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空間有限、素材有限,想像力卻無限的自由遊戲: 超越遊戲在《虎姑婆和他的朋友》的實踐

空間有限、素材有限,想像力卻無限的自由遊戲: 超越遊戲在《虎姑婆和他的朋友》的實踐

當我們創造一個「自由遊戲」的情境、環境和氛圍,就是提供這三個面向的兒童友善,提供孩子「能自己決定」的機會,就是在告訴他們:「你有能力」、「你被理解」、「你值得被信任」。而在展覽裡提供「自由遊戲」,已經不只是展覽活動,更是給孩子的一張紙條、一個擁抱、一句耳邊的悄悄話:「你是可以自由探索這個世界的。」

不只【 大FUN凱道-兒童未來市 】1 天!不只「翻轉兒童美術館」5 天!而是,用「自由遊戲」陪伴親子的長長 120 天!

120 天,孩子玩出自己的各種力量 —— 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練習溝通 和嘗試創造!孩子不是被動的受教者,而是世界觀的創造者!

顛覆過去台灣社會對「室內展覽」的負面經驗。不需要告訴孩子:「不准出聲」、「絕對安靜」、「不能觸碰」、「不許跑跳」,反而,可以跟孩子說:「我們一起來玩吧!」

「遊戲」重要性是世界通識

國際遊戲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前年 2023 年,在國際遊戲協會(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 IPA)和幾個團體[1]協力向聯合國倡議後;去年 2024 年定案,全球公告第一屆國際遊戲日為六月十一日。今年進入第二年,但台灣對本節日的討論仍在起步,但沒關係 —— 我們選擇用展覽行動響應這一個全球對兒童遊戲權的重視。

[1]2023 年,我幸運加入辦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國際遊戲協會世界大會的理監事會及會員大會,主席 Robyn Monro Miller 主持當時成人討論要交給聯合國一個正式明文、全球通用「國際遊戲日」提案,也辦理了跟孩子討論的工作坊。這一個提案,還有許多不同私單位、公單位或非營利組織,如救助兒童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樂高公司、兒童職業體驗城、遊戲權推廣會、劍橋大學遊戲教育研究中心等。聯合國在 2024 年 03 月 25 日通過決議,雖然各國原本或各自需求有不同的遊戲日,但就確定每一年 06 月 11 日是 UN 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聯合國 國際遊戲日,沒有它名),並在同年,慶祝第一屆,而今年已經是第二屆。

富邦文教基金會為期四個月《虎姑婆和他的朋友》沈浸式遊戲場,在國際遊戲日第二屆隆重開幕,帶狀活動從 06/12 ~ 10/12 期間,每一天都努力彰顯「自由遊戲」重要性、每一天都用行動支持孩子自由遊戲。 — 提供鬆散素材(loose materials)、有著遊戲工作者陪伴。

不過,為什麼是虎姑婆?那個小時候聽大人說:「你再不乖乖睡覺,虎姑婆會來吃掉你!」那個讓人害怕的民間故事角色?因為,陪伴孩子長大不是讓他恐懼害怕,要「翻轉」威權教養而生的故事主角。這個夏天,虎姑婆就「被翻轉」成「新・虎姑婆」,揮別童年陰影,不吃小孩!還找了更多愛小孩的朋友來一起玩耍。

超越遊戲團隊被邀請加入團隊,是「遊戲夥伴」,用「自由探索遊戲」陪孩子陪好陪滿。在這座沈浸式體驗空間之中,富邦文教基金會、超越遊戲和策展 dosomething studio 攜手推出五大主題展區:

  • 虎姑婆 AR 實境互動
  • 遊戲工作者陪你自由遊戲的音樂公園
  • 沉浸式全息投影動畫
  • 多米獸公園 STEAM 磁力片創作區
  • 展場限定驚喜活動

這一篇文章,想和你分享我們在「音樂公園」提供「自由遊戲」的理念、靈感與更宏觀思考:什麼建築、什麼空間、什麼活動,才能真正對兒少腦神經發展友善(neurodiversity-friendly)?當我們持續思考:「一個城市每一個戶外、室內空間,讓各種孩子都感受到被歡迎、被看見、可以做自己時」,我們先將「自由遊戲」概念帶入展覽,讓孩子在無壓力、無規則的有限環境中,發揮無限創造力。

