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玩在在地歷史中、玩在大人心驚下、玩在社會批判裡 — Mike Hewson 在玩什麼風險遊戲?

玩在在地歷史中、玩在大人心驚下、玩在社會批判裡 — Mike Hewson 在玩什麼風險遊戲?

麥可的遊戲空間作品裡,一直傳達的訊息是:風險不是敵人,而是孩子的學習:透過「可預測風險」,孩子學會評估、判斷、承擔與自我保護。大人每次想要甚至真的就去消除風險,就等於是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而過度保護,就會提早剝奪孩子自我探索與建立韌性的可能。

長達六十四年歷史的國際遊戲協會(International Play Association)在澳洲墨爾本和澳洲遊戲協會(Play Australia)一起,舉辦首屆亞太論壇(inaugural Asia Pacific Conference),我受到主辦邀請,代表台灣的超越遊戲和台東縣政府出席,聽眾對「大FUN—凱道兒童未來市」倡議方法和台東縣這幾年兒少遊戲友善規劃實踐眼睛一亮。

同時,我也參與論壇前導的在地經典案例參訪行程,行程其中一個撼動我心的在地經典案例案例,就是台灣二、三年前社群上曾風靡一時的 Mike Hewson 藝術家在墨爾本南岸(Southbank)創建的 Rocks on the Wheels 公共藝術遊戲場;以及接下來,我自己延伸參訪這一位藝術家的另外二處作品 — Pockets Park(位於雪梨萊卡特) 和 St Peters Fences(位於雪梨聖彼得斯)。

這一次的國際遊戲協會亞太論壇的講者,有的被稱為 provocateur、有的被稱為 alchemist;Provocateur 挑釁者,從動詞 provocate 挑釁或形容詞 provocative 挑釁式而來 ,指的是「一個刻意丟出問題、挑起麻煩、引起衝突或爭論的人,常常是為了超越既有思維、打破現狀、引發反應、啟動思考,或讓他人產生不悅情緒甚至憤怒,來重新看待事情,作為創新思想及轉化變革」的人。

論壇前導的在地經典案例參訪行程之一:澳洲墨爾本首座公共遊戲場中的大合照(照片來源:Mary Jeavons,  Jeavons Landscape Architects創辦及負責人)

Mike Hewson 及其作品簡介 

Mike Hewson (後稱麥可)出生在紐西蘭,基督城坎特伯里大學土木工程學士優等榮譽後,赴美求學,主要在紐澳城市空間進行創作,對城市結構與秩序進行「挑釁式介入(provocative intervension)」— 我讀到這個描述,就立刻理解主辦單位為何安排我們來自亞太八國的論壇參與者參訪 Rocks on the Wheels。

麥可是土木工程基礎背景轉而深造當代藝術,他的工程精密邏輯和對「人性」的計算,來自於他的土木工程背景用邏輯與安全去思考的習慣但卻用藝術去擁抱不確定與創作自由,這樣的結合和動態平衡,強烈地呈現在作品之中。他是這次參加亞太論壇的紐西蘭遊戲協會夥伴和紐西蘭各個市政府代表也熟識的同溫層名人夥伴。但是,相較於我們這些所謂的「兒童青少遊戲權倡議者」,他多了一個可以直接策展或實作一個可玩遊戲場域的可能,讓親子實際在空間中活動展演、讓所有觀眾看到他所主張理念的能力。

他的作品從家鄉基督城震後重建開始,質疑景觀建築空間規劃,2018 年之前的早期,他多用臨時裝置詮釋空間的「不可預期」和「缺乏安全」,而開始做孩子的遊戲地景,在於他發現小孩就是不喜歡制式遊具,而越非典型設計會讓小孩越覺得要一試再試、克服失敗,自由投入玩樂。2018 年之後,他的作品果然開始獲獎:2018 年的 Placed Illawarra Landscape(位於澳洲臥龍崗市)和 2020 年的 St Peters Fences 分別榮獲 PLA「年度最佳遊戲空間獎(低預算項目 – 少於 50萬澳幣)」註 1;2023 年,Rocks On Wheels 則獲得 AILA 國家卓越獎 註 2

