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臺灣民主前輩柯旗化先生,最近因兒子柯志明當選中研院院士再度被媒體關注。我的觀察認為,臺灣人對柯旗化的認識可以區分為解嚴前跟解嚴後,但是一般人卻很少知道柯旗化在臺灣文化上的貢獻。
解嚴前對柯旗化認識侷限在《新英文法》
談起柯旗化,大多數人直接想到《新英文法》,這本書英文文法書曾經是四、五年級生……等高中生學生時期的集體記憶。《新英文法》銷售超過50年來,再刷130多版,銷量超過200萬冊,是臺灣出版界的奇蹟。
在我還是高中生的年代,臺灣尚未解嚴,即使很多學生都讀過《新英文法》,卻不知這本書的作者柯旗化曾經入獄兩次,更不清楚柯旗化與臺灣文化上的關係。
柯旗化第一次入獄是因為1951年7月31日深夜,情治單位在柯旗化住處搜索,找到一本《唯物辯證法》,就認定柯旗化思想左傾,他被刑求審訊,移送臺北保安司令部保安處(東本願寺)關押。半年後,被裁定管訓,先送到新生訓導處(今日臺北內湖國小)監禁,後移至綠島服苦役及思想改造,整個過程沒有經過法院審判,一直至1953年4月6日才被釋放。
英文優異的柯旗化出獄後曾經擔任教職,也曾經轉任美軍顧問團翻譯官,結婚生子的柯旗化,他開辦第一英數補習班,及經營第一出版社,他在1960年出版《新英文法》後,隔年(1961年)遭受牽連,第二度被捕入獄,就此與親人長期分離。
第二次入獄,柯旗化是他遭到牽連,被冠上「預備叛亂」罪名,判12年徒刑,1973年10月刑滿時,政府卻又以感訓為由再把他監禁了3年,直到1976年6月才出獄。
解嚴後臺灣社會對柯旗化的關注
柯旗化的一生就有17年在牢獄之中,長期生活在白色恐怖陰霾下的柯旗化,出獄後仍投入民主運動與文化宣傳,但是特務不斷的監控、施壓也讓他精神仍受到很大的影響。
2002年柯旗化病逝,2004年高雄市政府在謝長廷市長任內,將柯旗化出獄後位於八德二路的故居與美麗島雜誌社,依照《文資法》審議,登錄為歷史建築。

柯旗化故居這棟建築,本身不具年代久遠的條件,建築外觀也難以用藝術價值評論,但是就歷史而言,反映著當時的時代歷史氛圍。
最近高雄中學校長莊福泰,在他的學長柯志明甫獲得中央研究院院士當下,於臉書分享柯志明小一寫給父親的信及柯旗化得知兒子考上雄中的回信,這些書信的內容,讓閱讀者觀看後為之動容,讓我們深深反思人權不容侵害,更讓我們知道不可重蹈覆轍。


柯旗化的第一出版社與臺灣文化
由於談論柯旗化的焦點大多在《新英文法》這本書,或是談論他白色恐怖的受難,使一般人很容易忽略柯旗化在文化上的貢獻。
我認為柯旗化繼承了日治時期讀書人對抗殖民統治的方式,他開設第一出版社就是最佳的例子,柯旗化的故居同時也是他的出版社。
過去蔣渭水成立「文化公司」,開設「文化書局」;謝雪紅創辦「國際書局」,都是為了利用知識來傳播,宣揚思想。柯旗化在自家開設第一出版社,出版一般出版社不敢出版的書,也是如此。
「第一出版社」,曾兼編列《臺灣文化圖書目錄》,經銷有關臺灣文化相關書籍,1986年第一出版社附設「臺灣文化雜誌社」,創辦《臺灣文化》季刊,更是宣揚臺灣文化的重要刊物。雖然《臺灣文化》季刊於第10期被查禁,但是這些文章讓閱讀者在心中種下本土文化的種子。
在滿是憎恨的地方,我們要播下愛心的種子;
──〈美麗島的春天〉《臺灣文化》季刊創刊號
在滿是創痛的地方,我們要播下寬恕的種子;
在滿是疑慮的地方,我們要播下信心的種子;
在滿是頹喪的地方,我們要播下希望的種子;
在滿是悲哀的地方,我們要播下喜樂的種子;
在滿是愚昧的地方,我們要播下智慧的種子;
在滿是黑暗的地方,我們要播下光明的種子。
一切痛苦的回憶,都將隨嚴冬而去;
用故鄉的泥土,把鴻溝填平;
讓臺灣文化的根,深入故鄉的土地;
讓民主的回聲,傳遍歡欣的山河;
從此人人自由,
從此人人平等, 從此是個和諧友愛的美麗島。

由《臺灣文化》季刊1-10期的內容分析,可以發現,封面大多採用臺灣風貌特色的圖案,有用早期的農具文物的風鼓車;有鹽田景觀;也有鄉土畫家何文杞、楊啟東、施並錫的繪畫。

《臺灣文化》季刊內容著墨於臺灣各項歷史研究,例如臺灣文化的發展、臺灣文學在日本、臺灣新文學運動、臺灣貿易史、臺灣新電影、二二八事件的探討、臺灣筆會的成立……,而《臺灣文化》季刊最大的特色是提出了有關臺語無形財文資保存,例如第3期封面裡,直接以「保衛臺語」為題,而有關臺語保存的文章有臺語聲調與變音、臺灣諺語賞析、臺語慣用詞彙編……。
1987年3月5日警備總部以混淆視聽、挑撥政府人民感情的理由,查禁《臺灣文化》季刊第四期,並且要求停刊。但是柯旗化以革新版的方式堅持復刊。改版後的《臺灣文化》季刊更加多元,例如邀請黃明川書寫「攝影視覺與臺灣現象」;介紹大稻埕山水亭;王育德先生研究臺灣話的貢獻;臺灣民間祭典的社會功能;近百年臺灣音樂之回顧;霧峰林家;林茂生與二二八;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臺灣小說與臺灣精神;陳文成追思……。不過仍然在1988年被查禁停刊。
另外柯旗化也著有小說《南國故鄉》、詩集《母親的悲願》與《鄉土的呼喚》到回憶錄《臺灣監獄島》等文學創作。
文化資產有分為有形跟無形,柯旗化故居是有形的建築,但是第一出版社的精神是無形的價值,柯旗化強調各種臺灣無形文化的價值可以說是文化保存的先驅。

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美術史、文化資產。思想受殷海光「是什麼,就說什麼」影響。搶救文資是主要日常,教書、寫文章是餬口。自認文章針砭時弊,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各地政府頭痛的文化恐怖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