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奔走國際的研討會旅程
2022年底,我在愛爾蘭都柏林參加了第一次的「城市中的兒童世界研討大會」 (Child in the City World Conference)世界研討大會(註1),帶著在臺灣、韓國和孩子一起探索城市「小自然」的經驗在國際分享。時隔一年,我再次帶著臺灣的經驗來到這屆的大會,參與兒童福祉的經驗交流與倡議。
這次的研討會,是辦在「歐盟的首都」-布魯塞爾;許多歐盟的主要機構正設立在此,包括了歐盟高峰會、歐盟執行委員會、歐盟理事會等等;讓此屆研討會更具國際性及可看性。會場位於比利時皇家美術館,是布魯塞爾著名的藝術之丘中著名的文化景點之一,讓聚集於此的參與者在議程之餘體會比利時的人文之美。
基金會科學委員會主席Lia Karsten在開幕致詞時表示:
「透過這次布魯塞爾的大會,我們將積極思考如何為後代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當今世界在某些方面是嚴峻的;戰爭、地震和氣候變化只是我們面臨的一些威脅。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迫切地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不僅是為了年輕一代,而且是與年輕一代密切對話、一起做出改變。」
緊接著大會開始,本次研討會出席了超過100位來自世界各國的分享者,包括了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實踐者,內容聚焦於最新的國際學術研究與實踐經驗的分享與討論。
以「參與」貫穿「建構未來」的五大子題
第11屆「城市中的兒童世界大會」的主題是「建構未來」(Building the Future),其中包括了五大子題:
- 以創造力為基礎(Building on Creativity)
- 建立跨世代凝聚力(Building on intergenerational cohesion)
- 建立國際的團結(Building o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 以參與和民主為基礎(Building 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 打造年輕人友好的城市空間(Building on young people-friendly urban space)
來自聯合國的兒童友善生活空間倡議
在主題講座(keynote speech)中,來自瑞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簡稱UNICEF)的莫娜·邁恩伯格(Mona Meienberg)講述了為孩子打造友善城市的要點,內容提到:
「兒童友善社區或城市將兒童權利置於當地發展策略的核心,政當局承諾保障所有兒童的所有權利,正如《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2 條(禁止差別待遇與歧視)所保障的。也意味著兒童參與決策過程,社區或城市不僅是「為」兒童而建,而且是與兒童「一起」建立的。透過賦予孩子發聲的權力,從而加強整個過程的民主。」
莫娜在UNICEF裡負責的是「兒童友善城市倡議」(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 簡稱CFCI),報告中她整理了目前在發展兒童青少友善的公共空間時所面臨的困境,包括了:
- 城市空間在道路交通、會面點空間的競爭與利益衝突。
- 共同的責任與跨域合作,例如建築工程部門與兒少部門間的溝通。
- 兒童與青少參與公共空間的機會有限。
這些挑戰也是在臺灣推行兒童參與在執行層面常遇到的;原因常常來自於「大人」們習慣以權威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缺少溝通、聆聽與同理;或是在取得孩子的想法後並未確實落實轉譯、實踐孩子的需求。
當兒童青少的參與成為學前教育與都市設計的重要思考
在三天議程近百場的平行發表中(parallel session),孩子的「參與」在我的觀察,是橫跨這屆五個子命題的重要關鍵詞,再次強調了想要建構屬於孩子的未來,他們親身的參與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在眾多發表中頻現的Lundy教授的「兒童及少年參與模型」(註2);許多不同領域的學者也將兒童參與作為研究主軸,產生了許多個案方法。例如來自葡萄牙里斯本大學的心理學學者納丁·科雷亞(Nadine Correia),將孩子的參與拉進了學前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CE)系統中,其中提到「尊重孩子定確保他們體驗和感知到參與的機會,如此可幫助學齡前孩子對自己生活某種程度的控制,感覺到更加自主和有能力」也讓我反思這樣在平常的教育中,就先提前讓孩子「練習」參與,才是邀請孩子參與負責任的前提。
身為兒童文化設計師的我,當然不會錯過為孩子且「和孩子一起設計」的案例分享,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來自丹麥哥本哈根的一個集結了社會科學與設計的跨域城市設計團隊「arki_lab」,分享了許多跟孩子一起設計時的圖像化的設計思考工具,也歸納出民主化的城市設計的要點,其中題到的「成人必須接受權力的重新分配」、「這對所有的參與者都是一個學習過程」這兩個在亞洲很難做到的要點尤讓我感動,
這三天下來,「兒童與青少的參與」在多元的專業領域中不斷被討論,更突顯參與這項民主且平等的機制在未來發展的重要與無限可能性。
學術與實踐交流的平台
我的發表被安排在第二天的早上,主軸圍繞在「以創造力為基礎」(Building on Creativity)這個子題,主要分享了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兒童藝術基地的第一場教育展「你看!?」的策展經驗,著重在策展過程中的兒童參與過程;演講方向與同年六月在蘇格蘭IPA年會上的相似,但更專注於參與的目標、方法和實踐經驗的具體化。從發表後的對話內容可知,在眾多學術研究、理論與數據之外,我的實踐經驗呈現出相對真實且可行的實驗精神。
現場也有不少來自專業領域的提問,從兒童組織的成員對於兒童訪談問題設定的好奇,到美術館的籌備人員及館員針對募集參與兒童的方法等等,也收到了未來研討會的善意邀約。
作為兒童參與實踐者,深知研究理論在規劃時的角色,而孩子的參與活動在實踐中才是真正的挑戰,臨場處理和面對個體差異遠比面對成人更具挑戰性。聽起來有點嚇人,但面對充滿實驗性的過程更多的是興奮!
後記:比國雙城的兒童友善場館踏查
這是兩年內第三次參與歐洲的國際研討會,身為一個東亞居民往返歐洲的成本高昂,因此我也利用這難得的機會在當地規劃了兒童友善相關的參訪,除了研討會的三天議程外,這次還拜訪了多間位於布魯塞爾及根特的兒童博物館與兒童友善空間;短短的四天一共造訪了兩間「兒童博物館」、四間兒童友善博物館的特展、兒童空間與兒童導覽,以及一個以「Play」為名的建築展。在提前的規劃聯繫下,出發前已取得不少館舍的正面回覆,到了現場則感受到館員們積極的接待、導覽、對談;體驗到這些用心為孩子設計的內容、服務,以及館員的熱情,讓我高強度爆訪行程的疲憊都一掃而空。
註1:來自荷蘭的「城市中的兒童基金會」(Child in the City foundation)的主要目標是加強國際城市中兒童的地位,促進和保護他們的權利,為他們提供玩樂休憩和享受自己的社會和文化生活的空間和機會。 是兒童權利的學者、從業人員和活動家提供傳播研究和良好實踐的交流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活動,是兩年一次的世界性國際研討會,邀請科學家、城市規劃者、城市兒童友善實踐者和地方當局聚集在一起分享最新知識、研究與經驗。
註2:「兒童及少年參與模型」是北愛爾蘭學者Laura Lundy 教授所提出,其中提及兒童參與的四大要素:空間、發聲、聽眾及影響。
延伸閱讀
後疫情時代孩子與社會的重新連結! 第10屆「城市中的兒童」世界研討大會,愛爾蘭都柏林直擊觀察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01.跟孩子一起做設計! 國美館「你看!?」教育展策展人林宇儂的兒童參與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