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

【蕭文杰專欄】英文參考書之父柯旗化與臺灣文化保存運動
談起柯旗化,大多數人直接想到《新英文法》,這本書英文文法書曾經是四、五年級生……等高中生學生時期的集體記憶。在我還是高中...
島嶼與私人的心象風景:劉耿一的殖民越境與威權反思
初見劉耿一的繪畫作品,觀者可以從畫面構成中感受到濃厚的陰鬱抽象氛圍。劉耿一生於日治時期末期,童年分別在臺灣和日本度過,並...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2017-2018:以史觀再述創作流變,全臺藝文館舍陸續啟用
綜觀此兩年,全臺重大藝文館舍接連啟用或進行翻修,顯見社會對展演空間的使用需求與品質優化益發重視。2017年,文化部將空軍...
(後)戒嚴時代的新媒體藝術策略(一):巨型理性、分析式主體與現實性世代的藝術政治
事實上,在這16年中,除了社會學式的X、Y、Z世代、厭世代等世代劃分的挪用外,我們會發現對(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的世代觀察...
從台灣意識的歷史距離談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前輩創作者,其所面臨的社會語境,與「80後」創作者所經歷的生命體驗截然不同,兩相對照之下,於創作中所進行...
台灣電影中的國族認同轉變1960s-2020s
在台灣尚未解嚴前,因為既有的電影政治宣傳與教條電影逐漸僵化,所以由國民黨掌控的中央電影公司內部即從人事與作品產製開始鬆動...
【專題】編輯作為思想方式——重訪1990年代
「媒體」從來不只是集合資訊、知識的介面,而是與社會控制、意識形態、商品化等緊密糾纏、相互矛盾的「權力空間」。甚至,返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