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以下簡稱AE)以「希望─誰將扭轉局勢」(HOPE-Who will turn the tide)為題,有別於去年的「誰擁有真相?」(Who owns the truth?)─對於真相是否能被擁有?被誰擁有?與如何使用?的探問與揭露,今年主題更試圖關注藝術家們是如何在面臨AI技術發展、氣候變遷等等「局勢」下採取行動。本文將分享筆者連續兩年分別以觀眾、參賽者、工作坊學員、共製創作者等密集參與AE的不同身分觀察與自省。
不只是信念的希望
「今年藝術節的目標是盡可能讓更多的人聚焦那些已經踏上旅程的人們,他們的行動—無論規模大小—都是帶來希望的具體理由。」—節錄自策展論述。
今年藝術節的策展論述提到,「希望」指的不是一種單純的信念、被動地等待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關注於試圖扭轉局勢所採取的行動,策展人並沒有聲稱已經找到實現扭轉局勢的解決方案,而是一種對於可能的轉機背後的驅動力的關注。
令人驚艷又或是感到「誠實」的是,在論述中除了提到我們還不確定將如何扭轉局勢及如何解決問題外,亦提到我們將如何處理「可能不再有辦法扭轉局勢」的影響。也就是說,這個以「希望」為題的展覽,亦將涵蓋該如何面對問題可能無法被解決的可能。同時也揭示,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積極行動。

「校園展區」— 是什麼作品會被展在這裡?
校園展區總共有42所學校參加,有別於以往只要申請就可以參加,今年的各個學校必須先提案並通過篩選,新增每間學校最多只能展出五件作品的規定,並首次頒發校園獎。其中臺灣有兩所學校參展,分別是國立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華)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北藝大)。
清華所展出的作品是特別為藝術節發想與製作的全新作品,而北藝大所展出的作品則為校內比賽的得獎作品選集。平心而論,臺灣的兩間學校所展出的作品的成熟度居前段,亦可以感受到兩所學校師生對AE的重視,以及對世界各地學校的比拚意味。相較於此,剛開始看校園展區時,其實有點困惑,不少作品顯露著一種「未完成感」(尤其是來自新媒體藝術較蓬勃的國家),這種成熟(完成)與否的感覺,多半是來自於「藝術轉化」的細膩度,技術時常僅經過少量轉化甚至直接地被使用在作品中。然而如果綜觀整個藝術節,並思考不同展區在藝術節的定位,也許本就不該以成熟度作為看待校園展區的唯一標準,這並不是指因為是學生所以就放寬標準,而是也許這種未完成感,就是只有校園展區才有辦法提供的視角──「鼓勵實驗」的角度。

若用學術論文的發表來比喻的話,主題展區像是期刊論文,競賽展區像是研討會論文,而校園展區則像是Medium上的知識交流文章,有著不同的定位、節奏感與價值。在成熟度與實驗性的取捨上,臺灣的學生(或甚至是年輕藝術家)被期許展現出「更上的了台面」的成果,能在學生時代就做出高成熟度的作品,在各大競賽、補助申請以及往後的藝術職涯也較容易取得更多的機會。相對而言,不得不在實驗性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取捨。
特別強調,這並不是對於臺灣的一昧批評,一體兩面來說,成熟度的訓練與養成,確實也是從事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面。也許在藝術資源有限、小眾、低收入的臺灣,這是自然而然,甚至必然的發展。而筆者顯然也承襲了同樣的思維,所以才會在剛開始看校園展區時感到困惑。沒有誰好誰壞,但差異確實存在。

藝術、科技、社會的等價性與平衡感
近年臺灣來自各機構針對科技藝術所辦理的補助計畫與技術、場館媒合計畫,已累積了許多卓越、成功行銷國際的成果。其中技術難度較高、較有商業價值的沉浸式展演相關計畫在推案量與金額上獨占鰲頭。參與這些計畫的各個不同機構,依據機構的性質著重於不同的目標與任務,其中以「開發」、「應用」、「商轉」最為常見。AE的Future lab、Deep 8K space等部門亦有類似的任務,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鼓勵上述任務之外,AE同樣也鼓勵對於科技的「理解」與「反思」,不論是藝術節或是常設展,著重概念、減法哲學的Low-tech的作品,同樣可以獲得鼓勵與榮耀。

