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危機時代「生」的複層解讀: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大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邀集蔡宏賢、鄭慧華共同策展,探詢人類未來

危機時代「生」的複層解讀: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大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邀集蔡宏賢、鄭慧華共同策展,探詢人類未來

Complex Decoding of “Life” in the Crisis Era: Jut Art Museum’s 5th Anniversary Exhibition “LIVES: Life, Survival, Living” Co-curated by Escher Tsai and Amy Cheng and Explores the Future of Mankind

為回應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未來局勢,忠泰美術館推出五週年大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試圖在危機時代以「生命」、「生存」與「生活」三大主題試圖重新省思與探問最根本卻也最基進的人類議題。展覽由蔡宏賢與鄭慧華擔任共同策展人,李明璁、洪廣冀及鄭陸霖擔任策展顧問,以跨領域、跨學科的討論,匯聚多組來自國內外之藝術家共同參與

自2020年肺炎疫情橫掃全世界至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讓全球陷入了超越2008年雷曼兄弟金融風暴的危機,新興科技不斷問世,基因工程、人工生命是否將成為人類生存的解方?為回應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未來局勢,忠泰美術館推出五週年大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簡稱「生生LIVES」)試圖在危機時代以「生命」、「生存」與「生活」三大主題試圖重新省思與探問最根本卻也最基進的人類議題。

展覽由蔡宏賢與鄭慧華擔任共同策展人,李明璁、洪廣冀及鄭陸霖擔任策展顧問,以跨領域、跨學科的討論,匯聚多組來自國內外之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聲音、影像、館內與戶外裝置等作品型態,探問各種生命形式的可能性、生存哲學及倫理、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型態。展覽將於3月19日隆重開展。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覽「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策展人蔡宏賢(左)、鄭慧華。(忠泰美術館提供)

「未來,我們將如何活著?」館方聯手跨領域專家,兩年的研究與策畫

關於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覽主題與架構設定,源於2019年底,人類發現新冠病毒,隔年3月,WHO正式宣布新冠病毒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團隊察覺世界至此也產生了顛覆性的轉變,便是將展覽主題定調於這個動盪不定的時局之中。歷時兩年,美術館內部團隊持續定期的研究會議,共同摸索與凝聚出議題定為名詞「生/LIFE」與動詞「生/LIVE」的結合──「生生LIVES」──聚焦於「生」的複層解讀之後,邀請蔡宏賢與鄭慧華擔任本展共同策展人,並與策展顧問,聯手多位跨領域專家,企圖以跨領域的對話與思考,探討人類如何科技與人文交織的當代,面對未來。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覽「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策展顧問,左起為:李明璁、洪廣冀及鄭陸霖。(©李明璁、洪廣冀、陳敏佳)

「生生LIVES」以「未來」為展覽主軸,涵蓋「生物藝術」、「人工生命」、「基因工程」、「科技倫理」、「人與環境」、「跨物種與性別階級」等多元議題探索,邀集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包含:Charlotte Jarvis、dividual inc.、Ed Atkins、Lynn Hershman Leeson、Nicholas Bussmann、Peter Sasowsky、SUPERFLEX、何采柔、張欣、鄭波、魏廷宇、顧廣毅,來自德國、加拿大、美國、英國、中國、丹麥、臺灣等共12組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聲音、影像、裝置等作品型態,探問各種生命形式的可能性、生存哲學及倫理、科技發展與社會生活型態。本次展出作品皆涵蓋「生」的多重意涵與多重角度,以跨領域,跨學科的方式,從策展過程到每件作品之間,皆蘊含複雜且豐富的對話關係。

面對危機時代,藝術家的提問、解構與重組

疫情爆發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模式,進而產生了「社交距離」一詞,何采柔作品《搖欄 IV》以「搖籃」和「圍欄」二者疊義之意象包圍忠泰美術館,讓觀者反思自身所在,特別是面對疫情危機中人與人的「接觸/隔離」、社會的「開放/封閉」以及「連結/疏離」的新定義。而另一件位於忠泰企業一樓大廳的全新現地創作《Heads Down》,則是將日常劃分排隊秩序所見的「紅龍」予以解構/倒置,通過遊戲互動,觀者以自身的行動對這被曖昧化了的關係展開新的協商。何采柔的作品看似區隔了兩端,但由於它的互動、可親性,又模糊了界限,重新探測彼此的距離,也讓人重新看見生活中種種「關係」的形成。

何采柔,《搖欄 IV》,不鏽鋼烤漆 ,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忠泰美術館提供)
何采柔,《Heads Down》,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展出地點:忠泰企業大樓,開放時間:平日10:00-17:00 逢國定假日及例假日不開放。(忠泰美術館提供)

從美術館一樓大廳延伸到鄰近的瑠公圳公園中,呈現藝術家張欣全新的聲景創作《一千七百步》。此作品名的數字擷取自藝術家田野調查時公園中人們的談話所產生的靈感。透過觀眾手上的行動裝置呈現的GPS 定位方向引導,將我們重新置入臺北城市的記憶、歷史與景貌中,重新體驗美術館周遭的「日常」景況與疫情的「非常」狀態中。張欣描述這是一場以聲音來引導的實驗性漫步計畫,她期望通過聲音來引發觀眾對環境生態的重新閱讀並與之對話。

