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青春筆記:讀《阿里山不是一座山》】03.穿越感受與感動的相映交流

【專題|青春筆記:讀《阿里山不是一座山》】03.穿越感受與感動的相映交流

本文作者|台南女中 黃稜軒

看封面和目錄,我內心最大的疑惑就是:以「阿里山不是一座山」為書名的它,內容是在辯證「阿里山是不是一座山」嗎?而這又與畫家們筆下的阿里山有什麼關聯?我帶著這些疑問翻開書頁,透過書中的文字、畫作重新認識阿里山──將近一百年前的阿里山。那是與課本中、旅遊手冊中、網美照中不一樣的阿里山。作者們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把一幅幅描繪阿里山景色的畫作串聯起來,結合歷史與想像,以現代人看過去的角度書寫,帶領讀者們用文字與過去的畫家、畫作對話,並深入領略阿里山的美、體會人們對阿里山的不同的感動。

在讀到〈花落之前〉這段時,書中對於櫻花的介紹和描寫,使我過去在阿里山看到櫻花的記憶不知不覺在腦中浮現。冬末春初的阿里山公路上,偶爾能幸運地看見櫻花。不像人們對賞櫻的普遍印象,我所見的那一抹抹令人驚喜的粉紅總是獨自生長的,就如同書中所寫臺灣的緋櫻「自在而零星地盛開,在各處妝點著春色」。它們可能是在某個轉彎處,又或是在別人家的庭院中。雖說這些孑然的櫻花不如一整排櫻花那樣壯觀、那樣引人注目,卻也正是因為這種超然獨立,使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看見它們開花的機會,也會在每一次經過時莞爾,默默地在心中更新它們的近況。

阿里山吉野櫻,陳澄波舊藏明信片,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藏。

徐志摩的「數大便是美」──整排盛開的櫻花形成的粉色隧道以及落花鋪成的粉紅地毯,著實令人驚嘆,但有時也令我眼花撩亂;要我說,我認為「突出也是美」──路邊突出的一點粉紅、雲中透出的一抹橘,讓人得以仔細觀察其變化,忍不住想捕捉它們每一個變化、每一種不同的美。我獨愛這種「自己創造」的「景點」,就像是專屬於我和大自然的秘密。沒有過度的觀光、過多的觀光客,只有靜靜的我們,或遠眺、或近觀這靜靜地見證臺灣歷史的阿里山。

丸山晚霞,〈緋櫻與石楠花〉1934,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而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天空裡的那片海〉這個段落。它讓我想起了當初備考時,雲海帶給我的啟發與感動。週六下午,當全家人都百無聊賴地盯著電視發呆時,爸爸總會提議到山上走走。我一直很疑惑阿里山到底有什麼魅力,使得不論什麼季節,爸爸口中的「山上」都是阿里山。

從我有記憶以來,拜訪阿里山的次數不下十次。有時是坐在車上欣賞沿路的風景,搖下車窗感受山中的空氣拂過臉頰、聆聽風吹過葉片時此起彼落的沙沙聲;有時會沿著奮瑞古道向下走,到奮起湖走走逛逛,吃山粉圓愛玉、買草仔粿;有時則是從停車的地方漫無目的地沿著馬路邊的小徑往未知的樹林間探險,享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驚喜。

這些行程對我而言十分有趣,也是一提到阿里山,會瞬間在我腦中浮現的選項,但爸爸似乎不這麼認為──縱使阿里山有許多各具色的景點,他卻只鍾情於隙頂。第一次看到雲海是我正準備國中會考的時候。大概是二、三月,那天整個二延平步道路邊的觀景台都繚繞著薄霧。一打開車門,冷空氣撲面而來,我心想:霧那麼多,怎麼可能有雲海?

陳澄波,〈雲海〉,1935,木板油彩,24X33公分,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帶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我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機放鬆勞累已久的身、心,但內心深處卻仍因沒看到雲海而有些失望。直到我沿著觀景台的樓梯向下走去,隨著霧漸漸被我拋諸腦後,眼前的白茫茫的一片催促著我不斷加快腳步。是雲海──真的是雲漂浮、聚集在空中形成的雲海,而遠處露出的山鋒如海中的小島,再更遠處、雲海消失的地方是平地,接著才是地平線。「數大便是美」的厚厚的雲海和「突出也是美」的一座座山頭形成了這震撼的一幕。我的內心有股說不出的滿足,感覺課業的壓力、生活的煩惱全部都像剛剛遮擋視線的霧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直面未來挑戰的勇氣,以及相信明天會更好的對自己的信心。

丸山晚霞,〈黃昏的雲海〉,約1934,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我好像有點理解爸爸對隙頂情有獨鍾的原因了。上了高中的我仍常常到隙頂,只不過再也沒有見到如上次那樣壯闊的雲海了。但每次的風景都不盡相同,就像書中寫的「有時淡若薄霧,有時卻濃如積雪,它們或聚或散,在山巒之間輕快地遊走。」陽光加上雲霧,與樹木、群山、建築交織而成的獨特的風景總讓我百看不厭。也是這幾次的經驗,讓我不再執著於爸爸著迷隙頂的原因,而是在其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對於隙頂的歸屬感──這裡成為我不論無聊、失落、迷茫都能再次找到動力、信心、方向的地方。

讀完這本書,我除了對於「阿里山不是一座山」這句話有更多的了解與認同外,心中也產生更多的想法與感觸。如同書中所言,阿里山不是一座山,也不只是畫中的風景、書中的文字,阿里山還是日治時期臺灣自然環境、社會變化的具體例證,更是所有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心中最美的風景與感動的地方。

延伸閱讀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
作/編/譯者:蔡易澄,林晏,劉錡豫,阮芳郁,張哲維
出版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
翻開任何時期的台灣地圖,都找不到一座名為「阿里山」的山峰。實際上,阿里山指的是一片廣袤山區,包含烏松坑山、松山、對高岳、祝山、霞山等多座山頭。
日治時期,阿里山因豐富的林業資源,迅速成為總督府林業開發的重要據點。同時,地勢較高、終年涼爽的氣候,使它成為日本移民的理想避暑地。集產業、避暑、觀光、登山於一身,使阿里山在1930年代躍升為臺灣國立公園的預定地之一。

在此浪潮下,無數臺灣本地或遠從日本而來的人們莫不前來朝聖阿里山,他們各有不同的身分與目的,但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將旅途經驗轉化為繪畫作品的畫家們。
運用彩筆捕捉阿里山的風景,不單是一種對景觀的紀錄,更是畫家經歷及歷史情境的留存,涵蓋了自然、社會、政治、族群等諸多層面。隨著畫作的引導,我們將重返人們初見阿里山的時代,一窺那如今不復見的景象和故事。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除了指涉阿里山由群山組成的特殊性,也意味阿里山超越自然生態的範疇,在人文方面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書各篇文章即是希望透過畫作與畫家的串接,將阿里山珍貴的藝術資產傳遞下去。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3篇 )

成立於1999年,由畫家陳澄波的後代設立,致力於臺灣美術的推廣教育工作。

除了長期耕耘「名單之後」計畫,也積極拓展跨領域的出版。如:籌畫以臺灣故事為素材的《集合》系列漫畫、企劃結合文學與圖像的書籍《阿里山不是一座山》,並曾與小典藏合作出版多本以陳澄波及其妻子張捷為主題的圖文書

官網|https://chengpo.org/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chengpofoundation?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