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台灣意識的歷史距離談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

從台灣意識的歷史距離談錄像藝術中政治語境的世代差異

From Taiwanese Awareness’ Historical Distance to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Contexts Found in Video Art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前輩創作者,其所面臨的社會語境,與「80後」創作者所經歷的生命體驗截然不同,兩相對照之下,於創作中所進行的政治挪用與迻譯,形成一種相對的立場。具體而言,新一代的創作者因為時代距離,對於戒嚴經驗的陌生及疏離,使得他們急欲擺脫舊有規範,試圖由自身的情感經驗、生命歷程與日常絮語,進行主體去政治化的逃逸與推離,強化自身的主體與上一世代的斷裂,以及在政治領域上的刻意失語,藉以回應新世代創作者的情感訴求,並且作為一種主體意識養成意義上的自我決定。
「80後」未曾碰觸的距離,解嚴 在談到本文的題旨前,筆者認為我們需要先將時空背景拉回1980年代,對於「80後」(註1)的藝術工作者而言,台灣歷史發展上的1987年,從戒嚴到解嚴的社會景況,事實上對於我們來說相當模糊不清。換言之,所謂的宵禁、報禁、髮禁、服儀限制或言論控管等,多數是未曾親身經歷的情況。就此看來,這段長達38年又56天的日子,我們僅能透過文獻檔案的嵌入,拓展對於過去台灣主體意識...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洪鈞元( 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