如同他在 TEDxSydney 演講《Playing with risk: The dangers of thinking safe》中,主張「人們對風險的逃避,其實限制了人們共同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性、好玩度和遊戲感」— 這一個主張,和超越遊戲及全球兒少遊戲權利的倡議,不謀而合 — 2023 年 ISO 公告新的標準 ISO: 4980: 2023 之後,2024 年我在眼底城事客座,夥伴共筆多元設計帶來相應的韌性、效益(利益) 和 風險等的重要論述探討

註 1:PLA 是指 Parks and Leisure Australia National Awards of Excellence,澳洲一個專門聚焦於公園、休閒、遊戲空間與城市公共設施的全國性專業機構所頒贈的卓越獎。

註 2:AILA 是指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Award of Excellence,澳洲景觀建築師協會所頒贈的卓越獎。

Placed Illawarra Landscape 中的三座大型砂岩所客製的遊戲場(照片來源:Mike Hewson 本人的網站 https://mikehewson.co.nz/2017/11/illawarra-placed-landscape)

他首次在臥龍崗市製作的永久空間作品 Placed Illawarra Landscape(暫譯:被置入進臥龍崗市皇冠街購物步行廣場的伊拉瓦拉地貌景觀)就得了大獎,因為他把新南威爾斯州伊拉瓦拉這個沿海區域的自然元素放在市中心,包含一根 17 公尺高的「棕櫚柱」、棕櫚造型座椅、40 幾塊「叉車石(forklift rocks)註 3」及三座大型砂岩所客製的遊戲場,討論了自然和人工的抗衡、藝術與遊戲的融合,以及用遊戲促進地方創生(亦即遊戲創生 – playmaking)為資本主義單一樣貌的公共空間,帶來人們使用設施時展現生命力的互動對話。

註 3:「叉車石(forklift rocks)是麥可的作品特色,石塊上有明顯工業搬運痕跡(叉車叉口接觸痕跡),展現人工搬運或刻意擺放,象徵人類行為干預自然,但在人造環境裡又是天然岩石,代表大自然與人造環境間的角力拉扯。

麥可的三個經典作品實地參訪介紹

按照麥可完成時間順序來看,我實地參訪的作品,分別是 2020 年在 Simpsons Park 一角的 St Peters Fences(暫譯:聖彼得斯的圍牆,位在雪梨聖彼得斯)、2022 年第一季在 Pioneering Memorial Park 一角的 Pockets Park(暫譯:口袋小公園,位在雪梨萊卡特)和同一年第四季的 Rocks on the Wheels(暫譯:輪子上的大石頭,位在墨爾本南岸)。

對於一個兒少遊戲權倡議者來說,除非親身到了這三個作品,光看報導或照片就不會有感的巨大驚訝和驚艷呢,就是他用的鋪面(surfacing)註 4!在報導或照片裡,所有大家眼睛看到遊戲場內像是水泥或石磚的灰色硬質鋪面 — 僅能用在通道或廣場這種沒有需要墜落緩衝的移動通行「非遊戲區」— 其實,都是偽裝成硬質鋪面去挑起人心恐懼、但卻有安全厚度的橡膠鋪面。

還有,麥可在這三場又懷舊、又挑釁卻又深具批判力道的公共遊戲空間裡,連一旁的休憩座椅、洗手腳台和飲水台,都用歪七扭八的鋼構加石材呈現;孩子在玩耍時,不經意地發現或細心觀察,就能看到每個不同地區石塊和石塊間的隙縫或表面,都富有一些莞爾的童趣小細節,令孩子玩心大悅、陪伴的成人也會心一笑。

註 4:在兒少遊戲環境設計(在台灣通指 2-12 歲使用者),鋪面(surfacing)是關於墜落安全和孩子感官經驗、探索方式與空間互動的重要一環。鋪面主要分為三個種類:橡膠鋪面(常被叫安全彈性地墊,有片塊形狀組合 或 一整區橡膠顆粒層)、鬆散鋪面(細沙、小圓礫石、樹皮、木屑等自然材質)和硬質鋪面(混凝土、磚塊、石板或瀝青等堅硬表面)。一個遊戲場域裡通常使用多元混合組成,因此三種經常同時出現。

