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不只是政治手段,「南島」的新動態意義:臺東美術館首檔連結毛利文化的跨國展覽「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

不只是政治手段,「南島」的新動態意義:臺東美術館首檔連結毛利文化的跨國展覽「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

此次駐地交流展的核心也同樣聚焦於文化交流,不過策展人林怡華卻對「南島」一詞提出反思。她提問這個過往用以對外宣稱文化連結的關鍵詞,是否在多年來的論述與實踐中,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而成為一種政治手段?這個源於學術研究的術語,若放回在地是否只是一個脫節且溝通失效的詞彙?以奧特亞羅瓦的交流經驗為例,當地並不採用「南島」這個詞來描述自身文化的定位,他們相對更傾向使用「whakapapa」,這個詞涵蓋了連結、族譜與系譜之意,專指太平洋地區具有相似文化脈絡的族群。

臺東美術館攜手奧特亞羅瓦(Aotearoa,毛利語意指「綿長白雲之鄉」,即紐西蘭)的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共同推出「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無中心、無邊界)」駐地交流展,為首檔與毛利文化深入對話的跨國展覽。

本次展覽邀請Lafin Sawmah (拉飛・邵馬)、Eleng Luluan(峨冷・魯魯安)、Akac Orat(陳豪毅)、Malay Makakazuwan(瑪籟・瑪卡卡如萬)、黃錦城共五位藝術家,於2023年前往奧特亞羅瓦駐地兩週,並在7月於當地首次展出作品。本次展覽將作品首次於臺灣展出,並因地制宜地重新設置,也加入臺東美術館典藏品、駐村手稿與圖書紀錄,以此來回應臺灣原住民與「南島語族」的文化連結,並在藝術家的異地經驗與自身文化脈絡上,凝鍊出一新的創作與交流視野。

共同策展人林怡華介紹藝術家前往奧特雅羅瓦駐地交流後的檔案物件與故事。山冶計畫提供
共同策展人林怡華介紹藝術家前往奧特雅羅瓦駐地交流後的檔案物件與故事。山冶計畫提供

具動態意義的「南島」

談起「南島」,這一詞最早出現在語言學研究中,語言學家羅伯特・白樂思(Robert Blust)提出臺灣可能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原鄉,這一觀點開始受到官方的重視。臺東縣政府於1999年舉辦首屆「南島文化節」,並積極宣稱臺東是「南島的首都」;高雄市立美術館在李俊賢館長的帶領下,於2007年至2009年啟動「南島語系當代藝術發展計畫」,官方與美術館都具有論述典範的意味,此舉間接帶動了其他重要場館及公立文化機構,近十年來對原住民當代藝術策展與資源的注入,而「南島」一詞也為後續討論原住民藝術賦予更多知識生產的語境,也成為開啟跨國交流的契機。

延伸閱讀【回望當代:當代如何轉了彎?】「前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時代」的策展機制與原住民當代藝術生產

例如2023年,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就以三年展的規模主辦首屆的臺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由原住民族策展人阿美族的那高.卜沌(Nakaw Putun)與排灣族的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共同策劃,展覽主題定調為「溯源RamiS」,其中「RamiS」為古南島語「根」之意,是許多南島語言所共享的同源詞,展覽不僅再次回到語言的角度來討論南島族群之間的關係,亦是原住民族成為大型規模展覽策展人的重要里程碑。無獨有偶,今年(2024)年臺灣今年也積極也受邀參與太平洋藝術節,官方與民間團體總共超過三百人齊聚夏威夷,此活動彰顯臺灣各單位對於「南島語族交流」的重視, 活動過程中,民間團體或地方單位,甚至相較於中央體系,反而以更多元、更有效的策略進行文化交流。(註1)

此次駐地交流展的核心也同樣聚焦於文化交流,不過策展人林怡華卻對「南島」一詞提出反思。她提問這個過往用以對外宣稱文化連結的關鍵詞,是否在多年來的論述與實踐中,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而成為一種政治手段?這個源於學術研究的術語,若放回在地是否只是一個脫節且溝通失效的詞彙?以奧特亞羅瓦的交流經驗為例,當地並不採用「南島」這個詞來描述自身文化的定位,他們相對更傾向使用「whakapapa」,這個詞涵蓋了連結、族譜與系譜之意,專指太平洋地區具有相似文化脈絡的族群。

因此,本次駐地交流展的價值不僅在於藝術作品的異地呈現,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經歷駐地生活後的創作轉化,讓「南島」一詞被重新賦予一個「動態」的意義,如生命般具有不停生長、代謝的可能。在展覽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對原本媒材進行的擴寫之外,更可以看到他們透過異地經驗,而重新回訪的符號、文化、語言甚至是創作上的精神。

