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的其他專題文章詳見:
導言:聚焦花東創作社群新網絡
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上)
社群創生藝術:部落、創作營、藝術節、藝術村、劇場、工寮、實驗場(下)
花東藝文空間,抽樣與現況 (2016-2023)
重航海洋的文化行動——造船作為一種方法
園區流標了,然後呢?文化中介組織如何救花創?
近期在東海岸,「航海」引發了很大的連結能量,眾多創作者或實踐者開始進行造船與航海的文化行動,有台灣南島支架大洋舟航海協會(TOCVS)積極推動與夏威夷之間的航海文化與經驗交流;Makotaay生態藝術村今年(2023)定調為「海洋年」,並以「舟船匯聚」為名,邀請十數位藝術家划行自己造的船至Makotaay來相會;六月因下海打魚不幸罹難的藝術家拉飛・邵馬(Lafin Sawmah)也是這波造船與航海的重要行動者。
本篇採訪了「南島・台東隊」參與者陳豪毅、原住民當代藝術研究者黃瀞瑩、以「海洋」為創作核心的達悟族導演張也海‧夏曼,以及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蔡政良,從他們的角度去觀察「重航海洋的文化行動」的原因,以及其所開展的可能性。

「我們沒有的話,就跟蘭嶼、跟夏威夷、跟紐西蘭學回來,創造新的技術。」——藝術工作者陳豪毅
近年來逐漸稱自己為勞動者而非藝術家的陳豪毅(Akac Orat),在2020年Pulima藝術節策展「真正人:蹲站坐臥」之後,開始投身於南島文化的日常勞動實踐裡——採藤、編織、打造家屋與划大洋支架舟。今年九月隨著「南島・台東隊」參加夏威夷島第五十週年皇后盃大洋支架舟競賽,十月才回到臺灣分享這次的南島文化交流經驗。
在「真正人:蹲站坐臥」展覽中,Lafin Sawmah展示了三把斧頭及其所鑿刻的獨木舟式的船體《循路》,是陳豪毅投身南島遠洋海洋文化的關鍵點,甚至將《循路》視為現在東海岸重啟探索南島遠洋海洋文化的創作實踐也不為過。陳豪毅表示,在阿美族的造船文化裡,一直都留有因應渡河與近海的竹筏技術,「然而,臺灣明明被視為南島語系文化向外擴散的母國,卻找不到阿美族遠洋航海的文獻。因此Lafin在什麼文獻都沒有的情況下,以現存的技術,以木雕技術打造一艘想像中的船。」
在前往夏威夷重啟海洋行動的過程中,陳豪毅與Lafin為了打造一艘真正能航行的船,前往蘭嶼駐地研究,學習拼板舟技術,也與居民一同參與飛魚祭典的準備,並以藤編及木雕創作蘭嶼居民所需的生活器物作為交流與交換。2020年底在當代館的「孤島孵夢」,孵的是在長濱與蘭嶼連結的海洋夢。這場夢引來台灣支架大洋舟協會理事長Yvonne,2022年四月創辦了TOCVS,邀請夏威夷航海大師Kimokeo Kapahulehua(Uncle K)來到臺東,促成了臺灣首次重啟南島文化遠洋行動,而且是一次無視族群文化藩籬的遠洋行動。
陳豪毅自覺自己並非人類學家,而是作為一位學習技藝、希望身體力行南島文化的單純勞動者,單純想要做看看以前人們所做的,「我們沒有的話,就跟蘭嶼、跟夏威夷、跟紐西蘭學回來,創造新的技術。⋯現在出現的重航海洋的行動,要談的是南島族群的海洋認識論,它包含認識星空、海洋生物、航線與植物。而每一次的祝禱、歌曲和編織,都不應該被切斷。」(文/陳晞)

