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京都藝術旅館直擊──當京都,作為藝術與居住相遇之所

京都藝術旅館直擊──當京都,作為藝術與居住相遇之所

Checking Out Kyoto Art Hotels: Kyoto, Where Art Meets Accommodation

晃眼間,京都藝術融入住宿的脈絡已近40年,從極為競爭的文化觀光中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脈絡。京都在日本藝術旅宿的崛起,並非偶然。僅僅回顧馥郁的千年歷史,百年前近代日本畫壇裡堅守傳統與融合西洋的分流,至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京都精華大學、嵯峨美術大學……的教育投入,便可知一切有機可循。

京都,作為日本千年古都,歷史文化一向為四海之人所愛;然而以守護文化為傲的同時,當地人也不斷地叩問自己,如何不讓歷史束縛自我,又可以走向怎樣的將來。藝術與設計,也就成為這份課題的重要一環,不僅以二條城為首的世界遺產相繼開放部分空間為策展所用,打造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在亞洲轟動一時的最大規模個展「SOLARIS (太陽)」,年年舉行的「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更是將當代攝影與陳舊場域完美結合。

儘管如此,倘若只是侷限在展演活動,則仍限縮在非日常體驗的範圍,藝術的界線遂於近年向外延展至衣、食、住的領域。晃眼間,京都藝術融入住宿的脈絡已近40年,從極為競爭的文化觀光中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脈絡。藝術旅宿便不再只是一時性作品購入、展示、買賣的場域,更如培養皿般開創出24小時不間斷創作、駐村、生活的可能,甚至是將住宿費用直接分潤予藝術家的永續合作,值得一探究竟。

延伸閱讀|何以撫平滿目瘡痍?德國當代藝術巨匠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亞洲最大規模個展,在京都二條城的陰翳與輝煌

Node Hotel比利時藝術家Johan Van Mullen作品放置於一樓櫃檯。(攝影/鄭禹彤)

當藝術作為歷史場域的新生靈魂──Hotel Anteroom Kyoto

若說到京都藝術旅宿的先驅,則不可不提到Hotel Anteroom Kyoto。坐落在京都車站南側的九條地區,過去因發展友禪染織業使得大量在日朝鮮移民居住,也因此從喧鬧中遺世獨立、古樸而靜。然而,隨少子化社會發展,這裡對升學教育業者來說卻是燙手山芋,使得他們在2011年,轉而尋求公共空間及商業空間營運設計公司UDS(Urban Design System)的協助,探索空間活化的可能性。近年來同時將日本傳統工藝推廣至國際,亦經營無印良品飯店銀座、無印良品飯店北京、溫泉旅館緣由新宿的UDS會長梶原文生,遂在這個原本毫無飯店坐落的九條地區,看見了飯店與咖啡廳產業蓬勃的未來,開業23年來房間宿漸擴2倍、128間房間,無不顯示其成績斐然。

Hotel Anteroom Kyoto,名和晃平作品。(攝影/鄭禹彤)

梶原會長雖作為建築系出身也有著大刀闊斧打造新建築的起心動念,但一來希望能與社區景觀融合、也顧及永續經營,而以「正因陳舊所以有趣」為宗旨,最終決定不動四平八穩的水泥建築、曾一字排開的鞋櫃搖身一變成文創商店的展示格,達成舊體活化。

Hotel Anteroom Kyoto 公共餐廳。(攝影/鄭禹彤)

入口處作為飯店精神象徵的是名和晃平立體作品《Swell-Deer》,靈肉之鹿膨脹成泡狀保麗龍皮膜迎接著下榻者,表現當今社會物質的曖昧變化,也亦如這個場域的新陳代謝。這間飯店開業的第3年後,因為名和晃平的營運企劃使一切產生關鍵性變化,不僅定調一樓Gallery 9.5的每檔具實驗性質的展覽,更總籌「概念房間」邀請如蜷川實花、YANOBEKENJI、金氏徹平、宮永愛子……進行全權空間結構、牆面創作、光線調和、獨家選品上的設定,使住宿昇華成此地限定的體驗,24年過去經典依舊。積極與京都在地藝術家緊密合作之餘,百間房間與廊道布滿國內外新銳、中堅藝術家的作品,大小各異也全數皆可購買,這樣的營運手法也被名和晃平命名為「365日的藝術博覽會」。

隨時留意住客與作品互動關係的現場營運團隊,與新創專業藝術團隊的合作無間是營運日趨成熟的關鍵,不滿足於藝文愛好者的駐足,比一般飯店更加用心的早午餐設計,舉辦社區型講座論壇,成為日本最大獨立遊戲祭典「art bit–Contemporary Art & Indie Game Culture」的線下會場,更使公共空間活化成社區居民也頻繁使用的場域。經營者以飯店,作為承載人們生活片段的地方」出發,不斷以藝術元素為人們與社區、人們與家庭的關係做出嶄新的生活提案,令人不禁讚嘆,原來藝術在旅宿業者的轉譯之下,竟對社會可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力。

Hotel Anteroom Kyoto。(攝影/鄭禹彤)