本次駐地交流展的價值不僅在於藝術作品的異地呈現,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經歷駐地生活後的創作轉化,讓「南島」一詞被重新賦予一個「動態」的意義。圖為開幕式由海瑞鄉崁頂部落布農族耆老團的古謠演出。山冶計畫提供
本次駐地交流展的價值不僅在於藝術作品的異地呈現,更重要的是,藝術家經歷駐地生活後的創作轉化,讓「南島」一詞被重新賦予一個「動態」的意義。圖為開幕式由海瑞鄉崁頂部落布農族耆老團的古謠演出。山冶計畫提供

whakapapa的藝術實踐

進入展場首先會被Eleng Luluan懸吊的一件大尺幅的編織作品《Maka lrualrumalane 沒有人是別人》震懾,作品以漁網、咖啡布袋、粗繩重新拆解、編織成一幅有如從高空俯瞰的地圖。Eleng在奧特亞羅瓦駐地時,觀察到他們非常愛護自然環境,但卻承受著全球氣候的共業——因臭氧層破洞導致當地陽光刺眼且紫外線強烈。

回看她自己生長的舊好茶部落,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經歷全球化的傷害,像是日殖時代引進的咖啡豆便破壞了部落的地貌。作品名稱Maka lrualrumalane是指族人在面對挑戰時的共同精神與價值,也暗指面對全球危機,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而編織也有環環相扣、緊密連結之意,同時也是身為沒有文字的民族,書寫自己歷史的一種方式。

Eleng Luluan作品《Maka lrualrumalane 沒有人是別人》以漁網、咖啡布袋、粗繩重新拆解、編織成一幅有如從高空俯瞰的地圖。山冶計畫提供
Eleng Luluan作品《Maka lrualrumalane 沒有人是別人》以漁網、咖啡布袋、粗繩重新拆解、編織成一幅有如從高空俯瞰的地圖。山冶計畫提供

藝術家Lafin Sawmah這次展出三件木雕作品,其中《Direction of Fuis 星星的方向》完成於2023年,是他前往奧特亞羅瓦駐地後返臺的創作,上方星形狀的雕塑是南十字星的意思,在航海過程中是指引方向的象徵,雖然阿美族遺失了傳統的造舟技術,但南十字星卻仍保留在阿美族的情人袋與男士傳統服裝的片裙上。作品下方的飛鳥也是象徵位置的指引,因為海鳥出沒的地方通常表示船隻離陸地很近了。Lafin的造舟並非是來自於物質上的引導,而是先從精神上找到連結的接入點,這個作品便是他從自己的文化中看到與奧特亞羅瓦在精神上的連結。

另外旁邊兩側則分別是《Loop of Ocean 海生》與《Dream of the Kuroshio 夢見黑潮》,同樣呈現海洋所帶給他除了物質之外,亦有精神的豐收,也在海裡感受到的生命療癒的本質。

延伸閱讀|【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重航海洋的文化行動——造船作為一種方法

Lafin Sawmah 作品(右)《Loop of Ocean 海生》、(中)《Direction of Fuis 星星的方向》、(右)《Dream of the Kuroshio夢見黑潮》。山冶計畫提供
Lafin Sawmah 作品(右)《Loop of Ocean 海生》、(中)《Direction of Fuis 星星的方向》、(右)《Dream of the Kuroshio夢見黑潮》。山冶計畫提供

Akac的創作主要以藤編為主,在作品《The Path of the Ferns 蕨之心》也延續藤的使用,並結合近期正在發展的蕨類系列作品。在人類現代文明出現之前,阿美族就已經有食用蕨類的歷史,對他來說,蕨類身上乘載著超越文明的大地能量。而這次他在奧特亞羅瓦駐地時,當地一特殊的蕨類「銀蕨(Koru)」在他們的文化中也別具意義,銀蕨的葉子背後呈現銀色,當月光照在葉子上時會反光,因此成為當地人辨識道路的記號,具有引路回家之意。

而蕨類嫩芽的螺旋造型,在毛利文化中也象徵回到初始,因此在臺灣展示的裝置造型上,他也特別以螺旋的形狀擺放,象徵自己回到生長之地。

Akac的創作主要以藤編為主,在作品《The Path of the Ferns 蕨之心》也延續藤的使用,並結合近期正在發展的蕨類系列作品。對他來說,蕨類身上乘載著超越文明的大地能量。山冶計畫提供
Akac的創作主要以藤編為主,在作品《The Path of the Ferns 蕨之心》也延續藤的使用,並結合近期正在發展的蕨類系列作品。對他來說,蕨類身上乘載著超越文明的大地能量。山冶計畫提供

Malay Makakazuwan在自己的創作中,始終處理的是原住民文化在當代處境中,如何轉變、如何繼續保有母體精神並延續下去。過去作品 《daramaw 在這裡存在,也在這裡消失》即呈現部落傳統信仰面臨新興宗教入侵時,如何在文化核心精神和信仰價值觀的衝突間找到平衡。

