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11 日,正巧是聯合國國際遊戲日(UN 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當日,我加入超越遊戲,和雲門教室「一起玩」註,觀察側記了「自由遊戲」不分年紀的美好之外,自由遊戲甚至可以帶著成人群體回到/回顧兒童群體的心理狀態,讓每一個參與者一起重新思索,孩子(甚至大人)透過各種形式表意(身體、遊戲、創造)的無限可能。
註:2023 年,國際遊戲協會世界大會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辦理大會,討論和其它單位(如救助兒童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樂高公司、兒童職業體驗城、遊戲權推廣會、劍橋大學遊戲教育研究中心等)向聯合國提案一個正式明文、全球通用的遊戲日。聯合國在 2024 年 03 月 25 日通過決議,明文公告每一年 06 月 11 日是 UN 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聯合國 國際遊戲日)。

體驗現代遊具的現場
六月中一個炙熱的上午,受超越遊戲團隊(Beyond Playmaking)之邀,參與雲門教室的教師訓練工作坊,觀察雲門老師體驗戶外遊具與自由遊戲的歷程。
那天晴空萬里,熱極了,天母運動公園遊戲場熱氣奔騰,遊具也燒燙燙,原以為老師會因此意興闌珊,沒想到年齡橫跨二十至六十歲的老師群玩起來,瘋狂的程度,可比孩童。
幾個老師一馬當先沿著網狀欄杆爬上九米高的溜滑梯,再掌聲加尖叫地溜下來;幾個老師攻頂後不敢溜,倒退著腳步慢慢爬下來;有的老師坐盪鞦韆,有的老師推盪鞦韆;或有屈身鑽進隧道中的,或有呈大字型躺在遊具上健身的;有些靜靜地獨自體驗;有些吆喝著成群結隊一起盪高搖床。
這讓我想起美國兒童遊戲治療大師 Garry L. Landreth 所說:
「鳥飛,魚游,兒童遊戲(Birds fly, fish swim, and children play)。」
意指,遊戲是兒童的本能,不需強迫也不需教導,就如鳥會飛、魚會游一樣自然。有趣的是,當大人把自己內在的玩興召喚回來時(當天的指導語是:想像自己是一個十歲的小孩),竟也能在遊戲場玩得那麼自在與盡興。
所謂內在的玩興,指的是動作帶來的感官刺激輸入。感官系統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根基,透過感官刺激的輸入能調節過高或是過低的激發狀態而達整合,其中最基礎的三個感官刺激輸入包括: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
當這群老師手腳並用地爬上溜滑梯,再滑下來,正是前庭覺和本體覺的輸入,我們因而能感知自己的身體在哪裡,在空間中的什麼位置,以及該如何移動,這樣的感知帶來更穩固的自我感,我知道我在這裡、我正在做什麼,同時,動作的轉變也能激發一種興奮、愉快的情緒。

在遊戲場的另一端,一位老師坐上鞦韆,另一位老師幫忙推。坐在鞦韆上的老師說:「哎呀,我很久沒有盪鞦韆了,我以前盪這樣都不覺得高,現在就覺得好高喔!」我也曾經在陪孩子一起盪鞦韆的時候驚訝的發現,原來我能承受擺盪與旋轉的高度和速度已大大不同。在遊戲的過程中,我們能感知身心容納的強度,什麼樣的高度會感覺興奮愉悅,又什麼樣的高度則會害怕與不舒服,進而採取行動幫自己調節。
孩子也是如此,遊戲場的各種遊具帶來感官刺激的輸入,幫助調節情緒與發展認知,能「自由遊戲」,而非被規定與安排要玩什麼、要怎麼玩,孩子才能體會與嘗試自己正在做什麼調節身心,什麼樣的刺激輸入對自己是舒服的。
情緒調節的工具與歷程是很個別化的,我們鼓勵孩子去找到能調節自己的方式,並使他們從中獲得掌握感與自我效能感,知道我會有狀態不好的時候,但我可以、也有能力幫助自己回到整合的身心。
自然素材創造的現場

