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與「實踐」
重本書店與香港平面設計師毛灼然(Javin Mo)共同企畫的「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選書展,邀請現為日本平面設計類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Graphic-Sha)編輯、亦是殿堂級平面設計雜誌《アイデア》(Idea magazine)前總編輯的室賀清德(Kiyonori Muroga),在書店展示其生涯中各階段的代表性作品,現場不只展出多本《アイデア》落版單,也公開其用紙、印色,以及溝通構圖的草稿,並邀請本人為其近年編輯的書籍撰寫精彩花絮。
1975年生於新潟長岡市的室賀清德,於2003年起開始擔任《アイデア》總編輯,直至2018年愈二十年載、參與超過100期的編輯與企劃工作。在這段世界正因著科技革命而天變地異的期間,編輯部亦被迫面臨出版業市場一夕之間的萎縮,平面設計的工作模式也產生了根本性的顛覆,室賀以敏銳及獨特的視角為《アイデア》另闢蹊徑,除了持續介紹不同地域的設計師與團隊外,也挑戰既往平面設計權威,將焦點對向青年次文化、不曾被關注的日本另類出版史、以及設計的型態轉變等,推出一本本宛如小論文般的重要研究。
在離開了《アイデア》雜誌團隊的不久後,室賀加入了以出版平面設計類書籍為主的出版社「グラフィック社」,為日本當代眾多平面設計師與插畫家出版作品集。2020年起也加入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JAGDA所創辦的網誌平台「The Graphic Design Review」並擔任總編輯,定期向世界各地的書寫者串連與合作,以比起紙媒更加游擊的形式,發表具深度的設計評論。展覽展名「編輯與實踐」便是試圖闡述室賀清德那繁複且常被忽略的技藝,本文也透過講座側記,與讀者分享他是如何思考與平面設計有關的編輯議題。
面臨數位化衝擊的第一代
回顧室賀清德出生的時代,電視機已經開始普及,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出現電腦與網路,可以說是首當其衝面臨數位化、網路化衝擊的一代。尤其90年代,平面設計也開始漸漸數位化。
原本大學主修美術相關科系的室賀,在某天看到一本作品全使用電腦完成的設計書籍,感到非常震撼。於是他購入電腦,開始嘗試數位設計。同一時期,也是日本就職冰河期,當時原本一路成長的日本經濟瞬間往下墜、開始泡沫化,應屆畢業生很難找到工作,他透過打電話自薦的方式,主動聯繫出版社。從俱樂部到夜店舞廳,穿梭於各種編輯與出版人的聚會場合,累積了不少人脈。1999年,他正式加入《アイデア》,開啟了編輯生涯。
「當時《アイデア》的主編有點反社會人格,他討厭主流文化,討厭公司體制,早期《アイデア》售價可以拉高是因為它完整介紹了海外設計資訊,但後來數位時代,資訊普及,大家不見得需要透過我們雜誌才能獲得情報,於是當時的主編把《アイデア》視為一本作品、藝術書來經營。不過他最長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覺得這本雜誌不會撐太久,你趕快辭職吧!」室賀笑說。
三年後主編辭職了,但室賀還留在編輯部。「當時編輯部只剩我一個人。2002年左右,我27歲,主編跟我說『沒問題!你一個人辦得了!』。」
一本雜誌的百年設計思索
《アイデア》其前身是1926年創刊的《廣告世界》 ,是當時唯一一本涉及廣告和商業藝術的全國性雜誌。1920-30年代是全世界新文化潮流百花齊放的時代,所有的藝術基礎包含像是包浩斯等,基本上也都是從20年代起步,視覺資訊的處理與傳遞也是很新的潮流。後來二戰期間《廣告世界》曾短暫停刊,直到戰後日本脫離美軍控管、經濟重啟後,在1953年才以《アイデア》名稱復刊,成為當時少有的海外設計趨勢窗口,具有獨佔性的資訊價值。
進入2000年,迎來了網路時代,資訊傳遞的角色已不再是雜誌的主場。在這個節點接手主編的室賀,也決定重新定位雜誌的價值。
起初,他受到赫爾穆特・施密德(Helmut Schmid)於1980年代出版的《今日文字設計》影響,對他來說,即使已經過了20年,依然感覺到這本書既新穎又充滿現代性,書名的「今日」(today),也引發了他對「今日」這個概念的思考——為什麼某些設計作品能夠跨越時代,始終保有現代性?
