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術館裡的小吃店: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透過現成物景觀反思消費產業鏈

美術館裡的小吃店: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透過現成物景觀反思消費產業鏈

黃麗音所使用的現成物,往往來自她生活周遭,如小吃攤的桌椅、櫻桃、魚骨、包裝紙、後照鏡、玻璃泡泡、購物車等,這些散見於生活邊角的事物,也都是觀者日常中熟悉的物件。當它們被重新排列、轉化與聚集於白盒子時,不只是成為某種形式的拼貼或裝置,更是構築出一種複雜的視覺「景觀」,物件不只是反映現實,它生產現實、主導關係,讓我們的集體記憶被反覆召喚、咀嚼,展場因此成為一個被打開的場域,促使觀者重新辨識這些物件所隱含的勞動痕跡與制度性背景。

「景觀並非一個圖像集合(ensemble d’images),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通過圖像的中介而建立的關係。」——居伊・德波(Guy Debord)《景觀社會》(La Société du spcectacle)

在臺灣,光顧小吃店為再日常不過的生活風景,便宜、快速填飽肚子更是許多人追求的「高CP值」。不過,如此方便的食品供應鏈,我們卻鮮少思考背後隱藏的商業思維,以及反映出怎麼樣的文化脈絡?常駐倫敦的臺灣藝術家黃麗音,便是以此為起點,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裡面,開張一間新的小吃店「Lili Deli 麗麗食品」,進一步探討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觀」背後,我們未曾看見、或視而不見的消費關係。

常駐倫敦的臺灣藝術家黃麗音,在北美館裡面開張一間小吃店「Lili Deli 麗麗食品」,進一步探討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觀」背後,我們未曾看見、或視而不見的消費關係。圖為「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覽主視覺。北美館提供

現成物的排列組合

黃麗音在2022年的「臺北美術獎」,曾以作品《蒸蒸日上》獲得首獎,她融匯各地的「市場」意象,以臨時材質、剩料回收與現成物的排列組合,探討人類飲食文化中的資本與勞動系統的現況,並透過現成物拼貼、異材質轉化,在原始物件的意義上進行錯位,創造出獨具個人特色的語彙,而如此新型態的排列組合,也成為她重要的創作方法之一。

2024年,黃麗音也曾於英國的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舉辦個展「Art Now: Steph Huang: See, See, Sea」,她走訪了英國各處的海濱小鎮和魚市,為全球貿易對當地漁業、社區及消費者的影響進行田野,展覽同樣大幅度地利用現成物拼貼,來探討英國日常飲食文化背後的生產鏈和商業行為。而這次在北美館開張的「麗麗食品」,不僅同樣聚焦在臺灣「小吃店」的飲食文化上,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家如何透過現成物的重製與拼貼產生意義上的擴充與撞擊,並勾勒出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消費產業鏈。

延伸閱讀|臺灣藝術家黃麗音(Steph Huang)將在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舉辦個展「Steph Huang: See, See, Sea」

黃麗音也曾於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舉辦個展「Art Now: Steph Huang: See, See, Sea」,探討英國日常飲食文化背後的生產鏈和商業行為。黃麗音《Prawn Cocktail》, 2023年。Photo_ Public Gallery, London。

「衝突性」作為拼貼的方法

「麗麗食品」展間的燈光以冷白色營造出乾淨、洗鍊的氛圍,令人聯想到台灣街頭常見、掛著幾盞白色日光燈的小吃攤,透過光線呼應飲食的集體記憶。作品《內用區》延續小吃攤的用餐場景,但選用異於傳統的材質進行重新詮釋。展間中擺放的鐵桌架不僅容易生鏽、結構也較不穩,取代了小吃攤常用、易清潔的不鏽鋼桌;而作為食器的玻璃盤,則對比了傳統上耐摔、便宜的美耐皿與塑膠材質。這些材料的選擇不僅體現黃麗音對創作意義的思考,也透過與日常材質特性相反的質地,引導觀眾反思消費主義所催生的快速、便利景觀。