深獲手塚建築研究所啟發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 Hugo Spiers 教授曾指出:城市的空間設計,會直接影響兒少腦神經發展。近期研究也證實,長時間螢幕使用會抑制大腦白質的連結發展。 

我們必須設計更多對神經發展友善的室內外空間: (1) 開放、自然採光良好的場域 (2) 可操作 (3) 具挑戰性的立體環境 (4) 音量與色彩控制恰當,讓孩子情緒穩定、鼓勵探索、允許混亂的彈性設計,那不就正是「自由遊戲的空間」?這些理念的討論和實踐,就是我們稱之為《兒童神經建築學(Neuroarchitecture for Children)》的專業。

今年五月,我們與富邦文教基金會一同前往日本東京,拜訪世界知名手塚建築研究所。從被譽為「全球最棒幼兒園」的富士幼兒園,到 Play! Park + Play! Museum,再到箱根雕刻森林美術館的「網之森」可玩藝術裝置。我們實地體會什麼是細緻呼應《兒童神經建築學》並真正「以兒童為本」的室內及半室内空間設計:

  • 富士幼兒園(Fuji Kindergarten 被譽為「50年來世界最棒的幼兒園」)
  • 遊戲博物館(Play Museum 親子友善美術館)
  • 遊戲公園(Play Park 創意室內遊戲場)
  • 網之森(Woods of Net 箱根「雕刻之森」美術館戶外立體木作結合,讓孩子可攀爬躺臥的編織藝術裝置)
手塚建築師和林亞玫像孩子般快意奔跑在幼兒園環狀屋頂,和同行孩子一起爬上大樹(圖片來源:作者本人)

在第一站,手塚建築師看著大家邊讚嘆邊緊握手機拍攝建築之美時,說:「手機放下來吧!用你的身體去感受。」台灣遊戲之母林亞玫立刻加入他,像孩子般快意奔跑在幼兒園環狀屋頂,和同行孩子一起爬上穿插成長在幼兒園建築的大樹,從低矮的屋頂溜滑梯到幼兒園正中間,而低矮屋頂,正是為了孩子不感受巨大壓迫而降低、為了大人不用緊張頭上發生何事去焦慮管教而是觀察陪伴。

手塚建築師們的作品之迷人美好,不是什麼抽象的建築語彙、也不是什麼艱澀的主義美學,而是孩子身在其中的感受多元豐富且需求都被滿足 —— 是兒少倡議者對兒童建築和博館策展的理想夢境。

「自由遊戲」大方向和遊戲工作的細節的討論後,發揮研究透徹的自學本質和職人精神(圖片來源:作者本人)

而在「遊戲公園+遊戲博物館」時,策展人和製作人也一起加入,和我們一行人做了各種實務討論 —— 也是啟發我們會在這一次《虎姑婆和他的朋友》的音樂公園,提供「自由遊戲」大方向和遊戲工作的細節。

最後,雖然車程極遠但到達時心都醉了的網之森,還有後來二位建築師再做的木棧休憩平台(似乎再次致敬自己早期作品【屋頂上的家(Roof House)】[3]),我們大家跟著恩愛的手塚夫妻,躺在平台上,用身體感受他們的理念。在孩子消失在世界最美的編織網裡時,聽著建築師夫妻對最美木作和編織網[2]結合的導覽。

[2]編織網作者是堀內紀子,她運用紡織材料,一針一線手作編織色彩鮮艷而且風格獨特的大型裝置藝術,如本文提的網之森(Woods of Net)或。她本人覺得遊戲場就是小孩的「小社會」,如果設計完善、加上挑戰,給予足夠「可玩特質」的環境,不用設立規定和刻意動線設計,小孩自己可以評估各種風險(包括小社會中的情緒風險和社交風險)。

[3]二位手塚建築師在日本神奈川縣秦野市的作品【屋頂上的家(Roof House)】是一個私人住家案,他們在屋頂上這一家人設計了第二個類似客廳的空間。屋頂和富士幼兒園一樣有很多光線往下照的天窗,每個人都能從各自房間上爬梯到屋頂,然後在屋頂平台聊天、吃飯、看書或洗澡 —— 像是另類樹屋,是每一個小孩童年的夢想。

手塚由比建築師說:

「建築就是教育。」一個可以爬、可以躺、可以碰觸的環境,它的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師。而遊戲,就是在長大 —— 不要阻礙孩子長大。

