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學美.美學6.0」首波開箱—西湖國小變身行動博物館,青山國中小打造沉浸式探索童軍基地

「學美.美學6.0」首波開箱—西湖國小變身行動博物館,青山國中小打造沉浸式探索童軍基地

走訪臺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深入探訪「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隨著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向第三階段,教育現場與設計共創也逐步深化的當下,空間不再只是學習的容器,更可以是激發教與學不斷循環互動的媒介。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8年起即致力改造兼備美感、機能,以及具有「賦能」潛力的創新學習環境,讓老師得以發展教育的多元型態,學生能夠伸展學習的多重樣貌。從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教材工具到使用行為,逐一拆解後轉化為環境設計具體元素,打造未來學習場景。

今(114)年計畫邁入第六年,改造案例呈現更多樣的核心議題,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分為五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等,除了回應教育現場所面對的變化,也進一步反映未來的教育趨勢。尤其近年來校園輔導諮商與特殊教育的需求不斷攀升,如何提供更溫暖、適切的「支援與關懷環境」是亟需面對的課題;同時因應108課綱的推動發展,更強調不同專業學科在創新場域的「多元探索學習」。

首波改造案例的現場直擊於5月8日(四)實地走訪臺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深入探訪「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1. 打破框架,開創新型態學習場景:西湖國小的生態行動博物館

臺北市西湖國小鄰近金面山、大溝溪與基隆河,擁有豐富生態資源,不僅長期耕耘生態教育,也致力於發展相關資優課程。然而原本作為資優班生態教學基地的專科教室因格局與設備老舊、管線混亂,影響視覺與收納功能,不僅無法滿足孩子們的特殊學習需求,也讓老師的創新教學無法盡情施展。

資優班生態教學基地原本面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Theout Studio無制設計」以「行動博物館」為概念核心,建構「一道可移動的展示牆」打破空間內外的界定劃分。

Project ECO生態資訊營隊以「建立學生擁有嚴謹探究與環境行動能力」為核心價值,型塑跨學齡團隊(小學到大學)、田野實地探查、資訊科技融合、假日型階段性長達十年(初階、進階、高階、環境行動、國際課程班)的營隊為經營特色。

原本制式的教室透過櫃牆的位移切換空間分區,讓小組討論、生態營隊、團體發表更能彈性、自由地進行。

為櫃體量身打造的可調式旋轉層板,師生也可依照作品成果與教學情境調整不同呈現角度,創造豐富的視覺體感,並結合後方標本燈箱與洞洞板,展現學習成果也提升空間儲納功能。

生態探索基地:觀察、分享與鼓勵接觸未知 可移動的展示櫃 可以擺放學生作品

教室的外部,則利用金屬沖孔板與洞洞板,統合天花與走廊兩側的視覺與機能,形成從室內展牆連貫延伸至室外環境的展示舞台。不僅回應資優教學的特殊需求,也成為融合自然知識、展現學生自信與研究力的「百變學習場景」。

從走廊到門口的機能設計,在場地運用擁有多元樣貌

西湖國小邱鴻麟老師分享:

「Project ECO計畫推動迄今已26年,更陪伴臺北市擁有自然天賦的孩子,展開一場永不止息的世界生態旅讀,例如合歡山的冷杉、大雪山的帝雉、蘭嶼的象鼻蟲、加拿大極圈的北極熊等,都成就這間教室的多重內涵。這次的改造設計重新定義了教育空間與綠色教學的連結,不僅學生的眼睛都亮了起來,彷彿走進生態探索的遊戲基地,也是他們創作成就的展示盒。」

2. 把後山森林帶進學校,展開探索旅程:青山國中小的童軍學習基地

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的青山國中小積極發展童軍課程,師生們一直期待能擁有一間兼具教學、實作訓練與交流功能的特色教室。由於當地多雨,許多野外求生、搭帳與團康活動等須轉移至室內進行,但受制於空間侷限、收納不足、家具笨重等問題,難以完整體驗童軍教育所強調的自我探索、實作行動與團隊精神。

改造前的教室一直有著空間侷限、收納不足、家具笨重等問題。

設計團隊「317studio易其設計」以「青山森林」為構想主軸,將童軍教室打造成一座沉浸式探索基地。

以森林原木色調為主題,就連清山森林字體也是有童軍元素在裏頭

走進教室就像抵達營地般,映入眼簾的是以營繩纏繞天花板木作構造,一繩到底、拉攏而成的一頂大營帳,同時天花與牆面上也鑲嵌多組由學生參與製作的壓克力植物標本,將戶外自然景致引入室內,營造專屬童軍文化的空間語境。

場地能實際操作帳篷架設,就算在多雨的汐止,也能不被氣候影響,實際進行戶外童軍課程
陽光以透過不同方向的洞口照射 模擬戶外光線,壓克力壓花是學生們齊心創作的作品之一

透過設計轉化空間語言,改造後的童軍教室不再只是靜態授課的傳統場域,而是一個能支持團康、實作、社團或校際交流等多元活動的沈浸式體驗基地。

將營繩打結實際需求也融入設計細節中

青山國中小陳衍鈴校長表示:「這間教室不只是為了課程設計而存在,更是孩子們夢想與實作的舞台。我們希望學生能在這片『青山森林』中,學會獨立、合作與關懷,培養童軍精神,成為具有責任感與行動力的未來公民。」

與學生互動交流的老師辦公區一隅,彷彿置身森林裡的工作室

設計為教學賦能,學習場景多元綻放

環境的改造不僅能釋放教學潛力,也能成為驅動教育創新的重要支點。「學美.美學」計畫自108年起推動迄今,已完成全臺共112所校園學習環境的改造,今年涵蓋的五大主題,也映照出台灣教育現場對於身心支持、地方連結、特色學習與創新教學等多元需求。教育部及台灣設計研究院將自5月27日至7月27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學美場景 Action!」年度成果展覽,透過更多的校園美感設計改造案例,探索教育與設計的對話與共創,呈現學習環境更豐富、多樣的可能。

學美場景 Action!

  • 展覽期間:2025/5/27 (二) – 2025/7/27 (二)
  •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3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端午節休館)
  • 展覽免費參觀
  • 指導|教育部
  • 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461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