當藝術旅宿提供藝術家經濟模式的全新可能──BnA Alter Museum與Kagan Hotel

如果說到日本當代藝術旅店,那麼2019年成立的BnA Alter Museum絕對是不可不提的經典之一。不僅將房間即作品的概念發會到淋漓盡致,每筆住宿費用直接分潤予藝術家的商業模式,更創造藝術支援的永續性。雖距離京都最熱鬧的河源町地帶僅徒步6分鐘,無意識經過的話,卻絕對會錯過內部的無限驚奇。

31間房間委由31位藝術家各全自創作, 如: Rhizomatiks·真鍋大度、中野裕介×Paramodel、梅田哲也、EY∃等,這一次完全沒有任何房間僅止於平面的掛放優雅,也顛倒了過往將建立旅店最後剩餘的資金購入藝術之先後順序;房間即作品的概念使得你我得沉浸體感何謂藝術家的小宇宙,創作尺幅時而跨越陽台與逃生梯,為達此念甚至還得經歷消防局與政府的溝通許可。為使31間藝術房間藍圖落實,甚至還請來9位藝術總監、委託5家建築與室內裝潢公司實踐工程,使得BnA,意即Bed and Art的遂行,更顯一切得來不易。平板調控著照明不同色溫的照明與亮暗,沉浸於作品的同時,也可藉由極為詳細的文字紀錄與語音導覽,悉聽創作理念與布展時的甘苦談。

BnA Alter Museum 作品房間名:NEXTEFX  藝術家名:Koutaro Ooyama (#BCTION, DOPPEL)。(攝影/鄭禹彤)

此等高規格的住宿美術館,為創業12年之藝術旅宿業者BnA株式會社迄今最大的案子,試行錯誤的一切艱辛甚至要到疫情過後的重啟國門才轉虧為盈,時常3年以上,其餘藝術旅宿領域橫跨高圓寺、日本橋、池袋,其中日本橋BnA WALL的玄關更擺放一大公共展牆,並無時無刻不進行現地製作,每件作品隨藝術家的更迭接棒而覆蓋創新,則日式的一期一會在這裡有了全新的體現。

BnA Alter Museum ASITA 作品名稱:ROOM REM sleep garden of Mr. X 藝術家名:Sai。(攝影/鄭禹彤)

不僅每件作品房間實驗性質強,光這間公司成立本身就是件不可思議的故事。社長田澤悠過去在美國賓州大學留學時,總藉由沙發客軟體Couchsurfing中找到免費的住宿,也因此自己也成為招待沙發客的一員;另外,他也喜歡參與在沙漠中無人主籌,交由音樂家與藝術家自辦的藝術節Burning Man,這2項活動使從幼稚園為了做機器人而在大學讀上電機系的田澤悠,對人際交流與手做事物產生更多驚奇與啟發,也為後續創立BnA株式會社奠下基盤。雖然在預算與條件考量下,第一間藝術旅宿BnA GALLERY Ikebukuro設點在前身在詐騙公司的辦公室,卻仍克服障礙地活得海外住宿網站的矚目,甚至獲得法國Elle Décor評選為「東京最好飯店10」。由此可知嶄新想法與精艷地落實構成了國內外成功的可能,而直接將利益均分予藝術家的策略更值得商業混和藝術時的合作借鏡。

BnA Alter Museum。(攝影/鄭禹彤)

另一個藝術旅宿介入藝術經濟的案例,即是位於中央批發市場附近的Kagan Hotel(河岸旅館)。同樣於2019年成立,前身為企業員工宿舍,以部分旅店、部分藝術駐村的方式,甚至直接將部分格局設置成提供給多名藝術大學學生可同時進行團體研習的場域,讓人可以看見藝術家夙夜匪懈創作的一面。最近甚至推出,入住時先至展牆選取藝術,自行掛上房間的活動,甚至會依據所選的作品,搭配相應床單的色彩計劃,可謂另類美育活動。雖然須因應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行銷策略,意志堅強的推廣動機,源於旅宿業者母親身為創作者自縊的故事,使他不斷思考避免、扶植藝術的可能。

當藝術成為下榻者的治癒養分──Node Hotel與Ace Hotel Kyoto

無獨有偶,Node Hotel與BnA Alter Museum不僅在同年落點於繁華熱鬧的四條,在目標群眾指向海外人士的同時,也透過活動與一樓公共空間,渴望促進社區連結,以創造出足以成為未來資產的飯店——貫徹Node,即資訊交換節點、再創人際關係,的宗旨。沒有建築的歷史故事,也沒有絢爛繽紛的作品空間,且業主原先也想委託建造商業飯店,然而在與長期活躍於紐約的藝術、家具專業買手的合作下,從觀畫者而非藝術家角度出發,以灰色調營造經典而沉默,宛如進入藏家之家。

Node Hotel 入住瑞典籍攝影師jorgen axelvall之房間 (攝影/鄭禹彤)