建築就是教育。
一個可以爬、可以躺、可以碰觸的環境,它的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師。(圖片來源:作者本人)

這樣的兒童建築和友善空間的理念,正是我們在音樂公園中實踐的 —— 創造一個「孩子身體和心情,都可以自由的地方」,當然,也更是神經多樣性的孩子或任何一個孩子,腦部能自然發展的地方。建築師說的「教育」是不是讓你有個問號?我是沒有太多遲疑,因為,建築師她說的,不是我們刻板印象中乖乖坐在教室寫十遍生字的「教育」,而是亞洲社會成人可能需要窮盡一生學習的「讓孩子玩中學」。

自由遊戲的核心本質

遊戲,從來不只是遊戲而已。它代表了創意和想像、它促成了社交連結、它增強了身體健康、它支持了情緒感受、它鼓勵終生學習,它還有好多好多。

而當我們創造一個「自由遊戲」的情境、環境和氛圍,就是提供這三個面向的兒童友善,提供孩子「能自己決定」的機會,就是在告訴他們:「你有能力」、「你被理解」、「你值得被信任」。而在展覽裡提供「自由遊戲」,已經不只是展覽活動,更是給孩子的一張紙條、一個擁抱、一句耳邊的悄悄話:「你是可以自由探索這個世界的。」

自由遊戲,一直是超越遊戲的團隊成員十年以來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不同於成人主導的結構化遊戲,強調孩子自主探索的能力,讓孩子在沒有成人干涉的情況下,依照自己的步伐進行探索、創作和學習。不僅僅是「玩」,更讓孩子發現自我、理解他人和與世界建立聯繫。

不能忽視的現實是,現在的兒少,長時間接觸數位螢幕,大大影響他們神經發展,讓大腦運作變得緩慢。大自然、自由遊戲、人際互動,被壓平成 2D 的平板和動畫,孩子的注意力、同理心與想像力,也被限制成扁平的模樣。我們不是斷然禁止科技,而是創造更多比數位螢幕還吸引人的生活經驗,打好孩子心理健康的預防性照護基礎。

自由遊戲,就是那樣的存在。

曾經,前十年,我們都在努力於「公共戶外遊戲空間」的倡議、全台實質設計討論,以及辦理「以玩為核心」的兒童參與式設計工作坊。當然,這次赴日參訪終於親身朝聖到的 Yumepa (子ども夢パーク,兒童夢想公園冒險遊戲場),我們也奢望台灣也能有好多好多。當東京遊戲協會老朋友嶋村志(Hitoshi Shimamura)帶我們看到現場青少自主練習近期音樂演唱會時,孩子飛揚的神色,這也是我們不會棄守的範疇。

然而,當台灣的戶外環境,逐漸面臨極端氣候如酷熱炙陽、致災暴雨,或未解決的嚴重空汙的影響,創造室內友善空間和提供室內友善空間裡的自由遊戲,勢在必行。

在音樂公園中,策展夥伴設計了簡單地景、互動裝置,但因為也有提供鬆散素材如泡綿、紙箱、瓦愣紙球、強化氣球,在開放空間中,孩子就能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式探索。例如:

隨著隔壁魔法森林沈浸劇場傳來的音樂節奏跳舞
在高低小坡上下走或跑
與其它孩子合作創造屬於自己的紙箱秘密小屋
或有大孩子用紙箱和泡綿拼出輕訓槓鈴,
把短泡綿條圈成投籃籃框,黏在公園牆上,讓現場變成健身房 

—— 各種可能,更沒有什麼不可以。

在有限空間裡,沒有既定框架,透過遊戲與互動,釋放想像力與創造力。與傳統的博物館展覽不同,摒棄純粹「靜態觀賞」或「學習知識」,不是被動接受教育者,而是多元世界觀的創造者,孩子的身、心、腦,都一起「動起來」。

促進孩子自己本身感官發展,還在遊戲中偶而練習分享、合作與創新。透過自由遊戲,和他人建立聯繫,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當下情感,解決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克服困難,面對不如己意挫折,做出堅持或放棄的勇敢決定 —— 選擇怎麼玩、玩多久、和誰一起玩,都可以。

什麼是自由遊戲工作者?

