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陬野嶺之間,一脈凝縮了歷史膠卷、疊合了時代身影與人文底蘊的阿里山群巍然坐落海島南方。那是多代人穿行所揚起的煙塵散盡後,一始終保持冷韻卻又盈滿暖意的地帶。
我未曾造訪阿里山,只因家中開茶行,對我而言,阿里山是一種味道,是一股反覆襲來的抽象記憶,但實際上的形狀、特色、人文歷史等等並不清楚。祖父也常笑說賣了一輩子的阿里山茶,卻沒去過阿里山。自小品茗,經簡單加工的阿里山茶給我的印象,總是帶著一股淡淡清香、不過於濃烈也不苦澀,而是在入喉之後緩緩延展開來的甘醇,傳遞了來自千尺山林的青綠葉心所貯藏的韻味。當苦澀與濃烈被取代與稀釋,它們到底到哪裡去了?

直到展卷閱讀本書,那一切的景色透過筆者們的敘述和畫家們的筆觸,替我的阿里山記憶構圖、摹寫,過程中藝術家和開墾者們所經歷的艱苦才被我深刻地體會到。烘焙過的阿里山茶葉色澤更深沉,精製下更香醇濃烈,想想這也許類似畫家們替阿里山的形象增添顏彩的過程,經過慢焙使之更形具體於人們的心中,那些苦澀也彷彿才獲得釋放與安置,婉轉成一股香氣。
首章「打造的風景」,自章名便預示了阿里山的風景泰半是人為打造出來的。自日治時期開始,阿里山風物的發掘之路便有著神啟般的濫觴。在新天地開墾時期,諸多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促使人們渴求神靈的庇佑,增加對信仰的想像。而參天巨木被視為是因神靈庇護而得以在山中屹立千年,從蓬島杳無人煙的歷史伊始到政權數度更迭,祂的蒼勁與高聳都證明了一定尺度上的永在,於人們眼中那即是神聖性。而畫家紀錄了那備受崇敬的阿里山神木,石川欽一郎艱辛跋涉上山,繪製若干幅以神木為題並摻雜林間開發的圖畫,為祂留下見證。但是最終祂沒能撐過劫難,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雙重作用之下,神木傾頹在陰翳山間。但透過畫家之筆,祂在人們一雙雙眼瞳注視之下反覆地甦醒、復活,彷彿是受到殘餘的神貺。

是畫家給了神木來生,曾經的永恆凝鍊為剎那,自然的輪轉與畫家的創作一齊反證了時間在某種意義上的可逆,在我看來那便是阿里山的繪畫使我領略到的第一層意義,這是人文藝術結合自然景觀,一次連綿至今、超越時空的對話。

除此之外的原民風光、產業活動、運輸工程、探勘歷程亦是精采,包含關於畫家深入原民村落的探險、與隨從友人的互動關係、對藝術的執著等等,無一不耐人尋味。隨著墾拓事業日日進步,阿里山漸漸渲染上人的氣息。書中特別吸引人的書寫,是在畫家與原民飲宴時的互動。畫家擔心自己成為對方祭典活動中的獻祭者,因而惶惶不安卻又持續飲酒來澆熄心緒,讓人不免跟著作者的敘事節奏一起繃起神經,宛若閱讀一篇精巧富張力的小說。我們也可以從此處看出殖民者與當地原住民族間的特殊紐帶,存在著一種若即若離、合作與緊張兼有,且嘗試相互融合理解的特殊映照。

