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Sih-Yu Chen)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上)
本文以上下兩篇的篇幅,組織七位書寫者,訪問十組創作社群的集結者與團體,整理出五個命題,作為思考社群創生藝術方法的敲門磚。...
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 創新!跨域!探索當代聲響的新實驗
黃意芝舉例今年「當代音樂/聲響」單元的最大亮點作品、也是與IRCAM合作的史詩級科幻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
愛、病毒、生物駭客:孫松榮專訪鄭淑麗,打造科幻新酷兒電影《UKI》
鄭淑麗表示早在2009年《UKI》故事架構就已經出現,一開始有受到美國作家葛瑞格‧貝爾的一本科幻小說《血音樂》影響,不過...
台灣媒體藝術在世界網絡中的聯繫共振,北藝大新媒系「震源」獲邀參展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
「震源(Empicentrum)」始於臺灣人習以為常的自然事件——地震。策展人戴嘉明、王連晟、林晏竹以此為思考的起點,將...
專訪2023文博會「上半場比數 10:10」策展人胡永芬,談橫跨十年的視覺藝術創作觀察
藝術銀行透過購藏作品與租賃推廣,支持、鼓勵台灣的創作者至今已滿十週年,在這個別具意義的里程碑裡,藝術銀行請資深藝評人胡永...
透過電影貼近陌生生命:專訪女性影展總監羅珮嘉,談三十年的新詮釋姿態
我們如果沒有設身處地去同理,只談倡議的話,一般民眾很難理解。電影有一個功能是可以透過它看到、甚至貼近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生命...
影像的技術與死亡:許哲瑜、陳琬尹「三次哀悼練習」的兩個思考
此次展覽雖也延續和同樣的掃描團隊合作,以數位掃描建造影像場景,不過並不是為了特定角色的生命經驗來作技術使用選擇,而是技術...
串連點狀能量共振成一面藝術舞台?「2023台灣當代一年展」的平權實踐
「台灣當代一年展」的確在今年可以看到有許多藝術新面孔出現,多數創作者皆敏銳提出自己對於當代後疫情生活觀察的取徑與在地議題...
鬆動範式、擴張場域:2023 第六屆Pulima藝術獎決選幕後
今年四組得獎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在看似日常的關照中,產生出新的張力——鬆動其他獎項視野所建構的當代藝術範疇。這些得獎作品不...
2023Pulima藝術獎得主專訪:她們如何尋找原民性的新敘事認同?
2023年第六屆Pulima藝術獎於8月12日落幕,這次獲獎的創作者皆為女性,所關注的議題分別涉及原住民酷兒、男女性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