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東海岸重啟南島航海行動的造舟者:拉飛・邵馬(Lafin Sawmah)離世,藝文界紛悼念

從東海岸重啟南島航海行動的造舟者:拉飛・邵馬(Lafin Sawmah)離世,藝文界紛悼念

2023年6月23日,拉飛・邵馬為了隔日長光部落海祭所需要的供品而下海打魚,於正值青壯年的四十歲不幸罹難。藝文界得知消息後,不分世代,包括策展人潘小雪、李韻儀、那高.卜沌、藝術家陳豪毅與作家蔣勳...等,皆在社群上發文回憶Lafin的過往,也表達不捨與緬懷。拉飛・紹馬的離世,也令不少藝術工作者意識到,台灣藝術界對於當代原住民族藝術家的書寫、檔案、典藏與研究,仍有未逮之處。他預計搬離的工作室,至今尚未覓得新址以存放作品,而他的造舟計畫,也仍待有心的藝術工作者研究、策展。拉飛的支架舟與「循路(Fawah)計畫」,也尚待藝文界與美術館的pakangas,延續這條在消失後又重啟的南島航海行動實現。

2023年6月23日,拉飛・邵馬(Lafin Sawmah,b.1983)為了隔日長光部落( Ciwkangan )海祭所需要的供品而下海打魚,於正值青壯年的四十歲不幸罹難。藝文界得知消息後,不分世代,包括策展人潘小雪、李韻儀、那高.卜沌(Nakaw Putun)、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作家蔣勳與高雄市立美術館期刊《藝術認證》粉絲專頁…等,皆在社群上發文回憶Lafin的過往,也表達不捨與緬懷。

2009以降,拉飛於不同階段在木雕創作與技術上受到希巨・蘇飛(Siki Sufin)、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與「水哥工作室」陳正瑞(阿水)的啟發。2020年起,他開始藉由造舟、航海的創作行動,回應自身的族群身份認同命題。在「mapalak tnbarah 路折枝」Pulima藝術節的「真正人系列—蹲站坐臥」,以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孤島孵夢」等展覽中,拉飛造舟的行動實踐則獲得了重要的公開展示。無奈這個長遠的行動計畫,也因為拉飛的離開而產生劇烈影響。

阿美族藝術家拉飛・邵馬(Lafin Sawmah,b.1983)逝世,享年40歲。(取自Laboratory 實驗平台粉絲專頁

從電工科畢業的都市原住民,成為漂流木雕塑藝術家

拉飛小時候是與家人在搬過不同住處的都市原住民,回到部落生活的時間是每年寒暑假回台東的日子。根據李韻儀於臉書上的描述表示,拉飛求學時期是就讀電工科,畢業之後從事舞台硬體架設工作。於26歲返回台東,在找工作瀕臨放棄的時候,遇到了協助阿美族雕塑藝術家希巨・蘇飛的工作機會。

在整理莫拉克風災漂流木的過程中,正式成為藝術家的學徒,也輾轉認識了Siki的老師拉黑子,隔年於臺南樹谷園區跟著拉黑子,學習漂流木雕塑的鏈鋸技術。在日後由阿水創立的木工創作與傢俱品牌「水哥工作室」工作,則提供了他從事藝術創作的生活條件。

拉飛創作生涯中的這三個導師,不同面向上啟發他在木雕創作的技術與方法;在期間參與策展人潘小雪組織的創作營,則讓他認識了可以討論創作、想法的藝術社群;與藝術家妻子葉海地共同創立複合咖啡店、工作室與展示空間的「Laboratory 實驗平台」,則為他的生涯實踐留有一個長久的創作基地。也在這之後,有一個更有族群意識與身份認同的志業,驅使著拉飛希望藉由重造支架舟,重啟台灣南島語系的航海行動,並開展南島語系文化網絡的交流。

2012年曾為拉飛與安君實(Pasulange Druluan)在台灣原民故事館的漂流木創作聯展「生火・生活 LIVING MATTERS」,對原住民藝術與文化深有研究的藝術史學者許瀞月,惋惜地回憶起十多年來與拉飛的合作與友誼。