接近中午,太陽更炙熱了,我們離開遊戲場,進入一個有遮蔽的半室內廣場,在這裏我們不玩遊具,而是提供一個空間,邀請雲門老師自己蒐集或是超越遊戲團隊提供各種素材,在此自由創作與遊戲。這個歷程的轉變是,在遊戲場有具體的遊具可以玩,我知道要怎麼溜滑梯、盪鞦韆、鑽進隧道裡,我可以預期大概會是什麼樣的遊戲狀態,但是現在我手上只有撿來的樹枝、枯葉和石頭,或是被給予的絲布、球和毛線等。我要開始完全佈置自己的遊戲了,而且我不知道接下來將會創造出什麼樣的遊戲歷程與感受。

每一位雲門老師很快就創造各種不同的玩法,有一組撿了一根好長的樹幹,一個人在中間以旋轉的方式甩樹幹,其他夥伴則像跳繩一樣,樹幹來了就跳過去,玩得驚聲尖叫;另一組利用毛線綁在廣場邊的欄杆上,編了一個大型蜘蛛網玩木頭人,木頭人們必須穿過蜘蛛網到達另一頭,這真是一個集腦力、身體活動度和平衡感於一的超高段遊戲啊;還有一組則用毛線與樹枝也編了一個小型蜘蛛網,這個蜘蛛網不是木頭人的關卡,而是一個投球架,球投進去蜘蛛網的洞裡就得分。
沒有制式玩具與固定玩法的遊戲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這個空間乘載了大量的象徵,並創造能量的流動。那根長樹枝可以是跳繩,也可以是球棒,還可以是老爺爺的拐杖;即便同樣是編了蜘蛛網,也有不同的玩法。自由遊戲呈現出個人不同的遊戲主題,可能是競爭的、可能是合作的、可能是益智的、可能是尋求撫慰的,同時也呈現出個人扮演的角色與內在的感受。
再次理解孩子的歷程

「自由遊戲」其實是在創造一個空間,允許並鼓勵遊戲者自由地透過口語對話、象徵物的呈現(藝術媒材、大自然素材等)與身體動作的感官刺激輸入來表達與調節自己。
過去的父母大概沒聽過「自由遊戲」,因著工作或農事忙碌無暇照看孩子,意外地讓孩子擁有大量自由遊戲的空間與時間,反觀現代社會,不僅需要強調「遊戲」,還得強調「自由遊戲」,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孩子甚至大人,在享受設計完善的活動流程、多元與客製化的素材、清晰的步驟說明與製造精良的玩具時,也逐漸失去玩什麼、怎麼玩、跟誰玩、把平凡事物變好玩的空間,而正是這個空間使我們能創造、能組織自己的經驗,了解自己,並表達予這個世界,以練習如何應對生活,甚至療癒自我。
雲門教師訓練工作坊的當天也正是聯合國國際遊戲日 (UN 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這天讓一群二十至六十歲的大人重返十歲,重新找回像鳥飛、魚游一樣自然的遊戲狀態,深具意義。期盼更多大人理解孩子的玩不只是動動手腳,而是往內探尋自我,往外連結世界,是一個長成身心健康大人所不可或缺的歷程。
讓我們一起守護與滿足孩子自由遊戲的需要,嘗試從孩子的經驗進入他們的世界,以崇敬之心讓孩子帶領我們、啟發我們,也許會發現意想不到的自己喔!
本文照片:雲門教室、超越遊戲
延伸閱讀

育有一個男孩與一個女孩的諮商心理師,
大學讀文學,碩士唸心理,當媽媽資歷10年,從事心理諮商工作13年。
現為台北市家防中心、芸光心理諮商所合作心理師,
工作對象多為兒童及其父母,專長兒童遊戲治療與親職諮商。
常在諮商工作中頓悟怎麼當媽媽,也常在當媽媽的時候發現諮商工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