一、用風險遊戲(risky play)重新詮釋地方建物的記憶:聖彼得斯的圍牆

「聖彼得斯的圍牆」這個作品,用地方建物的圍牆當主題,是由於過去三十年間機場第三跑道和地下高速公路等重大都市再造的基礎建設,聖彼得斯當地許多住家被大量拆除。

現場每一處刻意營造出未完成或拆建後的舊時場域感,孩子在其中彷彿在舊社區隨意即興跑酷,但卻又有在公共藝術裝置上恣意攀爬玩耍的突破規則感(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麥克運用這些留下的建材如整面圍牆,對照舊照片與歷史資料,和聖彼得斯公立小學一起共同規劃像是障礙賽闖關的動線,讓有些圍牆斜放、有些直放、有些插入遊具、有些灌入水泥,當然還有麥可愛用的砂岩或鋼材,儘可能保留原始瑕疵與樣態。

麥可和小孩想法帶來各種交織混搭,現場目睹除了驚艷,看到以各式巷弄牆面「塗鴉」著名的工業區轉年輕文青區的社區,走來各種不同語系的家長,帶著二、三歲孩子到九、十歲孩子,甚至十來歲大孩子自己自成一群,分別用自己的玩法,沒有任何成人介入,略顯荒謬又童真可愛的空間,卻又感受自在。

二、和社區孩子一起打造的日常遊戲實驗場域:口袋小公園

遊戲場鋪面沒刻意偽裝成硬質鋪面,反而整區 EPDM 橡膠顆粒層做成有什麼顏色就用什麼的補丁拼湊感,在台灣一般會做大人自以為小孩喜歡的可愛圖案(但空拍才看得到) (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會被認為達到永續環保目標的「口袋小公園」,屬於 Pioneers Memorial Park 現有遊戲場重建升級計畫,主要使用特製加厚的彩色塑膠桶、回收建築廢料和萊卡特區市政倉庫裡大型廢棄物所建成。當地許多樹木,原本要被打碎成木屑,結果被麥可即時保留下來,放置在遊戲場旁的林地,轉化也成為遊戲設計的一部分。

這個計畫是因為在地居民的提議,還有所有社區的親子支持之下共同完成,遊戲場玩水沙坑區的圍牆,是每一個參加的小孩的畫作,從四、五歲到十二歲都有,有的畫滿版的太陽、有的畫了甜筒冰淇淋,版面裡出現最多的就是滑梯和大樹,當然也有鞦韆和沙坑,或是畫出在玩耍的自己,每一個都用小塊磁磚拼貼出濃厚的社區手作感和兒童參與感,麥可看來想呈現一種「低成本、高創意」公共空間的共創精神。

在這裡,也是從社區走來各種不同語系的家長,帶著一、二歲到九、十歲的孩子,有的在一旁大草地上野餐、聊天、踢球,放大小孩帶小小孩自己到口袋小公園玩,也有亞洲觀光客如我,帶著小孩來朝聖麥可的作品。

這裡的沙坑非常地社區導向,許多孩子就在玩高度、試體能之後,來到沙坑玩很久,不論是安穩自己或熱愛沙水混玩,即便是冬天都還穿著短袖短褲的家長,樂於看著小孩浸在水中,沒有焦慮。相對於「聖彼得斯的圍牆」雖有樹皮木屑鬆散素材,孩子重心都在挑戰攀爬,情境非常地不一樣,更有社區日常生活感。

三、市中心高樓豪宅旁的風險遊戲場(risky playground):輪子上的大石頭

亞太論壇的前導參訪後,我帶著二個 (在台灣已經不太玩遊戲場的) 孩子,再次來到「輪子上的大石頭」,就像在前二個遊戲場,他們呈現花了整個下午還玩不完一直挑戰自己的狀態(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輪子上的大石頭」是設置在澳洲原住民族 Wurrundjeri Woi-wurrung 的傳統領地上 — 麥可在作品說明牌,特別強調這一句,不僅致敬第一國族(First Nation),也讓我開始思考和前二例比較之下,一個沒有強調第一國族、一個根本沒放說明牌,有何差異?設計公共空間時,麥可是否也在回應更久遠的歷史記憶以及人對土地擁有權正義的批判?

但是,這一個場域,現狀實際上是夾在商業高樓、飯店和豪宅的正中間,他想用這個作品表達土地原擁有者、城市規劃者和兒少自由遊戲空間三者的緊繃張力(拍攝右上角這一張照片時,我似乎也感受到了空間中的強烈對比)?

