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翫」雅集,「翫」為「玩」的古字,意指觀賞研習。每一樣文物都可以玩,然最易上手好玩的當屬稱之「珍玩」的文房雜項等工藝美術,極其豐富多元。而這個類項,也是清翫雅集會員們不論收藏主力項目為何,多少都會有的,它們包羅萬象,通常是較小型而精緻的物件,因其特殊的工藝、材料、歷史價值、文化意義而珍貴,而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特點,亦讓珍玩更具有生活化的魅力。
「藝術品是精緻文化的載體,沒有思想、理念的收藏,只是雜亂無章的一堆藏品,即使內有寶物也不會顯現它的價值與意義。1992年清翫雅集的創立即源於此,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學習、共同成長。」作為此次珍玩類項的召集人林木和如是說。
早期即加入清翫的林木和,個性平實內斂謙和,為晟銘電董事長,收藏資歷逾四十年,藏項豐富多元,主要以明、清兩代文物為主,舉凡竹、木、牙、角、硯臺、銅爐、鼻煙壺、紫砂茶壺、家具、書畫等都在他的收藏領域中,數量十分可觀,且收藏的品質俱優,他曾言:「相對於清翫雅集其他的成員來說,我的品類較為龐雜,因為我覺得每個品類的文物藝術品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及迷人的地方,難以割捨,都捨不得放棄。這樣我可以『玩』得更廣泛。我雖不選類別,但我選精品。」

睽違12年,清翫雅集再次風雲聚首,清翫三十週年編印「珍玩」圖錄收錄有284組件,是五大圖錄中文物作品數量最多者,相較於二十週年的186組件既「不重複」,更是蔚為大觀,琳琅滿目,細目還可再分為古玉、玉器、印石、竹雕、木刻、文房、銅爐、茶道、家具、巧趣,企圖涵蓋所有生活「長物」,充分展現出珍玩品類豐富多樣的卓然風采,「歷來清翫雅集會兄們的收藏均各有所長、各擅勝場。此次規劃的珍玩部分,器物分類依照藝術史序列,從遠古代表統治階層權力象徵的高古玉器,到明清時期文人閒居養志的生活美學,收藏範圍跨度之廣,琳瑯滿目,蔚為大觀,件件俱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其中,新增且數量最多的類別是「古玉」有51件。「古玉」在此指包含漢和漢以前玉器,而高古玉此類項也是近年市場關注的火熱項目,此前雖經過一段沉寂,然收藏群體階層廣大,箇中學問有道。甫落幕的佳士得香港「太一精魄─藍田山房舊藏古玉」專場75件拍品百分百成交,成交總額近2.15億港元,落槌總額為低估價近600%,這批精品出自臺灣藏家許作立,且多經雲中居張偉華之手,於199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羣玉別藏續集」中展出並有著錄。有著臺北故宮著錄的私人珍藏,絕對是空前且絕後,引來市場震撼。漢以後則編入「玉器」有42件,以材質論,玉共有93件。在這次的圖錄中,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特聘教授黃翠梅撰寫〈玉之章章,溫潤有方〉,「要深入認識一件玉器,除了從觀察其料(物性、材質)、工(工法、工具)、形(物形、輪廓)、紋(紋飾、紋理)之相互關係入手,也涉及其審美、功能、寓意和交流等不同面向。」專文從高古乃至清代,講述玉文化的起源與譜系、形式與寓意、傳承與變異、傳統與時尚,為認識玉器歷史長河的濃縮概論。她在後記裡提及,清翫雅集收藏中國古代玉器質精量豐,年代跨越新石器以迄清代,感佩會員們積極弘揚古玉人文價值與精神意藴之不懈努力,因此特為撰文。


第二大類為印石,選錄有45件,當以印石之王「田黃」最受矚目。田黃產於福建福州壽山,原石出於水田,色澤多呈黃色故名「田黃,田黃原石一般體積不大,質地純淨,就質地之美素有細、結、潤、膩、溫、凝等六德之說。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之《福州府志》有云:「凡官斯土及遊官往來者,爭相尋覓,山之精華既竭,取之舊藏家,今亦不可得,而難得又過之。」有道是「一兩田黃三兩金」,於拍賣圖錄上也就此印石會寫上公克數作為參考之一,品質高的田黃價值遠甚黃金,畢竟是「黃金易得田黃難求」。壽山石系中的黃芙蓉也是美石之一,展品中的清康熙〈玉璇款壽山石雕笑獅羅漢坐像〉,衣飾間嵌寶,做工細緻,精巧活現。明末清初周亮工在《閩小紀》中稱贊楊玉璇「能以寸許琥珀作玲瓏准提,毫髮畢露,見者驚奇。」精緻小巧地揣在手心中把玩,還可以隨身攜帶,掌中寶懷裡藏,與知心友朋同好見面,拿出來分享欣賞,不亦樂乎。


文房中的「墨」與「硯」,有前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處長蔡玫芬撰寫〈墨硯相親─記書寫工具的美術化〉專文,講述墨、硯的歷史發展與時代特色,最後一段「器用之餘韻」深值得玩味,可謂真知灼見,正是珍玩雅賞之精神,「東坡言:『硯之美止於滑而發墨,其他皆餘事也』,此語和米芾《研史》:『器以用為功,……石理發墨為上』相似,兩人都是愛硯的硯癡,東坡筆下有關硯的詩文題銘超過四十餘篇,藏硯、賞硯不歇:米芾談硯石之形、色評斷,井井有條。兩人所心繫的,正是『餘事』。實用的理智要求,僅是賞玩的基礎,『餘事』卻是文房品好的中心,一如『長物』是身外多餘之物,卻是生活質感的必須。對閒適玩好之物的纖細必究,才讓閒適生活處處有韻味。文房雅玩的趣味在此,收藏趣味在此。」除筆墨紙硯為文房四寶,筆筒、筆架、水盂、臂擱、座屏、香具、茶具、家具以及竹木牙角玉等各類陳設,亦可見於文人書齋生活。林林總總的清雅珍玩構成了一方宇宙天地,同時也營造出雅逸別緻的書齋情趣和個性獨有的品味生活。



