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資本社會的代幣模型如何走向「公益」:FAB DAO《百岳計畫》的未來社會行動

資本社會的代幣模型如何走向「公益」:FAB DAO《百岳計畫》的未來社會行動

How to Drive Tokenomics towards Philanthropy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FAB DAO’s “Project %” and Its Future Social Action

當加密貨幣面臨巨大熊市的嚴冬考驗,其實反而有一股力量更聚焦探討NFT或加密貨幣世界中基於某些善意的出發點,所創造出的多元性。當創造越大的多元性,同時也會讓某個領域更具有永續性與韌性,無論是NFT的藝術專案,或是開源的技術開發專案,都期待這項技術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並不是僅有資本導向,而是如何利用這項技術,能夠對於真實世界產生多大的影響。

由林茲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所主辦的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一直為科技、電子藝術領域,公信力與影響力最高的平台之一。台灣今年延續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的合作,多組台灣創作團隊受邀參展。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也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合辦台灣專場展演,內容由林茲電子藝術中心策劃,邀請具國際視野且有拓展潛力的台灣作品進行專場展演。

林茲電子藝術節宣傳圖。(文策院提供,©Ars Electronica Center

今年專場展演的作品之一為《百岳計畫》,由台灣公益NFT自治組織Formosa Art Bank DAO(FAB DAO)所發起,而FAB DAO核心貢獻者黃豆泥也特別接受本站專訪,分享《百岳計畫》作品內容,此專案回應全球對於NFT公益生態系的實質提案,以及暢談林茲電子藝術節的現場與觀察。

今年專場展演的作品之一為《百岳計畫》,由台灣公益NFT自治組織Formosa Art Bank DAO(FAB DAO)所發起,圖為《百岳計畫》主視覺(文策院提供,©FAB DAO)

從Web2到Web3

NFT(Non-fungible token)又稱為非同質化代幣,簡單來說即是一個新型態的使用工具,是中性的詞彙。而目前許多組織開始布局其機構Web3的策略,但「何謂Web3?」黃豆泥認為要理解Web3的概念,還是需了解其前身Web2和Web1的基礎概念。

簡易來說台灣Web1大約是2000年初,網際網路世界讓人們可以自主創新一些網頁,可以傳播自己的價值主張,也可以做一些商業服務,讓更多人瀏覽與使用,當時藝術圈重要的網頁藝術代表,是鄭淑麗《海盜王國》(Kingdom of Piracy,2002-2006)。Web2時代即是臉書、Google等全球性大社群平台壟斷的時代,使用者只要登入,輸入帳號密碼後就可以和其他使用者做雙向互動。Web3則是強調為「數位資產」的時代,將數位資產的概念放進網際網路發展的架構脈絡,而重點又是「加密貨幣」跟「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區塊鏈技術弱化了網頁的強勢主導地位,讓更多文本、有價值的內容可以被去中心化儲存,而這些內容有的稀缺性、保值意義,也轉化為可以以虛擬貨幣進行價值交換的可能。

如同遊戲電玩的設計,無論線上遊戲或手遊,玩家會課金買遊戲裝備,這其實就是數位資產最容易理解的概念,這些裝備其實就是數位資產的一種,雖然裝備僅在虛擬世界存在使用,但透過虛擬貨幣與區塊鏈技術,讓數位資產或虛擬物品成為「可交換」的,或是可互相操作的物質。當可交換的條件出現,區塊鏈的「市場」便出現,也造就從2021年至2022年NFT藝術能見度被大幅拉抬的背後成因。

延伸閱讀|再一次凝視瑪莉娜,誰是英雄:行為藝術與 NFT

熊市下藝術機構的Web3策略

2021年秋季是國際間明確看著NFT藝術起飛的時刻,到了2022年的秋季,這短短的一年時間,NFT藝術相關的產業卻有了劇烈的變化,如面臨NFT藝術熊市的來臨,但也有許多藝術機構與組織仍非常堅定持續推進其Web3的策略。

包括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ies)定期出版與NFT相關的出版品與研究調查,國際藍籌畫廊行列中的佩斯畫廊(Pace Gallery),一直是對Web3領域積極前進的藝術機構,畫廊旗下的NFT平台Pace Verso持續與新藝術家合作。佳士得(Christie’s)近期也積極開通其全新NFT購買系統「Christie’s 3.0」,買方可以直接將電子錢包內的以太坊(Ethereum)轉帳給拍賣行,且所有交易記錄都會被記載在區塊鏈上。而目前全球最指標的藝博會品牌——藝術巴塞爾(Art Basel),也在瑞士、邁阿密、香港展會都有NFT藝術相關的專區主題展示。

而台灣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也從去年到今年都有NFT的區塊展示。美術館方面包括北師美術館的《Kng》NFT、台北當代館「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幻我;它境」所使用的NFT門票等。目前無論國際與台灣本地的藝術機構,並沒有因為NFT熊市的來臨而停滯對於Web3的持續探詢。

