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GIANTS》:一場科學與藝術交織的巨型展覽
我在參加第11屆 Child in the City 研討會之餘,走訪比利時多座與兒童文化相關的博物館與展覽,並以此展開一系列「比利時兒童友善之旅」專欄。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其中一站——特展《GIANTS》,我是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皇家自然科學博物館(Royal Belgian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參觀這個展覽。值得一提的是,這檔展覽目前仍在歐洲巡迴中,最新一站為英國伯明罕博物館和美術館(Birmingham Museum & Art Gallery),展期自 2025 年 8月至 2025 年 11月 2日,對此展覽感興趣的讀者仍有機會親身前往觀展,之後也將繼續於歐洲其他地區巡迴展出。
在出發前,我事先聯繫了博物館,並收到《GIANTS》展策展人 Katelijne 的熱情回覆,她不僅邀請我參觀展覽,並在現場親自導覽展間設計與策展思路,這段交流也成為我撰寫本文的重要基礎。這是一場以「巨獸」為主題的展覽,結合科學與藝術,呈現史前動物巨型樣貌,從恐龍到巨象,從史前鯨魚到巨犀。雖然這些史前巨獸早已滅絕,但大象、鯨魚和大猩猩等現代巨獸仍在我們身邊,但它們正面臨滅絕的威脅。展覽也提醒我們大自然的脆弱,以及為了子孫後代保護這些動物的迫切需求。

敘事與沉浸式體驗:策展設計的突破
展覽名稱《GIANTS》不只是對於動物尺度的形容,更象徵著自然中不斷演化與適應的力量。策展團隊以敘事方式引導觀眾穿梭在一個跨越時空的巨型動物世界中,並以視覺張力與沉浸式空間設計,吸引不同年齡層觀眾主動參與、駐足與討論。這樣的呈現方式,與傳統科學博物館的展覽邏輯大不相同:不再僅僅是「看復原的展件+讀說明牌」的知識導向,而是透過更沈浸的展示設計,帶來一種既詩意又直覺的教育性經驗。
材質選擇與感官設計:為兒童量身打造的尺度語言
從我的兒童文化設計觀點中,《GIANTS》展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它如何透過藝術轉譯、設計手法與空間經驗,使科學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成為一種參與感與感官體驗兼具且具有遊戲感的場域。
展覽中大量使用了輕量且環保的 PET felt(毛氈) 材質,打造出既堅固又可進入、可攀爬、可穿越的巨型動物模型。這些展件不僅具備藝術視覺張力,也同時考量到孩子的尺度與互動性,鼓勵觀眾以身體感知這些動物的「巨大」,達成深層的空間記憶與學習連結。也讓我聯想到在根特 De Wereld van Kina 博物館中,那些從兒童尺度與視角出發設計的展示手法,都是從兒童身體經驗出發的設計語言。

永續與溫度兼具的展覽語彙
PET 毛氈是由回收塑膠瓶製成的材料,具備可塑性、耐用性與聲學吸收特性。在本次展覽中,它不僅做為結構與表面裝飾的媒材,更成為空間氛圍的一部分——牆面、座椅、展件本體皆運用了材料的柔軟表面以幾何的設計語彙,使整體展場營造出溫暖、沉靜又具童趣的視覺語言。這樣的選材策略,也回應了博物館對永續發展的重視。PET毛氈作為一種輕量化的材質,在展覽裝卸與巡迴過程中也具備極高的實用性與靈活度,不僅降低運輸與安裝的耗能,也方便展覽在不同城市與場地快速布展。
兒童視角的空間引導
展件設計上也充滿巧思,例如一比一的巨型生物幾何型體,讓孩子與成人都能以探險者的姿態,在展覽中穿梭探索。同時,展覽並未以過度說明文字主導觀眾的理解,而是透過視覺、空間與物件本身的直觀引導。場域中設置了許多「孩子視角」的觀察點,例如低矮的開口、統同於以往的視角窗口,不僅提供孩子專屬的體驗路徑,也反映出設計者對不同身體尺度與探索行為的觀察與理解。