「從Lafin身上可以閱讀到一種原住民當代創作的行動主義轉向。」——原住民當代藝術研究者黃瀞瑩
長期觀察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策展人兼研究者黃瀞瑩認為,對於海洋的關注並非是這幾年才有的現象,從過去發展的角度來看,有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環繞著海洋的環境條件而發展出滿重要的作品與事件。首先是個人作品的部分,例如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從2008年之後開啟的《颱風行動計畫》、2014年後的《五十步的空間》,都是在關注海洋的環境變化的感知尺度上,所開展的創作;亦如同藝術家伊祐‧噶照(Iyo Kacaw),其深具個人辨識度的木雕語言,與他長期的潛水、觀察潮間帶的身體經驗存在著滿強烈的呼應關係。
再來可以觀察的是,特定藝術社群選擇一種貼近海洋的環境作為事件發生的場域。例如2002年與2022年的「意識部落」藝術社群,都是在海灘野地裡集體生活、共食共勞並創作;又如承接著過去「洄瀾國際藝術創作營」能量的「Makotaay生態藝術村」,在2020年之後,也以生態作為聚焦的視野,將藝術駐村或是創作的場域持續帶往濱海地帶與海洋之中。也是鄰近海洋,並以海洋作為命題回應濱海的環境與文化條件。
關於近期東海岸對於「航海」的討論與實踐,黃瀞瑩也認為可以從陳豪毅策劃的「蹲站坐臥:真正人」與創作者Lafin Sawmah《循路》的作品中看見重要的線索。當時Lafin憑著藝術家對於材質的經驗與直覺,創造出了這件指向未來航海行動的作品,之後他慢慢修改原先的那艘船,在2022年也真的把船推至海邊,進行了下水的儀式與航行。
在他身上,黃瀞瑩閱讀到一種原住民當代創作中的行動主義的轉向,相較於先前的原住民創作者在使用自然素材時,較多是在造形上進行某種與象徵、諭示等敘事美學有關的表達,Lafin的作品不再只是一個被感知與閱讀的物件,有關於這件作品的感知與閱讀甚至必須等待它在「航海」時才會真正打開。
值得注意的是,在「蹲站坐臥:真正人」的策展之外,陳豪毅在2019年前後也啟動了家屋的建造計畫。也是在一種未知的過程中,讓身體在長時間的重複勞動、熟習與實踐中,重新找回並創造出與環境有關的族群知識論他們一個造船一個造屋,兩人彼此支援互補,共同打開了原住民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行動向度。
至於今年6月,她與龔卓軍、李韻儀在台東美術館共同策劃的「海浪的聲音那麼大」展覽,便是她以策展人的角度嘗試透過展覽去勾勒某種「行動主義」的軌跡。展覽關注的是創作者與特定物種或材質之間的長時探索、並由此形成的一種介於生產者與創作者身分之間的身體論與環境觀,並透過由此形成的身體圖式,在作品中給出與環境之間既存在著共鳴又各自殊異的知覺線索。
黃瀞瑩表示,雖然這次的展覽比較強調的是一種屬地的認同但前述的身體質變,在年輕一輩的原住民創作者身上也非常明顯,當他們在談論文化或認同時,不再是將它當成某種敘事內容去再現於作品中,而是透過創作讓「事件」發生。(文/陳思宇)