延伸閱讀|疫後大進擊,佩斯畫廊總裁馬克.格里姆徹的全球據點新布局

延伸閱讀|重點其實從來就不只是「NFT」:北師美術館《Kng》,Web3.0未來社群經營的佈局

面臨NFT藝術熊市的來臨,但也有許多藝術機構與組織仍非常堅定持續推進其Web3的策略。圖為《沙盒》(Sandbox)(文策院提供,©黑川互動媒體藝術〔Peppercorns Interactive Media Art〕)

林茲電子藝術節與NFT的距離

親身參與本屆林茲電子藝術節的黃豆泥,也特別分析了這次與NFT相關的參展計畫、作品,以此來判斷林茲電子藝術節現階段對於NFT的態度。

本屆林茲電子藝術節主題為「歡迎來到替代行星」(Welcome to Planet B),展覽內容強調永續(Sustainable)、韌性(Resilience)等特質,而如同藝術節的副標「Art, Technology and Society」,所有的參展內容都回應著藝術、科技、社會等影響力。然而在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的現場,數百件作品中,大約僅有五件作品是與NFT議題相關。黃豆泥表示,他個人的判斷「林茲策展方有意識地迴避NFT議題。」

本屆林茲電子藝術節主題為「歡迎來到替代行星」(Welcome to Planet B),展覽內容強調永續(Sustainable)、韌性(Resilience)等特質。(FAB DAO提供)

許多作品都是回應永續、韌性等關鍵字,無論是生物藝術、人工智慧如何對整體社會造成的影響等,而作品的社會影響力都是被高比例看重與評估。然而林茲策展方為何有意識地迴避NFT議題?黃豆泥以親身參與的經驗從旁推敲,包括閱讀林茲電子藝術節的年刊,和林茲電子藝術中心藝術節營運長Martin Honzik交換意見等。他認為林茲從創辦至今,始終對於去處理技術的高潮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是討論技術高潮後面出現的社會反思,所以在高潮的過程中,他們其實會找藝術家來討論這些高潮背後可能的道德疑慮,或者是這些技術可能如何被人類給使用,如何產生環境社會的影響?這樣的討論,在林茲的現場是更被重視與檢視的。

黃豆泥認為林茲從創辦至今,始終對於去處理技術的高潮保持一定的距離,而是討論技術高潮後面出現的社會反思。(FAB DAO提供)
林茲電子藝術節會找藝術家來討論這些高潮背後可能的道德疑慮,或者是這些技術可能如何被人類給使用,如何產生環境社會的影響?(FAB DAO提供)

NFT的社會影響力與「DAO」的鏈上合作社

這次林茲現場少數與NFT議題相關的作品,包括衣索比亞藝術家Yatreda的《Strong Hairs》,這是一個以真人為創作素材的真人PFP(Profile Picture)頭像計畫,藝術家將在去年NFT藝術界被大比例炒作的PFP形式,轉為和衣索比亞部落的文化做出對話,並延伸出NFT的公益專案。在部落裡獨特的的髮型,代表了個人在社會中的身分,他將真實部落的居民做為一個PFP式的專案來發行,將作品放到以太坊區塊鏈的平台Foundation,其中10%收入將用於衣索比亞文化保存用途。

而黃豆泥所參與的FAB DAO,「DAO」全名為「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也就是「去中心化組織」或「分散式自治組織」。它是一種在區塊鏈上的新興組織方式,可從「鏈上自治組織」或「鏈上合作社」來想像其功能,簡單來說,DAO的組織結構看起來像現代的合作社。根據DAO簽訂的智能合約,投資人將定期或不定期收到項目投資的收益,以智能合約的方式自動化將獲利分配給DAO的參與者。

FAB DAO在台灣專場展出的《百岳計畫》,為文策院與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合製計畫,林茲策展方評價《百岳計畫》是一個來自「未來的社會行動方案」,而藝術家如何在社會實踐裡面扮演一些積極的角色。《百岳計畫》最表層來看即是一萬張NFT所構成,一萬張都是以生成藝術構成的作品,參與計畫的藝術家都是在生成藝術領域頗具發展的藝術家,分別是王新仁、林經堯、王連晟、林逸文、吳哲宇,最後由黃新來做整合。

《百岳計畫》最表層來看即是一萬張NFT所構成,一萬張都是以生成藝術構成的作品。(FAB DAO提供)

5+1位的藝術家都用程式碼,寫出他們對於台灣山岳的想像,如王新仁以程式碼寫出具有版畫風格的山岳,林逸文將倫敦近郊森林景象與家鄉南投的山景疊合,王連晟則以具科技氛圍的美學,回應東方山水畫。這些山對外販售,每一座山因為是程式碼生成,所以獨一無二,沒有一個人買到的山會和其他人一樣。而這些資金在扣除藝術家的創作費後,會留到公共的經費池,最後讓持有者有決定權,能夠決定這筆資金如何使用。這其實就是公共預算,由群眾來決定這筆錢應該如何來使用。這個系統以承載台灣山岳的募款意象,但強調的是以集體智慧的力量,更廣泛的挹注台灣非營利的專案,並提供永續的支持系統。

