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個體零件運作而生群體之美,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

個體零件運作而生群體之美,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

倫敦設計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於2016年創辦,參與者以國家為單位,向全世界展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從設計與生活的互動出發,並加入藝術創作元素,以多元性為基調建構不同以往的面貌。同時,倫敦設計雙年展也是各個國家文化、設計思維相互交流的場域。

倫敦設計雙年展(London Design Biennale)於2016年創辦,參與者以國家為單位,向全世界展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從設計與生活的互動出發,並加入藝術創作元素,以多元性為基調建構不同以往的面貌。同時,倫敦設計雙年展也是各個國家文化、設計思維相互交流的場域。因為COVID-19疫情的影響,原定於2022年舉辦的第四屆展會延至2023年展開。今年倫敦設計雙年展由陳伯康 (Aric Chen)擔任總策展人,設定的主題為「Remapping Collaborations 重新協作」。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連結及共同合作,並思考過去三年,全世界皆面臨了疫情的考驗及或長或短時間的封鎖,在疫後的此刻,世界重新恢復生機,邊境的開放也使自由移動如過往般容易,在此情境下如何再次搭建起彼此的橋樑,創造合作共融的新形式?

本次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邀請策展人曾令理、大聲光電及偶然設計團隊合作,以「Visible Shop: Parts Without Cover」為題,以大量的金屬零件、電磁鐵展現五金行般的展覽現場,藉此回應台灣製造業的發展樣態。展場中央的主要作品由姚仲涵、曾睿彬、張玲維三位成員組成的大聲光電團隊創作,是一件由672顆的電磁鐵組成,約六公尺長的大型動力裝置,每一個電磁鐵隨機跳起,電磁鐵的作動與不作動而產生出抽象、流動的動態畫面,成為展間主要的視覺。大聲光電團隊也提到,本次展出的裝置結構複雜,加上展覽主辦單位非常重視安全,因此也在各種測試及風險排除上花了許多的時間來符合安全檢查的要求。

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展覽現場。(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展場的周圍則是以輕薄的OLED面板播放16個小動畫,介紹台灣的多元民主、性別平權等等特色,再加上黑鳥音像團隊拍攝台灣街道的前導影片、插畫家萬向欣手繪的主視覺及具互動性的零件性格小卡,聚焦台灣產業及社會的機制性格。策展人曾令理表示中小企業及製造業是台灣產業發展的一大特色,從眾多小零件的組合,匯聚成一個巨大的物件,由小零件的運作而產生的美感,呈現合作系統的精良。因此,大聲光電團隊的作品能從材料的原型創作,宛如生產線般的電磁鐵動勢,使觀眾能在整體中看見個體的性格,也從個體中發現整體的韻律,彼此相互輔助與襯托,這也如同台灣製造業的生產狀態,甚至從中看見整個社會的性格,台灣如同這些零件一樣沒有外殼的保護,也未尋求由上而下的佈達來建構產業運作的基礎動能,而是在由下而上的機制中,重視個體並從中打造獨特的模式與氛圍。

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展覽現場。(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而本次大會的主題「重新協作」企圖回應的是疫情下的管制使各國之間築起隱形的高牆,並在全球化及反全球化之間的抗衡中不斷搖擺,相反地,我們卻早就在網路世界中達成全球化,如此排外與融合的錯亂之中,如何選擇?如何在疫後時代重新建立起協作的關係?策展人曾令理因而回顧了台灣的疫情狀態,台灣作為小國因為產業聚落靠近、協作靈活,在疫情中並沒有遭遇任何運作上或是資源傳輸上的問題。住商混合的居住型態,也使我們能很迅速地在小社區內解決所有生活所需。這樣小的、距離靠近的、混亂的、有機的型態,過去也許是我們試圖調整的,但在疫情之下,卻產生了更強的能量,也在前所未見的危機中,展現無比的適應性與生活的韌性。

台灣館展覽獲選本屆最佳設計獎,圖為頒獎現場。(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曾令理也觀察到,本次雙年展的參展國家中,也有許多國家並沒有走向很陳腔濫調的刻版印象,或是急切於展現最好的一面或最新的科技,而是能帶來發人深省的觀點,並以設計及創作手法將觀點視覺化,展現設計的多元思考與創新。台灣設計研究院的專案經理謝其蘊也談到,能在這次的雙年展中看到不一樣的台灣,也使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了解了台灣的許多細節,包括多元議題及文化等等,是一次很好的合作。

本次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的展覽概念及執行,也從40多國參與國家中脫穎而出,獲得倫敦設計雙年展Best Design Medal,向國際展現實力。而展覽中關於群體及個體、個體間合作的思考,無論是在設計、藝術創作及社會發展上,都是重要且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提問。

林芷筠( 2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