兒童文化設計的展現與國際觀察
這樣的設計策略,正是兒童文化設計精神的實踐。
它不僅將孩子視為博物館空間中的主體,更透過設計語彙賦予孩子理解、參與與詮釋的權力。在瑞典的兒童文化設計(Child Culture Design)訓練中,我們常強調設計可以是一種媒介,用來促進兒童的表達與思考。
《GIANTS》展正是這樣一場成功的實驗——它將理性科學轉化為感性場域,並透過空間語言喚醒兒童的想像與參與。在這場與巨獸共舞的策展實驗中,孩子不再只是觀眾,而是穿梭其間、主動探索的敘事者。
策展交流與現地導覽經驗
除了參觀《GIANTS》展之外,Katelijne 也特別介紹了博物館內名為「PaleoLAB」的兒童互動學習區,專為 5 至 12 歲兒童設計,結合多媒體裝置與身體參與,以遊戲方式親近古生物學,透過觸摸、組裝、分類等方式,讓孩子以小小古生物學家的身份親身體驗自然科學的樂趣。觀察到孩子們在其中自然展開探索與提問的樣貌,也讓我再次確認一個設計良好的空間如何激發主動學習。回到展覽現場,我特別感謝策展人 Katelijne 的親自導覽。在事前的email往來中,我們已初步交流對兒童策展的共同關心,而她在現場更進一步分享了展覽背後的策展邏輯與細節考量,從動線設計到材質選用,每一環節都蘊含著她們團隊對兒童觀眾的理解與關注。

那天下午,我在館內參訪了五個小時左右,不僅仔細參觀了《GIANTS》展與兒童區,也走訪整座博物館的多個展廳。從人類演化、礦物世界到海洋生態,每個展區的設計都展現出自然科學與展示藝術的整合能力,也再次強調這不只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一處讓人與知識共鳴的文化場域。
策展的社會角色與文化倡議
更重要的是,這場展覽讓我重新思考「科學」如何能夠透過策展與設計成為兒童文化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我們常將「兒童文化設計」侷限於遊戲、故事與藝術設計,但其實當科學內容被妥善轉譯與設計,亦能激發孩子對世界的好奇與提問。這讓我聯想到台灣許多科學教育空間仍以重資訊、重邏輯的形式呈現,缺乏對於感知體驗與情緒參與的設計。
放眼近年國際趨勢,歐洲與北歐許多博物館正積極強調「多感官學習」(multisensory learning)與「參與式敘事設計」(participatory narrative design),讓孩子在空間中有更多自我探索與詮釋的可能性。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的轉變,更是對於兒童作為知識共同建構者角色的文化承認。
這也呼應我在工作中持續推動的理念:當我們為孩子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兒童友善」,更要思考如何讓孩子成為知識、文化與空間的共同建構者。透過展覽設計的每一個選擇,讓孩子在參與中理解、在遊戲中思考,在體驗中成長。
《GIANTS》展自 2023 年 10 月 20 日於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博物館首度展出,預計於未來 5 至 6 年間於歐洲多地巡迴展出。展覽剛結束於法國圖盧茲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de Toulouse)的展出,即將前往英國繼續巡迴,希望未來也有機會進入亞洲地區。若能將如此深具教育性與參與性的展覽模式引進台灣,對博物館教育、兒童文化設計與跨領域合作都將是一大助力。
站在 2025 年中的此刻回望這次參訪經驗,我更確信兒童文化設計的價值不僅在於創造友善空間,更在於持續挖掘設計、知識與兒童主體之間的關係。GIANTS 展所展現的策展可能性,不只是博物館內部的改變,也對我們重新思考教育、參與與詮釋的關係提供了啟發。

後記補充:布魯塞爾皇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簡介
本次《GIANTS》展舉辦地—布魯塞爾皇家自然科學博物館(Royal Belgian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s),本身即是歐洲自然史領域的重要據點。它不僅是展覽空間,更是一座兼具研究與教育功能的大型自然科學機構。
博物館館藏總量超過 3,800 萬件,涵蓋古生物、礦物、昆蟲、哺乳動物、植物與人類學等多元領域,堪稱全球十大自然科學收藏機構之一。館內最具代表性的展區,是佔地 4,580 平方公尺的恐龍展廳—這是目前歐洲最大的恐龍專屬展廳。
展廳中最著名的,是來自比利時南部伯尼薩爾(Bernissart)煤礦的伊瓜納龍(Iguanodon)化石群。這批化石於 1878 年被礦工發現,是當時全球罕見的集體恐龍遺骸現地出土案例。共有約 30 具伊瓜納龍骨骼被完整保存,其中八具以原始姿態展示於博物館內的大型玻璃展櫃中,為參觀者留下極為震撼的視覺體驗。
除了恐龍標本外,博物館也設有針對兒童的常設教育空間與多媒體互動展件,致力於讓科學知識以更多元且親近的方式被理解與分享。這座博物館不只是收藏與展示之所,更是一個激發學習、想像與科學精神的公共文化場域。
延伸閱讀
【專題|以孩子事參與國際】比利時兒童友善之旅:布魯塞爾兒童博物館探訪—「成長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