在策展論述中亦提到,科技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要解決問題需要大量的科技。這必須是要在我們對科技及其使用責任,有不同理解的前提之下。AE每年的海報上都會寫著「Festival for Art, Technology & Society」,揭示藝術、科技、社會這三者對藝術節的等價性。2024年初,文策院與AE共同舉辦「創新工作坊」,講師帶著學員回顧AE的精選作品時,使用Critical Thinking、Future Vision、Art & Society + Bussiness、New Meanning of Technology的分類方式,也同樣呼應於此,藝術可以成為科技的行銷載體,同時也可以是科技發展的軍師,科技與藝術若可以先相互理解、碰撞,才更有機會從相互利用昇華至相互合作。藝術、科技、社會這三者的平衡點對每個人、每個機構都不一樣,在這裡你不會喜歡每一件作品,但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都可以在這裡的多元與包容中感到平衡。
勢不可擋的AI tide
競賽展區的展場中,掛著巨幅輸出統計參賽者的性別、國籍與AI的使用情形。其中AI的部分,今年舉辦的兩個競賽類別New Animation Art與Interactive Art+,分別有著高達25%及21%的作品涉及AI,並且首次頒發AI in ART獎項(不管投稿到哪個分類,只要有使用到AI,就會自動納入評選名單)。
主題展區、論壇、特色展區等展區亦有類似的情形,相較去年佔多數的生物藝術類作品,今年AI相關的作品比例大幅上升。策展論述中對於「tide」的描述指向了更廣泛的範圍,除了AI外,亦包含氣候變遷、廢物利用、能源等的環境議題,然而從兩年的競賽投件作品與藝術節展出作品不同題材比例的消長來看,AI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對創作或社會來說,無論正面或負面,AI的「tide」顯然勢不可擋。
所以,誰將扭轉局勢? — 陽春麵研究舍的回應
2023年得獎後,「陽春麵研究舍」2024年有幸受邀參與國美館與AE的共製計畫。我們延續過去的作品,同樣以AI作為主要討論題材,以增強式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演算法核心的「探索與剝削」困境(exploration-exploitation dilemma)做發想,試圖討論社群媒體的推薦系統,是如何將使用者帶入投其所好、情感引導的漩渦中,及其可能引發的同溫層、社會對立等問題。作品形式為使用AI人臉情緒辨識模型,偵測觀眾觀看時的情緒反應,並據此選擇播放對AI虛擬伴侶的樂觀想像、科普介紹、悲觀示警等三種不同敘事立場。在共製討論過程中,原本覺得不該提示觀眾系統在哪個時間點會進行偵測,甚至根本不該告訴觀眾我們會進行偵測。原初的想法是─這樣才可以偵測到最真實的情緒回饋,在臺灣詢問同儕意見,多數時候亦得到類似想法。然而AE的共同製作人在每一次的製作會議中,不斷建議我們一定要提示觀眾,甚至到了展出的現場依然強調提示觀眾可以帶來的互動性與教育意義。

過往的經驗中,臺灣的策展人通常更「尊重」藝術家的選擇,尤其是建議會致使大幅改動時。然而AE共同製作人的不厭其煩,確實打動了我們。當時被說服的理由是歐洲與臺灣的文化差異(我怎麼想都覺得臺灣人看錄像大多面無表情),以及短期且大量作品的藝術節與美術館的特性不同。在展出後的100份問卷回饋中有高達87%的觀眾認為如此,確實也符合AE共同製作人的推測。
然而在我們看到AE常設展中「Google Maps Hacks」與「Nonfacial Portrait」這兩件作品時,我們對於提示與否的意義,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前者是在手拖車裡,放著一堆開著Google Map的舊手機,用最Low-tech的方法「癱瘓交通」;而後者則是讓畫家臨摹肖像照片,畫的同時使用人臉偵測模型,偵測畫作是否有人臉,並請畫家以不被AI偵測到為目標完成臨摹。這兩件作品都沒有用到複雜的技術,然而卻隱含著對於技術的深入理解─演算法的有效性,必須建立在使用者、設計者設定的情境下使用的前提下,才會成立,只要不照著設定的情境使用,再厲害的演算法都會失效。

也就是說,在社群媒體上,其實只要故意點選平常不會選的內容,例如不同政治立場,就可以很輕易地、不需任何技術地,突破被設定的使用情境。我們把AE的共同製作人所說的教育意義試圖理解成──要告訴觀眾其實我們都是有選擇的,我們可以專心看影片,也可以故意做表情,就像雖然我們已經很難解除對社群媒體的依賴,但我們依然可以有所選擇。也許我們可能不再有辦法扭轉局勢,但我們可以試著在樂觀想像、科普介紹、悲觀示警之外,找到可以突破探索與剝削困境的第四條路─在更理解演算法、更理解技術之下找尋與其共存之道。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11月號3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