本書揭櫫的除了神靈與阿里山、畫家的三角映照關係,以及殖民地族群互動之外,更以不少篇幅介紹在殖民歷史境況下日人結合國族想像與墾殖意涵的信仰之於阿里山的重要性。
前述的神木即便枯死了,阿里山附帶的神威並不會就此傾圮。
第二章「獻納的風景」則是描述了多位日本畫家於墾殖時期登上阿里山取景。阿里山在殖民中後期的意義又更加深遠了,畫家們為了畫出獻給天皇的畫作,歷經艱辛路程都要攀上阿里山來攫取那最神聖的、從新高(玉山)方向射來的曙光。諸如鄉原古統、那須雅城、藤島武二都接踵而來,即使是前人已經創作過、獻納過的風景,他們都要再踏查、以自己的方式來詮釋那神聖性。再無完美的視點可以窺看那不斷迤邐、綿延的新高連峰,也許阿里山在此的意義,便是信仰路上的踏板、助力,是皇土延伸之際,通往崇高理念的重要渠道。

書中結合史料、風土的闡釋極具吸引力與說服力,因此當看到玉山連峰的畫作時,我會想像在畫家此視點的背後有蜿蜒盤桓的鐵道、山村的樸質木工、文化相互交融的幾個民族(日人、漢人、原民),我會想像在翻騰雲海下都是一棵棵巨樹、一叢叢花草、一條條斷層和山脈,某種程度上是阿里山成就了獻納之事、讓玉山的壯偉得以被世人看見。
這使我思索著,畫家們不斷往返阿里山、在山間尋找標的物更好的視角,都為了能夠延續人與自然互相結合、崇敬的奇異關係。也許時代之潮會裂解信仰,玉山不再是大日本帝國最高的高山,但阿里山上的血汗與淚瀝乾後的遺跡,都成為見證。在過去與未來不斷交織、 熵增的環境,必有一種堅毅不屈追尋的信念自阿里山百年來的人群身影中不斷輻射出來,自那風乾褪色的畫布上不斷輻射出來。我因此充滿感動與激動,這是讀過本書後,阿里山予我的第二層含義。
閱讀《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時,我關照族群間的交互作用,更注重人(畫家或山林中的人員、原民)與自然互動的關係。例如墾殖時期山與信仰的聯繫,當山走進人的心中,祂就儼然變體、抽離原本的形象。從此阿里山的意義便超脫出山,完成了一個由人與自然共構的場域,我想這也是書名要揭示的隱藏意涵。阿里山是無數創作者與自然對話、來回的場域,是藝術家、觀者們不斷離開又返回的折返點,他們走進山、思考山,離去後又在心中不斷歸返,阿里山便成為一處「心的折返點」。
掩卷後,我的內心亦不斷往返阿里山的景色,往返具象與抽象、歷史與創作、信仰與生活之間。我相信有日到訪阿里山,我會尋找出全新的意義,但這本書給我的已是無可取代。
延伸閱讀

作/編/譯者:蔡易澄,林晏,劉錡豫,阮芳郁,張哲維
出版單位: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
翻開任何時期的台灣地圖,都找不到一座名為「阿里山」的山峰。實際上,阿里山指的是一片廣袤山區,包含烏松坑山、松山、對高岳、祝山、霞山等多座山頭。
日治時期,阿里山因豐富的林業資源,迅速成為總督府林業開發的重要據點。同時,地勢較高、終年涼爽的氣候,使它成為日本移民的理想避暑地。集產業、避暑、觀光、登山於一身,使阿里山在1930年代躍升為臺灣國立公園的預定地之一。
在此浪潮下,無數臺灣本地或遠從日本而來的人們莫不前來朝聖阿里山,他們各有不同的身分與目的,但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將旅途經驗轉化為繪畫作品的畫家們。
運用彩筆捕捉阿里山的風景,不單是一種對景觀的紀錄,更是畫家經歷及歷史情境的留存,涵蓋了自然、社會、政治、族群等諸多層面。隨著畫作的引導,我們將重返人們初見阿里山的時代,一窺那如今不復見的景象和故事。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除了指涉阿里山由群山組成的特殊性,也意味阿里山超越自然生態的範疇,在人文方面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書各篇文章即是希望透過畫作與畫家的串接,將阿里山珍貴的藝術資產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