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美感教育專欄】賦權於兒童的設計:談論不完美的情緒感受

【美感教育專欄】賦權於兒童的設計:談論不完美的情緒感受

這篇的前半段,則希望從兒童的視角為出發、靈感,以日常的設計鼓勵孩子「自在地當孩子」,延伸他們的創造力與好奇心,賦予他們應有的權利,提供無憂無慮的創造、探索、展現自我的成長環境。
前一篇分享的設計案例,靈感來自對於兒童成長過程中成人的保護與協助,這篇的前半段,則希望從兒童的視角為出發、靈感,以日常的設計鼓勵孩子「自在地當孩子」,延伸他們的創造力與好奇心,賦予他們應有的權利(empower the children),提供無憂無慮的創造、探索、展現自我的成長環境。
我第一次踏上米蘭設計週的殿堂,是跟著瑞典哥德堡大學的設計學院(HDK-Valand)的兒童文化設計所(Child Culture Design)參展。在這設計界裡的夢幻盛宴上,我們在以前衛創新著稱的Ventura Lambrate展場中,帶來了Play in Progress (「玩樂」進行中)展,從作品的核心理念到展場的規劃,像是孩子們的主場,是屬於孩子的居家烏托邦。「誰說在家裡不能玩樂?誰說家具只能美觀實用?誰說只有大人才能主宰家裡的樣貌」在展覽中與兒童觀眾的互動,很真實直接看見設計帶來的樂趣及成果。觀眾們來自各文化背景,他們的反應與回饋,更讓我們了解到兒童的族群的需求,在更多時候是沒有國界的是單純而直接的。為期一週的展覽下來備受鼓勵、收穫良多,直到現在都記憶深刻。
米蘭設計週Play in Progress展。(林宇儂提供)
放大孩子的聲音,展現與隱藏的權利
兒童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多數的情況下仍屬於被動及依附,在日常家庭生活的空間裡,成年人總是扮演著主導的角色,兒童家具只能存在於在房間裡。因此,為兒童設計家具既充滿挑戰又有趣,如何在家庭生活中適度的讓兒童參與、發表意見,既符合大人的審美,還具有遊戲信號(play signal),友善地邀請孩子們「玩」。
從這樣的出發點開始,我設計了「Inside Out Lamp」,以「誰說在家具上畫畫一定會一團亂,一定要擦乾淨?」 這樣的提問開場,企圖在大人主宰的居家樣貌裡,找到兒童表達、參與的平衡。Inside Out Lamp簡單來說,是一盞大型的客餐廳立燈,讓孩子作為一個家庭成員,能夠藉由文字圖畫來表達、展現自己、增加家人間交流互動。
Inside Out Lamp立燈。(林宇儂提供)
燈罩的大小是剛好可以讓小朋友輕鬆進入,大人不能夠輕易窺見的尺寸,彷彿一個屬於他們專有的秘密空間。燈泡採用附有防燙散熱片的LED光源,燈罩為兩層可反覆繪製、擦拭的材質的設計。在沒有開燈的情況下,畫在內層燈罩上的內容並不會被看見,燈被點亮時,原本看似乾淨的燈罩則充滿了孩子的創作內容,同時也像是點亮了他們的權利。若父母也願意一起玩一起畫、寫在燈罩的外層,小朋友從內層作回應,這件家具則成為增加溝通與互動的媒介。
HIDE-SHOW櫥櫃。(林宇儂提供)
展覽中的另一件作品,來自設計師自身的童年體驗。設計師成思認為,每個孩子不僅擁有表達自己的權利,而且擁有保有秘密的權利。打開孩子思想的最佳方法,不是強迫他們,而是給他們表達或不表達的可能性,並等待這些決定自然地發生。
HIDE-SHOW櫥櫃有兩扇門,裡面的一扇可以藏起來,孩子們可以在裡面的門上隨意畫畫。孩子們希望他們的東西屬於自己並能夠表達他們自己。對於年幼的孩子,更著重於自由地在大牆上畫畫。他們可以在大的「畫布」上使用彩色筆,將無聊的家具「破壞」成自己的風格。對於那些希望自己隱藏自己的圖畫以享受幻想世界的人,只需關上門,就可以很好地保護他們的傑作,而櫥櫃又恢復為一個成熟(或無聊)的大人喜歡的家具。
成思說:「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記得自己對畫故事很感興趣,但我把這件事當作秘密,只給我最親密的朋友看。我認為,秘密和隱私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有些孩子害羞而性格內向,不想直接與父母表達他們的想法,他們更喜歡躲在他們的秘密小世界中。」
IKEA的SAGOSKATT系列填充玩具。(林宇儂提供)
強調大眾化設計的品牌帶頭賦權兒童
除了具有實驗性的設計作品,在大眾消費市場中也有值得分享的例子。2016年開始,瑞典家居用品品牌IKEA基金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以及兒童救助會(Save the Children)等夥伴合作,開始舉辦「Let’s Play for Change」的倡議與相關活動。其中一個很有趣的企劃:SAGOSKATT系列填充玩具,目的就是賦予兒童開發產品的權力,讓兒童為兒童設計。IKEA每年向全球的兒童募集創意繪畫,經過IKEA兒童產品研發部的評選,把孩子們獲選的作品做成填充玩具,於全球限量販售。在台灣,SAGOSKATT的收入將100%捐贈給台灣世界展望會,讓孩子們幫助其他孩子。