本案是墨爾本市政府近年最大規模開放空間轉型計畫一部分,融合了創客 DIY 感、藝術性和可玩性,用了超過 300 噸來自維多利亞州本地的巨大藍石,放置在家用的移動輪車上面(但小孩怎麼推都無法移動),因為這些都有麥可土木工程專業的精密承重設計。每塊巨石都嵌入扭曲的鋼筋和一些復古風格的遊具,乍看像是混亂雜物的廢棄場地,但卻是用實質設計,讓親子用行動跟整個社會討論「冒險、風險、危險和危害」議題的公共遊戲空間。

這一場的鋪面,就是刻意「計算人心」地採用特製彈性地墊,模擬本市特色的的藍石街道紋理,似乎在說兒少遊戲之地不需用另一個鋪面彰顯保護他們活動的安全;而且,兒少遊戲的發生,是自發且孩子主導的,需要在城市分分秒秒、日日月月的尋常角落,不是成人劃分一塊給孩子只能在哪裡玩,就像歷代成人用各種名目劃分第一國族的土地,但土地就是每一個人的,不分任何群體。

台灣「公共藝術連線 Public Art Link」Facebook 粉專曾介紹「輪子上的大石頭」,稱其為「冒險遊樂場(adventure playground)」,但這趟參訪一起同行的亞太論壇遊戲倡議夥伴都知道,它其實應被稱為「風險遊戲場(risky playground)」。

促成澳洲「全國風險遊戲立場宣言」的的專家、學者、倡議者和遊戲工作者,選在 The Venny(凡尼冒險遊戲場社區中心)舉行發表儀式,和跟亞太論壇的大家分享(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澳洲其實也有很多被叫作冒險遊戲場但其實是風險遊戲場的公園,但這就是澳洲社會的在地文化不同。如果要提到真正定義下、墨爾本自己在地的冒險遊戲場,那就是我們此行也去參訪的 The Venny(凡尼冒險遊戲場社區中心),當日現場,也進行了澳洲「全國風險遊戲立場宣言(National Risk Position Statement)」儀式,期待有更多場域、活動及專業支持,能讓各年齡層的兒童青少都能在高挑戰、高動能和高風險的遊戲過程中,獲得各種應得的身心發展健康益處。

麥可四個永久空間作品小結

「聖彼得斯的圍牆」的幼兒障礙賽區域也有著頗具挑戰性的動線設計,一旁刻意營造的林地也散落了一些結構、玩自然素材以及扮家家酒的細膩設計(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雖然「冒險遊戲場」與「風險遊戲場」經常被混用,但兩者其實有所區別。冒險遊戲場起源於 20 世紀中的北歐,場域裡常備鬆散素材、可改動的設施與專業遊戲工作者(playworkers),主要提供一個由兒少主導、自由探索的地方,支持孩子自我建構、同儕互動和社會支持(北歐、英國、德國及日本有非常多這樣的社區空間)。這一類遊戲場的風險,並非刻意設計,反而是來自於對孩子自發的創造和玩法抱持開放態度及不可預期,孩子能在「可控風險」中學習判斷、自造或和友伴共創。

而風險遊戲場(risky playground) 通常指的是成人在設計上故意挑戰傳統安全規範的設施,加上高低落差極大的結構、不經修飾的鋼構、石材和繩索,或甚至是有容易失控的水、沙或火等元素,目的在於強化孩子對環境、物件、自己身心和情緒的認識和掌握。風險遊戲場有可能不包含冒險遊戲場的開放與即興,但在形式上更像「刻意規劃設計營造出來的風險」。

麥可的遊戲空間作品裡,一直傳達的訊息是:風險不是敵人,而是孩子的學習:透過「可預測風險」,孩子學會評估、判斷、承擔與自我保護。大人每次想要甚至真的就去消除風險,就等於是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而過度保護,就會提早剝奪孩子自我探索與建立韌性的可能。於是,這些場域裡看不到亦步亦趨的成人,因為焦慮的成人不會帶孩子來到這裡,但一旦成人跨出舒適權、放下焦慮、迎向未知,孩子的韌性、適應及自然學習就會大量萌發。

麥可的設計,除了是讓孩子透過遊戲去習得、發展和成長,更是成人教育 — 是一個透過結構、材質與安全策略的潛移默化。

不過,儘管麥可的作品在立體構造上充滿挑戰與視覺張力,常被視為高風險設計風格,他仍在空間細節中納入基本安全防護,確保孩子在遊戲過程中免於致命跌落或頭部重創的危險。

另外,因積極談論兒少在遊戲設計中獲得「自由」,和其他場域相異的是,他刻意在「輪子上的大石頭」的花圃擋邊、矮牆和座椅邊緣,刻意裝設防止滑板去刮磨側滑(grind)的防滑板金屬件,就像在台灣常見幼兒家長排斥青少一起在遊戲場玩,麥可極帶諷刺對城市挑釁:到底誰決定這個公共空間誰能玩什麼、誰又能是主要使用者的正當性。

