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廣毅
403震後花蓮文化「聚象」:太魯閣族古典知識系統GAYA的韌性
「聚象:48x48的GAYA宇宙」原意是為了整理與建構太魯閣族的Gaya知識系統,並廣邀各族群的人來參與,創造Gaya在...
資本社會的代幣模型如何走向「公益」:FAB DAO《百岳計畫》的未來社會行動
當加密貨幣面臨巨大熊市的嚴冬考驗,其實反而有一股力量更聚焦探討NFT或加密貨幣世界中基於某些善意的出發點,所創造出的多元...
【高森信男專欄】未知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雄辯術:第23屆米蘭三年展側記
在過去印象中,米蘭三年展似乎象徵著設計領域的某種標竿和風向雞。而三年展中的國際參與項目,也成為各國競相展示其軟實力的角力...
國境之門的文化科技力:「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創造科研與藝術對話的產業平臺
「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自2017年起舉辦,結合國際化、在地化、校園深耕及產業結合等多重目標,呼應桃園市政府企圖打造文...
地球爆炸前是否要帶走一隻貓?顧廣毅 X 關貫之,酷兒(動詞)白蟻的硬科幻實境
顧廣毅後來理解,白蟻的性別狀態根本不是需要被顛覆的狀態,需要被翻轉的,反而是白蟻在人類社會的被污名需要反轉,這也是最終於...
科學感性的臨場:「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未來議題的彼此拓延
近幾年,台灣當代藝術領域開始有許多跨學科的藝術展呈出現,經常需要的不單只是視覺藝術領域的專業,而是必須和跨學科的專業工作...
危機時代「生」的複層解讀: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大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邀集蔡宏賢、鄭慧華共同策展,探詢人類未來
為回應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未來局勢,忠泰美術館推出五週年大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試圖在危機時代以「生命」、...
探索塵埃裡的聲景,林彥君獲「2021臺北美術獎」首獎;吳梓安、汪紹綱、區秀詒、黃萱、羅懿君優選
林彥君以作品《氛塵:沉積於塵埃裡的聲景》榮獲「2021臺北美術獎」首獎;5組優選獎得主包括吳梓安、汪紹綱、區秀詒、黃萱、...
從歐盟Studiotopia「藝術與科學」跨領域計畫,談藝術家與科學家的媒合
科學研究雖然象徵理性與客觀,但是往往很多時候會因為歷史文化跟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產生出文化差異性。而當藝術家與不同區域的科...
虛擬真實化,真實虛擬化:專訪「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線上計畫策展人邱誌勇
線上平台的延伸版本除了作為因疫情延至明年的實體展演的前導,更結合數位網路科技與生物藝術所共創的雙重「虛實整合」,於「真實...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