「造船行動復振的也許不是船隻,而是航海所代表的精神。」——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蔡政良
來自新竹的客家人蔡政良,現在是都蘭阿美族年齡階層中重要的中堅階層成員之一,也是一名人類學者,今年(2023)出版《第五道浪之後——阿美族水下獵人的海洋知識與傳統海域的保育與管理》,記錄他從初入海洋的陌生到成為水下獵人的經歷,同時也將都蘭阿美族的生活、語言與海洋密不可分的關係詳細整理與爬梳。
居住在東海岸部落中的他,也觀察到近幾年花東沿海一帶,不論是藝術家抑或是部落族人,都興起一股造船、航海的文化行動,這當然也包括原住民藝術家Lafin.Sawmah《循路》的確引領了一批藝術家開始回到這條脈絡去思考,不過這幾年國際交流的經驗也為此累積了不少的能量,特別是看到其他南島語系的原住民,相較於臺灣,仍留有較完整的造船、航海知識。
現今航海技術的流失,蔡政良指出有理論認為與島嶼資源的獲取與交換有關。許多南島民族當初航海是為了找到更多資源的島嶼生活,倘若我們已經找到具有足夠資源的島嶼,就會漸漸的不需要再冒險遠航至其他地方。那關於航海另一重要的思考脈絡是,借用大洋洲東家人類學者郝歐法(Epeli Hau’ofa)的說法,若以陸地思維來說,海洋是阻隔,但對海島民族來說,海洋是道路、是一種連結的方式,它象徵著與更大更廣闊的世界溝通。
因此,蔡政良對臺灣東海岸的海洋文化行動現象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他認為縱使在航海文化上出現斷裂,但藝術家是勇於去探險、去突破框架的人,創造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我們現在所認知的「傳統」也不過是這一兩百年的事情,若侷限在我們認知的「傳統」而認為創新並不符合「傳統」,又會回到現代國家所匡列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透過這樣的造船行動,復振的也許不是船隻,而是航海所代表的精神。(文/陳思宇)

「當一個民族最有標誌性的文化消失後,這個民族就消失了,因為已不構成他們認同的文化核心脈絡。」——紀錄片導演張也海‧夏曼
張也海‧夏曼為達悟族的紀錄片工作者,以「海洋」為創作核心,曾拍攝《島嶼的記憶》(2013)、《划大船》(2009)等紀錄片。在此之前,其實他是從事水底攝影工作,1994年因緣際會下,前往帛琉進行水底攝影工作,第一次看到他們的船,從語言上來看他們的船具有「生命」的象徵,因為船是帶著漁獲回來溫飽族人。達悟族文化中,船是人、神、海溝通的平台和載具,也同樣是生命的象徵。這啟蒙了張也海‧夏曼對船、海洋、航海的思考,他也第一次接觸到「南島語族」的概念。
緊接著數位時代來臨,底片拍攝成本不斷拉高,同時數位攝影的門檻又持續降低,讓他意識到不得不轉型的危機,再加上蘭嶼當時有許多紀錄片工作者前來拍攝,但這些都是外部觀點的詮釋,於是他開始反思作為達悟族的角度,會怎麼看待蘭嶼這塊土地?2000年他開始拍《藍色翅膀》,緊密和族人互動、學習製作船,在過程中也學會辨識木材、在地地理等相關知識,更是第一次出海捕撈飛魚、近距離聽到傳統歌謠,藉著紀錄片的拍攝,他慢慢開始有意識地接觸、學習傳統文化。
2007年後,他決定要從臺灣跨出去,跟太平洋的小島作連結,像過去南島民族透過海洋去擴散、繁衍的精神一樣,但這個前提是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知識,包含風向、海流、星象,以及造船。若從達悟族的語言及口述歷史看來,他們過去真的會透過航海來與其他島嶼串連,只不過近代已不會再這樣做,相對有些航海的知識也遺失了,於是,他開始向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族人學習航海知識,未來他也預計要規劃南太平洋航海家的航海連結行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進行知識體系交換。
與東海岸阿美族近期透過造船創作來回訪航海文化不同的是,達悟族的造船文化至今仍存在,雖然造船的人數的確正在減少,對此,張也海‧夏曼2016年開始也積極與臺東部落大學合作,開設課程教達悟族的年輕人造船。
他很有自信認為造船文化在蘭嶼不會斷掉,因為造船文化對達悟族來說是標誌性的存在,早期造船可能是為了捕撈漁獲,現今轉型成文化觀光,為造船文化找到新的發展路徑,而造船也不僅是製作船隻而已,同時也是與土地和海洋的連結,從他們在砍樹時都會進行祝禱即可看出其親密的關聯。張也海‧夏曼也警惕道,當一個民族最有標誌性的文化消失後,這個民族就消失了,因為已不構成他們認同的文化核心脈絡。(文/陳思宇)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

藝術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