這樣的反思促使他重新審視平面設計的歷史,並將這份思考延伸至他接手《アイデア》時的改版策略中。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方向——讓雜誌成為設計歷史的反思者。「一起來回顧平面設計的歷史,這是我改版時設下的一個重要主題。」室賀表示。
在時代交界處改版!
2000年初期也是平面設計技術轉換的過渡期,傳統設計師們仍在職位上,新興數位技術也逐漸崛起,設計領域的兩個時代正彼此交融,這種氛圍也清晰地體現在當時的雜誌內容中。而當時的設計師白井敬尚(Yoshihisa Shirai)就是室賀的重要合作夥伴,生於1961年的他,擅長將手工設計的直覺與數位技術結合,為那段過渡時期的設計注入了一種獨特的立體感。
「在數位化的設計中,總覺得有些平板的感覺,好像數位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原罪。而非電腦時代的設計師,在掌握留白、平衡、美感上會有更立體的面貌。」於是他選擇與白井這樣擁有傳統手感卻能駕馭數位技術的設計師合作,從設計的歷史脈絡中尋找靈感。
聊到自己20年的總編輯生涯,室賀笑說「我覺得自己就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碇真嗣,一點都不想駕駛EVA去拯救世界,但卻還是揮灑熱血奮鬥了20年!」在這期間,他做了無數特輯,也實現了很多屬於自己的設計想法。不過礙於雜誌有發行時間的壓力,再加上有很多企畫、想法是比較適合用書籍呈現,於是決定展開下的階段,加入「グラフィック社」,專注於書籍的出版,放手開始做自己想做的事。
反芻數位時代作為方法
2019年,室賀清德編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字體相關書籍《作字百景》。這本書捕捉了2010年代末網路上的「作字」運動,成為他對數位時代設計現象的一次深刻反思,也在設計界引起了廣泛回響。
自2010年代SNS(社群媒體)興起以來,世界蒐集資訊與交流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室賀觀察到,許多設計愛好者開始在SNS上,利用hashtag分享自己創作的字體,這些作品突破了傳統出版的界線,透過即時連結,將創作者與觀眾串聯起來,形成一種速效性且參與性極高的互動模式。然而,室賀認為,編輯的核心挑戰在於如何解讀、善用並反芻這種現象。他試圖將SNS的片面與即時性,轉化為書籍的深度與持久性,讓數位時代的設計現象以紙本的形式被系統性地整理與保存。
編輯的戰場
若進一步去討論編輯在數位時代的角色,室賀認為編輯更像是一位中介者,尤其隨著傳播管道的多樣化,編輯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我們不是創作者,那我們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室賀直言這是他不斷思考的問題。他認為,編輯的職責不僅在於內容的編排,還需要對出版生態與讀者需求有全面的掌握。
然而,日本出版產業現在面臨的挑戰,室賀認為年輕編輯的缺乏是主要問題之一。現在積極推動企劃並付諸實踐的編輯較稀少,許多編輯角色也變得更頃向執行者。不過在自媒體和獨立出版領域中,編輯則又顯得更具創新性和探索性,兩者呈現出極端的差異。
談到編輯應該具備的技能,室賀笑說應該是能屈能伸的道歉能力,以及強大的體力吧!除此之外,他也強調,現代編輯需要了解從採訪、編撰到內容發佈的整體流程,包括紙本出版、數位平台及網路社群等多元通路,編輯都需要掌握每個環節,特別是內容該用什麼方式、經由什麼管道傳遞給讀者,必須確保每一步都要與讀者的需求緊密對接。
最後,室賀提到過去他總是以批判精神對待社會與主流,將許多疑問轉化為編輯的靈感。然而,在當前的時代,他認為那些「敵人」似乎已不復存在,現在的戰鬥,更多是為了自己而戰。
「室賀清德:編輯與實踐」
日期:2025.01.03 – 01.27
地點:重本書店(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38巷9號1樓)
時間:週四到週一 13:00 – 21:00 (週五週六至 23:00);週二週三休息
藝術書寫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等,現任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