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我重生了】藝術工作、創作焦慮與未來想像:藝術科系在學學生與藝術從業者問卷調查概覽

【我重生了】藝術工作、創作焦慮與未來想像:藝術科系在學學生與藝術從業者問卷調查概覽

【After Reincarnation】Art-Related Work, Creative Anxiety, Imagining the Future: An Overview of Surveys on Art Students and Art Practitioners

在針對在學學生的開放式問題20份回覆中,可見填答者對未來充滿探索與不確定感,主要集中在「職涯規劃」、「創作身分」與「產業結構」三大類。雖多數仍抱有對藝術工作的期待,但也透露出對收入、創作價值、自我定位及制度支持的焦慮與疑問,呈現出青年藝術人多重思考與實踐的動態狀態。

為回應本次專題企畫「我重生了,回到了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這一世我要____」,問卷設計以「職業之外的藝術?多重職涯想像」為題。共計回收問卷105份,有效問卷101份。填答者年齡層橫跨20至50歲不等,並且透過邏輯接題,區分在學學生與工作者兩者的問卷內容,有助於深入理解藝術科系畢業生在不同時期的職涯樣貌與思考脈絡。

本調查部分題項採用五點量表設計,數值範圍為1至5分,其中1分代表「完全不感興趣」或「完全不同意」,5分則為「非常感興趣」或「非常同意」。本文所引用之「加權平均數」,係根據每一選項的作答人數計算所得的平均值,用以呈現多數填答者的傾向程度。為使閱讀更為順暢,後文將直接標示各項平均數字,而不重複說明此統計方式。

性別、年齡與身分分布:問卷填答者的主體結構

填答者中,女性佔多數,71.2%,男性則為20.7%,另有6%的人選擇不透露性別,1%的人認同為多元性別。年齡方面,主要集中於26–29歲(33.6%)與30–39歲(28.7%),顯示多數人正處於職涯起步與建立階段;再來則是23–25歲則佔20.7%、18–22歲的佔比則是9.9%,而40歲(4.9%)以上與18歲以下(2%)比例相對較低。整體年齡分布以青年世代為主。

受訪者性別比例圓餅圖。(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受訪者年齡比例圓餅圖。(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而在填答者的身分上,42.8%為藝術科系畢業且目前從事藝術相關工作的填答者,是比例最高的一群,另有23.4%為在學研究生。值得注意的是,有17.3%的藝術科系畢業生目前未從事藝術相關工作,顯示部分人於畢業後選擇轉向其他職場領域。此外,仍在就讀大學的學生佔9.1%,「非藝術科系背景但投入藝術工作」的填答者則佔2%

受訪者身分比例圓餅圖。(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從理想到現實:學生面對創作與職涯的多重壓力

在目前仍就學的填答者當中,以美術與視覺藝術相關的創作背景為主,約佔71.9%,其中包含主修繪畫、水墨、膠彩、版畫、裝置與複合媒材創作者。其中有9.4%的學生來自新媒體藝術或數位藝術領域,顯示藝術教育在媒材技術上的拓展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生的主修方向橫跨多領域,故分類上略有重疊,可觀察到創作導向在學生群體中占主導地位。另有28.1%的受訪學生主修藝術史、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策展等理論與行政相關科系,反映學術路徑的多樣性與知識建構需求。

針對學生創作的五點量表中,未來有成為「藝術家」的期待加權平均數為:3.5。擔心無法創作出好的作品,加權平均數為:3.7。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與流量壓力會影響創作選擇,加權平均數為:3.3。憂慮未來無法持續創作,加權平均數為:3.6。擔心無法繼續創作而遭他人指責或產生內疚感,加權平均數為:2.6。焦慮未來若需兼顧創作將導致收入不穩定,加權平均數為:3.7。對於因所就讀科系導致收入不如預期的憂慮,加權平均數為:3.6。擔心未來不再從事藝術相關工作會感到遺憾,加權平均數為:3.5。認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可能削弱對創作的熱情,加權平均數為:4。對於當前創作的看法為偏向興趣而非職業,加權平均數為:3。表示已無繼續創作打算的填答者,加權平均數為:1.8。至於是否已有從事其他行業的打算,加權平均數為:2.5。

顯示多數學生對創作仍抱持期待,但普遍對未來能否持續創作感到焦慮,尤其擔心收入不穩、現實與理想落差過大。雖有部分人將創作視為興趣,真正放棄創作者比例仍偏低。

針對在學學生「創作壓力」五點量表調查之百分比堆疊橫條圖(單位:%)。(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從全職創作到斜槓職涯:藝術工作者的多元未來想像

在多選題「對工作期待」的回覆中,超過一半的填答者(53.1%)期望未來能成為全職藝術創作者或藝術家,顯示藝術實踐仍為多數人心中的核心目標。同時,也有50%的人選擇斜槓工作模式,反映出藝術工作者對多元職涯發展的高度彈性與接受度。期望從事藝術行政、策展或管理工作者佔46.8%,與成為自由工作者(46.8%)並列,顯示制度內外皆為可行的職涯選項。另有43.7%希望投身藝術教育與學術研究,40.6%則傾向藝術相關設計與創意職位。值得注意的是,僅25%表示希望從事非藝術領域但能支持創作的工作,而尚未有明確職涯想像者僅佔15.6%,顯示多數填答者對未來已有初步規劃。

填答者於「工作之餘是否從事其他藝術活動」之多選題回應百分比橫向長條圖(單位:%)。(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針對工作者「創作壓力」五點量表調查之百分比堆疊橫條圖(單位:%)。(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職場歸屬圖像:藝術工作者多流向調查