結論:台灣的遊戲(地景)創生的未來

台灣走了十年的遊戲空間改革運動,此刻彷彿到了「特色公園還能有什麼特色、共融遊戲還能融合哪些孩子」的新建改建飽和瓶頸,貌似遊戲空間再也沒有可以進一步深廣討論或創新的可能,要往遊戲權利定義的其他三面向「時間、素材和友伴」去發展。

但是,其實不然。大家眼中無以為繼的瓶頸,也許只是轉變的契機。當特色公園的新式遊戲空間設計已到一個臨界點,我們可以不再僅用「新設備」、「新主題」或「最高、最長、最多」為潮流追求,不妨回到「各年齡層兒少主體需要」及「自由遊戲的經驗」本身去重新思考:什麼樣的空間、什麼樣的設計、什麼樣兒少或社區群體的公民參與,才能鼓勵他們冒健康有益的風險?如何才讓孩子真正「玩」得其所?

從麥可的作品中,我看到不只是公共藝術裝置的創新或風格上所謂的高風險,而是他如何透過「玩」,去把政治張力、土地正義、歷史時空再次詮釋、重現給下一代又下一代,在極度成人使用行為的資本空間挑戰城市的權力關係,似假實真地用粗獷、湊合拼貼、施工中未完成感的設施,去擾動大部分都會居民厭孩避玩的冷漠,進而讓大家重新思考兒少遊戲與你我的關係。

當我們開始從遊戲的觀點去理解地方、感受曾經、挑戰角力,也許才能真正觸及「遊戲權」的核心價值:不是打造一個更安全的場域、成人替小孩裝可愛的遊具或另一個複製感深重的地景,而是讓孩子能在社會縫隙中找到建構自己世界觀、和國家每個城市的每一絲時空肌理建立關係的可能性 。

「口袋小公園」的玩水沙坑區的圍牆,是小孩的畫作,有的畫滿版的太陽、有的畫了甜筒冰淇淋,版面裡出現最多的就是滑梯和大樹,當然也有鞦韆和沙坑,或是畫出在玩耍的自己(照片來源:作者本人)

比如說,曾經台東美術館對面的「生日蛋糕公園」裡的蛋糕地景藝術裝置,總是被全台到訪的親子戲稱是一個又不美、小孩又被禁止攀爬的三層高引人探索設施,如果麥可來改造它,會怎麼重新解構演繹一個更對孩子歡慶的符徵呢?

如果由麥可改造「生日蛋糕公園」,他或許會邀請台東在地小學高年級或國中的孩子,討論把蛋糕切開,轉化為不對稱平台、斜坡與洞口,讓孩子可以從奶油層滑出、也能爬進蛋糕探險,原本的糖霜與玫瑰裝飾融化成扭曲鋼構或不規則攀爬結構,蠟燭搖搖欲墜變成高空吊橋或挑戰柱。整座蛋糕看起來可能是傾斜的、裂開的、正要移動,像是即將崩塌的甜點奇景,甚至可能讓蛋糕「會動」— 變成輪子上的切片?不僅只是這個舉例,大家可以舉一反三。

以此,回應台灣 12 歲以上的大孩子的遊戲需求、參與社會決策的培力感、賦予孩子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權利。當我們不再把遊戲空間視為「建好就放下」的終點,而是當作國家、縣市和社會對孩子敞開對話的起點,為漸趨單一的兒少公共休憩社交空間,增加冒險或風險、奇妙創新、挑動成人威權神經、社會批判等的豐富,那麼,真正的遊戲創生才有機會發生。

延伸閱讀

空間有限、素材有限,想像力卻無限的自由遊戲: 超越遊戲在《虎姑婆和他的朋友》的實踐

【專題│眼底城事】自然遊戲空間說得好聽,但要怎麼做,才算讓「兒童」和「自然」都參與?

【專題│眼底城事】為什麼要把「自然遊戲空間」設計回都市裡? 因為它是人類健康的救命良藥

李玉華 Christine Lee( 14篇 )

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現為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 共創夥伴 暨 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