她認為拉飛如同許多創作者一樣,從作品表達自身的個性與心思意念。她也藏有拉飛創作的數件木椅作品,表達對拉飛作品中「線條單純、工法在粗獷中有細膩收尾的美感」的深深喜愛。

許瀞月在拉飛的作品中,看到成長於都會的當代阿美族青年,返鄉回到部落後慢慢找回自身認同、並將這種力量於創作才華中盡情展現的活力。葉海地早年常與拉飛分享源自世界其他地方、尤其是加拿大與南美洲原民文化的藝術,後來慢慢地,拉飛也從自身阿美族文化找到養分。

「海岸阿美族形容『海浪的三大浪、五小浪』,或是形容「海很好」(比喻風平浪靜,可以去海邊撿海菜等等),海於是有了生命形象,他的作品於是有了靈魂。」許瀞月說。她也憶起拉飛參加2020年「漂鳥197-2020縱谷大地藝術季」的作品《拾火Kalo’orip》,「那其實就是他自己!」

阿美族策展人、原住民藝術平台Wata創辦人Nakaw Putun也參與了拉飛失蹤當晚的搜救。她難過而不捨地回憶起這位八八風災後開始創作的藝術家,除了提及他師承拉黑子、希巨和阿水的熏陶之外,也提及希巨.蘇飛教拉飛潛水打漁,讓他更為深刻地進入海洋、進入部落的傳統文化。

在Nakaw看來,拉飛在許多人都認為木雕創作難以有當代表現的時代,以清新而富含文化內蘊的創作獨樹一幟,對於阿美族文化傳承飽含深厚的使命感,也是一位具有前瞻性和行動力的青年藝術家。他依海而居,也以海洋為材料和概念來進行自己的創作,乃至對於發展一種「海洋當代藝術」有相當深層的思考。

拉飛於台東美術館展覽「海浪的聲音那麼大」開幕導覽的現場照片。(Nakaw Putun提供)

造舟:重啟台灣南島語系航海行動

「他為台灣南島語系文化重造的第一艘支架舟,卻也成了最後一艘。」陳豪毅說,今年預計前往夏威夷參加的獨木舟盛會「Queeen lily canoe race」,拉飛所屬的「南島台東隊」也會帶著拉飛所造的船槳,一起參與活動,一起進行南島語系的文化交流,讓拉飛知道,他為台灣所重造的第一艘舟,與他的行動理念,依然繼續航行著。

在關島舉辦的「太平洋藝術節」,是這個夢的起點。李韻儀表示,拉飛從自己創作脈絡思考,造船創作計畫源自藝術家回到臺東之後,對於母體文化——南島語系文化的追尋與探索中,突然跳出一塊難以重現卻想實踐的動力。「臺灣是不是也能重返航海的大家族?我們是南島民族的成員還是母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我希望可以重新回到航海的脈絡裡。」

2019年之後,拉飛與同為返回部落生活的藝術工作者陳豪毅,在身體力行族群物質文化與身份認同的承繼行動上,密集交流、互相學習,也分享彼此的知識與資源。陳豪毅的「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計畫,與拉飛造舟的「循路(Fawah)計畫」,都是這個世代的都市原住民族創作者,面對文化認同時的積極行動。

陳豪毅回憶道,在蘭嶼駐村期間,拉飛與蘭嶼造船師魯降(Rociang),在阿美族的支架舟與達悟族的拼板舟上有很豐富的文化技術交流。這也讓拉飛更確信,重造一艘南島支架舟,對於重拾台灣作為南島語系文化中的母文化位置,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拉飛在2020年開始,依靠口述歷史與想像所造的第一艘阿美族支架舟,已經不只是一件雕塑作品,而是一把試圖成為重啟台灣南島航海文化的鑰匙。在開始造船之後,拉飛亦向不同的南島語系民族學習,也因此認識了推廣支架大洋舟的夏威夷國寶級大師Kimokeo Kapahulehua(Uncle K,夏威夷Kimokeo Foundation創辦人),以及從美國返台、熱愛大洋支架舟運動的江伊茉(Yvonne),並參與台灣南島支架大洋舟協會的成立。拉飛打造的支架舟下水當天,Uncle K也特地前來台東主持下水的祈福儀式。一艘舟從製作、下水,到航行遷徙,其所乘載的文化性難以估量,這即是拉飛希望藉造舟重啟、難以估量的文化過程。這一切才正要開始。