作品《內用區》延續小吃攤的用餐場景,但選用異於傳統的材質進行重新詮釋。圖為黃麗音,《內用區》(局部),2025,低碳鋼、木頭、顏料、紙、玻璃,尺寸依場地而定。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無獨有偶,展場中的多數作品,皆以玻璃、金屬等材質雕塑,以既熟悉又陌生的造型為展覽定下視覺基調,而這些物件經過重新拼貼與組裝,隨著觀者所處的文化脈絡,也產生出豐富的多層次聯想。像是《節日小點》、《活著遇見的好事》、《櫻桃貝克威爾聖代》中的櫻桃,以玻璃製作,不僅對照水果本身易腐爛的特性,產生一種逆反的張力;同時,玻璃的剔透與易碎,也呼應了櫻桃在文化脈絡中的華美與潛藏的危險性。在15至16世紀的荷蘭靜物畫中,櫻桃常作為表徵社會地位與國際貿易背景的象徵物;而在《波希失樂園》(The Garden of Bosch)這件三聯畫中,櫻桃則轉化為關於人類歡愉、慾望與墮落的象徵。

展場中的多數作品,皆以玻璃、金屬等材質雕塑,以既熟悉又陌生的造型為展覽定下視覺基調。「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一景。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黃麗音指出,儘管我們看見的都是「櫻桃」,但其所承載的語言與意涵,會隨著不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而有所變化。尤其,當這個現成物被放大數百倍、並以彷彿凝結時間的玻璃材質呈現時,其象徵意涵也隨之轉變並深化,而這種基於異質拼貼所生成的多重語境,正是她在現成物組合創作中所追求的核心,而若要為這些物件找出一個啟動觀者聯想的共通特質的話,也許「衝突性」會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關鍵。

例如,在《森林》這件作品中,黃麗音同樣利用日本工藝中的特殊漆料,塗抹在植物葉片上,使葉片呈現不易腐敗與堅硬的特性;另外,《甘草糖》和《萬家香》,皆以金屬「銅」來擬仿魚的骨頭,將骨頭易脆的特性變得堅固,且銅也會隨著時間氧化而慢慢地改變顏色,挑戰觀者對於某既定現成物特性的認知慣性。又如展場中不時會出現的銅製豆莢、玻璃製的鑫鑫腸、蘆筍等,皆以類似的概念在擬仿現成物的過程中,透過材料與原始物件的衝突性,創造出新的詮釋意義。

展場中不時會出現的銅製豆莢、玻璃製的鑫鑫腸、蘆筍等,皆以類似的概念在擬仿現成物的過程中,透過材料與原始物件的衝突性,創造出新的詮釋意義。黃麗音,《豆簾子》(局部)。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關於日常的汲取,反覆咀嚼的集體記憶

黃麗音的現成物,多是採集自她的日常生活,除了身為臺灣人本就習慣的小吃攤景觀外,作品《包裝人生》的素材來自她過去數年收集的各國食品包裝紙,有臺灣的月餅紙、義大利傳統紅格子糖果紙、德國煙燻肉條包裝油紙、弗萊堡小鎮的百年老店甜點紙、英國曼徹斯特的義式三明治包裝紙等。黃麗音將數張不同大小的包裝紙層層相疊,錯落有致地拼貼在木板上,成為她食品消費的足跡。

黃麗音《包裝人生》成為她食品消費的足跡。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移動路途中的偶遇和觀察,也是黃麗音創作靈感及素材的來源。《深夜加油站》來自於她某次要從倫敦前往德國展覽的路上,貨車經過一處加油站時,恰巧看到一個棄置的鐵架,上方的藍色玻璃則象徵「泡泡」的意象,是她連接了當時正在進行的萊茵河研究,她指出西德的經濟發展主要是依靠萊茵河的運輸貿易,暗示著經濟若膨脹到極致,也有可能如同泡泡一戳就破。《注意後方來車》則是她在腳踏車上無數次往返工作室時,所看到的一片被反覆輾壓而碎裂的汽車後視鏡,她將後視鏡與工業電扇腳架結合,暗諷著如汽車般高速運轉的社會,終有失效、碎裂、被自身的速度攻擊的時刻。