2017年IKEA發表了一份新的「Play report」,延續了2010年及2015年的研究結果,該研究發現無論對兒童還是成人,玩樂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讓孩子自由地發揮玩的天性、表達展現自己的意見,是保障他們可以「好好當一個孩子」的權利。而引導帶領他們認識他們還不夠理解的情緒與感受,常常是家庭教育中忽略,學校教育理也看不到的重要課題。
研討會上的格羅.達勒(Gro Dahle)(右一)。(林宇儂提供)
認識負面的情緒,面對嚴肅的議題
繪本,是兒童文學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除了童話、寓言、小說、童詩等以文字呈現的文體,繪本以插畫、圖片為主角,而閱讀圖片的所需的能力跨越語言與年齡,為繪本添加了更多可能性。
繪本的主題對於一般人來講不外乎是可愛的角色以及傳達世界的美好,至少在格羅.達勒(Gro Dahle)的經驗中,大家對於他的繪本多以被忽視的兒童、暴力相向的父親、精神衰弱的母親等等負面的情緒作為主題而感到到不解。但她想表達的是,這些「不完美」的事情是存在的,而大多數遭遇這樣體驗的兒童,以為自己在黑暗的角落裡是孤獨的。格羅曾說:「許多孩子的童年非常黑暗,不寫它、不讀它、不去願意去了解認識這樣的童年,對他們並沒有幫助。」格羅也同意這樣的內容也許不是美好的床邊故事,但是是警示的故事(wake up story)。
2015年,HDK-Valand舉辦了以兒童文化設計為主題的研討會「Growing with Design」,挪威詩人格羅.達勒(Gro Dahle)是其中一位講者。講座上她提到,在一次為孩子們朗讀她著名的繪本《生氣的男人》(Sinna Mann)之後,一位小男孩問格羅:「你怎麼知道我的故事?你去過我家嗎?你真的看過發生的這些事嗎?」男孩一直以為他是唯一經歷這些事的人。另一次,一位17歲的少年走上前跟她道謝,他覺得自己的故事被說出來的感覺有點奇怪,他一直以為發生這樣的事是他的錯,沒人在乎。他謝謝她朗讀他的故事,因為這讓他如釋重負。
大人並不是完美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負面情緒常常呈現在小孩們的眼裡,從兒童的角度看大人的世界,存在著許多困惑不解。《生氣的男人》中,描述家暴的過程中兒童的心理感受,書中也描述了情緒的樣貌。從小男孩的角度出發,爸爸是被生氣的男人佔據了身體,繪本的最後,小男孩寫信給了國王,也是在鼓勵兒童向外求助,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我來說,這樣的以兒童的角度描繪以及情緒的轉化,讓格羅的書終究還是呈現溫暖。
ByeBye Land動態繪本遊戲。(林宇儂提供)
藉由遊戲,面對失去的情緒
同樣是處理情緒的議題,也是兒童文化設計所畢業的陳怡華,以動態繪本的形式創造故事遊戲「ByeBye Land」,讓孩子們從中認識、練習、理解「失去」。
過程中,設計師與哥德堡國際學校裡的三年級小朋友合作,一起試玩了這個遊戲,從創作自己的失物角色、講述故事到失物的創作,讓做為設計對象的兒童親身參與,讓「玩」的專家給予回饋、意見,讓設計的內涵更完善更符合需求,而不是大人們對於兒童單向的規劃及想像。
設計師在回想設計的初衷時說道:「當初想做一個不是那麼傳統的單一線性敘事,畢竟每個人發生過的經驗都不一樣,希望孩子可以自己設定自己遺失的物品。但遊戲的結果並不會因為玩家的選擇有所變化,也沒有『輸』的狀態,所以這款APP的定位其實是在遊戲與動畫之間。」
遊戲故事的開始,讀者玩家必須設計自己身為一個遺失物的角色,利用角色的創作讓玩家的情緒帶入,藉此增加參與感及互動程度,角色設計完成後,就開始以第一人稱的一個「遺失物」的視角展開歷險。
走進失物傘的森林,幫助失去頭髮(樹林)的山、遇見融化的雪人,遊戲中充滿故事寓意,引導讀者玩家思考失去的意義,以及練習放手的感受,也讓兒童(及成人)在遊戲中,對於那些生命中已經遺失的,得到心理上的補償與回饋。
從20世紀初開始的一世紀多以來,每個世代都有這麼群人關心著兒童的權利與福祉,隨著文化、科技的快速猛烈發展,提供給兒童的各種內容也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為兒童做的設計,刺激、新奇、酷炫不是絕對必要的條件,是否符合當今兒童的需求,思考如何引導協助他們、在他們的心底留下啟發的種子,等待某天冒芽,才是為孩子設計的本質。
林宇儂( 8篇 )

設計師;專注於兒童文化/權利之探討及設計。近年以兒童與自然關係之設計作品參加德國/日本/瑞典等地展覽及研討會,2018年受韓國高陽市兒童博物館之邀請舉辦「Crowned by Nature」工作坊;成立Studio Uno,近期以「自然感知提案」持續以工作坊、產品設計及裝置藝術,推廣探索認識城市內的小自然。畢業於瑞典哥德堡大學設計與工藝學院(HDK)設計碩士,主修兒童文化設計(Child Culture Design)。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