張欣,《一千七百步》,聲音地圖程式、中藥材、公園植物,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忠泰美術館提供)

地球上不只是「人類」,解碼「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聯合創辦的大腦晶片與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從創立到研究至今,挑戰了人類生存形式的生命形式。在本次展覽中也將重新探討「生命」的形式,1970年,英國數學家約翰.何頓.康威(John Horton Conway)發明「生命遊戲」(Game of Life),試圖以運算探索生命可能性。2022年,臺灣藝術家魏廷宇的全新互動裝置作品《生命遊戲》依照康威「生命遊戲」的演算規則產生動態和電子聲響,也是觀眾可以輕觸的木製單元格,創造更多層次的感官和資訊維度。初始的單元設定成為結合數位美學的樂譜,隨著時間推移產生無數的連續圖案和聲響軌跡,我們的宏觀世界成了一場可被微觀的生命遊戲。

魏廷宇,《生命遊戲》,木頭、氣動機件、電子零件、雙聲道喇叭、電腦,65x65x40cm,2022。(忠泰美術館提供)

基因除了是生命的組構密碼外,更成為擴增的文明訊息載體,美國導演彼得.薩索斯基(Peter Sasowsky)紀錄片作品《天堂+地球+喬.戴維斯》,記載了被譽為「生物藝術之父」的怪才――喬.戴維斯(Joe Davis)的科學與藝術的生命探索歷程,他將一首詩歌、陰道收縮的聲音等,合成至基因分子中,傳至外太空,成為人類生命與外星生命溝通的橋樑,透過科學、藝術等複合的方式,轉譯、存儲、傳遞出生命的形式與意義。

彼得.薩索斯基(Peter Sasowsky),《天堂+地球+喬.戴維斯》(Heaven + Earth + Joe Davis)
,紀錄片,1:27’40,2014。(忠泰美術館提供)

在隔離與國境封閉的時代,德國作曲家暨藝術家尼古拉斯.布斯曼(Nicholas Bussmann)相信來自人們身體感官與直覺的真實感受,本次展出的全新現地創作《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 The Oral Archive of the Future Dead),創造了一個懸浮於展場中間如有機物般、隱約透光並發出呼吸聲的裝置,這些代表生命的「頻率」與「能量」能在靜謐的氛圍中與你我產生共鳴,並轉化為一場與個人內在的對話。

尼古拉斯.布斯曼(Nicholas Bussmann)《未來逝者的口述檔案》( The Oral Archive of the Future Dead),聲音裝置,直徑140 cm,2022。(忠泰美術館提供)

琳恩・赫什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無限引擎》(The Infinity Engine)作品呈現出器官、四肢、皮膚科被製造、儲存的想像,當人類壽命可以被延長到130年時,社會將會有何改變?種種的故事揭露人類進化在生理面、精神面、哲學面的複雜可能,和可程式化DNA這個新發現。

琳恩・赫什曼・李森(Lynn Hershman Leeson)《無限引擎》(The Infinity Engine),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4。(忠泰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顧廣毅《酷兒白蟻計畫》奠基在白蟻生物學的知識基礎上,從非人類中心視角去重新省視白蟻作為「害蟲」的污名化。此外,這個計畫也嘗試思考如何重新詮釋由生殖與性別決定階級的白蟻社會,並研究出非人生物在性別與勞動階級的新想像,試圖推想一個由人與非人生物共同形成的「酷兒生態系」(queer ecosystem)之可能性。

顧廣毅,《酷兒白蟻計畫》,複合媒材,尺寸依場地而定,2022。(忠泰美術館提供)

2022年年初,火山爆發覆滅一座島嶼的新聞登上全球新聞焦點,這便是位於南太平洋上的洪加東加島(Hunga Tonga)。丹麥的藝術團體SUPERFLEX曾於2018年前往該島,拍攝電影作品《洪加東加島》,SUPERFLEX以幽默的想像力,通過虛構的人形生物,從海底浮出地表為故事主軸,挑戰人們所認知的時間、空間和物種觀念。此外,其攝影作品〈每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照片中荒蕪而素樸的景象,看似是一個尚未有人為力量介入的世界,但那其實只是洪加東加島上所收集來的一粒沙子的放大圖。

丹麥的藝術團體SUPERFLEX《每個終點都是一個新的起點》,攝影,共3件,每件60x72cm,2020。(忠泰美術館提供)

從人類、地球探看「生命」的可能性,中國藝術家鄭波的作品《寫生》系列關注延伸至探討跨物種之間的平等倫理,並以此探索萬物共存之道。新冠疫情肆虐期間,鄭波每天走入居住環境周遭的山野裡,以近似「觀修」和傳統臨摹為方法與自然相處,完成了366張24個節氣的《寫生》系列。本次展覽中,觀者能自在地於榻榻米展間裡,親近這些樹木與野草的素描,並直接望見美術館窗外周遭的綠意與環境。

鄭波《寫生》,紙本素描,共366幅,每幅21×29.7cm,2020-2021。(© Zheng Bo &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展「生生LIVES:生命、生存、生活」

展期|2022.03.19-07.31
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及周邊公園戶外區域

ARTouch編輯部( 170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