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後疫情時代孩子與社會的重新連結! 第10屆「城市中的兒童」世界研討大會,愛爾蘭都柏林直擊觀察

後疫情時代孩子與社會的重新連結! 第10屆「城市中的兒童」世界研討大會,愛爾蘭都柏林直擊觀察

當我介紹在臺灣發生的街道遊戲、兒童參與工作坊、兒權倡議活動時,來自各地的兒童專家不時點頭認同、記下作為參考、或大膽的提出想法,看著大家興奮且認真交流的模樣,令人感動,也欣慰臺灣在的兒童友善的路上被看見。

強化孩子在城市中的地位及參與! CitC第10屆世界研討大會在都柏林

第10屆城市中的兒童世界研討大會(10th Child in the City World Conference)在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舉辦,是在疫情下大家滿心期待的盛事。主辦單位「城市中的兒童基金會」(Child in the City,縮寫CitC)來自荷蘭,其主要目標在於強化孩子在城市中的地位及參與,提升他們的權利,創造兒童友善城市。

左圖為研討會會場-都柏林城堡。右圖為都柏林市政廳內,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交流 (圖片提供:林宇儂)

這次的世界研討大會因為疫情的影響,從2020延宕至今年,兩年的等待反而成就了其盛大。此次大會集結了來自全球30個國家、100多位的講者,總共超過300位參與者的陣仗,也是我自2015年後再次參加的實體研討會。在100多位平行內容(parallel session)講者中,大約有80%的博士生及研究型學者,而剩下的兩成,多為實踐者、設計師與倡議家,使得內容及交流更多元豐富。

除了口頭發表之外的Poster session (圖片提供:林宇儂)

本次主題是:創立連結(Making Connections),內容囊括五大子題:

  1. 串聯現在與過去/ Connecting present with the past
  2. 連結城市中的自然與遊戲/ Connecting green and play
  3. 連結孩子心靈的健康與遊戲/ Connecting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play
  4. 串聯兒童參與和都市政策/ Connecting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to urban policies
  5. 在後疫情時代重新連結孩子與社會/ Re-connecting children to society during/after COVID-19
第10屆世界研討大會主題-Making_Connections

來自臺灣的經驗分享

身為唯一一個來自臺灣的講者,興奮卻也小有壓力。我發表的主題是「Crowned by Nature/大自然的加冕」,在連結城市中的自然與遊戲(Connecting green and play)的子題下;從在瑞典哥德堡大學兒童文化設計研究所完成的論文及設計為起點,將產品設計轉化為永續且更易接觸到目標群眾的親子工作坊,用設計連結起孩子與城市中的自然。(可參考文章

短短的20分鐘很難把全部想法經驗完整傳達,捨去很多細節之後,我規劃了四個關鍵詞:「城市小自然」、「親子共學」、「美感」、「永續與且成為影響」。在這四個重點中,我談到了空總C-LAB園區具有軍中歷史背景的植物樣貌如何轉化為給孩子語彙傳達,並藉由親子工作坊創造親子的優質時刻、也試著引導陪伴者在過程中聆聽、尊重孩子,欣賞孩子的自主性與創造力;也提到,在台灣有一群人(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以下稱特公盟)的努力讓兒童參與成為遊戲場建設中的必要過程,並舉例了2021年,我與特公盟一起在臺南辦了多元的兒童參與式工作坊,作為「鹽水區公20公園特色遊戲場」設計發展中的兒童參與,將孩子真實的反應、需求提供給執行設計的規劃團隊。

第10屆世界研討大會在都柏林_臺灣經驗 (圖片提供:林宇儂)

我此次的發表內容實踐大過於理論,與前後位研究型講者的風格很不相同,卻也意外地在發表後的到不少回饋;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與會者好奇地詢問臺灣當前兒童友善的狀況,好奇我們怎麼執行、政府的態度、家長的回饋等等;當我介紹在臺灣發生的街道遊戲、兒童參與工作坊、兒權倡議活動時,來自各地的兒童專家不時點頭認同、記下作為參考、或大膽的提出想法,看著大家興奮且認真交流的模樣,令人感動,也欣慰臺灣在的兒童友善的路上被看見。