大家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玩瘋了」的樣子嗎?—— 不是排好順序的活動,也沒有明確任務與成果;可能是倒水玩沙從白天搞到天黑,可能是家門前巷子裡一塊水泥地跳房子,也可能只是在家裡後院一堆舊紙箱裡鑽來追去而笑到肚子痛。這些,就叫作自由遊戲,是孩子最自然、最本能、最無壓的玩耍行為。

遊戲工作者會等到看孩子想要開玩,就立刻現身給出孩子想要的協助(圖片來源:zeocoo 林亞玫)

現在的每一個大人,撇除生活中的日常作息規訓,都能支持這樣的行為嗎?如果困難度很高,是不是需要專業者來一起做這件重要的事?這些專業者,就是這一次《虎姑婆和他的朋友》沈浸式遊戲場裡獨有的「自由遊戲工作者(playworker)」。

孩子不全都是因為玩具或什麼得獎遊戲區而開心,而是當環境允許他們自己決定怎麼玩,他們才真正感到快樂、被尊重、被信任。不會要求孩子做什麼、怎麼玩、或玩多久;我們做的,是觀察每一個孩子的狀態與節奏,適時提供協助與支持。

有些孩子一來,就衝去編織網以為是攀爬網,遊戲工作者會帶著其它素材來邀請他們一起用泡棉條在網上創作;有些孩子,會觀望其它孩子很久很久,才開始想要探索,遊戲工作者會先請家長在一旁休息不催促孩子,等到看孩子想要開玩,就立刻現身給出孩子想要的協助。因為,剛剛說的這些狀態,都是孩子自己的大腦,想要怎麼跟空間、物件或他人建立關係的獨特方式,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只有不一樣的孩子。

這樣的成人態度、現場氛圍和友善文化,會讓空間更柔軟,讓陪伴更專業,讓孩子大腦更自由長好。

遊戲工作者在現場製造的是「可玩特質(play affordance)」,讓情境變得有趣,而不是讓孩子變乖。不是「教」孩子怎麼玩,而是「為孩子獨一無二的玩鋪路」—— 可能是把某個素材調整角度、可能是注意兩個孩子間似乎有衝突正醞釀、可能是靜靜蹲坐在一旁,讓孩子知道他不孤單。在音樂公園裡,沒有活動安排,只有創造孩子主動參與的可能性與自主感。

孩子在玩時,遊戲工作者的我們也在從中學習。我們的背景,可能有實驗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幼教老師、社區工作者、兒童權利倡議者、小學老師、社工等,但在這裡,我們都是遊戲工作者,一起更近身認識百千萬種小孩裡的每一種,都是在為期四個月「不預設結果」陪伴,重新學習怎麼跟各種孩子相處。這是一種平等、彈性、尊重的兒少工作,更是一份對兒少發展的實踐。

自由遊戲現場,表面貌似紊亂,但有如鴨子划水的背後,其實有著敏銳觀察與專業判斷。遊戲工作者知道,何時是安全邊界、何時出手介入、何時沉默微笑,何時退後看著孩子瘋玩。我們相信孩子有能力判斷風險、有能力創造玩法。

也是遊戲工作者之一的邱筱婷,在東京時,也在建築師身上發現她跟夥伴在上英國 PARS 兒童遊戲工作課程時貫穿的遊戲工作者精神:「時時提醒自己要在適當的時機,退一步隱身,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孩子。」

感謝跨域合作學習機會

富邦文教基金會和超越遊戲帶「兒童主體」參訪後,回台每個人都會好好從玩中學(圖片來源:作者本人的伴侶)

在富士幼兒園時,同行的冷彬、黃思涵、邱筱婷和我對教室外側的落葉坑產生好奇,亞玫甚至爬進去感受這個台灣戶外公園難有的自然遊戲機會時,手塚貴晴建築師嚴肅地請亞玫出來,並且說明現在是甲蟲的繁殖季節,在落葉坑踩踏可能會傷害到腐植質中的幼蟲,所以落葉坑要在秋冬季節時,才會邀孩子進去玩揮撒滿天落葉的遊戲 [註4]。

註 4:落葉堆所邀約的昆蟲,眾人最有感覺的是獨角仙等金龜子。雌蟲尋找落葉腐化的腐植質,鑽入其中產卵,幼蟲也在土壤裡成長。待春夏的繁殖季節過後,即使小孩來此踩踏,也不會傷害到地底下的幼蟲。台灣可以玩落葉堆,但是因為落葉堆也吸引親子擔心的甲蟲如蜈蚣;所以,落葉堆可以是季節限定(如冬初)的自然遊戲,然後玩後可以作為堆肥。