有別於玉石材質的堅硬彌久,珍玩裡的竹、木雕,它們易遭祝融劫災,精品存世稀少。自明代正德、嘉靖以後,由於文人的喜愛並參與創作,大大促進豐厚了竹木雕刻藝術之美。竹雕到了清代乾嘉時期金元鈺《竹人錄》即收錄有明清嘉定72位竹刻家。此一門類亦為林木和所偏愛,他對於賞鑑富有心得:「因為竹的質地堅硬,紋路有方向性,雕工須要格外費心,功力不夠,或力道駕馭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裂開,非常難入刀。而且竹子的纖維性很高,老件的竹雕纖維會變化,因為硬度、密度不同越是外層變化愈快,顏色會由淺變深,相當漂亮。不過竹雕不易保存,潮濕易發黴或蛀蝕,過乾則易斷裂,乾濕之間必須拿捏好。由於是興趣所致,我挑選竹雕主要看雕工精細、講究美感及名家作品。」在名家作品上,竹雕展品可以看到張希黃款、尚勛款的作品。張希黃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留青竹刻藝人,其所作的「留青陽文」竹雕多是界畫樓閣,彷彿青綠山水之重巒疊嶂,山石則採用清初四王畫派的風格。而家具中的明萬曆〈御製黃花梨龍紋官皮箱〉,內設五個抽屜,兩扇門板各刻有五爪龍翱翔於雲海間,雕工精緻,華貴大氣。官皮箱是一種體量較少的庋具,可裝以文房用具。


右:清《張希黃款竹刻留青山水樓閣圖竹筆筒》,高10.6公分,徑6.9公分。

多看、多交流不外乎是收藏家們都會給的重要建議,而收藏需要時間的累積,對於每個類項都要做功課。收藏類項豐富的林木和強調,「收藏可以說是相當專業的一門學問。我一路收藏,最深刻的認識是一定不能貪便宜。我的原則之一,不懂的藝術品再便宜也不會買。」此外,每個收藏家書櫃裡的書絕不會少,舉凡重要學術性專書或展覽圖錄都是參考,亦重視購藏作品之來歷。

面對目不暇給的古玩,如何挑選收藏?「挑選藝術品的思路很簡單明確,就是『真、精、新、妙、少』五個要訣。任何品類都適用這個道理。收藏的第一要項『目鑑』就是辨別真偽,其次是審視它的精彩度,接着檢查保存狀況,再者品評藝術性,最後才論斷作品本身的稀有性。這些都可以說是資深收藏者的經驗之談。隨著每一個不同收藏階段的成長,專業知識也跟著增強,印證收藏真的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回過頭再梳理,藏品必然有所更替變換,越來越精進成熟,收藏的等級也會提升。」珍玩品類多元豐富,透過上手觀賞研習,越懂越好玩,越累積越有樂趣,大藏家同時也是大玩家。

林木和:收藏是豐儉由人,得到平靜與滿足
對我而言,藝術收藏不僅是錢這麼簡單,基本上我認為自己是單純由收藏的愛好者出發,真正可以有收藏家願景高度的先知先覺者,畢竟是鳳毛麟角,因為從許多代表性的收藏案例中不難看出,好的收藏家必須要具備充分的財力、魄力,獨特的鑑賞眼光,文化的修養判斷,由衷的熱情喜愛……才能達到至高境界。
隨著時間與心態上的改變,一部分有企圖心的收藏家會引導自己走向博物館級的收藏層次,收藏珍稀高貴的藝術品,也會希望通過收藏逐漸形成自己獨立的面目與特色。畢竟每一件收藏品都要能展現出自我的風格及品味的象徵。但收藏這件事也講究緣分,不論你多麼富有,不論你多麼有野心,你也不一定能得到所有你想要的,有時候它確實需要點機緣巧合與運氣。
以前我都勸告人家,喜歡的古董就要買,雖然湊錢時會心痛,但錢付了,心就不痛了;要不然以後每次看到圖錄,心就會再痛一次。但經過多年慢慢鍛煉之後,我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忍著不買」。我告訴自己,這次不買,錢留下來,下次有機會可以買到更好的。
我認為收藏應該是「豐儉由人」,衡量自己的能力去做收藏,不要有壓力,也不要強求。因為強求往往要付出代價。現在讓我看得上眼的古董幾乎都要上億元以上,與其買到也心痛、買不到也心痛,那就不如看開,「隨緣」就好。特別是當朋友想要時,我絕對不搶。
現在我對藝術收藏已經比較隨性自在,可以享受從收藏中得到的平靜與滿足,那份「暫得於己」所擁有的瞬間片刻,是最令人快樂的。
參考文章:林美姿〈暫得於己 豐儉由人─林木和先生訪談〉,2012年《第三屆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文獻之二・大會採訪錄》。

(本文出自《典藏.古美術》388期〈清翫珍玩,閒適有趣韻──清翫卅週年珍玩召集人林木和導介〉,作者:藍玉琦。)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