連結城市中的自然與遊戲-大自然的加冕-臺灣經驗 (圖片提供:林宇儂)

後疫情時代重新連結孩子與社會

在眾多講題中,疫情時期/後疫情下的兒童與社會是很新也還正在發生的主題,各國的學者、專家也都還在摸索、研究的途中,但其中已有不少想法與觀察令我印象深刻,像是在針對南美洲青少及兒童對疫情後生活的想法調查中,兒童與青少年認為他們有權利對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更了解且實際參與;病毒與疫情某種程度參與了他們的童年,許多孩子在解封後,對病毒的防護甚至比成人更警戒。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分享中,也發現了共通點;義大利與南美國家的學者都一致發現:自從疫情嚴重到開始封城後,孩子們與朋友見面一起玩的場所,從學校轉變為城市中的空間,即便解封後,城市中空間的共融、平等、設計等議題在疫情後時代必須加速發生。這些即時且正在發生的轉變,帶動著思想、文化、童年的形塑,也是這次研討會中我覺得很值得思考的面相。

來自莫斯科的AFA GROUP在講述遊戲場的設計原則-在科克大學職能治療系任教的Helen Lynch博士(圖片提供:林宇儂)

兒童友善實地考察

研討會的議程中,除了在講廳沉浸式地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發展兒童友善的經驗外,主辦城市的代表-都柏林市政府議會以及都柏林兒童及青少事務部(Department of ChildrenEqualityDisability, Integration and Youth)更與城市中的兒童共同規劃了一早上的都柏林城市的兒童友善實地考察(The field trip),是此次研討會議程中我特別期盼的部分。

都柏林政府的支持_都柏林市長致詞(圖片提供:林宇儂)

考察的內容遍佈整個都柏林且面向多元,共有七個選項:

  1. The Ark- 鬧區中心專屬於兒童的藝術中心
  2. Kevin St Library- 兒童友善圖書館
  3. Meet Comhairle na nóg – Young People’s Parliament- 認識都柏林的青年議會
  4. Dublin City Play Trail North & South- 城市中的遊戲路線
  5. Phoenix Park & Dublin Zoo- 鳳凰公園與都柏林動物園
  6. St Annes Park, Fairview Park & St Anne’s City Farm- 歷史散步與遊戲場參訪
  7. Through the Tunnel- 兒童友善的城市腳踏車之旅

每個選項都有其獨特的吸引力,綜合考量之下,我選了與自身專業最相關選項- The Ark- 一座位在都柏林最熱鬧的坦普爾酒吧區(Temple Bar)專屬於孩子的文化與藝術中心。初來乍到,實在很難把酒吧林立的觀點與兒童友善的機構聯想在一起;這樣的衝突感也加深了我的好奇心。

在下篇文章中,將帶大家實地走訪方舟,聽執行長與倡議經理聊聊心路歷程。

延伸閱讀:

【美感教育專欄】談兒童的文化設計與權利的新興領域

【美感教育專欄】設計提案:孩童與自然的互動關係,以瑞典環境為例

【美感教育專欄】親子如何調適自然匱乏:以體驗設計鼓勵兒童探索自然

【美感教育專欄】「兒童權利公約」如何被兒童設計師所活用

【美感教育專欄】賦權於兒童的設計:談論不完美的情緒感受

【美感教育專欄】為孩子打造「專屬感」的空間、建築到景觀設計

【專題|小小建築師報到】05.專家怎麼說──看懂大自然的秘密 ,從大自然汲取靈感 !

【專題|跟孩子一起暢玩美術館!】01.跟孩子一起做設計! 國美館「你看!?」教育展策展人林宇儂的兒童參與心法

林宇儂|Uno Lin( 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