我想到了,這十年在戶外遊戲環境推廣自然鬆散素材鋪面(樹皮、木屑、礫石和沙)的我們,曾面臨的一個質疑 —— 甲蟲的幼蟲在遊戲場的樹皮木屑鋪面裡,被玩耍的孩子踩踏而大量死亡的新聞。

孩子不該被苛責不能嬉戲,反而身為倡議自然遊戲和自由遊戲的大人才要當責,要不間斷地學習更寬廣深度的跨領域知能,因為遊戲就是跨領域的議題 — 於是,我請教了新北市樹保委員廖鎮洲— 當這個案例出現,就是我們更深入研究且更細緻改變的時機。要請主管、施工和維護單位,若能使用樹皮,建議使用國產松木樹皮(或柳杉樹皮)為佳,而非各式木屑。在自然機制運作下,昆蟲無法在自然鋪面找到食物或棲息地,就不會有金龜子、鍬形蟲、及丁蟲和天牛等豐富的生物,在自然鋪面裡生活。

孩子有知情權利,大人要當責且讓孩子也獲得知能,孩子才有機會做出尊重、同理和溫柔的選擇。 自由遊戲,從來不是放任。室內環境的自由遊戲的首創,這四個月裡,每一個人都會好好地在玩中學。

這是我們每一個大人要練習在跨領域的「專案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加上「問題解決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也是 PBL) 的職人專業和執行嚴謹,因而能夠撐出空間,給孩子的好玩支持和放鬆陪伴。而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孩子自由遊戲同時,也能在進步的公民社會中,成為自主學習者,開心、勇敢又自信。

延伸閱讀

今夏最好玩的親子展覽《虎姑婆和他的朋友》沉浸式遊戲場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熱鬧登場 五大亮點搶先看!

美術館導覽用「玩」的:串接小小孩最愛元素的藝術課

正向對待使用者的需求,孩子最清楚他們要什麼!日本建築師手塚貴晴&手塚由比演講觀察

【專題│眼底城事】使用者經驗對空間設計專業的養成不重要?「遊戲孩子王」在兒少參與式設計,玩什麼把戲!


本文參考文獻資料
The Playwork Principles Scrutiny Group (2005)
Play England & Playwork Foundation official materials
Gill, T.  (2007) No Fear: Growing Up in a Risk Averse Society
Bundy, A., Luckett, T., Tranter, P. J., et al. (2009). The Risk is That There is “No Risk”: A Simple, Innovative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Children’s Activity Levels.
Lester, S. & Russell, W. (2010). Children’s Right to Play: 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Pla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Worldwide.
Thomas Armstrong, The Power of Neurodiversity (2011)
Twenge, J. M., & Campbell, W. K. (2018). Associations Between Screen Time and Lowe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vidence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Hutton, J. S., et al. (2019). Home Reading Environment and Brain Activ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Listening to Stories.
Spiers, H. et al. (2020). Global Navigation Ability and Spatial Cognition in the Sea Hero Quest Project.
Cities Forum: Neuroscience and Urban Design: Building Healthier Cities for Children (2023)
UN News: UN declares 11 June as the International Day of Play (March 2024)
李玉華(2018)孩子的遊戲,大人不該過度干涉!還給孩子「Free Play」的能力獨立評論@天下。
李玉華(2019)給親子的「風險評估」練習——以新加坡遊戲空間為例鳴人堂。
李玉華(2020)戶外遊戲空間,性別大不同?我們準備好規劃更完善的空間嗎?。鳴人堂。
李玉華(2022)不要等到兒童解放軍來拯救孩子,從日常就用遊戲滋養孩子。人本教育札記10月號/2022 第400期。
李玉華(2023)好好遊戲,好好相伴,好好長大:還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權利獨立評論@天下。
李玉華(2024)繼續遊戲吧!從國際遊戲日玩起,台灣對「遊戲」需要更多元推展。眼底城事。
李玉華(2024)導論:如何陪伴孩子長出遊戲韌性?國際開始主流化利益風險評估作法。眼底城事。

李玉華 Christine Lee( 13篇 )

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現為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共創夥伴 暨 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