《daramaw 在這裡存在,也在這裡消失》呈現部落傳統信仰面臨新興宗教入侵時,如何在文化核心精神和信仰價值觀的衝突間找到平衡。山冶計畫提供
《daramaw 在這裡存在,也在這裡消失》呈現部落傳統信仰面臨新興宗教入侵時,如何在文化核心精神和信仰價值觀的衝突間找到平衡。山冶計畫提供

這次的駐地經驗中,她也觀察到毛利人一直不斷用歌聲和話語召喚祖先,保持與祖先的連結通道,並透過不斷地演變成為現在的文貌樣貌。作品《Muvalis 變形者》即是一邊拍攝傳統文化在部落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一邊以雕塑裝置展示護士、藝術家、牧師、公務人員、獵人等她自己觀察到的五個部落常見的職業,象徵五位祖先貫穿時空與當代連結,守護著部落。

作品《Muvalis 變形者》一邊拍攝傳統文化在部落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一邊以五個部落常見的職業,象徵五位祖先貫穿時空與當代連結。山冶計畫提供
作品《Muvalis 變形者》一邊拍攝傳統文化在部落生活中所面臨的挑戰;一邊以五個部落常見的職業,象徵五位祖先貫穿時空與當代連結。山冶計畫提供

另一Malay與黃錦城共同創作的作品《Vetsik 創始的印記 》,以三把竹弓貫穿羊毛氈紮成帶有熊鷹羽毛捲曲成團的百步蛇,靈感取自傳統神話中描述靈魂的三次轉化,乍看之下無邏輯,細思卻揭示文化智慧,如雄鷹羽毛層疊形象對應排灣族瓦片堆疊的意象,顯現祖先們是透過故事來傳遞生活的智慧;同時另一件從鋸子的鋸齒處升起數棵大樹的金屬雷切,也反向提問是否人類的創作對自然來說是一種破壞。

Malay Makakazuwan與黃錦城《Vetsik 創始的印記 》組件之一,以三把竹弓貫穿羊毛氈紮成帶有熊鷹羽毛捲曲成團的百步蛇。山冶計畫提供
Malay Makakazuwan與黃錦城《Vetsik 創始的印記 》組件之一,以三把竹弓貫穿羊毛氈紮成帶有熊鷹羽毛捲曲成團的百步蛇。山冶計畫提供
Malay Makakazuwan與黃錦城《Vetsik 創始的印記 》組件之二,從鋸子的鋸齒處升起數棵大樹的金屬雷切,也反向提問是否人類的創作對自然來說是一種破壞。山冶計畫提供
Malay Makakazuwan與黃錦城《Vetsik 創始的印記 》組件之二,從鋸子的鋸齒處升起數棵大樹的金屬雷切,也反向提問是否人類的創作對自然來說是一種破壞。山冶計畫提供

在連綿的文化譜系中尋找共鳴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開幕那天,策展團隊細心安排海瑞鄉崁頂部落布農族耆老團以「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古謠演出拉開序幕。在布農族文化中,這種沒有中心領唱的和聲,透過層層聲音堆疊,傳遞對上天的感恩,也象徵了一種無邊界、無中心的共同體精神,與展覽主題不謀而合。

從展覽的藝術家作品中,我們也看到「無中心」並非無所依託,而是扎根於共同的遷徙歷史與綿延不絕的文化譜系,正如藝術家Malay所言,「若對自身文化不了解,又如何與他人交流與連結?」展覽雖然欲呈現出無邊界的對話形式,但其內核卻是基於對自我文化的深刻理解與認同,也唯有如此,個人與群體的故事才能交織出跨文化的對話與共鳴。

呼應「wiht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在布農族文化中「pasibutbut」沒有中心領唱,而是由一層一層的聲音堆疊,去傳遞豐收時期對於上天的感謝。山冶計畫提供
呼應「wiht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在布農族文化中「pasibutbut」沒有中心領唱,而是由一層一層的聲音堆疊,去傳遞豐收時期對於上天的感謝。山冶計畫提供

註1 參見拙文〈「國際交流」到底要交流什麼?夏威夷「太平洋藝術節」的參訪經驗如何落地〉。文中採訪獨立策展人李韻儀,她認為雖然大會主場館原民會呈現的展品很精彩,但稍微可惜的是這樣的陳列形式很難出現完整的展覽論述,對她來說,如果參與太平洋藝術節的目的是為了要找到連結,那我們自己的論述基礎點是什麼?傳藝中心臺灣音樂館主任賴世哲則表示,在屏東排灣族佳平部落與當地原住民族學校贈禮儀式,看到非官方主導的關係,似乎彼此連結更緊密,文化厚度的展現也更細緻。(瀏覽日期:2024年12月4日)

陳思宇(Sih-Yu Chen)( 111篇 )

藝術研究者。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 Default Comments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