5+1位的藝術家都用程式碼,寫出他們對於台灣山岳的想像。圖為林茲電子藝術節展演現場。(FAB DAO提供)

《百岳計畫》的參展也反應對於本屆林茲主辦方而言,其實更強調藝術家如何反思NFT在社會中的影響,不論正面與負面。黃豆泥表示整體來說,林茲主辦方是刻意與近年NFT被資本市場炒作的熱潮保持距離,但沒有停滯對於NFT的社會意涵的探尋。

黃豆泥表示整體來說,林茲主辦方是刻意與近年NFT被資本市場炒作的熱潮保持距離,但沒有停滯對於NFT的社會意涵的探尋。(FAB DAO提供)

台灣藝術團隊於林茲現場提升的能見度

除了《百岳計畫》之外,台灣藝術團隊今年在林茲現場具有很高的能見度,包括台灣藝術家徐容與哥倫比亞籍藝術家Natalia Rivera共同創作的作品《Bi0film.net》,獲得2022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類」金尼卡大獎(Golden Nica)。另外藝術家鄭淑麗發起、東冬.侯溫導演、超維度互動製作的《遊林驚夢:巧遇Hagay》,結合探討科技薩滿主義與宇宙法則概念的科技導航劇場作品;顧廣毅參與歐盟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支持的藝術與科學跨領域駐村計劃「Studiotopia」,將展出兩件作品《植物移民融入中心》、《三色人》。另外也有清華大學的《Nature of Prototyping》計畫,包括虛實展演協會第三年推出《台北花園》展覽,以「人文島嶼——數據待續」為題。

延伸閱讀|專訪林茲金尼卡得主徐容:This is not the end,菌膜與新公民抵抗

台灣藝術家徐容與哥倫比亞籍藝術家Natalia Rivera共同創作的作品《Bi0film.net》,獲得2022林茲電子藝術節「互動藝術類」金尼卡大獎(Golden Nica)。(文策院提供,©徐容、Natalia Rivera,模特/Brian Chang)
藝術家鄭淑麗發起、東冬.侯溫導演、超維度互動製作的《遊林驚夢:巧遇Hagay》,結合探討科技薩滿主義與宇宙法則概念的科技導航劇場作品。(文策院提供,©超維度互動

在林茲的現場,黃豆泥也回饋,相較台灣科技藝術相關展覽,總有很完整的視覺呈現,林茲電子藝術節側重的確不只是視覺的完整性,而是要溝通科學學門或社會學門的議題,鋪陳許多專業工作者合作的脈絡,這些呈現可能是文獻、論壇、論文,並不只是達成觀者視覺的奇觀與愉悅,而是深化議題可以討論的縱深、影響性與持續性。

顧廣毅參與歐盟創意歐洲(Creative Europe)支持的藝術與科學跨領域駐村計劃「Studiotopia」,其中一件作品《植物移民融入中心》(Center for Plant Immigrant Integration)。(文策院提供,©Philippe de Gobert_Bozar_1)

不再只是資本導向的社會影響力

回顧加密貨幣早期,當然仍以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代幣模型」被認識。但更本質來理解無論是NFT或加密貨幣,回應的特質都是去中心化,或將傳統金融更原子化拆解的思維。而這些解構,也讓世界各地每個地區所產生的區塊鏈數據生態系,有其背後的價值體系或意識形態。而當加密貨幣面臨巨大熊市的嚴冬考驗,其實反而有一股力量更聚焦探討NFT或加密貨幣基於某些善意的出發點,所去創造的多元性。當創造越大的多元性,同時也會讓某個領域更能具有永續性與韌性,無論是NFT的藝術專案,或是開源的技術開發專案,都期待這項技術能創造更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並不是僅有資本導向,而是如何利用這項技術,能夠對於真實世界產生多大的影響。

而黃豆泥表示,台灣過去其實在類似的思維上,有個相當獨特的案例「g0v台灣零時政府」,即是台灣最大的分散式團體,並在國際享有廣泛聲譽。台灣因為國際地緣等特殊因素,反而可以流動和不同體系的數位社群做互動,在這個領域其實無論是藝術家個人、藝術團體、專案等,台灣其實有更高的自由度可以去達成,不被框架受限的外交可能,而黃豆泥也評估台灣無論社會、民主政體、數位藝術社群是獨特具有韌性的生態性,未來仍會在世界的數位社群裡,繼續扮演關鍵的角色。

黃豆泥也評估台灣無論社會、民主政體、數位藝術社群是獨特具有韌性的生態性,未來仍會在世界的數位社群裡,繼續扮演關鍵的角色。(FAB DAO提供)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