Nakaw在為今年的台灣國際南島藝術三年展做前期訪談時,就驚異於拉飛在以部落傳統來造船這件事上的思考與行動力,他認為阿美族祖先在造船時也是在創作,因而造船於拉飛而言,也是從古老傳統的連結和傳承中獲得巨大靈感與動力,Nakaw認為,拉飛也在這一過程中完成藝術能量的傳遞,不斷思考、也不斷找尋與南島文化的深刻連結。

拉飛2020年創造性的造船計畫,也觸發今夏花蓮Makotaay生態藝術村展覽開幕時於港口部落集結20艘船的大型企畫,在原計畫中,拉飛也將駕獨木舟從長濱來到港口部落,也是回到自己部落的祖居地。拉飛在台東美術館剛開幕的展覽「海浪的聲音那麼大」的作品《星星的方向 Fu’is》,表達自己對於航海中觀星的想望,Nakaw認為在視覺表現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是一位持續在藝術上尋找突破的創作者。

拉飛「循路(Fawah)計畫」中的支架舟。(©Laboratory 實驗平台)

造舟者

陳豪毅說,拉飛原本在今年正要晉身阿美族的「青年之父」(mama no kapah)。

「在阿美族文化裡面,本來就有著『pakangas』的觀念,」陳豪毅說,pakangas意思是你會陪著夥伴一起做這件事情,這在過去依靠環境生活的時候,是很普遍的觀念。之所以樂於分享、樂於陪伴,都是因為pakangas。「但是當你成為資本主義系統中的一份子,獨自生活的時候,你就不知道為什麼需要有夥伴的概念,只要有自己的秘密基地,就可以一個人生活。」

傳統精神的喪失,也跟大環境的改變有關。「百年來,台灣原住民族的生活發生很劇烈的衝擊跟改變,不管是我們的家屋、支架舟還有潛水打魚 都在這些掙扎與矛盾裡對抗。」拉飛因為海祭而突然離開,儘管很令人悲痛,然而,每年東海岸都是這樣的。「多少年輕人與潛水高手,就這樣消失在海裡。並不會讓人因此而不去接近山與海,因為那是文化上的事情。」

Nakaw也回憶起拉飛與海地伉儷在日常生活、藝術創造乃至精神世界各層面上的契合。他們一個感性、一個理性,互相扶持、互相影響,共同主持的Laboratory實驗平台,也成為在地藝文社群的重要節點。

拉飛積極參與部落事務,一年一度的海祭前部落男子會下海打漁,以求祭品豐盛,來敬拜海神祈求族人捕漁平安及漁獲豐收之外,也訓練自己的勇氣、深化與大自然的關係。在Nakaw看來,海洋是依海而居的阿美族人所深愛的,但也有許多親人因海而離開,與海洋看似矛盾的關係,也根植在阿美族部落古老的深層智慧之中。

拉飛・邵馬的離世,也令不少藝術工作者意識到,台灣藝術界對於當代原住民族藝術家的書寫、檔案、典藏與研究,仍有未逮之處。他預計搬離的工作室,至今尚未覓得新址以存放作品,而他的造舟計畫,也仍待有心的藝術工作者研究、策展。拉飛的支架舟與「循路(Fawah)計畫」,也尚待藝文界與美術館延續造舟者的意志,讓這條在消失後又重啟的南島航海行動繼續得以實現。

嚴瀟瀟(Yan Xiao-Xiao)( 165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陳晞( 88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藝術創作中的另類繪畫性與敘事方法等命題,亦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