017年黃心健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作品《沙中房間》,係透過科技打造特殊情境藉以探討個人記憶的迴返。以歷史為軸,作為感知留存的回顧途徑,在普世經驗與自我微觀之間皆窺見內在精神的幽影。

綜觀此兩年,全臺重大藝文館舍接連啟用或進行翻修,顯見社會對展演空間的使用需求與品質優化益發重視。2017年,文化部將空軍總司令部舊址部分園區轉化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進行創新的藝文活動與交流。2018年10月,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啟用,而首座行政法人制的臺南市美術館一館也在同月試營運。臺北市立美術館也修繕空調設備以提升觀展品質;此外,大舉進行優化工程的尚有國立歷史博物館,係自2018年下半年展開整建,則因其建築具文資身分需審議加以疫情導致缺工缺料等諸多因素延宕原訂的開館期程直至本月開幕啟用。然而,在從北至南的硬體建設陸續建置完成,並因應益發多元展演形式的趨勢下,所需的專業人員是否適時到位,甚至足以吸引海漂人才回流,實則為藝文環境得以健全與永續發展的基石。

至於在藝術收藏,2017年可謂海外華人藝術在市場掀起首波巨浪的時刻,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揭開序幕的常玉大展,除展現其豐碩館藏與修復成果之外,也帶動民間畫廊陸續以不同策展角度祭出別開生面的展覽新貌;而趙無極基金會也攜手臺灣藏家與機構之力,舉辦近30年以來亞洲最具規模的回顧展,反映出市場價值助攻學術研究的動能。

2017年藝術大事記。(製表| 典藏雜誌社 © 2024 ARTou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藝術大事記。(製表| 典藏雜誌社 © 2024 ARTou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楊椀茹 (Yang, Wan-Ju)( 179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