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Sih-Yu Chen)

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原住民藝術 × MIT新人」雙特區展位觀察
今年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MIT新人推薦特區」在165名藝術家中,徵選出七位藝術家之外,更首次有新媒...
技術是我們想像世界的方法:許家維「矽晶小夜曲」的數位觸感與歷史
許家維創作念茲在茲的核心議題就是「技術」,尤其他又是以影像作為創作的主要媒材,而影像的使用幾乎每一個層面都會涉及技術的討...
機器作為新型態的觀察者:北藝新媒系「觀察者模式」再赴林茲電子藝術節展出
今年新媒系以「觀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正式參展,由王福瑞、戴嘉明擔任計畫主持人,王連晟、林晏竹共...
【調頻至90.0】拍電影是一面鏡子:專訪《曦曦》吳璠、《跳舞的人》黃洛瑤
女影今年迎來31歲,象徵著一個階段性里程碑的重新開始,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在臺灣競賽單元中,出現不少同樣誕生於90年代的...
如果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他是否能像山一樣思考?高美館「山演算」的新生態系統
策展人引用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新星世:即將到來的超智能時代》中的概念,如果未來我們終將與AI共同生活、甚至被AI主宰...
衝突如何平衡?臺灣藝術家羅晟文參展歐洲宣言展,側寫「不違法的釣魚競賽」等三個藝術計畫
計畫推動的一開始,即受到一些動物保護人士的關注,指稱他們是殘酷、不人道的藝術團體,仗著生態調查的名義去傷害河裡的生物。但...
影像作為非典型敘事的共犯——蔡咅璟「帝國的標本」無法展示之必要
我們可以說蔡咅璟保留了一段觀眾無法直視主體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正是藝術家得以施力之處,包含透過靈通、動態捕捉技術、影像模型...
【臺灣藝術高教危機】透過「藝術教育」,你成為理想的大人了嗎?一篇關於藝文產業工作者的自白
藝術大學長久以來以培養「藝術家」作為主要的教育宗旨,不過大學內的教育真的能使學生成為一位藝術家嗎?還是只是犧牲了藝文產業...
《親愛的帕索里尼》首登臺!蒂妲.史雲頓:每一次演出都在讚頌服裝的生命,還有穿著人的生命歷程
帕索里尼是二十世紀義大利最具影響力和爭議的電影導演與詩人。作品《馬太福音》和《索多瑪的一百二十天》等,在視覺和敘事上都備...
暑末壓軸強檔!當代聲音的跨域新撞擊,2024聲徜音樂節登場!
2024聲徜音樂節計畫統籌、臺灣聲響實驗室主任黃意芝認為當代的藝術創作,已經不只是在工作室裡獨自創作而已,更要去打開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