一年兩度更換以藝術 設計 時尚 音樂為主題的公共空間則有Gerhard Richter、Kiki Smith、Barry McGee、Bernard Frize、杉本博司、五木田智央、井田幸昌、大竹伸朗…….等的作品等待大家;甚至在KYOTOGRAPHIE(京都國際攝影節)期間,同時展出荒木經惟、細江英公、任航、Jörgen Axelvall…….的經營者自家收藏。

Node Hotel將荒木經惟『古希之寫真』放於一樓公共空間。(攝影/鄭禹彤)
Ace Hotel Kyoto位於玄關的藝術家駐村展示空間。(攝影/鄭禹彤)

在日本旅宿業者進行海外藝術家收藏展示的同時,來自國外的質感設計旅店品牌也在京都戰場躍躍欲試,作為「和洋融合」的典範則不得不提到Ace Hotel Kyoto。前身為京都中央電話局的新風館,2020年由隈研吾操刀舊屋翻新,室內設計則由來自洛杉磯的 Commune Design 團隊操刀,使空氣流淌美式活潑之餘卻不失莊重敦厚。24小時燈火通明的玄關邀請當地年輕人選擇在此深夜交流或辦公,扣合著旅店經營者對於京都社群的重視。

Ace Hotel Kyoto柚木沙彌太郎作品。(攝影/鄭禹彤)

1960年代靈魂歌手Bettye Swann在此歌聲飄搖,灑落在曾入住參與Artist‑in‑Residence的藝術家作品上,再經東京畫廊的精心策展,藝文便與生活融合地如此自然,至今參加過此案的藝術家包括: Daniel David Freeman、Emma Kohlmann、Shiori Ikeno、ancco……等。除了新銳藝術家的扶植外,最精采的莫過於——動能活潑地字體與視覺設計則來自年逾百歲的日本國寶級染色大師柚木沙彌郎(Samiro Yunoki, )。承繼民藝精神,被譽為「活的傳承者」。Ace Hotel Kyoto 以其獨特的染色美學與手感藝術,交織品牌的「East Meets West」理念,讓文化底蘊與當代設計在空間中優雅相融,映照出品牌對在地的敬意與深思,貫穿在房間與公設之中。藉由這裡的住宿體驗,你我可以意識到住宿、飲食、音樂、藝術、設計實則相距並不甚遠;且唯有相互融合,才可深化體驗。

Ace Hotel Kyoto公共空間。(攝影/鄭禹彤)

為何京都?見證藝術旅宿的發祥與遍地開花

京都場,二樓為和式臥房具日本畫屏風。(攝影/鄭禹彤)

京都在日本藝術旅宿的崛起,並非偶然。僅僅回顧馥郁的千年歷史,百年前近代日本畫壇裡堅守傳統與融合西洋的分流,至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京都精華大學、嵯峨美術大學……的教育投入,便可知一切有機可循。加諸觀光旅宿的切角,體驗完觀光公害的切身之痛後,質大於量的觀光經營品質愈趨大宗,將睡一晚擴及至印象深刻的體驗型消費,使藝術旅宿旅宿的經營與投注勢在必然。縱使政策面上,無法見到顯著的推廣扶植,整年度高潮迭起的藝文展演、Arts Aid KYOTO個人與企業可進行提案,只要是七成回饋予藝術家、三成回饋予京都社會者皆可提案的補助金制度,也間接地促成藝術、經濟、觀光、創生的有機循環。

京都場,一樓為百年舊屋翻新之展示空間。(攝影/鄭禹彤)

縱使這些案例在生活美學的主導下,在最繁華的鴨川與四條蔚然成風。稀釋了美術館故有的理論脈絡奠基,高價入住之餘是否即能徹底反芻藝術家的所思所想也仍待商榷,然而在旅宿業者更投入更多資金於藝術的同時,放諸國內外的藝術教育效果,整體國譽美育的形象,與城市即為一座美術館的塑形仍是不容小覷。

龍安寺附近的書原美術館。(攝影/鄭禹彤)

除了以上較具規模的「旅宿融入藝術」的案例外,微型案例也以不同形式在京都遍地開花。如:鄰近二條成的「京都場」,即是由過去曾擔任日本美術館館員共同創立之藝術包棟民宿。將此450年的日式染織廠町屋搖身一變成當代藝術展演之地。二樓的和式榻榻米房更有來自新銳藝術家木村了子的日本畫壁畫,間接反思日本那層曾經與工藝與屏風畫極度融入生活的時代。

隨著京都日式町屋處置政策上的改變,臺灣人也開始致力於將日式町屋改造成藝文與住宿之複合設施,近龍安寺的書原美術館,以及位處東山區的襲園美術館即為此例,而未來臺日當代藝術家在京都藝術旅宿的火花迸發,也令人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2025關西文化尋寶圖──博物館外的國寶名勝:京都篇

鄭禹彤( 31篇 )

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曾實習於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現活躍於日台近現代藝術專文撰寫、旅遊導覽、翻譯經紀。用眼、耳、鼻、舌、身、意感知藝術的血肉笑淚,蛻變成字、普及於世。 合作邀約:chengyutungart@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