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二日,陳澄波一百三十歲了。
為他慶生的百三特展,沒有選擇在美術館舉辦畫展,而是在博物館以畫作結合臺灣地理來探究臺灣的身世,究竟是為什麼?展覽又是什麼樣貌呢?
以畫伯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來慶生
綠色的樹葉,
~林芳萍,《會說話的畫》
黃色的道路,
紅色的屋頂,
藍色的天空,
每一筆色彩裡,
都有老畫家的心情。

在陳澄波的繪畫生涯裡,他走遍了臺灣、畫遍了臺灣風景和人物;遊歷了日本和中國,仍然心繫臺灣;最後選擇回到故鄉,除了獻身於美術,也獻身於服務鄉里。
在他的畫作中,故鄉的風土人情處處精彩──不論是家附近的媽祖廟、馬路上的電線杆、嘉義公園蓬勃生長的樹,或者是嘉義近郊的雲影山光、彰化農家的田間水鄉、阿里山的澎湃雲海,都是值得紀錄的瞬間。在他的筆下,這些瞬間都定格成永恆。
可以說,陳澄波筆下的每一幅臺灣風景,都是他寫給臺灣的情書。
因此,在規劃這次陳澄波百三特展時,他的長孫、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先生想,或許可以用阿公對臺灣這片土地的熱愛作為主題。但怎麼樣讓大家更能體驗陳澄波畫作中的臺灣呢?
陳澄波的每一幅畫,幾乎都是實地寫生而來,就如他自己所說,「大自然就是我的畫室」。不能把畫展辦在大自然中,那就把自然帶進展場裡吧!這樣的發想,孕育出了這場藝術與博物學結合的百三特展。
三軸交織而成的展覽
這次展覽的主題,是「三軸交會的台灣」──由北回歸線、季風和黑潮的交互作用,打造出氣候宜人、物產豐饒的福爾摩沙。
同樣地,這次的展覽,也是藝術、博物學和科技三軸交會的成果:用陳澄波的八幅畫作加上一幅鹽月桃甫的寫生為線索,博物學的自然探索筆記為嚮導,動畫與媒體科技再創作為輔助,打造出一個有山有海的微型台灣,讓參觀者能夠浸淫其中,用感官去體驗陳澄波所熱愛的這塊土地,進而去思考台灣的獨特性。

第一展區「三軸交會的臺灣」藉由畫家的眼光,讓我們從九幅畫作中窺見三軸出沒的痕跡:有明顯如《北回歸線》中的北回歸線地標,也有隱晦如《雲海》和《玉山積雪》中雲氣所代表的季風,《東臺灣臨海道路》和《濤聲》中幽深海色所代表的黑潮,甚至《展望諸羅城》和《農家》中繁茂的植栽,也都顯示出北回歸線、季風和黑潮對於臺灣這片土地的深遠影響。

以這九幅畫為線索,第二展間「走揣‧值得描寫的瞬間」開始用博物學家的視角,帶領我們去了解這三軸如何孕育出臺灣豐富的歷史、地理、經濟與文化。這九幅畫是陳澄波所捕捉值得描繪的瞬間,提供我們關於臺灣獨特風貌的切片;而博物學者的田野筆記,則是將這些切片的每個局部放大、延伸,並且將畫作與館藏連結在一起。

步入展場,我們可以看到畫家繪製《展望諸羅城》前一天的天氣圖,解釋了畫中的積雨雲是颱風外圍環流所帶來的。羅列的各種動植物標本,將《雲海》和《玉山積雪》中季風所帶來的霧林生態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

而深究《東臺灣臨海道路》和《濤聲》中的深幽海域,我們了解到黑潮所帶來的肥碩魚群,飄洋過海而來的棋盤腳與象鼻蟲,以及豐富海洋資源所滋養的原民文化。而除了視覺之外,展覽還有聽覺的呈現。在第二展間中特別錄製了海潮的聲音,來把《濤聲》這幅畫作中的聲音具體呈現出來。展間外的走廊上,也設有播放著「交會的島‧裝咖人」歌曲的一隅,為整個展覽做了最好的聽覺基調。

第三展間「咱的所在」則是用多媒體的數位影像技術,讓陳澄波的畫作動起來,把畫中的線索變成掠過天際的飛鳥、優游自在的魚群、農忙的人們、出海捕魚的船隻,讓臺灣的生命力不只定格於陳澄波落筆的瞬間,而是活生生地流動起來。

這樣的流動,恰巧對應了林世仁老師在《紅色在唱歌》所說的:
流動的紅是風
~林世仁,《紅色在唱歌》
流過來 流過來
擦響著世界
劃過去 劃過去
在世界的肚腹上
劃出一條燃燒的風景