黃麗音《注意後方來車》,她將後視鏡與工業電扇腳架結合,暗諷著如汽車般高速運轉的社會,終有失效、碎裂、被自身的速度攻擊的時刻。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展場中另一引起好奇的作品,是一臺被壓扁變形的購物車,這輛購物車是黃麗音在格拉斯哥的掩埋場撿拾的。黃麗音指出在西方的文化脈絡中,購物車某種程度象徵著消費主義,代表著城市中人們的消費行為,而將購物車送到掩埋場壓扁廢棄,呈現濃厚的反消費主義的意味。購物車同時也出現在攝影作品《日常購物》中,在河面載浮載沉。除此之外,亦有拍攝釣蝦場裡一疊風化褪色的塑膠椅《疊疊人生》、無人採集的橄欖樹《粒粒》、半沒落的橡膠工廠一景《生產製造》等,皆是黃麗音呈現本應耕作與生產製造的場所,皆停滯或荒廢了。

黃麗音《粒粒》呈現無人採集的橄欖樹。圖像由北美館提供。

黃麗音所使用的現成物,往往來自她生活周遭,如小吃攤的桌椅、櫻桃、魚骨、包裝紙、後照鏡、玻璃泡泡、購物車等,這些散見於生活邊角的事物,也都是觀者日常中熟悉的物件。當它們被重新排列、轉化與聚集於白盒子時,不只是成為某種形式的拼貼或裝置,更是構築出一種複雜的視覺「景觀」,物件不只是反映現實,它生產現實、主導關係,讓我們的集體記憶被反覆召喚、咀嚼,展場因此成為一個被打開的場域,促使觀者重新辨識這些物件所隱含的勞動痕跡與制度性背景。

黃麗音的物件不只是反映現實,它生產現實、主導關係,讓我們的集體記憶被反覆召喚、咀嚼,展場因此成為一個被打開的場域,促使觀者重新辨識這些物件所隱含的勞動痕跡與制度性背景。「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一景。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生產即廢棄?

在這次展覽中,黃麗音特別策劃了《The Tower of Freebies 廢比塔計畫》,邀請觀眾帶來那些來自百貨公司、大賣場或股東會的贈品——這些物件一度被設計為誘惑,一度象徵著「免費」的快感,卻最終成為生活裡難以丟棄的沉默累贅。隨著觀眾不斷捐出的物品,展場中央也逐漸堆疊出一座由過剩構築的「消費景觀」。

黃麗音《廢比塔計畫》,隨著觀眾不斷捐出的物品,展場中央也逐漸堆疊出一座由過剩構築的「消費景觀」。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此外,藝術家也關注展覽結束後作品的去處,除了展覽中的現成物多是以可回收材質製作,其中廢比塔的基座與展場中穩住空間的大型裝置,由恆成紙業與致力紙品循環利用的廣源造紙合作製作。他們將數千萬條印刷廠裁切下來的邊角料回收壓製、綑綁成一塊塊巨大的立方體──它們既是作品的臺座,也像是對資源流動與剩餘的具體提問。

「我喜歡用的材料是可以不停重複使用的,很多展覽結束後會製造一堆垃圾,我不想要變成那樣的藝術家。」黃麗音說。

「我喜歡用的材料是可以不停重複使用的,很多展覽結束後會製造一堆垃圾,我不想要變成那樣的藝術家。」黃麗音說。「 Lili Deli 麗麗食品」展場一景。圖像由藝術家與北美館提供。攝影:朱淇宏

延伸閱讀|2022臺北美術獎評論:不須急著否定過去,也不急著許諾烏托邦地座標當代

陳思宇(Sih-Yu Chen)( 106篇 )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音像藝術與文化環境等。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現任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