另一方面,在已經開始工作的填答者中,其工作內容可依職業性質與職場場域進行歸納與分類。其中以藝術行政與策展相關工作佔比最高,達27.1%,顯示藝術背景者大量投入畫廊、展覽與制度性藝文實務。其次為教育與研究領域,佔 16.7%,涵蓋學校教師、畫室老師與研究員等角色;博物館與文化機構相關職務則為8.3%,包括館員、展示設計與公共機構專案執行者。

在創作實踐方面,全職創作者佔6.3%,而以自由接案為主的藝術工作者佔 18.8%,反映出不少填答者選擇自營與彈性職涯模式。設計與視覺傳達工作者(如平面設計、展覽視覺與插畫等)佔10.4%,藝術文字與藝文內容策劃佔 4.2%。另有2.1%的填答者目前處於離職或待業階段。

而在「工作之餘是否仍參與藝術活動」的多選題中,多數填答者表示即使從事非藝術相關工作,仍持續保有與藝術的連結。具體而言,有51%的填答者表示仍持續從事非創作的藝術活動(如策展、參與展演、藝術行政等),40.4%的填答者表示仍持續進行創作。此外,有8.5%的人為全職創作者,而12.7%表示目前無從事任何藝術活動。即便進入職場,多數藝術背景者仍透過多樣形式與工作藝術保持連結。

而在以工作者在創作與工作上,經濟與時間壓力感受所設計的五點量表中,擔心無法創作出好的作品的加權平均數為:4。社群媒體的演算法與流量壓力對創作選擇的影響,加權平均數為:2.9。對未來無法持續創作的憂慮,加權平均數為:3.7。擔心無法繼續創作而遭到他人指責或產生內疚感,加權平均數為:2.5。對於未來若需兼顧創作而導致收入不穩定的焦慮,加權平均數為:3.8。認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可能削弱創作熱情者,加權平均數為:3.7。

相較於在學學生,工作者在面對創作品質與收入穩定的壓力上感受更為強烈,對「無法創作出好作品」與「收入不穩」的焦慮平均數分別為4與3.8,略高於學生的3.7。學生較受社群演算法影響(3.3),而工作者對此敏感度較低(2.9),顯示學生更在意外部評價。比較來說,工作者面對的是更實際的經濟現實,學生則更多來自未來想像與身分認同的焦慮。

針對「工作之餘從事的非創作藝術相關工作」的多選題,填答者的回應顯示,最多人投入展覽策畫與企劃(36%)與佈展協力(36%),反映出藝術背景者常在展覽現場發揮專業。平面設計與排版(34%)、教育活動(34%)亦為常見工作形式,顯示視覺傳達與藝術教學在非創作實務中的重要角色。此外,也有26% 從事插畫設計、22% 參與藝術評論、報導與文字書寫。影音剪輯與聲音製作則相對較少,分別為8%與4%,顯示此類媒介應用仍屬少數。整體來看,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之外,多以展覽、教育與設計等形式維持與藝術場域的連結。

填答者在工作之餘從事之非創作藝術相關工作類型:多選回應百分比橫向長條圖(單位:%)。(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藝術工作者的職涯傾向雷達圖:展覽相關工作最受青睞,創作收入仍抱期待

在工作偏好與接案傾向方面,填答者對展覽相關工作(如企劃、協力)表現出較高興趣,加權平均數為3.7。對展覽評論與展覽視覺設計工作的興趣,平均數皆為3.2。對藝術教育工作(如教學、工作坊)感到興趣的平均數為3.4,略高於其他非創作實務類型。相比之下,對剪輯、影視相關工作(2.8)及藝術聲響相關工作(2.7)的興趣相對較低,介於不同意至普通之間。此外,對於「是否希望以藝術創作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填答者加權平均數為3.7,顯示多數人傾向認同此目標,但仍帶有現實考量的保留。

工作偏好與接案傾向之五點量表調查結果,以百分比雷達圖呈現。(問卷設計、整理│李京樺 圖表製作│SurveyCake)

藝術人生的分岔路:對未來的焦慮、期望與策略

最後,在針對在學學生的開放式問題20份回覆中,可見填答者對未來充滿探索與不確定感,主要集中在「職涯規劃」、「創作身分」與「產業結構」三大類。雖多數仍抱有對藝術工作的期待,但也透露出對收入、創作價值、自我定位及制度支持的焦慮與疑問,呈現出青年藝術人多重思考與實踐的動態狀態。

而工作者回應本題共收到59位填答者回應「若是能『重生』到大學畢業的那一年,你會希望自己做什麼,好讓現在的自己不後悔?」,多數人並不強調「後悔」,而是希望更早培養實務經驗,如實習、接案、跨領域學習與外語能力,也提到應勇於經營個人品牌或自媒體。部分人傾向探索其他職涯可能,或更清楚區分創作與職業的界線;也有人希望更認識自己、少點焦慮,或選擇不走藝術這條路。整體而言,這些聲音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後設反思,既非單一的成功路徑,也不執著於「正確答案」,而是提醒現在的自己,要持續調整節奏,擴展可能,累積生活經驗與職涯彈性。


本文原刊載於典藏《今藝術&投資》2025年7月號394期

李京樺(Jing-Hua, Lee)( 70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1)
  • 作為因現實考量把藝術當興趣的畢業生,我想問受訪者:如果可以重來,你還會花幾年讀藝術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