我們與陳澄波的「找揣」於這樣躍動的生命力中落下帷幕。
而「咱的所在」卻不只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心中的定錨。或許我們也可以說,這次的展覽,是概念、展品與觀眾互動交織的結晶。從述說「三軸交會」的脈絡出發,以畫作、臺博館藏品、博物筆記和多媒體素材來鋪陳,最後以觀眾的觀看和探索來串連,重新思考自己對於這片土地的歸屬感,讓整個展覽的意義變得完整。
關懷「人」的心意
儘管陳澄波的畫很多都是風景寫生,但從未缺席的,是畫中的點景人物。
《濤聲》中的釣客、《東台灣臨海道路》和《山居》中的原住民、《展望諸羅城》中的行人,還有《農家》中進行各種活動的大人和小孩──林滿秋老師在《戴帽子的女孩》中運用想像力,進行了很生動的描述:
藍天綠樹和白屋,
~林滿秋,《戴帽子的女孩》
外婆家真美麗,
母雞帶小雞,低頭吃東西,
媽媽、阿姨聊東說西,笑嘻嘻。
舅舅屋裡走出來,
外婆抱孫走過來,
一家子湊一起,甜蜜又溫馨。

我們可以說,陳澄波筆下畫的雖然是風物,但心中所關懷的,一直都是人。他想要描繪的,是孕育出生命的大自然:在勾勒出雲霧繚繞的大山時,也惦記著山中的居民;在塗抹出鬱鬱蔥蔥的大樹時,也觀察著周圍及遠處活動的人們;在揮灑出富含生機的大海時,也不忘把太魯閣族的村落放入其中。
因此,我特別留意了展覽中關於人的安排。
這次展覽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大家能夠更親近陳澄波的作品,在美術館和藝術評論之外,讓作品跟人連結,尤其是想要拉近年輕世代與藝術之間的距離。因此,在展場的設計上,特別降低了畫作與展品的高度,更貼近年輕世代的需求。

陳立栢董事長告訴我,經過調查,他們發現來臺博館參觀的群體多半是國一國二的學生。為此,策展團隊配合14歲學生147公分平均身高的視線,將畫作的懸掛高度降低到畫心中線137公分,是個體貼國中生的視角,而大人們也不會太辛苦的高度。
在展場說明版上,可以發現處處都有《集合!RENDEZVOUS系列漫畫》的角色出沒,並且採用了對話式的口吻與筆記風格,讓參觀者彷彿置身於自己的學習筆記中。策展團隊用這樣的方式來拉近展覽內容與孩子生活的距離,讓這些看似遙遠的藝術、歷史與人文風物,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此外,在展間外的走廊上還設有「波物學家的郵筒」,讓觀眾能夠寫下觀展心得投入其中。心得回饋單設計成明信片,恰如陳澄波在寫生途中總是寄送明信片給親友報信一樣。

而明信片的圖案,全部都是陳澄波風景畫中的點景人物,更加呼應了陳澄波對人的關懷──每一位觀眾就像是展覽的點景人物,是構成與成就展覽的一部分。

特別令我感動的,是展間對於兒童友善的實踐。
除了降低展品高度、以熟悉漫畫角色及對話口吻設計說明之外,臺博館也給了孩子們在展場中最大的自由度。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們在第一展間中趴在地上畫畫的景象。

雖然在國外的兒童博物館很常見,但臺灣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往往會勸告孩子不要蹲坐在地上,因此很少看到這樣的畫面。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不僅把孩子趴地畫畫的照片貼在社群網頁上,也公開地說「我們的展間可以來畫畫喔!」這樣兒童友善的氛圍,展現出基金會與臺博館想要讓孩子接近藝術的心意,也呼應了陳澄波在臺灣推廣美術教育未竟的心願。
找揣屬於咱的幸福
三軸交會在臺灣,或許是上天的巧思,也或許是因緣際會。但不可否認,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豐饒之島,造就了今天的臺灣。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可能會認為被有山、有海、有風、有樹的環境圍繞,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而這次的展覽,想要透過陳澄波的畫、透過博物學的探索、透過與生命的連結,來告訴我們,臺灣是多麼得天獨厚,住在這裡的我們,有多麼幸福。
陳澄波曾經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玉山跟太陽約好一起露臉,這實在太幸福了。這樣的幸福感,正是他在每一幅畫中想要傳遞的訊息,也是這次展覽最終想要傳達的核心價值。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

- 時間:2024. 12. 03-2025. 05. 11 9:30~17: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臺博館鐵道部園區 特展區 (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 票價: 全票100元、優惠票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